语文教育经典名言 一、论语文教学 1、语言是一种工具 我们就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的,想心思处靠语言来想,不能凭空想。可以说,不凭借语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38页 2、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 学校里的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为主呢,还是以文字为主?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 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第325页 3、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2页 4、什么是训练 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教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的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三)》170页 5、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2页 6、教法关键在于“活”字 在十几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教学法。这些教学法,在实践中的效果不尽相同。这并不是由于这些教学法本身有多大高低差别,而是在于教师会不会活用。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 吕叔湘《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集》第156页 7、学习语言文字要养成习惯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页 二、论阅读写作 8、多思索,多观察,必将有所见;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第165页 9、阅读通常可分两种,一是略读,一是精读 阅读通常可分两种,一是略读,一是精读。略读的目的在理解,在收得内容;精读的目的在揣摩,在鉴赏。我以为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法则,该注重于精读。 夏丏尊《夏丏尊教育名篇》第147页 10、学习文学不能懒于记诵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了别人。 朱自清《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第79页 11、课外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167页 12、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 我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少年都有一本心爱的书,使他反复阅读、反复思考这本书。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他必须把读过的东西记住并且用来回答教师的问题,而是为了使他为自己的命运而感到激动。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391页 13、要善于在读书时思考 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吧。要善于在读书时思考,在思考时读书。做一个知识的探索者和孜孜不倦的求知者吧。……没有思索的一天,没有阅读的一天,就等于虚度一天的时间。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人生无价的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5页 14、写作之根源于阅读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8页 15、多多习作,每回都用心练 多多习作,每回都用心练。写成成之后自己看,优点何在,毛病何在。眼光渐高,笔下渐熟,定会写成较好的东西。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8页 16、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美]华特·B·科勒涅斯 三、论教师素质 17、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 请你记住,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98页 18、读书、读书、再读书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416页 19、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 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录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123页 20、引导教师走上研究的幸福之路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49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