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本位:走向言语智慧的通途 ——二教《狐狸和葡萄》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丁元林 在一次研究课中,本人执教《狐狸和葡萄》一课,经历了试上、反思、研讨、再上、再研讨的过程。因为备课的视角不同,立足点有异,所以课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 一教:在内容理解的沉疴中昏迷 师:秋天到了,葡萄园里的葡萄成熟了。(图片出示)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几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像一串紫色的大珍珠。 生2:我也看到了几串亮晶晶的葡萄,就像紫色的大宝石一样。 …… 师:出示“只见几串成熟的葡萄,( )”,指名请学生填空。 师:望着眼前的葡萄,你想怎样? 生3:我很想把他们摘下来,美美地享受一顿午餐。 生4:我想立刻把他们摘下来,一颗一颗地品尝,享尽葡萄的香甜。 …… 师:是啊,成熟的葡萄甜津津的,不要说尝,就是看看那晶莹剔透的外形,都会让人馋涎欲滴! 师:看到眼前的景象,狐狸是怎样的神情呢?它心里会怎么想?嘴里怎么说?还会怎么做? 学生根据图片和课文内容描述狐狸的表现。(此处概略) 师:狐狸想了哪些办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千方百计)结果怎样?板书:白费劲 指名读,读出狐狸由喜悦转为失望的语气变化。 师:引读: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出示: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你觉得狐狸说的对吗?为什么?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5:狐狸说得不对,成熟的葡萄肯定香甜,他是眼看着吃不着,无能为力啊! 生6:是的,狐狸在自我安慰,谁叫它吃不到那香甜可口的葡萄呢! 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过类似的事情? 学生畅谈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表明自己的观点。 师:让我们把这则寓言的“灵魂”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出示寓意)齐读寓意。现在,你对这则寓言的理解一定比以前更深刻。有什么话想提醒大家吗?想一想,就写在课文的下方,看谁写得精练。 …… 乍一看,这则案例中,老师注重了学生的想象表达,也对学生进行了表面的听说读写训练,从故事到寓意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节课的感悟、想象、表达融为一体,因此部分老师对此课都有较高的评价,也许他们认为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是带有“语文意识”的。可是整节课的教学围绕着课文内容颠来倒去地“嚼烂”,文中大部分环节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表达,本来简洁的文字表达经过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想象、扩写,变得是那样的浮肿、奢华,寓言本身的意味早已消失,作为文本的这种类型的教学意义早已变味! 语文课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语文课学生习得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语文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绝不是在分析、感悟课文内容上兜圈子,应该通过课文来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循着这种语文意识,语文课既要符合年段的特点,又要符合阅读教学文体类型的特点。 二教:在言语表达的回归中明澈 于是第二次教学《狐狸和葡萄》时,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已经清楚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形式。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曾把它比作身体和灵魂两部分,于是在《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中,学生已很容易地找到了这则寓言的“身体”和“灵魂”,我以为关键就是要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这个“身体”表达“灵魂”的! 师: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在我们文中具体是指谁呢?它做何事呢? 生1:在我们文中具体是指狐狸呀,它想吃葡萄却又够不着。 师:你真了不起,短短一句话,就把文章两段话的内容概括了!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两段话的内容,作者是如何刻画狐狸这种形象呢? 生2:抓住了狐狸的语言描写,“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师:葡萄真的是这样吗? 生3:不是,几串成熟的葡萄,肯定是香甜可口! 师:是呀,可惜我们文中没有具体描写这些成熟的葡萄,你能不能为我们描绘一下? 生4:那几串晶莹透亮的紫葡萄,羞答答地缀满了枝头。 生5:清晨那一阵雾气拂过,他们的身上又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盈的白纱,玲珑剔透,非常可爱! 师:你瞧,通过刚才这两位同学的智慧,这几串成熟的葡萄变得更加可爱了!作者怎么没有细节描写呢?是不是写得不好呢? (同座位讨论) 生6:我想不是啦,细节描写是根据文章的重点决定的!本文是一则寓言,重点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不是描写景色! 生7:我同意他说的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这课的三则寓言,还有我们前面学习的中国寓言故事,它们的语言都比较简洁、精炼! 师:我们来翻翻看前面学过的寓言,确实他们的身体往往都是“小个子”,但是说明的道理却非常的深刻!这是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除了语言描写,作者还抓住狐狸的什么来写的? 生8:还有狐狸的动作、神态和心理,“馋得直流口水”、“边走边回过头来说”、“感到无望”、“只好转身离开”! 师:这些动作、神态和心理不是很具体,如果让你来写具体一点,肯定不费劲!不过你有没有仔细观察,狐狸的这些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小组讨论) 生9:它们所描写的形象都不太好! 生7:它们往往写的是反面的形象,有点讽刺的味道! 生6:是不是只有这则寓言才有这样的特点?其他的有没有呢? 生10:让我们来看看其他的寓言——《蝉和狐狸》、《牧童和狼》、《滥竽充数》…… 生3:是呀,《蝉和狐狸》中的狐狸,《牧童和狼》中的牧童,《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 生8:是的,作者表达的都是他们的反面形象!往往表是讽刺和否定的态度! 师:你们真有一双慧眼,不知不觉中你又发现了寓言的第二个特点——讽喻性,它往往通过反面形象的塑造告诫我们正确的言行与道理! …… 第二次的寓言教学,我找准教学的起点,关注了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关注了学生的言语表达,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用一篇寓言来让学生熟悉、理解寓言这类文体的特点,学会学习寓言的方法(包括读法、写法)。我想,这正是强烈的语文意识烛照下的健康的寓言教学。 一、“授之以渔”教寓言 语文教学,究其哲学实质而言,就是以言语为对象的人的智慧教育。语文教学,理应指向表达本位,循着言语实践的路径,在饶有情趣的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发展言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颜回顾这段的教学,表面上似乎没有传统教学的情境朗读、直观感悟、联系生活实际地想象与理解,但是根据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我明确了教学应有的重点与难点!学生一读即会的不在课堂上浪费学生的时间,非语文的以及关于语文的绝不占有课堂的任何一分钟!这节课的教学是以语言学习为中心的,于是在文体写法的学习中进行文本内容的感悟更有实效性,那些指向文本内容的繁琐分析是毫无意义的!同时,文体特点与阅读方式和情感基调应该协调一致,寓言就是寓言,绝不能把它当做散文、叙事性文章来教,更何况新课标中已明确要求“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学生若真正学会这类文章,他们能自己独立编写“身体”和“灵魂”,学会这种文字表达的基本方法!这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触类旁通”学寓言 崔峦老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从学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从关注“怎样教”转变为关注我们的孩子“怎么学”。我们应该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了。本案例讲述的只是《伊索寓言》中第一则寓言的教学,关于这课还有两则,我想学生若吃透了第一则的学法,二三两则可完全放其自学!接下来的重点在于编写寓言的“身体”和“灵魂”,这才是真正的举一反三与触类旁通!若只在乎一则寓言的内容,只会单调地学习一则寓言,那么学生是无法感受到寓言真正的文体特点!同时在我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将《狐狸和葡萄》与《伊索寓言》中的《蝉和狐狸》、《牧童和狼》作横向比较,也将其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做纵向比较,逐步认识到寓言的文体特点!这是一种具有整体意识的的学习观,就在学习这类文体的课文中,学生已自主掌握了这一类的学习方法,已形成相应的语文学习力! 不论是自己“授之以渔”地教,还是指导学生“触类旁通”地学,这些都要具备真正的语文意识!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渔”地教与“触类旁通”地学是有机融合的,两者“不显痕迹”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至和谐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