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学方法及课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4 13: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方法及课例

                 作者:四线格 宁波选编

中学生已基本解决识字问题,并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他们来说,一般课文都能读,大致意思也能理解,他们也能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必定会受到学生欢迎,效果也会很明显。

不过,语文教学中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与数学等学科不同:数学常常是一次性的“先学后教”,最后当堂完成作业,程序简单,就那么几步;语文教学因为知识性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既有会读课文的要求,又有对文章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理解、运用等要求。因此语文教学中一般不能搞一次性的“先学后教”,常常要反复几次“先学后教”,最后当堂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要从学生读书(自读或导读)开始,教师做到“四不”:不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学生学过了历史,待学生读懂课文后,启发学生联系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讨论主题);不介绍作者;不解题(待学生读懂课文后,启发学生自己解题);不范读课文(把教师范读课文,改为让学生自己读,既能发现问题,又能培养学生能力)。

不过,课型不同,应用还要有所变动。现举例介绍如下:

(一)“文言文”教学

一般采取三次“先学后教”,最后“当堂训练”。

1. 板书课题

教师三言两语(语速要慢,不可东拉西扯,离题远)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板书课题;或者通过屏幕显示课题(可配有陪衬的画面,但不能喧宾夺主,更不必配音乐);或者教师直接一边慢慢读题,一边板书课题。什么方式好,就要什么方式。课题写在黑板上方,字不宜小,不能潦草,笔画、笔顺不能错。

教学文言文导入新课时,一般不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学生已学过历史。

2. 出示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后,教师要通过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操作要领:

1为了让学生看清楚教学目标,屏幕上的字要工整,不要太小,屏幕上不要配鲜艳的画面。

2学习目标的内容主要是需要理解的知识、培养的能力,至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应由教师把握,靠教师的形象、情感等渗透进行,一般不作为向学生揭示的内容。

3学习目标要准确。目标不能偏、错,如学习说文明的目标,不是要求学生像在常识课上那样理解什么常识,而是要求理解并运用抓住什么特征,按照什么说明顺序,用什么方法说明的等知识。教学议论文,目标不能定为政治、历史、地理课上的目标,否则将会盲目地提问、讨论,达不到语文教学目标(即阅读、写作方面的要求),防止把语文课上成政、史、地课。目标要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来定,既不能降低—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程度上;也不拔高—该“知道”、“了解”的,不能要求“运用”。

4学习目标要具体,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5不要急于切换投影,使教学目标一闪而过,使学生看不清楚。

6揭示学习目标时,教师要注意情感投入,诱导学生尽快明确目标,不宜节外生枝,说闲话。

3. 自学指导

揭示教学目标后,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学。自学指导的方式通过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其目的是让学生达到4个明确:自学的内容、方法、时间、要求(即自学后如何检测)。

1 语文课上的“自学指导”与理、数、化、政、史、地课不同;政、史、地课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搞一次“自学指导”(不包括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以后学生看书、练习、更正、讨论、完成作业,语文课要搞几次“先学后教”,因此,“自学指导”不是集中在出示“学习目标”之后,而是分散在几次“先学”之前。每次“自学指导”时间要短,要简明扼要,针对性要强。

2 自学指导的内容应是引导学生看新知识部分,重点看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

3 要紧扣学习目标精心出好思考题,因为思考题直接关系到学生自学的路子和效果。自学指导中常有思考题。一般采用课文后面的问题,也可补充,但思考题不能大而空,要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便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找到规律,能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自学的方法。怎样学得好,就怎样学。一般要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可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做上记号,可质疑问题,但不宜边看书边讨论。

5 自学的时间。安排自学的时间不宜过长,要让学生紧张、快节奏地完成自学任务;时间也不宜过短,让学生有认真看书、思考的时间,切不可走过场,因为,看书是练习、更正、讨论、当堂完成作业的前提,一定要讲求实效。

6 自学的要求。要鼓励学生认真看书,比谁自学效果好,能做对检测题(但检测题在自学指导中不能出现,一定要在看书结束后出示,否则会影响学生专心看书)。这样使自学变成了检测前的准备,使学生看书时能够紧张地思考。

7 教师要满怀激情,精神抖擞,稳重端庄(不可用力拍手、敲桌子、敲黑板),语言要简洁(切不可随便讲一句废话),有条理,语调抑扬顿挫,能流露出关心、信任学生的情感。

4. 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先学

指名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尽可能让后进生读,让多数学生都有读的机会,没人读一点。这是“先学”。

(2)后教

1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听,及时指出并更正读错的字音,教师仅仅帮助板书正音。如学生读错了,其他学生都不能纠正,教师才帮助正音。这是“后教”。

2在第一次“先学后教”中,“先学”与“后教”穿插进行,紧密结合,读一点,有错就纠,即边“学”,边“教”。

3轮读课文结束后,齐读难以读准的字词或听朗读课文的录音。

5.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释讲课文)

(1)出示自学指导

可屏幕显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的内容为要求学生看书的范围(从哪里到哪里)、方法(边默读课文边运用课文上的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以及激励的话(几分钟之后比谁能正确地译讲课文)。

(2)学生看课文,准备译讲。

操作要领:

学生看书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用目光巡视每个学生,关注并确保每个学生专心读书,紧张思考。教师不宜过多走来走去,不能在黑板上抄题,不能走出教室,不能东张西望,不能辅导学生。教师对认真自学的同学流露满意的神情,对不够专心的后进生,可以说上一两句悄悄话,但不宜过多,切不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便检测(指名译讲),边“后教”

1 出示一讲方法。

2指名学生译讲课文,尽量让后进生译讲,让多数同学有译讲的机会,没人译一点,这属于先学。

3 纠正译讲中的错误。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指出并更正译讲中的错误,教师仅仅帮助板书关键词。如学生译讲错了,其他学生都不能纠正,教师才讲。这是后教。

4指名译讲(先学)与纠正译讲中的错误(后教)紧密结合,译讲一点,有错就纠,边学边教。

5 指名译讲结束后,必要时,可以让学生朗读全文,质疑问难。

6. 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和写作方法)

(1)出示自学指导。

要求学生看书,联系时代背景等,思考课文后的习题或作者的观点,文章的中心、写作特色等。

(2)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

(3)学生讨论。

1讨论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目光巡视每个学生,不要盯住课本,不要只看少数学生)。应先提出讨论题,让全班同学思考,个个准备回答,然后再指名回答;不能先指名(或指定××组同学),再提出问题,让全班学生袖手旁观;要问“会的请举手”,然后教师先让举手的学生中最差的学生回答。不要问“对不对”,让全班齐声回答(因为齐答会使学生不动脑,谁会谁不会搞不清楚)。要让较多的同学畅所欲言,切不可在一人回答之后,不管对否,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滔滔不绝地讲,使得学生讨论流于形式。

2讨论的内容。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讨论时,教师不可信口问这问那,东拉西扯,搞“满堂问”。

3讨论的顺序。后进生先回答,优生补充,归纳,教师板书。这样,一类一类地按逻辑顺序讨论,有个别到一般,找到规律,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教师的板书要与学生的讨论密切结合,学生讨论哪一点,说对了老师板书这个要点,在讨论另一点,老师再板书另一要点。切不可等学生讨论完了,教师再边讲边板书,这样重复、费时,理论与实际脱离,影响学习效果。

4教师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好。教师讲的内容应该是全班同学通过更正讨论,还不会的地方,即大家都说错了的或都说得不完整的。教师讲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

5教师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对学生通过自学,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坚决不教;若部分学生做错了的,让优生帮助更正,能正确讲出“为什么”的,已经解决的问题,也坚决不教;切不可学生讲一句,教师重复一句,学生讲一遍,教师重复一边。对极少数学生知识回生的个别问题,也可以不教(待课外个别辅导)。

6教师要全身心投入,善于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能够驾驭好课堂。对学生要严格要求,确保学生坐姿端正,书写工整,解题规范。教师要用好教棒,千方百计让学生紧张地思考,解决疑难问题。

7.当堂训练

(1)背诵课文。

1 让学生明确读书,准备背诵的时间、方法等。

2 学生读书、准备背诵,教师巡视。

3 背诵。引导学生自己背、齐背、指名背。

(2)书面练习。

文言文教学一般采用三次“先学后教”的程序。可一课时完成。如果课文较长,那么第一课时可以搞三次“先学后教”,即第一次“先学后教”,能准确地读全文。第二次“先学后教”,译讲课文或者第一段或一、二段。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一、二段。第二课时继续译讲、背诵或讨论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如课文特别长,还可以在第二课时只继续译讲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课时讨论主题和写作方法等问题。总之,不管用几课时教完,每一个环节都是让学生“先学”(发现问题),再“后教”(“兵教兵”,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反复进行,最后当堂训练,完成作业。

(二)记叙文、小说教学

教这类体裁的课文,也像教文言文那样,常用几次“先学后教”,最后,“当堂训练”的教学程序。不过,体裁不同,须稍作变动。

1. 板书课题

2. 出示目标

3. 自学指导

4. 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5. 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自学指导,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分段,写出大意,几分钟之后比谁的正确。

(2)学生读书,分段写大意(先学)。

(3)讨论(后教)。

讨论顺序为:

1 分段对不对?如有几种分法,则请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为什么”。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注意某一节或几节该属上一段还是下一段,大意归纳的“对不对”。

2 全文段与段之间有什么联系,理清写作顺序(文章的线索),举一反三,说说我们阅读和写作时该如何应用。

3 说说段意概括得是否准确、简洁。

6. 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课文,理解文章中心或人物描写或环境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写作特色)

(1)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后面的习题或教师出的思考题。

(2)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回答问题。

(4)讨论。

7. 当堂训练

(三)说明文教学

1. 板书课题

2. 出示目标

3. 自学指导

4. 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5. 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自学指导,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是抓住什么特征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几分钟之后比谁能够正确分段,写出大意。

(2)学生读书,分段写大意(先学).

(3)讨论(后教)。

讨论顺序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1 分段对不对?如有几种分法,则请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为什么”。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注意某一节或几节该属上一段还是下一段,大意归纳得“对不对”。

2全文段与段之间有什么联系,说说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说说我们阅读和写作时该如何应用。

3 说说段意概括得是否准确、简洁。

6. 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课文,理解说明的方法等)

(1)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后面的习题或教师出的思考题。

(2)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回答问题。

(4)讨论。

7. 当堂训练

(四)议论文教学

1. 板书课题

2. 出示目标

3. 自学指导

4. 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5. 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找中心论点,划分段落,弄清理论的层次)

6. 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课文,理解论证的方法等)

(1)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后面的习题或教师出的思考题。

(2)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回答问题。

(4)讨论。

7. 当堂训练

(五)诗歌教学

1. 板书课题

2. 出示目标

3. 自学指导

4. 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5. 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放录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自学指导,要求学生边听录音边练习读,几分钟之后比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先学)。

(3)讨论: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6. 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课文,背诵)

7. 第四次“先学后教”(诗歌表达的情感、写作特色)。

(1)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后面的习题或教师出的思考题。

(2)学生读书,思考,准备。

(3)学生回答问题。

(4)讨论。

8. 当堂训练

总之,教不同体裁的课文,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法,一般都要搞几次“先学后教”,最后“当堂训练”,程序基本一样。不过,体裁不同,教学时每一步该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师该怎么引导,怎么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应有所不同。根据课文,教学时间可以为一课时,或两课时,或三课时。每课时均搞几次“先学后教”,直到教完达标。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灵活运用,努力达标。

(六)“综合复习型”课教学

在期末复习时,可按单元分类,一次复习一个或两个单元;或者按体裁分类,一类一类复习;或者按阅读写作分类,一类一类复习。这样的复习一般采用大“先学后教”的方式,一次大“先学后教”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检测(先学)

目的:摸清学生对本专题有哪些掌握了,还有哪些没掌握。

操作要领:

1 让学生做精选的检测题。检测题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围绕本专题的主干知识命题,要有代表性。

2 教师要巡视,确保学生按时独立完成检测练习,要纠正学生做题时的不良习惯。

第二课时:纠正检测中的错误(后教)

目的是引导学生纠错,更正一题,学会一类,吸取教训,避免下次重复出现类似错误。

步骤

1 学生对照答案互改。

2 学生自己更正检测中的错题。

3 出示典型的错误解法。请学生指出错误并说明原因,然后更正。

4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讨论注意点。

操作要领

1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更正,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同学讨论,老师只讲大家都不会的。

2 不能就题讲题,要由一题讲出一个规律,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第三课时:针对实际,综合练习(当堂训练)

目的:

在前两节课查漏补缺的基础上,适当拓展,综合训练,逐步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操作要领:

1 让学生做有针对性的拓展练习题;

2 教师巡视,摸清有哪些倾向性的问题;

3 课后及时批改并引导学生更正。

这类课型也可4课时一循环:即第一课时前加一节课,让学生读书、背书,质疑问题,以后一课时检测,一课时纠错,还有一课时拓展练习;也可以2课时一循环,也可一课时一循环。不论几课时一循环,都要“先考“,发现问题,再“后教”(纠错);不能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更不能使复习课变成老师重讲一遍课本。

(七)作文指导课

1. 板书文题

2. 出示写作要求

3.先学:学生自定中心、自选材料、自编提纲

4.后教:学生交流提纲,“兵教兵”,教师点拨:纠正定中心、选材、构思方面的倾向问题。

5.当堂训练(学生写草稿、誊写作文)

(八)作文评讲课

1. 导入、点明评讲中心

2. 出示典型(特别好的、特别差的)习作片段或全文

3. 先学(学生看,思考、准备)

4. 后教(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归纳)

5. 教师总结: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

6. 完成作文后的作业

七年级语文《猫》教案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 能正确划分文章段落。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猫》。(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 能正确划分文章段落。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 师:怎么实现目标呢?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请其他同学更正。

(若学生声音响亮,则表扬:好,声音响亮,请坐。若学生声音小,即停,说:“哪个同学能声音响亮,请举手?”若学生读书速度快,老师则范读一两句或说:“哪个同学能比他读得慢,请举手?”)

2. 师:下面,我们把这几个生字齐读两遍。

铎(duó)怂(sǒng)恿(yǒng)  诅(zǒ)  怅(chàng)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划分段落)

(一)先学

师: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学,已经能够正确朗读课文了。下面继续自学,请看投影(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给文章划分段落,并能概括段落大意。要求语言简洁、准确,无错字。时间:8分钟。

指名两个学生板演(师事先画好扮演位置,指导学生如何板演。字不要太大,不要超出老师规定的范围),其余学生在课文上划分层次,写大意。师巡视,注意学生中有几种分法,思考如何后教。

(二)后教。

1. 师:请大家仔细看黑板上的分段、段意对不对?如认为不对,请举手帮助他们更正。

指名学生上台更正,用红色粉笔改。

2. 讨论:

(1)第一部分(1至2自然段)。

1 提问:第一部分分得对不对?为什么?

若学生把第1自然段分成第一部分,则问我因为第一只猫的死而难过,该不该属第一部分?

若学生第一部分划分正确,则问学生为什么正确。第1自然段写第一只猫的死,第2自然段写家人对猫的感情,对!

2 提问:第一部分段意对不对?问什么?

若学生把第一部分段意概括为:“第一只猫死了”。则问:他概括得准确吗?应该是第一只猫死了,家人很难过。

若学生第一部分段意概括正确,则说:对?

(2)第二部分(3至14自然段)。

1 提问:两个同学分的第二部分对不对?为什么?

若学生把第3—11自然段分成第二部分,则问学生第3—1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第12—14自然段是写第二只猫丢失,家人对猫的感情。该属第二部分。

若学生第二部分划分正确,则问学生为什么正确。第3—11自然段写第二只猫的丢失,第12—14自然段写家人对第二只猫的感情。

2 提问:段意对不对?为什么?

若学生把第二部分段意概括为:“第二只猫丢失了”或“第二只猫丢失了,我很难过。”则问:他概括的准确吗?应该是家人很难过。

若学生第二部分段意概括正确,则说:对!

(3)第三部分(15至34自然段)。

1 提问:第三部分两个同学分得对不对?为什么?

若学生把15—28自然段分成第三部分,则问学生哪一段写第三只猫死的,第32自然段。

若学生把第15—32自然段分成第三部分,则问学生第33、34自然段写的内容,我对第三只猫的死而内疚。和第15—32自然段的内容不能分开。

若学生第三部分划分正确,则问学生为什么正确。第15—32自然段写第三只猫含冤而死,第33、34自然段写我因为无法弥补我对第三只猫的死而内疚。

2 提问:段意对不对?为什么?

若学生把第三部分段意概括为:“第三只猫死了”则问:他概括的准确吗?应该是第三只猫死了,我很内疚。

若学生第三部分段意概括正确,则说:对!

(4)提问:这三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尽量找出大多数学生回答)

五、当堂训练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抄写两遍。3分钟默写。比谁速度最快,字体最好,正确率最高。

学生练习,师巡视,找出学生抄写错或不规范的字,并及时板书到黑板上。

学生默写。

七年级语文《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投影显示出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

师:我相信:咱们一(7)班的学生一定可以顺利达标。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 师:怎么实现目标呢?下面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读课文,比谁能读音准确,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指名几位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并及时表扬读音准确,声音响亮,吐字清晰的同学。

学生可能读错的字有:不(fǒu),通“否”。

2.师:刚才,几个同学把全文轮读了一遍,声音很响亮,但把“不”(fǒu)读成了(bù)。下面大家一起把本文读一遍,看谁的声音最响亮。《陈太丘与友期》,开始。

学生自由读课文,鼓励质疑问题。

3.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1. 师:好!大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下面请大家依据自学指导准备练习译讲课文,比谁译讲的最好。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边对照课下注释练习翻译,5分钟后比谁能解释重点词并能正确译讲。(若有不会的地方可同桌讨论或举手问老师。)

2. 学生看书,准备译讲,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 检测自学效果。

师:接下来,请大家按照译讲方法开始译讲课文。

出示译讲方法:一人译讲一句。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人名、地名、时间不必解释,最后翻译整个句子。

指名后进生先译讲,发现错误,请其他学生帮助更正;若还不对,师更正,并板书学生译讲错的词语。

指名译讲,如有错,引导其他同学更正,教师补充并板书。

4. 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认真自学,能够译讲课文了,很好,还有不懂得地方吗?请大家看书,举手提问(师生帮助解难)。

学生读书,质疑问难。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课文)

师:读得很好!同学们已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正确译讲课文了,下面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

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读,准备抽背。

全班齐背。

六、当堂训练

笔答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中的第4、5题。

口答题: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初中语文《有的人》教案(诗歌)

——纪念鲁迅有感

【学习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 正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以及运用对比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题、出示学习目标

师: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日,诗人臧克家面对鲁迅遗像,想念鲁迅一生,心中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一首诗—(板书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学习目标时(投影显示,略)。

二、指名朗读

1. 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谁读音准确,富有感情,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他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一人读一节,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板书;如无,则罢。)

2. 生齐读字词两遍。

三、指导自学

师:下面开始自学,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小声地读背这首诗,一边思考课后第一题的3个思考题,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6分钟后比谁会背全诗并能回答3个思考题。

学生自学。

四、检查自学效果

1. 背诵诗歌。

(1)指名背诵。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生若背错了,请其他同学更正。)

(2)齐背这首诗。

2. 思考题。

(1)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能背诵全诗了,好,下面思考课后第一题的3个思考题,请能正确回答的同学举手,又不会的,哪道题不会就请前后桌讨论。

(1)全班交流。

1 师:谁来回答第1题?(叫多名学生回答)

估计学生能回答出:

第一个:活:指肉体存在

       死:灵魂死了,生命无价值

第二个:死:生命不存在

       活:思想精神为世人铭记

2 师:谁来回答第2题?(叫多名学生回答)

这道题偏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引导。

从第二节开始,从3各方面作了对比,即比对人民的情感,比人生境界,比人生观。

板书:

情感           境界              人生观

骑             想“不朽”        危害人

俯             作野草            造福人

师:写鲁迅的句子有哪些?几年鲁迅为什么又写了另一种人?(反衬)

反衬鲁迅为人民服务和牺牲的精神,同时也反衬出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

师: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鲜明的褒与贬,强烈的爱与憎。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点名读。

3 谁来回答第3题?(叫多名学生回答)

道理:深刻地揭示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全然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者永生,压迫人民者速朽。

师:作者发挥了诗歌的特点,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释上述道理,因而打动了读者,取得了较好的说理效果。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同学们,鲁迅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表示对鲁迅的深切怀念吧!

五、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通过自学,已能背诵诗歌、理解诗歌。下面请大家完成课后练习三。(若时间多,则指名读,写得好的要表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6 12:26 , Processed in 0.1085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