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宋运来老师执教《少年王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4 15:0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阅读教学“贴地而舞”
     ——听宋运来老师执教《少年王冕》
江苏省睢宁县实验小学 朱垚
叶圣陶说:“语文课,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借课本里的一篇篇课文做例子,教会我们的孩子说话和写作。” 宋运来老师《少年王冕》一课教学,弥漫着浓浓的语文气息,听起来着实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引导无痕,似行云流水,又如春雨润物;他的语言质朴灵动,充满智慧。课堂上不仅有读、有悟的 “保底”教学, 还有阅读与写作方法渗透、言语实践等“发展性”的练习。
一、贴近儿童
热爱语文,就是热爱儿童。有了以“儿童”情怀的语文教学,语文才变得那么可爱起来,学生才因此喜爱语文。宋老师是在教“儿童的语文”,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构建了独特的、智慧的人格魅力,使得他的课堂轻松和谐,充满了童真童趣。
片段一:
师:上课前咱们先做个文字游戏好吗?看到“金”(板书)想到什么?
生:钱。金蛋。黄色。摇钱树。
师:(板书:玉)看到“玉”你想到什么?
生:玉石。玉佩。和田玉。
师:都是东西,还有不是东西的吗?(生大笑)
生:晶莹透亮 。翠绿。贾宝玉。纯洁。
师:有没有想到与女孩有关的?
生:玉女。(生大笑)
师:是啊,金童玉女。不说金女。(生又大笑)
生:林黛玉。(生大笑)
师:大家非常会说话,想到了这么多美好的人、事、物。看下面句子,你理解吗?(出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谁会猜,这句话是说什么的?
……
【反思】儿童有儿童的思维方式,有儿童的兴趣点。从儿童最感兴趣的内容与学习方式入手,他们将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课始,宋老师并没有着急让学生走进课文,而是写下“金”“玉”两个字,让学生分别联想,并用风趣的语言调动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一步一步引导他们想象,然后到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一句话的猜想,再过渡到对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古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段话的体会。轻松有趣的文字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和积极性,在春风化雨般的交流中将古人知晓的道理——读书,就能创造美好人生,慢慢植入孩子们心里。看似与学课文无关,却处处指向课文学习,因为学生只有明白了读书对于古人的重要性,才能感受到王冕勤奋好学的不易……宋老师这样善用巧用教学资源,开启学生的心灵,滋养学生的心智,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真切感受母语神奇的魅力。
二、贴近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可见对学生表达力的重视程度。
宋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王冕是一个孝顺的孩子”时,他没有逐句逐段地分析、理解、感悟,而是直奔言说的主题,让文本静止精致的言语,变得鲜活起来。
片段二:
师:我告诉大家,王冕不仅是一个勤奋学习的孩子,他还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王冕是如何孝顺母亲的呢?请围绕下面这句话来交流。
    出示:王冕是个孝敬母亲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建议你,说话时用上课文中的例子,试讲给同位同学听一听,然后再面向全班交流。
    生浏览课文,思考后交流。
    师:其他人注意倾听,如果别人和你说的一样,说明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不一样,你可以补充。
    生:王冕是个孝敬母亲的孩子。在秦家打工遇到秦家煮腌鱼腊肉,他就用荷叶包着带回家给母亲吃。挣到钱,在春光明媚的时候,他就用牛车载着母亲到河边走走。
    师:为了说明王冕是个孝敬母亲的孩子,他举了几个例子?
    生:两个。
    师:我以为你只能举一个例子,了不起,掌声夸赞他。
     师:这两处别人都能发现,只有一处藏得很深的,谁发现了?
    生:王冕是一位孝顺母亲的孩子。他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有意说,我在学堂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还能补贴家用。
    师:好厉害!事例被你挖掘出来啦。
      ……
    师:“王冕是个孝敬母亲的孩子。”是这段话的中心句,这句话中最关键的词语是哪个?
    生:孝顺。
    师:一句话中有关键词,一段话中有一个关键句。如果老师请你这么说:少年王冕不仅是个勤奋学习的人还是个有孝心的人,会说吗?
……
【反思】翻译家傅雷说过:文学的根底是心灵,即使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也同样需仰仗心灵的渗透力,只有读者主动的源于心灵的深层解读,才能让作品的高洁芬芳浸染世界。宋老师教学时先出示了中心句,给予学生明确的表达导向,用书上的话组织语言,不要啰里啰嗦,要举事例。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会了从文本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组织语言进行说话。宋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学生说话一定要精准,不能有漏洞,而是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说话要求: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既品评人物,又清楚表述自己的观点。顺势总结说话的方法:围绕中心句,中心词,举事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说出来的话才生动、具体。他的教学定位基于儿童的日常交往需要,基于课标的要求,通过层层递进地训练,培养学生“围绕一个意图”通过摆事实的方法,清楚明白有条理地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口语是同儿童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打通语文课程与儿童生活的通道要用好课文这个鲜活的例子。
三、贴近作者
对读者而言,每一篇文字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会产生积极的阅读召唤。受心智水平和阅读经验的制约,学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从文本表面滑过去。王冕是作者热情歌颂的人物,因为他自学成才,品行高洁,坚守对人性的守护。阅读教就要带着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他塑造故事人物的生活时代背景,于文本中看似学生已知已能的地方,发现实质上未知未能的教学着力点。
片段三:
师:读书非常重要。这个道理,这个古训,王冕的妈妈知道不知道呢?(生:知道。)不仅她知道。当时的老百姓是妇孺皆知啊。既然王冕的妈妈知道读书是那么重要,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儿子在学堂继续读书呢?书上有一句话,妈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师:这句话是王冕妈妈对谁说的?
生:王冕。
师:是呀,王冕妈妈非常清楚,读书,特别是对一个男孩来说,非常非常重要。那是什么原因要自毁儿子的大好前程,让王冕回家不读书了呢?
生:收成不好。
生:因为家境贫寒。
生:父亲去世早,没有了收入。
师:也就是说他家里很穷。那问同学们了,他家里穷到什么地步呢?连孩子读书的钱都没有。
……
【反思】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了解作者,了解时代背景,把准文脉,是阅读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教者不仅传递着作者与故事人物生活年代的文化信息:那时百姓生活艰难,唯有通过求学之路才能改变人生与家庭生活的命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深入每个人的骨髓,自然王冕也需要通过读书改善自己的生活。当学生明白作者所反应的生活年代,明白“读书”的意义后,再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着读书的重要性展开讨论:读书这么重要,为什么妈妈不让王冕读书?思维碰撞的冲突,让学生逐渐感受王冕生活的贫穷,家徒四壁,食不果腹,吃了上顿没下顿,衣衫褴褛,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一贫如洗”,离开学堂对于王冕母亲和他本人来说都是迫于生活十分困窘的无奈之举,感受到小小年纪的王冕就能理解母亲的难处,更深层次地理解了王冕的孝顺。
四、贴近教者
教学《少年王冕》一课,一般教师们没有不抓住雨后荷花一段景色描写的,然而听起来味同嚼蜡,提不起学生朗读兴趣,熟记这段文字往往要花费好长时间。那,宋老师是如何创造性地解决此段教学的呢?
片段四:
师:王冕绘画的启蒙老师,非常非常厉害。她让一个从没画过画的孩子喜欢上了画画。她是谁呢?
生:大自然。
师:有没有更具体的说法。
生:山下树木葱茏,山下……
师:这位老师经常出来吗?
生: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出示)
师:这位老师多美俊美啊。她头上戴的是什么?
生: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
师:身上?
生:山上雾气缭绕,岩石掩映;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
师:脚下?
生: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师:那我们一起再来打量一下这位可爱的启蒙老师。她穿着色彩斑斓的服装,有哪些颜色呢?
生:有黑色的,白色的云,通红的湖水,青翠欲滴的树木,晶莹透亮的水珠。
师:其实,王冕面对的这位老师正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这幅画上有哪些景色呢?画的上部景色有?——中间有?——下面有?
生:有黑云,白云。
生:有雾气、岩石,树木。
    生:有湖水,有荷花。
师:请把这幅画美美地读出来,开始吧。
师:挑战一下,她读的是一幅画,是挂在墙上的,谁能把画读活了?
一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掌声四起)
【反思】
宋老师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先把大自然比作神奇的老师,让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感受这位老师的神秘,再感知这么美的老师就是一幅美丽的画,让学生从上到下把这幅画读美,读活,最后留在自己的心底。如此教学,由表及里,披文入境,步步深入。学生欣赏了雨后景色的美丽,体会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感悟了环境描写的丰厚意蕴。矛盾说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联系着人物思想和行动。”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可达到“辞以情发,寓情于景”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有自己教材解读和设计的能力,对文本的解读要有深度,有宽度,有高度,要对文本教育价值有深刻的认识,要了解更多有关的背景,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要有创造性,有属于自己的教学。
    一次次的听课中,我感受到了课改的鲜活,甚至对一个个执教者在课上所追求的花样、精彩的表演、乃至那非常动情的煽情我都很羡慕。因此,我在课堂上也尝试着去模仿、应用。可听了宋老师的课之后,我恍然大悟,课堂一定要“贴地而舞”,以一种动之以情、授之以趣的潜移默化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语言学习,使学生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逐步学会用准确、流畅、连贯、富有感情的语言使自己的表达打动人,具有说服力,实现自己的言说意图。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我想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应“贴地而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7 10:16 , Processed in 0.11668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