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言语智慧:让表达的思维在儿童心中怒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12 17:1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言语智慧:让表达的思维在儿童心中怒放
——听曾扬明老师《跨越百年的美丽》有感
重庆    代安荣
语言表达与思维怒放,应是成功的语文课的两个基本标准。最近,听了曾扬明老师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整堂课彰显了以思维为主线,并串起了整个课堂的灵动。这样的课,别开生面,没有字词句单调的解读,更没有教师割裂式的分析,有的是教师设定的思维串,在探究中走进作者的心,走进作者创设的那个文学世界,彰显真正的生命课堂,享受真正的思维的狂欢。
一、让汉字来说话:细节迸出言语的智慧
语文课,到底要怎么上?教无定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教师有不同的理解和课堂思维;拥有不同教育理想追求的教师对课堂的理解不一样。但是,不论什么课,既要坚持传递知识,又要坚持思维训练,这才是教育的根本。很多人在研究爱因斯坦为什么会由一个大家都不看好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学会了思考的方法和树立了思考的习惯,这一点从三根小板凳等故事中可以看出他不仅有自己的思想,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最早,我们的小学就是汉字学,特别是当前,不少教师忽视了汉字教学,不懂汉字也能表达情感,近年来,曾扬明老师就致力于汉字学的研究,课堂上让汉字学会说话,让汉字的表达融入言语,《跨越百年的美丽》,正是这样一堂精彩的课堂:
【案例一】:【跨越百年的美丽】片段
师:“熏”字什么旁
生:四点底
师:是吗,四点底有的同学说四点水,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齐)四点底是在底下,四点水是在旁边
师:也不叫四点底,水火不相溶,它是火字的变形,火字旁。请看看(出示“熏”的演化:)最左边的像什么
生:火炉
师:是吗?
生:像酒精灯,
师:那不叫酒精灯,那叫什么?同学们,告诉你们那是烟囱,烟筒,下面烧着火,明白吗?读一遍这个“熏”
生:(齐读)“熏”
师:这个四点底是火字的变形,你们还记得哪些字有四点底的吗?
生:照、黑
……
师:煎熬都是四点底呀,同学们,你能躺在火上被火煎熬吗?
生:不能
师:这种煎熬难过不难过,就像被火烤一样。同学们,这就是中国汉字的文化,里面有两点看到了吗?(生:看到)那两点能写作横吗?那是烟囱的污垢。(生笑)知道吗
生:知道
师:烟囱都有污垢了,玛丽居里,她怎么样?在烟熏火燎中工作,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师:“烟熏火燎”给你什么感觉?
曾老师对小学生对“熏”字进行这样的诠释,完全没有对生字生硬的讲解,但对字的读音、构成、意义、组词等内容却潜移默化的进行渗透骄傲与,生动形象而且有趣,更重要的是效果非常好。同时,教师在引领学生认识的过程中,不仅有语言表达,还有思维训练,更重要的通过这样的认知教学,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解读,即对“熏”的诠释,则是引导学生对居里夫人艰苦动作环境的教育引导,从而升华居里夫人美的内涵,升华这跨越百年美丽的真正精神内涵。这样的教学,就做到了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语言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在生动形象中达成教育效果。
尽管,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进行这样的思维培养和引领有一定的难度,毕竟很多学生对字词句等都还要教师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但是,曾扬明老师却在这个基础上大胆而勇敢的迈出了另外一步,不仅致力于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而且还真正探索语文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积极探寻一条快乐高效的课堂模式。
二、让思维去“跳舞”:“表达”喷出言语的真谛
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教学活动是最基本的保证条件。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最根本的因素在于教师恰当的设问,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语言环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跨越百年的美丽》正是执教者创设了恰当的语言环境和思维命题,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案例二】:【跨越百年的美丽】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提的问题,镭和美丽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我在读这篇课文时,课文有9个地方写带有镭的句子。打开课本,快速的读,找一找,哪些句子带有“镭”字。并把这些句子标上序号。听清楚要求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快速地默读,轻轻地标上句号
(生边读边在书上做标注)
师:快的同学标完了,慢的同学继续。第一句,谁来?
生: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
……
师:第九句
生: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
开篇点题,作者提出“谁能用一个概括你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总体上把握文章,不仅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训练学生的语言概况能力。接着,作者采取对比手法,提出“梁衡老师写的角度和我们说的一样吗?”引导学生展开对全文深入细致的思考和品评。这样一来,就把教学课堂自主权自动的由教师转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完成对文章的理解,让思维成为师生主体地位的自然转换,自然流畅。整个过程不仅有语言表达,也有思维引领,彰显曾老师的教育主张,达成教育目的,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怒放和学习的愉悦。
【案例三】:【跨越百年的美丽】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很快地找出这九句,这九句话有什么秘密呢?同学们,这里面隐含着他表达的秘密。我称它为言语秘密。读吧,快点快点,连起来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读)
师:你发现什么?课文九句话就散落在字里行间。你发现了什么?学语文就要善于发现,(生举手)请你。
生:我认为这九句话可以看出居里发现镭,研究镭、修补镭的全过程
师:对呀,这么长的文章,读懂了这九话就读懂了居里。这是你的发现。还有谁有发现?
生:我觉得这九句话就像一个提纲,整篇课文就围绕着这九句话来叙述描写
师:也不叫整篇文章围绕着这九句话来写,梁衡老师写这九句话的时候,他没有这么想。
……
师:同学们,读好这九句话,认认真真地品,我相信就能读懂他的秘妙,这堂课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走进玛丽居里提炼镭的故事。快去找找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哪一个片断写居里夫人提炼镭的故事。(生自读后交流)
曾老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镭和美丽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展开对镭元素对居里夫人美丽的侵蚀,但却阻挡不住这跨越百年的美丽,升华主体。学生则在这样的感悟中把握全文,在享受快乐中得到智慧的启迪。整个课堂,都是教师提出关键性的问题,然后师生展开智者的对话,在对话中完成教学。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中,学生想不参与都难。这彰显的正是思维教学的美丽,正是思维引导的必然结果。
曾老师提出的两个关键问题,串起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和把握。曾老师提出“镭和美丽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找出教师需要学生找到的九句话,而这9句话正是居里发现镭、研究镭、修补镭的全过程,基本上就对全文形成了一个比较整体的把握。整个过程都是老师设计思路,设计核心问题,然后围绕核心为题设置问题串,形成思维流,编织成一堂美丽的课题,师生进行智慧的对话和交流,师生在交流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目的,并且氛围和谐、效果好,潜移默化渗透教育,引领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品读课文,在品读课文中认识美,赏析美。
三、让好课出思想:“表达本位”叹出语文的本质
最近,数所世界名校的网上公开课受到国内大学生欢迎,尤其是哈佛的讨论课更加精彩,在讨论课上,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大家在讨论中,能相互学到很多知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这是国外著名学府的课,也是很多学生喜欢的课,以至于很多国内大学新生看了之后都发出感叹自己以前上的不是大学。
教育的本质就在于要抓住核心。曾扬明“以语言表达”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在于抓住表达和思维这两个核心,以训练学生表达为抓手、以培养思维为红线,在传承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文化和知识的过程中,把人性的思维之光熔铸在里面,才能真正落实培养人的这个重要责任。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擎起教育的高度,充分焕发思维之光和人性之美。
曾扬明老师的课正暗合了这一点,并且,他在国内小学语文界旗帜鲜明的提出“以语言表达”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这是一种自觉的、自发的新课改意识,而且,这样的课改意识别那些所谓的课改模式更加有效,更深入人心,更能引导小学生享受课堂的美、抓住语文教育的本质,引领孩子在文学的世界里自由畅游和翱翔,学到真实的知识和本领,学会自己的思考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实现的“自主合作探究”,完全打破那种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教育模式,实现了学生和教师双主体地位的教育模式,真实达成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感和愉悦。因此,这样的课堂,毕竟影响现在僵硬的各大课改模式,毕竟影响新课程改革。
顾明远说:“作为教师来讲,最重要的是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真正能做到这一点,我想,他就称得上是教育家。”顾明远说的是对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做到这些基本要求,就算一个教育家教师。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要做到话里面的内涵,不是很容易。曾扬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正在成长的年轻教育家,用自己的思想、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也促进了自己内涵的提升和教育品质的发展。

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17:18:34 | 只看该作者
表达本位:走向言语智慧的通途
——二教《狐狸和葡萄》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丁元林
在一次研究课中,本人执教《狐狸和葡萄》一课,经历了试上、反思、研讨、再上、再研讨的过程。因为备课的视角不同,立足点有异,所以课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
一教:在内容理解的沉疴中昏迷
师:秋天到了,葡萄园里的葡萄成熟了。(图片出示)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几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像一串紫色的大珍珠。
生2:我也看到了几串亮晶晶的葡萄,就像紫色的大宝石一样。
……
师:出示“只见几串成熟的葡萄,(                    )”,指名请学生填空。
师:望着眼前的葡萄,你想怎样?
生3:我很想把他们摘下来,美美地享受一顿午餐。
生4:我想立刻把他们摘下来,一颗一颗地品尝,享尽葡萄的香甜。
……
师:是啊,成熟的葡萄甜津津的,不要说尝,就是看看那晶莹剔透的外形,都会让人馋涎欲滴!
师:看到眼前的景象,狐狸是怎样的神情呢?它心里会怎么想?嘴里怎么说?还会怎么做?
学生根据图片和课文内容描述狐狸的表现。(此处概略)
师:狐狸想了哪些办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千方百计)结果怎样?板书:白费劲
指名读,读出狐狸由喜悦转为失望的语气变化。
师:引读: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出示: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你觉得狐狸说的对吗?为什么?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5:狐狸说得不对,成熟的葡萄肯定香甜,他是眼看着吃不着,无能为力啊!
生6:是的,狐狸在自我安慰,谁叫它吃不到那香甜可口的葡萄呢!
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过类似的事情?
学生畅谈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表明自己的观点。
师:让我们把这则寓言的“灵魂”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出示寓意)齐读寓意。现在,你对这则寓言的理解一定比以前更深刻。有什么话想提醒大家吗?想一想,就写在课文的下方,看谁写得精练。
……
乍一看,这则案例中,老师注重了学生的想象表达,也对学生进行了表面的听说读写训练,从故事到寓意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节课的感悟、想象、表达融为一体,因此部分老师对此课都有较高的评价,也许他们认为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是带有“语文意识”的。可是整节课的教学围绕着课文内容颠来倒去地“嚼烂”,文中大部分环节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表达,本来简洁的文字表达经过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想象、扩写,变得是那样的浮肿、奢华,寓言本身的意味早已消失,作为文本的这种类型的教学意义早已变味!
语文课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语文课学生习得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语文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绝不是在分析、感悟课文内容上兜圈子,应该通过课文来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循着这种语文意识,语文课既要符合年段的特点,又要符合阅读教学文体类型的特点。
二教:在言语表达的回归中明澈
于是第二次教学《狐狸和葡萄》时,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已经清楚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形式。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曾把它比作身体和灵魂两部分,于是在《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中,学生已很容易地找到了这则寓言的“身体”和“灵魂”,我以为关键就是要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这个“身体”表达“灵魂”的!
师: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在我们文中具体是指谁呢?它做何事呢?
生1:在我们文中具体是指狐狸呀,它想吃葡萄却又够不着。
师:你真了不起,短短一句话,就把文章两段话的内容概括了!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两段话的内容,作者是如何刻画狐狸这种形象呢?
生2:抓住了狐狸的语言描写,“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师:葡萄真的是这样吗?
生3:不是,几串成熟的葡萄,肯定是香甜可口!
师:是呀,可惜我们文中没有具体描写这些成熟的葡萄,你能不能为我们描绘一下?
生4:那几串晶莹透亮的紫葡萄,羞答答地缀满了枝头。
生5:清晨那一阵雾气拂过,他们的身上又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盈的白纱,玲珑剔透,非常可爱!
师:你瞧,通过刚才这两位同学的智慧,这几串成熟的葡萄变得更加可爱了!作者怎么没有细节描写呢?是不是写得不好呢?
(同座位讨论)
生6:我想不是啦,细节描写是根据文章的重点决定的!本文是一则寓言,重点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不是描写景色!
生7:我同意他说的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这课的三则寓言,还有我们前面学习的中国寓言故事,它们的语言都比较简洁、精炼!
师:我们来翻翻看前面学过的寓言,确实他们的身体往往都是“小个子”,但是说明的道理却非常的深刻!这是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除了语言描写,作者还抓住狐狸的什么来写的?
生8:还有狐狸的动作、神态和心理,“馋得直流口水”、“边走边回过头来说”、“感到无望”、“只好转身离开”!
师:这些动作、神态和心理不是很具体,如果让你来写具体一点,肯定不费劲!不过你有没有仔细观察,狐狸的这些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小组讨论)
生9:它们所描写的形象都不太好!
生7:它们往往写的是反面的形象,有点讽刺的味道!
生6:是不是只有这则寓言才有这样的特点?其他的有没有呢?
生10:让我们来看看其他的寓言——《蝉和狐狸》、《牧童和狼》、《滥竽充数》……
生3:是呀,《蝉和狐狸》中的狐狸,《牧童和狼》中的牧童,《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
生8:是的,作者表达的都是他们的反面形象!往往表是讽刺和否定的态度!
师:你们真有一双慧眼,不知不觉中你又发现了寓言的第二个特点——讽喻性,它往往通过反面形象的塑造告诫我们正确的言行与道理!
……
第二次的寓言教学,我找准教学的起点,关注了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关注了学生的言语表达,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用一篇寓言来让学生熟悉、理解寓言这类文体的特点,学会学习寓言的方法(包括读法、写法)。我想,这正是强烈的语文意识烛照下的健康的寓言教学。
一、“授之以渔”教寓言
语文教学,究其哲学实质而言,就是以言语为对象的人的智慧教育。语文教学,理应指向表达本位,循着言语实践的路径,在饶有情趣的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发展言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颜回顾这段的教学,表面上似乎没有传统教学的情境朗读、直观感悟、联系生活实际地想象与理解,但是根据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我明确了教学应有的重点与难点!学生一读即会的不在课堂上浪费学生的时间,非语文的以及关于语文的绝不占有课堂的任何一分钟!这节课的教学是以语言学习为中心的,于是在文体写法的学习中进行文本内容的感悟更有实效性,那些指向文本内容的繁琐分析是毫无意义的!同时,文体特点与阅读方式和情感基调应该协调一致,寓言就是寓言,绝不能把它当做散文、叙事性文章来教,更何况新课标中已明确要求“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学生若真正学会这类文章,他们能自己独立编写“身体”和“灵魂”,学会这种文字表达的基本方法!这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触类旁通”学寓言
崔峦老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从学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从关注“怎样教”转变为关注我们的孩子“怎么学”。我们应该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了。本案例讲述的只是《伊索寓言》中第一则寓言的教学,关于这课还有两则,我想学生若吃透了第一则的学法,二三两则可完全放其自学!接下来的重点在于编写寓言的“身体”和“灵魂”,这才是真正的举一反三与触类旁通!若只在乎一则寓言的内容,只会单调地学习一则寓言,那么学生是无法感受到寓言真正的文体特点!同时在我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将《狐狸和葡萄》与《伊索寓言》中的《蝉和狐狸》、《牧童和狼》作横向比较,也将其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做纵向比较,逐步认识到寓言的文体特点!这是一种具有整体意识的的学习观,就在学习这类文体的课文中,学生已自主掌握了这一类的学习方法,已形成相应的语文学习力!
不论是自己“授之以渔”地教,还是指导学生“触类旁通”地学,这些都要具备真正的语文意识!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渔”地教与“触类旁通”地学是有机融合的,两者“不显痕迹”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至和谐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力!

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17:19:25 | 只看该作者

唤醒言语智慧的课堂

——薛法根《猴子种果树》教学赏析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曹爱卫

今天是2012年11月“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堂”研讨观摩活动首日,八堂课,堂堂精彩。尤欣赏薛特的《猴子种果树》。这是二年级的课,一个高个子大男人站在二年级的小朋友中间,本身就很喜感。再加上薛氏独特的智慧和幽默,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言语智能得以有效发展。

薛特的课堂有几大“特”。

一“特”:词串教学扫难点

薛特独创的“词串教学”起课法,相信不少小语人见识过。薛特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经他一拨拉,散落在文本中的词语,或按语词类别,或按语词结构,或按语词意思等,清清爽爽分成一类一类,串成一串一串。儿童通过朗读这些分成类,串成串的语词,就能很轻松地发现规律,建立语词的类别概念。

今天的《猴子种果树》亦是如此。

薛特先后出现了四组词语:

第一组:梨树、桃树、杏树、樱桃树

第二组:梨五杏四  杏四桃三  桃三樱二  樱桃好吃树难载  农谚

第三组:乌鸦  喜鹊  杜鹃

第四组:哇哇  喳喳  咕咕

第一组果树名称,学生读完后,教师追问,你还知道哪些果树?——指向生活经验,扩大概念。

第二组农谚,学生反复读后,教师的追问转变了方向,你读懂了吗?——指向农谚意义的理解。这对七八岁的儿童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点,需要停留,需要点拨。

第三组鸟类名称,教师的问题是“你喜欢乌鸦吗?”——为传统观念中的乌鸦拨乱反正:长得丑且有报丧鸟之称的乌鸦,也有其令人称道的孝顺一面,会反哺。

第四组词语则是三种鸟类的叫声,学着叫一叫。

四组词语都呈现后,薛特让孩子们横着读,竖着读,反反复复地读。不要小看薛特看似没有技术含量的“读词语”。在读中,孩子们把最关键的,故事中的变化因素熟记于心了。正如薛特让孩子们读词语时所言:“每一行里都有一个故事。”

归类朗读词串,让言语规律得以彰显并被孩子吸纳。

二“特”:循循善诱讲故事

薛特深知“故事是用来讲的”。

薛特也深谙讲故事之道。

他先自己绘声绘色讲故事的第一部分——小猴子听了乌鸦的话,拔掉梨树改种杏树。这次范讲,薛特讲得很细致。

第一自然段讲完后,孩子们发现:猴子种了梨树后,天天就干两件事:浇水和施肥。薛特非常细心,他先范写“浇”,提醒学生,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表义意思,声旁表读音;再范写“施肥”,演示古代“月”字的写法,说像一块挂着的排骨肉,告诉学生以后看到“月”字旁,就知道和肉有关系。

薛特继续讲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让孩子们说说这回猴子又做了哪两件事?——拔掉梨树,改种杏树。薛特让孩子们拿出手指,和他一起书写“拔掉”“改种”,写“改”这个易错字时,薛特一笔一划写,一边书空一边说笔画名称。

低段的识字写字教学在讲故事中亦落实到如此到位!

到此,薛特不再继续讲下去,而是让孩子们自己练一练,学着讲一讲这部分故事,并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的生动,如“猴哥猴哥”要读得紧凑,读出乌鸦的着急;“猴子一想”,心里想的话又该怎样读等。

孩子们自由读讲,跃跃欲试。薛特指名一位学生讲该段故事后,大赞其讲得好,堪称“优秀”。然后开始“煽风点火”,“刚才这位小朋友讲得很优秀,想不想更优秀?比优秀更优秀叫——了不起,想不想自己变得了不起?想的话,应当这样讲。”出示:

正当(     )的时候,一只(    )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    )呢?有句农谚,‘(      )’。(    )要等(    )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

猴子一想:“对呀,(    )年太长,我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    ),改种(    )。

学生挑战成功后,薛特开始加大“风力”,增加“柴火”: “比了不起更了不起叫——不得了,想不想自己变得不得了?想的话,自己讲一讲。”出示:

正当(     )的时候,一只(     )地对猴子说:“(    )。”

猴子一想:“(    )。”于是就(    )。

孩子们在不知不觉间,把故事熟读成诵了。

此时,薛特才将故事继续下去。他启迪孩子们智慧地背诵其余内容:“下面两段老师不讲,你们会吗?你有什么秘诀?”孩子们最喜欢去发现和探究了:下面两段故事,基本只要把乌鸦的名称,果树的名称,还有农谚换一换,就可以讲了。

太棒了,薛特要的就是这感觉!“老师给你们三分钟时间,自己讲一讲,那你们就是不得了的不得了。”有了自己的规律发现,孩子们轻松完成任务。

接下来呢?

“故事还有一个结尾,谁会讲?猴子一连几年都没有种成果树,它心里就没有什么想法吗?刚才有同学讲这只鸟骗它,对不对?人家说的话对,该不该听?那猴子为什么没种成果树?”

在薛特的追问中,孩子们的思考逐渐深入。是呀,三种鸟儿的话都没错,鸟是好鸟,树是好树,为什么猴子最后还是没有种成一棵果树呢?除了猴子缺少“耐心”外,更主要的是他缺少“主见”!别人正确的话要听,但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

学讲故事,启发思考,让孩子发现了文本中的言语智慧。

三“特”:续编故事启智慧

光光会讲故事,孩子们的脑子里留存的只是一个他人的故事。

薛特一直倡导“语文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表达的学科。”他不会就此了结。

“故事讲到这里完了吗?下面我们来续编故事。”朴素的话语,开启无穷的想象。

薛特出示了这样一段带有空格的话语:

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    )对猴子说:“(      )。”猴子一想:“(     )。”于是(     )。

他给孩子们三分钟时间,自己编一个故事。孩子们的中“故事”犹如打开闸门的洪水,倾泻而出。

一个孩子是这样说的:

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穿山甲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樱桃树呢?有句农谚,樱桃好吃树难栽,你还是种梨树吧!”猴子一想:“对呀,梨树好种呀!”于是猴子就种梨树了。

孩子的这一续写,把所有的人都逗得哈哈大笑,薛特也笑着说:“你太有才了,种不成樱桃树,又回去种梨树。如此循环,这个故事就永远都没有完结了。”

又一个孩子说:

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老虎对猴子说:“猴弟,猴弟,你怎么总是听别人的话呢?你这样是种不成任何树的,你要坚持,要有耐心!”猴子一想:“对呀,我就种苹果树!”于是猴子就种苹果树了。过了一年又一年,猴子的苹果树丰收了,他把苹果和伙伴们一起分享。

多棒的孩子啊!不仅有读懂文章的智慧,言语中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看孩子们说得差不多了,薛特说:“想不想听老师的故事?”孩子们当然很合作地说:“想!”薛特讲道:“正当猴子伤心地时候,一只狐狸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些鸟的话都是害你的。猴子一想————”,猴子会怎么想呢?薛特再次开启孩子的思维之门。

鸟儿们是在害猴子的吗?狐狸呢,他这样说有道理吗?

通过思辨,薛特在孩子们的心田播撒下了辩证思维的种子。

续编故事,辩证思考,让孩子的认知从一元走向多元。


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17:19:52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教学中的“写”需指向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以《泉水》为例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曹爱卫

阅读教学中的“写”和习作教学中的“写”有着不同的任务指向。习作教学中的“写”是指导学生习得写的方法,并通过写来表现内心情感和个性思考,侧重“学习运用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中的“写”则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情境,促进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领悟文本的内涵和主旨,侧重“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有的老师把阅读教学中的“写” 片面地理解成指导学生模仿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殊不知,这样的写学生习得的只是消极的语言图式,并没有真正领悟语言内在的逻辑和神韵,也就谈不上以后习作中的灵活运用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课是《泉水》,这篇课文有一个很明显的语言现象,就是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构段方式完全一样,句子结构基本相同:

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山里的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火红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泉水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里,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泉水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四个段落都是按照“泉水来到哪里,谁来干什么。泉水说了一句什么话。”句式来构段的。这种反复的构段方式,非常符合低年级儿童的阅读心理。但是,这样的反复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显然不是,四个段落里用词的精准贴切、语意的顺畅严密都是值得细读慢嚼的。

(1)用词的精准贴切。泉水流经不同的地方时所用不同的动词,这四个短句中的动词,是否可以调换?显然不行。“进”是跟着动词“流”的后面,表示到里面的意思,泉水是进入个水池这个蓄水的坑里。“过”用在“流”的后面,表示“流”这个动作的完成,“山间的平地”是平缓的,泉水处于一个动态的流动过程,对于具体的一个地方来说,都是“流”这个动作的完毕。“到”跟在“流”的后面,强调“流”这个动作带来的结果,泉水是来到了果园。而“穿过”是通过孔、隙等空间狭小的地方,更是形象地凸显出了山谷的深幽,泉水的活泼和灵动。

低年级的儿童虽然没有必要如此析微察异,但语词的这种差别还是要通过儿童可以领会和接纳的方式,让他们有所感知。如,通过词语搭配的调换,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差异。

(2)语意的顺畅严密。这四个段落都是由两句话组成,这两句话之间内部逻辑是非常严密的,语意准确顺畅。山里的姐姐是提着瓦罐“来”打水,后面泉水就说“来吧,来吧”;火红的杜鹃花是“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泉水就说“照吧,照吧”,后面两句也是如此,泉水所说是顺承前面事物的动作,语意保持高度的一致。此其一。其二,泉水的话,语意非常严密。因为“水很多很多”,可推论出水取之不竭,尽管来打,发现泉水很无私;因为“水很清很清”,推论出可当镜子照,发现泉水的明净……这样的语言表述把泉水的无私、清亮、甘甜、热情等特质充分显现,文本主旨也就变得可以触摸了。

教学这样的语段,重点是要让低段儿童明白句与句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前后句语言之间的意思必须是延续的、顺承的,而不是断裂的、突兀的。假如这样的语言表达特点没有指点出来,没有落实到位,而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泉水还会流过什么地方,谁来干什么了,泉水怎么说”模仿说话,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就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如“泉水流过田野,稻子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亮很亮,喝饱了,你会结出谷穗。’”这个学生就是根据自己对泉水特点的已有经验,提取了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汇——“亮”嵌入语言,而没有考虑到泉水的“亮”和结出谷穗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语句表达也就不够准确了。

虽然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但教师也要善于去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话语“真相”,设计相应的“写”的练习,帮助学生从表象浏览到深度思考,理解和运用并行,领会文本的内涵和主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7 18:48 , Processed in 0.08569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