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新成就新教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6 03:3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区域教育地理·海南

海南是一个年轻的省份,实行省管县的行政体制,教研基础十分薄弱。省级教研机构由过去的海南行政区教研机构升格改造而来,与省级培训机构合并后,又多年实行差额拨款,制约了发展壮大的进程。市县教研机构更因编制、人员和条件限制,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农村小学在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撤销学区,教研力量也受到很大削弱。

为了改变教研力量薄弱的现实,近年来,海南教研院通过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地运用网络技术,不断推进全省教研事业向前发展,建立健全了省、市(县、区)、校三级教研网络。就此,记者走访了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陈夫义。

创新成就新教研

——访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陈夫义

□ 本报记者 高 影

推动政策创新,健全教研网络

中国教师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研体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和“必需”。海南省在创新教研体制上做了哪些探索和尝试?

陈夫义:近几年,海南省大胆创新,建立健全了省、市(县、区)、校三级教研网络,这就涉及到编制、人员、经费等多方面问题,不是教研机构自身就能够解决的,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但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如果中央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也没有可以参照的兄弟省份政策文本,这样的政策往往很难出台。2009年初,在海南省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与会代表就切实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广泛共识,并于2009年3月4日下发了《关于加强我省教研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强教学研究机构建设问题提出了明确意见,对教学研究机构的性质、职能、编制配备要求、教研员任职条件、管理办法、教研条件保障和教研员待遇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加强全省范围的省、市(县、区)、校三级教研网络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

中国教师报:《意见》的出台,为海南省教研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

陈夫义:《意见》是由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人事劳动保障厅、财政厅、教育厅4个职能部门联合下发的,解决了多年困扰海南省中小学教研机构发展的几个实际问题。

一是明确了市县、乡镇教研员配备要求。按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门类和学段配备教研员;乡镇中心学校为语文、数学等学科配备3-5名专职教研员。

二是提供了教研条件保障。要求各级政府部门为教研机构提供必需的办公场地、办公设备、图书资料等设备设施,为教研活动安排足够的专项经费;省、市、县教研机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研条件,改进教研方式,尽快建立教研网站;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校本教研经费,保障校本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是明确了教研员的待遇。明确教研员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待遇;教研员按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评聘职务,并享受相应的职务待遇;人事劳动保障部门适当放宽评聘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的限额;地市级以上教研机构的教研员,也可按科研或高教职务系列评聘职务,并享受相应的职务待遇。

中国教师报:四部门联合出台的文件,为海南省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全省的教研队伍建设出现了哪些变化?

陈夫义:文件下发后,省政府带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省级教研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如省编委2009年同意将教研院由差额拨款单位调整为全额财政拨款单位,23个自筹编制全部转为财政编制,并同意教研院进一步充实教科研人员;2010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同意将教研院所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研员全部按资格聘任,至今解决了近10人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问题;2011年,将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情况纳入对市县政府教育评估的内容之一;从2012年起设立教师能力提升工程专项经费;从2013年起设立教学能手评选专项经费。

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重视、支持教研工作的一系列举措,也对各市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各地也相继出台了扩充教研机构编制和人员、改善教研机构条件、提高教研人员待遇、加强教研机构管理等方面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各级教研机构和队伍建设。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市县一级专职教研员增加52人,增长了22%,且多为高级职称,学历层次在本科以上的居多。与此同时,市县兼职教研员增加125人,增长1.9倍以上。乡镇中心学校专职教研员增加112人,增长了约30%,增长的专职人员均为中级职称,学历层次大专以上的居多。

推动制度创新,下移教研重心

中国教师报:多数中小学教师一提到教研,都认为那是教研员的事,是专家的事。如何才能把教研和教师的日常工作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陈夫义:教育部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就倡导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制度,下移教研重心。省教育厅结合海南省实际,2003-2008年间,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推动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制度,逐步形成了“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网络支持,研训一体”的新型教研体制和机制,不仅为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支持,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全省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003年,海南省下发《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和推行校本研究和培训制度的意见》,把“以校为本”与“研训一体”创造性地加以整合,提出了“校本研训”的概念。“校本研训”制度反映了新课程对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新要求,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途径。

为了拓展校本研训的内容,增强课程改革初期校本研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4年秋,海南省又出台了《海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本研训工作的意见》。该文件以课程改革初期校本研训实践获得的新认识为基础,对中小学校本研训工作的内容、方式、保障措施等方面,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特别是对课程改革初期校本研训的内容,提出了十分具体的建议。

中国教师报:校本研训在不同学校、同一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尽相同的,内容必须因校、因人而异。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教研院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陈夫义:我们在具体建议中,要求做到“七个抓好”:1.抓好以“纲要”、“课程计划”(或“方案”)、“课标”、教材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训,使教师能理解“纲要”、把握“课程计划”(或“方案”)、吃透“课标”、熟悉教材;2.抓好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训,使教师和学生能接受理解新课程、熟悉适应新课程和正确实施新课程;3.抓好学生学业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训,使教师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学业评价的正确方式,了解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探索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式;4.抓好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训,使教师具有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能力;5.抓好以新开设课程的实施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训,提高教师相关课程的实施能力,确保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特别要抓好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训;6.抓好以课程编排、选课指导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训,促使教师主动参与规划、编排学校课程,熟悉开课、排课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的基本技能;7.抓好以班级管理形式的变化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训,使教师适应行政班、教学班并行的管理新模式。这些建议,对于学校做好课改初期的校本研训工作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中国教师报:教研需要一种氛围,互相探讨远比一个人、一所学校各自为战效果要好得多。海南省在这方面是否有相关文件出台?

陈夫义:氛围确实很重要。《海南省教育厅关于成立普通高中省中心教研组和开展区域教研协作的通知》,正式确立了区域教研协作的组织形式和支持系统,明确普通高中省中心教研组是由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省教研培训院领导的负责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指导和评价的教研组织(每个学科8-12人),是开展区域教研协作的支持系统。为了推进校本研训走向常态,在系统总结全省校本研训经验的基础上,省里又出台了《海南省中小学校本研训工作规程(试行)》,对我省校本研训的探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提炼,概括了校本研训的基本经验:包括校本研训的组织、制度、内容、方式等。其中,对校本研训的方式首次作了系统而明确的表述:一要开展教学反思,包括教学笔记、问题梳理、教育叙事、教育自传、案例分析等方式;二要鼓励同伴互助,包括科组集体备课、师徒结对帮扶、教学观摩研讨、教学论坛交流、教学专题研究、片区互动教研、网络研修等方式;三是实施专业引领,包括教学骨干引领、专家引领、教育专著引领等方式。

推动技术创新,探索网络研修

中国教师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日益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教研如何利用好网络?

陈夫义:2004年秋季,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广的同时,基于博客的网络教研在海南应运而生;2005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海口市召开“教育部新课程网络教研研讨会”,正式推广网络教研,并着重建设区域教研网、学科教研网和成长博客网;2005年年底,基于博客的远程研修在全省拉开帷幕,为期半年,规模为300人左右;2006年暑期,首次远程培训规模突破1万人,此后,远程培训成为大规模教师培训的一种主要方式;2012年,教研院把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加以整合并使之常态化,协同研修实验在海南省正式启动。可以预期,借助协同研修,“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网络支持、研训一体”这一新型教研模式,必将找到较为完美的实现途径。

经过多年的探索,借助网络对一线教师教学和专业成长提供专业支持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能够使校本研训得到更好的落实,能更好应对纷繁复杂的教学现实的快速反应机制。比如开展教学反思,如果没有网络,再好的教学反思也只能孤芳自赏,即使与人分享,也非常有限,有了网络,教师的教学反思都可以挂到“我的HERSP”(我的工作室)里,与感兴趣的同行跨区域的分享和交流,既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也可以得到同行的指点和勉励。

中国教师报:很明显,网络教研丰富了校本研训的形式。

陈夫义:是的,在网络教研的基础上,远程研修应运而生。远程研修是利用网络研修平台,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集中开展大规模教师在线学习与培训活动的形式,它是在网络教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其基本特点为:追求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效益;对常规学习研修方式和流程实施电子化改造;把高质量的在线视频、课程文本等资源作为学习研修的主要内容;通过提交作业、交流研讨和阅读简报强化研修效果;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对学员、学校乃至区域进行及时有效的激励;研修活动结束后,仍然提供持续开放的延伸服务。

但是,随着远程研修活动日益频繁,规模日益扩大,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教师工学时间通常分离;二是教师工学内容难免脱节;三是研修组织重心过高(多由省级以上机构组织,而对市县和学校的自主性、积极性兼顾不够,一些市县和学校往往采取观望态度,不能全力以赴地配合做好研修的组织管理工作);四是商业公司介入的影响(由于商业公司受利益驱动影响,在专业力量的投入和研修模式的改进完善方面缺乏足够的动力,往往使研修活动流于形式,难以保证研修质量)。

中国教师报:针对上述问题,教研院采取了哪些措施?

陈夫义: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模式,我们提出了“协同研修”的概念。协同研修是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的升级版,从研修目标、内容和课题的提出,研修案例的打磨,研修资源的开发,研修问题的解决,到研修的组织与管理等,都充分体现协同精神,实现专家、各级教研员、一线组织者和教师的有效协同。协同研修致力于紧贴一线课程和教学难题,同步乃至超前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实现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的有机结合及常态化,有效化解工学矛盾和研修脱离实际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协同研修的目标是:聚集新课标、新教材,通过浏览网上资源,提炼教学问题和教学困惑;通过网上研讨与区域内面对面研修相结合,探讨解决教学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等方式,表达解决教学问题的方式方法并呈现在网上;通过以市县、学校为单位的网上研修,实现网络研修的常态化,实现教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研修,发挥市县、学校在网络研修中的主体作用。

中国教师报:从协同研修目标可见,研修任务不是外加的,而是基于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和区域发展自身的需求,出发点很好,但这些设想是否可行?

陈夫义:这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协同研修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研修围绕“问题”进行,研修过程以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为单位进行组织,每个问题研修的时间约为1个月。这样一是解决了工学时间分离的问题,把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把研修活动渗透到教师的日常备课、听课活动中去,从而使研修更加人性化,更能持久地坚持下去,确保了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的常态化;二是解决了工学内容脱节的问题,研修的内容都是基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教师真正关心的问题,有助于激发教师参与研修的内驱力,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三是组织管理重心下移,市县和学校是研修管理的主体,研修任务不是外加的,而是基于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和区域发展自身的需求,这样的研修才能确保研修目标的真正实现;四是倡导协同精神和协同文化,追求协同效应,无论是研修目标、内容和课题的提出,还是研修案例的打磨、研修资源的开发和研修问题的解决,都充分组织专家、各级教研员、一线组织者和教师共同参与,每个参与者都能够在研修的某些环节感受到自己的“贡献”和“成就”,这比学分、表扬或者其他评价手段具有更强的内在激励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11:00 , Processed in 0.13257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