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让文章内容具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3 21:4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让文章内容具体?
文/俞永军

只要是写到文章,无论考场,还是平时,有一个词在老师的评语中出现的频率最高,那就是“具体”。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写景,老师都希望内容具体。如何具体?就是在记叙人物或事件,即文章主体时,应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或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详细、具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文章内容具体?以下三方面应该引起注意。
其一,丰富合理的想象。想象最大的特点是由此及彼,一方面跨越时间的界限,另一方面又突破空间的阻隔。它不单使文章的思路更加开阔,而且让人物特征、景物特点更加形象、更加感人。比如:
由于早起,我陪着王国祥输血时,耐不住要打个盹,但无论睡去多久,一张开眼,看见的总是架子上悬挂着的那一袋血浆,殷红的液体,一滴一滴,顺着塑料管往下流,注入国祥臂弯的静脉里去。那点点血浆,像时间漏斗的水滴,无穷无尽,永远滴不完似的。——白先勇《树犹如此——纪念亡友 王国祥君》
无需老师费尽心思地诠释,孩子只要多赏读几遍,就能领悟其中的妙处。血浆“像时间漏斗的水滴,无穷无尽”,预示着好友国祥君将不久于人世,生命已近油尽灯枯之势,只能靠“永远也滴不完”的血浆在维持生活,延续生命。
再如老舍的文章《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描写烈日下的酷热: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来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除了“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直接描写外,作者还通过柳叶打卷、柳枝低垂,马路上没有一个水点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扬,柏油路面晒得油汪汪的,以及趴在地上直吐红舌头的大狗,鼻孔张得特别大的骡马等间接描写,把一个火一般灼热难耐的世界逼真地烘托出来。
其二,亲身经历的往事。叶圣陶老人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记载一件东西,叙述一件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腔情感,都可以成为文章。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当然也成为文章。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而周密一点儿罢了。”
比如宋学孟的叙事散文《柳叶儿》,其中一段:
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如果作者没有上树爬高的亲身经历,怎能写得这般鲜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有了生活,才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写作素材。也许有孩子说,我们的生活太枯燥,太乏味,除了家庭,就是学校,哪还有快乐美好的时光?哪还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果真如此?其实不然,罗丹曾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理,生活不是缺少欢乐,不是缺少有趣的事情,而是缺少敏锐的洞察力。平时,我们看到自己喜爱吃的,是不是旁若无人,狼吞虎咽?是不是像作者一样“拼了命直吃得肚子圆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事实上,我们吃得太多,喝口水都要溢出来,更别说弯下身子捡个东西。
其三,巧妙精当的修辞。修辞是语言中的碘盐,语言有了碘盐才有味道,才有生命力。作文时,如果我们巧妙运用精当的修辞,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使文章鲜活灵动,魅力四射,从而产生强大的感染力。习作中常常运用的修辞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引用等。
比如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对公爵和朋友说的一番话:
请你想一想,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像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得母羊为了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天风吹拂的时候,不要摇头摆脑,发出簌簌的声音。
在此,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强调夏洛克的固执、凶残、冷酷已经无法改变,如今要做的就是尽快判决,“满足这个犹太人的心愿”。当然,这一部分在情节上也起到很好的铺垫和蓄势的作用,为下文鲍西娅的出场埋下伏笔。尽管这里的比喻过长,但仍无累赘之感,相反给人一种生动、华美、流畅、富有诗意的艺术美感,极好地诠释了莎士比亚戏剧语言诗化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再如朱自清《冬天》一段话:“说起冬天,忽然想起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冬日里,作者对豆腐的渴望和欢喜之情跃然纸上,酣畅淋漓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没有好的,简简单单的炖豆腐,亦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难忘永远,回味无穷。
无怪乎当代著名散文家秦牧说:“精彩的比喻就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里,哪儿就发生神奇的变化。”可见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因此,人们把它誉为“艺术中的艺术”。
写人叙事只有具体,描摹景物只有精彩,才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只有人物血肉丰满活灵活现,只有景物如临其境生动形象,才能真切感人,真实可信。(2011.12.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4 09:23 , Processed in 0.0739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