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课是怎样“炼成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4 17:2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好课是怎样“炼成的”?

    常常有年轻老师问:怎样才能把一节课上得精彩?回答这个问题很难。因为上好一节课的因素太多太多,教师素养,教学理念,教学追求,“好”的标准,特定主题,具体内容,等等等等,无不影响一节课的成败。要一一讨论这些问题,需要时间和空间。这里我们就阅读教学一节课的设计优化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我们认为,添加、删减、整合、分解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的基本策略,通俗地说,也就是加、减、乘、除。
    有些课不耐看,是因为太单薄。“水分太多,干货太少”,是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很多老师的阅读教学,其内容就是课文加参考,而且是没有内化的课文和不加消化的“参考书”。教学难免干干巴巴、捉襟见肘。所以优化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丰富教学内容。那么加什么呢?
    一是加进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心得。
    我在文章和讲座中反复强调阅读教学要从学生阅读的原处体验出发。其实,就教学设计来说,则首先要从教师自己的阅读原处体验出发。这样的课才能鲜活,才能有新意,也才有创造力,才能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这种感受和心得,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
    教学《阿房宫赋》,我让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在我对原文进行缩写得一段话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

     学生填词的过程,就是理解概括课文的过程。我还让学生比较原文的结尾和我改写的结尾:

    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通过比较,从语言形式、文章主旨、文章结构等多角度对文章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理解。
    最后,又让学生根据压缩得短文用三个字概括文章的思路和主旨。如果说这些教学活动比较成功的话,其前提,就是在教学设计是加进了我自己的阅读心得。
    二是加进相关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
    这种积累既包括我们既有的阅读积累,也包括我现时的阅读积累。比如我们教学一篇文章,就会想到以前读过的教过的与所教内容相关的文章和书籍,这是前一种;为了备课的需要,我们会专门阅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这是后一种。
    于漪老师教学梁衡的《晋祠》,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听写《中国名胜辞典》“晋祠”的词条:“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北宋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大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殿前鱼沼飞梁。为国内所仅见。殿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温17℃,清澈见底。祠内贞观宝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序”。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于老师要求学生用阿拉伯数字标好辞条五句话的句序,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在课文中分别寻找出条目里的五项内容,并一一标出序号,看谁找得快,找得准。然后再互相交流标示不一样的地方并展开讨论。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穿插课文层次的分析,有关段落的诵读,说明内容的归纳。再要求把课文和辞典进行对照发现问题和不同(内容、写法、结构和语言),说说文章和词条哪个写得更好。一个词条带动了一节课的教学,十分精彩。可以说,这段话的增加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调动生活积累,对于丰富阅读内容来说,也相当重要。还原阅读,现在是大家都很重视的阅读方法。没有生活经验的调动,就没有还原阅读。教学《项链》《守财奴》和《老王》,我的生活经验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三是加进作者的相关思想和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这一孟子推荐给我们的读书方法,是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但遗憾的是,很多课堂上背景介绍还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以至于人们对于背景介绍的重要产生了怀疑。是否每节课需要介绍背景,又应该怎么样介绍背景,我们另当别论。但教学一篇文本必须了解写作背景,这是肯定的。不仅了解背景,还应该了解作者的思想历程,尤其是与教学文本相关的思想发展,及其有关的文本。
    苏州立达中学的曾文彦执教《紫藤萝瀑布》获得江苏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第一名。这节课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其中一个很成功的环节就是,在引导学生品读“花语”内涵,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仅仅停留于“献给不幸的人,献给那些在精神上不能得到充分的宁静和生活中并不充满喜悦的人”还达不到一定的深度时,她及时而巧妙的地为学生提供了这样几则材料:
    “在昆明时严重贫血,站着站着就晕倒。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后来我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花朝节的纪念》)
    “我活着,随即得了一场重病。偏偏没有死。许多许多人去世了,我还活着。记下了1966年夏秋之交的这一天。”(《1966年夏秋之交的第一天 》)
    “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哭小弟》)

    并结合这些背景资料,进行简要的点评,使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有了新的升华,认识到篇文章是献给这世上所有遭遇痛苦的人,献给生命的咏唱,是献给普天下所有人的心灵烛火。
    在阅读教学中,增加必要的背景知识,无论是对于文本的解读,还是学习活动的展开,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是如此,教学苏轼的词和李清照的词也应该如此。否则难免是盲人摸象式的解读。
    四是加进相关的知识。
    新课程改革以后是淡化知识教学的。其实笼统地说淡化,并不准确,只是不能注重系统化繁琐化的教学而已。语文学习,没有知识的支撑是无法进行教学的。但阅读教学毕竟不是知识教学,教材更不可能提供所有知识的呈现,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把相关的知识弄清楚,引过来,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呈现出来。教学说明文需要,教学记叙文议论文也需要,教学散文小说和诗歌,有时候更必要。
    五是加进学生的阅读思考。
    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很多老师注意不够的一个方面。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学就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去学习,或者在老师指导之下学习。其实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心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我的教学中,很多比较成功的教学活动都是来自于我的学生。我的和谐共生教学法,特别强调这一点。
    我教学《我家的男子汉》这篇课文,有一环节是组织同学们讨论小标题的作用,在归纳小标题能够概括有关部分内容这一特点时,有同学提出:文中有些小标题并不能概括相关部分的内容,一个是“他的眼泪”这个部分有的内容没有写“他的眼泪”,二是最后一个小标题不能概括文章最后一段。经过讨论,发现这位同学的结论是不正确的,但问题却很有价值。不仅使大家对文章结构层次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而且在讨论中有同学提出可以把文章的小标题改得更好,于是大家一起阅读课文分工从各部分内容中选择人物的语言替换文章原来的小标题。这个学习活动的组织,不是来自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也不是来自于教师自己的阅读生成,而是由一个同学的阅读生成引发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一个教学环节比之于前一个教学环节更有意义,但它却是由前一个生成而来,没有前一位同学的问题,就没有这个很有意义的教学环节。另一个环节是,我让同学们概括自己心目中男子汉的特点,要求用形象的或者富有哲理的语言进行表达。结果有一个同学写了一组句子,很像一首小诗。我便让大家根据课文内容一起来完成这首小诗。这个教学活动也不是来自于我自己的教学创意,而是源于学生的阅读生成和学习生成。
    六是加进别人的教学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对于我们的教学设计也是很必要的。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思路的思考,乃至于对文本的处理方式,都可以拿过来位我所用。
    也许知道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加法的老师很多,但加出问题的情况也很严重。因此有必要强调:
    1.加是内化,不是堆积;加是融合,不是拼凑。
有的老师会说,用了新教材新教参,什么都不加,我都教不完;再加不是更没有办法完成教学任务了吗?这不是加的不对,而是加的方法不对,没有内化,没有融合。简单相加,简单堆积,简单拼凑,对课堂的优化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只能采用内化的方法,融合的方法。所谓内化和融合,就是为我所有,“以我观物”,取其精神,吸收精华,取其可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2.以我为主,多加自己的东西,少加别人的东西。
真正能帮助我们提升课堂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很多课的失败,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课,就是由于拿了别人的东西太多,而没有多少自己的东西。如果提出批评,他还会说:某某名师就这么上的。姑且不说名师的教学未必都好。即使是好东西,搬进你的课堂就未必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一类的成语,是大家都知道的。
    3.多加内容,少加形式。
    现在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很多老师备课在形式手段上花的时间太多,而忽视教学内容尤其是文本内涵的开发。一篇文本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安排教学的思路,思考得不多;而是致力于如何有一个新点子,如何找到新形式,如何吸引人的眼球。甚至花很大力气到网络上搜寻各类课件,然后集其大成,来一个花色拼盘。这样的课注定了好不了。我们不反对形式的新颖,但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内容的形式,脱离内容的形式,只能使课堂更糟。
    4.多加内涵,少加文本。
    如何增加教学的内容呢?有些老师是有误解的。他们认为,增加内容就是增加文本。一位老师教学朱自清的《春》就引了十几首关于春的诗歌,有老师告诉我这还不是最多的。这我相信。我们市一位名教师开课,其主题是“慢慢走,欣赏吧”,结果一节课就阅读了五六篇文章。很多公开课已经不甘心于一节课就教学一篇文章了。而最近又发现一种时髦,就是一会儿就用PPT来一短名人名言(而且使外国的多),搞得很时尚,很深沉,很外国,很哲理。但我是大多莫名其妙的,不知道孩子们能懂得多少。我们觉得,即使这些内容都很有价值很有必要,也不必把整个文本都加进来,而应该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东西融合到教学内容之中。(作者:特级语文教师黄厚江)

            更多内容请翻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第8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7 10:10 , Processed in 0.07494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