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教育的是老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4 20:23: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该教育的是老师

茅卫东

读完《该教育的是班集体》这则案例(后附),说实话,我没能看出里面有多少属于教育的东西,却仿佛看到了当年文革中大批判的情景。

徐老师应该是对小王同学已经有了很深的成见,所以才会用“顽劣成性”、“铁石心肠”这样的词,才会说“他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可是小王毕竟是小学六年级的孩子,纵然顽劣不堪,当老师的也应该去了解一下原因。可是从这则案例中,徐老师没有一句关于这个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教育的前提是什么?是对孩子的了解。这种了解不仅是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什么特长,有什么缺点,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性格形成过程的了解,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把握。缺乏对孩子的了解,教育就很容易变成对孩子的强制,进而变成对孩子的控制。从徐老师对小王的描述看,她对这个学生是缺乏了解的。

梳理一下,徐老师在此事的处理中主要做了这些事情:

第一,劝走生气的清洁工,让班长查明事情经过,组织班干部发表处理意见;

第二,引导学生将小王的行为定性为损害了集体荣誉,丢了全班同学的脸;进而鼓动起大家对小王同学的愤怒和指责,迫使小王向所有在场的人逐一鞠躬道歉。

徐老师的第一步做得很好,但第二步就非常糟糕了。小王同学“拿厕所里的垃圾篓,去砸蹲在便坑间大便的人”确实不妥,但这是他的个人行为。因为实行班级授课制,我国的中小学中,每一个学生的独立性一直不强,某个学生出了什么事情,经常只有班主任会将所发生的事件和学生个人联系起来,校长和其他老师一般只会说“某班出了什么事情”。小王的乖张举动,被认为损害集体荣誉也算是事出有因。事实上,将个人纳入集体进行管理和教育,动辄以集体的名义规范约束学生,确实也是学校一贯的做法。在非公有制经济不被认可的那些年,城市里的每个人几乎都是“公家人”,农民也是归属于生产队、大队和公社。可是,改革开放这些年,这种状况不断地被改变,个人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个人的价值和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现在,除非因为职务行为,不然个人的一切行为后果都由自己承担,与单位无关。现在大概只有在教育系统,学校还动不动把个别学生的不当行为与班级集体荣誉联系起来,教育局会把个别教师和学生的事情和学校联系起来。而这,或多或少带有一点古时的“连坐”色彩。

小学生是很容易被忽悠的。徐老师说:“有人损害了集体的利益,让我们大家面子扫地,你怎么想?该怎么做?”同学们马上“要捍卫集体的利益,要跟坏人坏事做斗争”。徐老师并不满足,而是“进一步激发大家的愤慨之意,直到他们义愤填膺地要求小王给每一位同学轮流逐一道歉。”

这是教育吗?不,徐老师根本没有让小王和其他同学明白,小王的错误是不尊重别人,给别人制造了麻烦,所以他需要向受害者道歉,接受学校的惩罚。徐老师所做的事情其实是洗脑。撇开具体的原因分析和责任认定不谈,却成功地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了“保护集体利益,维护班级面子”上。集体利益就具有先天的正当性吗?大家的面子就是最判断是非的标准吗?恐怕徐老师自己也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吧。这是典型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当小王向教室里56个人逐一鞠躬,说了56次“对不起”之后,泪流满面的他真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徐老师认为,此次的教育不仅对他个人还是班集体都是深刻的。可我以为,印象或许深刻,但他们记住的大概只会是不能让老师不高兴,不能损害集体荣誉,而不是真的明白“尊重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的道理。事实上,在不久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以集体的名义侵害个人利益的事情是经常的。

不清楚徐老师多大年龄,从此案例中,我感觉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非常陈旧。我甚至觉得,虽然身为教师,她的教育情怀都远不如那位清洁工。徐老师口中这位“善良的大叔”看到小王痛哭流涕前来道歉,“急冲冲跑到教室向我求情说饶了他,不必再批评了”。而徐老师的态度却是:“而他哪里知道,我没有与他搭过一句话。”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我为自己有这样的同行感到脸红。

附案例:

该教育的是班集体

    中午,刚到校门口,就发现教室的走廊外围着几个男同学,推推搡搡的。我心里开始发毛:准是又出事了。

    不出所料,刚到楼梯口,校园里的清洁工就生气地指着小王嚷开了,看他的样子又气又急,我猜测不是小事,可惜他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口音,我听了好长时间还是一头雾水,加上小王又一脸委屈的样子,旁边还有同学证明他中午一直呆在教室里没出去过。我只好请清洁工先回去,说等调查清楚了,一定把同学带到他面前。清洁工走后,我开始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处理:这几天数学老师外出,我已上了整整一个上午的课,嗓子都快冒烟了,并且我太了解小王,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要想让他说实话,得软磨硬泡半小时以上,再说第一节马上要上课,我不能为这没有胜算的事置班级的其他同学不顾。我思量了一下,看了看旁边为他开脱的“同党”,而他一直在察言观色,早已想好如何应对老师。我心里有了谱,跟他们说:你们找到班长解释。

     一到教室门口,我不由得怒火中烧。因为我们的中午自休课是规定1:00下课的,现在时间没到,而同学们却正在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有几个还站在位置上手舞足蹈,在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什么?我知道,本班自休课一直纪律很好,没发生意外事情,绝不会有同学说话,今天这个样子一定跟刚才的事有关。我压压怒火觉得先应该知道发生了什么,便叫班长负责把这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没到2分钟,班长就完成了任务,因为他找来几个知情者,小王想抵赖都不成。原来这个顽劣成性的孩子,前几天有好几次拿厕所里的垃圾篓,去砸蹲在便坑间大便的人,听说有一次还砸到了老师。我惊呆了,不是因为小王的恶劣行径,他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在他身上发生这样的事我并不震惊,而是面前这一大帮幸灾乐祸眼中闪着兴奋光芒的孩子我该怎么教育。

    下午第二堂正好是品德课,发生在身边的事例远远比品德书中枯燥的道理要形象生动,我把这事当作难得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上了一堂难忘的品德课。第一节课的大课间,我就布置班干部讨论商量,该如何处置小王?第二堂上课,班长已经让小王站到讲台前,而他却乐滋滋地看着下面几个朝他做鬼脸的同学,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脸的轻松自在。我把小王犯的事简单地描述了一遍(有几个同学还是边听边笑),便由班干部轮流着发表意见。大家的意见挺统一,都说叫他跟清洁工扫厕所,并要写一封信告诉他的家长(这种方法我们经常用),让家长配合管教。是班干部一致的意见,我当然采纳,便问:信由谁来写?我一连问了三遍没人举手,我知道大家都见识过小王的爸爸,心理有恐惧感。于是,本课的教育便由此入手,先让学生思考:小王损害的是谁的利益?丢了谁的脸?在讨论中大家渐渐明白:他损害了集体的荣誉,给六(2)班所有同学丢脸,所以清洁工到六(2)班来找犯事者。看到大家的脸逐渐严肃,我继续说:“有人损害了集体的利益,让我们大家面子扫地,你怎么想?该怎么做?”同学自然说到要捍卫集体的利益,要跟坏人坏事做斗争,于是就齐刷刷地举手说要承担起责任给他父母写信,并开始指责站在讲台上的小王,最后我决定由管纪律的副班长王琼娴来写这封信。小王开始变得不自然。

      我进一步激发大家的愤慨之意,直到他们义愤填膺地要求小王给每一位同学轮流逐一道歉。在强大的集体面前,小王低下高贵的头逐个鞠躬道歉。有些男同学还对向自己鞠躬的小王挥一挥拳头,有些善良的女同学看见他可怜的样子同情而无奈地笑笑。当时在教室的共56人,他鞠了56次躬,说了56次“对不起!”说到最后已是泪流满面。我从没见过“铁石心肠”的他会如此悲痛不已,但我知道此次的教育不仅对他个人还是班集体都是深刻的。

     但是课还远没有结束,我让大家把刚才自己的思想经历写下来,说出对这件事的认识(见附页)。我在投影仪中放了部分同学的感悟,再要求他们就自己的体会提炼成一句格言警句,永远警示自己。我选择了几条有代表性的抄在黑板一角,每天回顾反思,并落实在以后的行动上。

    下课后班长带着小王找到了清洁工,这位善良的大叔看着他痛哭流涕的样子与中午的态度判若两人,还急冲冲跑到教室向我求情说饶了他,不必再批评了。而他哪里知道,我没有与他搭过一句话。

         浙江温岭方城小学 徐淑萍  317500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20:27: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分析:纵不能春风化雨,又何苦剑拔弩张

茅卫东

案例

我的“输”与“赢”

我是一个固执的人,带着一个固执的班。要不是成绩还可以,可能早已没“资格”再当班主任了。因为,我得罪了很多人。我是学校里公认的最认真的人,却是从教15年来没有评过“优”的人,甚至在聘任职称的“关键”时期。因为,每次投票,我人缘最差。同事们对我已经恨到没有丝毫“同情心”的地步了。很多人劝我,“干嘛和自己过不去?”,我“沉默以对”。因为他们不知道我的快乐,耶稣说:“你必须在付出中得到你期望的快乐。”好心的朋友只看到我的“输”,却没看到我的“赢”,我赢得的是别人无法体会的快乐。

我“输”了家长,“赢”了学生

我班有个学生,学习还可以,一、二年级时,经常忘带作业。每次出现问题,要么蒙混过关,要么撒谎,总是不敢面对问题。我非常困惑: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照理不该发生这样的事情。经过无数次地细心观察,终于找到原因是家长太溺爱了,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太差。每天书包都是家长收拾,家长搞不清,当然会发生这样的事。后来,我反复跟她强调要自己收拾书包,仔细核对,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在学校里,我不允许家长替她做值日,让她在最脏、最差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她的丢三落四、撒谎、搪塞的毛病彻底改掉了。可是,我的麻烦来了。因为家长经常打电话说“我孩子不舒服,不能扫地”,我一口回绝“不行”。后来,家长干脆在孩子值日时请假“我孩子不舒服,不去上学”,我说“发烧了吗?”“没有”“打针、吊水了吗?”“没有”“那不行”。再后来,家长就直接叫孩子自己到我办公室来说“我妈妈讲‘我气管不好,不能扫地’”,当然也会被拒绝……积怨终于在一次请假时爆发了。孩子蹦蹦跳跳地来上学,据我观察没有丝毫异样的情况下,又请假不做值日时爆发了。那位“舐犊情深”的母亲像一头发疯的母牛冲进我的办公室,拍着我的桌子质问我“无数次请假你不允许,请问你有没有孩子?”我告诉她,正因为我有孩子,所以我才不允许你溺爱你的孩子。记得我曾读过这样一句话:“请重视女童教育,因为她也是未来的母亲”。事后,校长找了我,意味深长地说:“何苦呢?她请假,你准了,不就完了吗?她溺爱她的孩子,与你有什么关系?”我本来想说:“是没关系,可她现在是我的学生。”但,没说出口。

我“输”了比赛,“赢”了育人

在一次优质课比赛中,我和另一位老师都选中四下«天鹅的故事»,内容写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场面,歌颂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我俩课堂教学目标都达到了。唯一不同的是她预留了5分钟写话,在学生中找几篇写得比较好的,自己朗读,展示自己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课堂教学时间恰到好处。我预留了十分钟写话,并随机让学生自己朗读。第一个学生进行得比较顺利,第二个学生出现状况了:写好了,但不愿站起来朗读。冷场了,怎么办?我只好自己拿起来读。当读到“天鹅,你勇敢顽强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心头一怔,这不正是教育的最佳时间吗?于是我说:“你要学习天鹅的勇敢,可是你刚才一点儿也不勇敢。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掌声请这位同学把勇敢拿出来。咱们学了就得用呀!”在一片掌声中,他又重读了自己刚才写的话,全体同学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敢肯定,这个同学以后一定会变得勇敢一些。因为,有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而我没能进入第二轮。我“输”了比赛,但“赢”了“教书育人”。

我“输”了人情,“赢”了真情

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好孩子坐在一起,有些老师干脆把问题学生“流放”到某个角落里自生自灭。而我总是让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坐到综合素质最强的学生旁边,希望那些“劣马”能“近朱者赤”。家长总是想尽办法调位,我一概不允。其中,一位家长总算逮着理由请同事帮忙换位,“那孩子太顽皮,而且,经常打他们家孩子,昨天还踹她一脚。”我感到事态严重,连忙把这个问题学生找来查问原委,确有此事。我让他道歉,他俩眼往上一翻,不理不睬。我很生气,来个“以毒攻毒”—“把手伸出来!”唰、唰……打了几下子,还是没反应。什么叫问题学生?那就是“油盐不进”。我的肺都要气炸了。怎么办?放弃?这孩子肯定觉得自己“沉默以对”是法宝,老师拿我没辙。于是,我马上换一副委屈痛苦的表情对他诉苦:“你真是枉费了老师的一片苦心呀!老师把你安排在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旁边,是希望她能帮帮你,让你的成绩不会滑下去。如果换一位和你一样控制不住自己、爱玩的学生,你们上课还不玩到一起去了吗?你成绩还不一落千丈吗?可你却不珍惜呀!现在,这样的好孩子都不想跟你坐一起了,还有谁能想呢?”这时,我发现他的眼睛里溢满了泪水,觉得时机来了,该给他“就坡下驴”的机会了。“你去向她道歉,如果她同意原谅你,我就不调位。如果她不原谅你,那我没办法,只能换一个同位。你看行不行?”他睁大感激的眼睛点了点头。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独特的音响……”上课时,我特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朱涛,你道歉了吗?”他点了点头。我又问他的同位:“何莹,你原谅他了吗?”何莹点了点头。于是,我用非常响亮的声音说:“让我们为何莹的宽宏大量鼓掌。”接着,又用更加响亮的声音说:“让我们为朱涛知错就改鼓掌。”班里瞬间沸腾了!这两个学生的脸上都流露出幸福的微笑。事后,同事找到我,“就换一个座位,有那么难吗?”我想说:“不难。”可是,他不明白,我面对的是问题学生,换到哪儿都会再次出现问题。如果一直地换位,一直地“秋后算账”,就有可能将朱涛推向问题的深渊—破罐破摔。如今,他“悬崖勒马”,肯定能改好。因为,今天他能真诚地道歉。明天一定能真诚地做人。能在人生的起步阶段,赢得一颗真诚的童心,这比任何“人情”都珍贵。

我赢了激情四溢的课堂,我的公开课总有“造假”的嫌疑,因为配合太默契了。我赢了诚实,因为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有一次要背课文,我没有背。组长就把我送到老师办公室。老师说:‘SY(此处马老师原文是学生的中文姓名,看着不像是化名,故用字母替代——笔者注),你为什么背不好课文?’我不敢讲我没有背,只好什么都不说。最后老师说:‘期末考试就要到了,课文背不掉,填空就填不好。’我还是什么话也没说,一直看着老师。当时我真想说:‘马老师,我也知道,只是我忘了。’”我赢了感动,因为孩子在作文中写道:“老师,您记得吗?那一次画展,是您用一中午的时间做出了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广告牌。那时,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学生。那云淡风轻却又五光十色的一片片带着您身上的芳香的水彩颜色,成了您爱我的最好见证!那秀美而又苍劲有力的字编织成了我的童年对师爱的美好憧憬。浩渺的苍穹下,浩瀚的宇宙中,苍天让我们相见在这,相遇在此,这是真正的缘分,是不可多得的不解之缘!望着窗外黑色的天空,我嘴里不由得发出轻声的呢喃:‘老师……’”(注:这篇小练笔出自一个四年级学生之手,您信吗?)我赢了童真童趣,因为有一次校长怒气冲冲地抓着我班的一个学生说:“反复强调,怎么还有学生下花坛?”我把校长劝走之后,让她对我说明情况。她说:“我在花坛里栽了一颗桃树,我去看它长大了没有。”太可爱了!我的学生,我的孩子,叫我怎能不感动呢?太多太多这样的案例,我无法一一细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每天都被我的学生感动着,每天的生活都充满幸福-无论是欢笑,亦或是痛苦。这是我实实在在的“赢”,是别人无法理解,也难以体会的“赢”。

最后,我想说:“如果你是一个好人,那么你就不要再要求得到什么回报,因为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上帝垂爱你的证明。”与天下所有的班主任共勉。

安徽省六安市长安小学    马海玲

分析:

纵不能春风化雨,又何苦剑拔弩张

茅卫东

马老师应该是一个工作非常认真的人,而且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明知校长和同事对她的工作有看法,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即便人缘最差,依然自得其乐。我其实是蛮欣赏这种个性的,因为经常有人说我是一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生活中见风使舵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太多太多,不讲原则惟命是从见利忘义的人太多太多。教育中人,若也是如此性格,实是荒谬悲哀至极。马老师显然不是这样的人,她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她,一心只想着学生发展,很有个性。

可是,马老师的叙述,让我又想起了多年前一个重点班的学生评价他们班主任的话:“X老师坏就坏在责任心太强了!”和很多传统的家长和老师一样,马老师似乎也是属于“为了你好”一类人。因为我是为了学生好,所以其他人不能来干涉我,学生不能不听我。因为我是为了学生好,所以我就是对的,任何反对我的人都是错的。终于,我成了孤家寡人。本来这应该让人痛苦不堪,可是感谢开放、感谢网络,我知道了上帝,于是不再要求得到什么回报,“如果你是一个好人……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上帝垂爱你的证明。”于是——完胜!

问题是:“我是一个好人”,这由谁来鉴定?是不是因为“我”是好人,所以就注定要与所有人为敌?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下面结合马老师的叙述具体分析。

一、明确边界意识,不可与家长争孩子

“请重视女童教育,因为她也是未来的母亲”,我认同这个观点。可是老师因此就有了禁止家长溺爱孩子的权力吗?并非如此!马老师对家长说出“不允许你溺爱你的孩子”这句话,这是越界。如果是我,我会选择找个机会和家长坐下来,交流了一下育儿之道,但最后的选择权在家长。我们必须接受一个观点,那就是家长有溺爱孩子的权力,虽然我们认为这样对孩子不好。家长有权拒绝我们的建议,我们却不能强行干预学生的家庭事务,唯一例外的情形是家长正在使用严重暴力伤害着孩子,但溺爱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

我是对的,我是为了你好,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这种教育思维曾经非常流行。现在,是重新审视教育伦理,厘清教师边界的时候了。我们可以阻止别人做恶,但强制别人为善,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恶。家长溺爱孩子固然不好,毕竟不是恶行,我们又何必义愤填膺强行出手?如果觉得孩子无故不做值日对其他孩子不公平,老师完全可以要求家长出具医院证明,证明孩子身体不适合搞卫生。至于家长能不能搞到这份证明,或者如何搞到这份证明,同样不需要教师操心。有,孩子就不用做值日了。没有?对不起,这是学校的事情,除非家长给孩子转学,不然就得按照学校规矩来。

说到底,学生只是教师生活中的过客,而孩子却是家长生命的延续,我们何苦与家长争孩子,又怎么可能真的“赢”得了学生?当我们视家长为对手,准备和家长争孩子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输了。因为此时,我们已经越界,违规了。身为教师,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只是教育孩子,而不是和家长争孩子。

二、客观归因、平实叙事应该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

学生经常忘带作业,马老师为了弄清原因,说自己“经过无数次地细心观察”。一、二年级的学生忘带作业并不是特别奇怪的事情,怕被老师批评不敢说出实情也可以理解。不过,总是这样子,教师是应该干预一下,可“无数次”这个词还是有些夸张了。问问学生、问问家长,应该不难发现事情原委。再说了,家长替孩子收拾书包应该是在家里吧,老师“无数次地细心观察”又是在哪里进行的?家长溺爱孩子,不想让孩子做值日,这的确不好。可是在教室里做个值日,就是让学生“在最脏、最差的环境中锻炼自己”,是不是也太高估做值日的功效了?

马老师说自己“输”了比赛,“赢”了育人,给人的感觉她是因为不想放过帮助学生的机会而“输”了比赛。可从马老师自己的描述中,我只看到在一次优质课比赛中,马老师巧妙利用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但没发现这与她“输”了比赛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马老师说,这位受到鼓励后站起来朗读的同学“以后一定会变得勇敢一些,因为,有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将“一定”建立在“可能”的基础上,这样的自信实在不太靠谱。

在调座位这件事情上,马老师说:“今天他能真诚地道歉,明天一定能真诚地做人。”又是“一定”,呵呵。马老师说自己已经工作了十五年,我不太明白,她内心里真是这么认为的,还是她的语言习惯使然。但不论是哪种情况,都值得商榷。如果是前者,身为教育者的马老师显然低估了成长的复杂性和教育的复杂性。如果是后者,问题可能就更加糟糕。语言的背后一是思维,二是心理。如果马老师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复杂性,却还是习惯于这样信誓旦旦,那就远离了她高度认可的“真诚”品格。

叙述夸张、缺乏逻辑其实是不少老师行文的通病,可很多同行并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每当我在一片叫好声中指出某段文字的问题时,时常有人劝我“讲话不要太刻薄”。一个教书育人的群体,沦落到只喜欢相互吹捧,连基本的叙事规则都不在乎,实在可叹。

三、不愿意沟通的背后是什么

马老师说自己在学校里“人缘最差”,同事们对她已经恨到没有丝毫“同情心”的地步了,可是她每天都“被学生感动着”、“每天的生活都充满幸福”。

我有些难以理解。

从这篇叙事中,我没发现马老师做了哪些特别与众不同、惊世骇俗的事情。倒是留意到了这些描述:“我‘沉默以对’。” “我本来想说……但,没说出口。”“我想说……可是,他不明白。”

虽然每次交流未必都能沟通,可是自己不说,别人又怎能明白?她不愿意和同事交流,大概是觉得对自己的做法“别人无法理解,也难以体会”。

马老师不愿意和同事交流,而是选择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与更多的同行分享。有意思的是,马老师的学生好像也有相似的习惯。这位学生在作文里写道:

“有一次要背课文,我没有背。组长就把我送到老师办公室。老师说:‘SY,你为什么背不好课文?’我不敢讲我没有背,只好什么都不说。最后老师说:‘期末考试就要到了,课文背不掉,填空就填不好。’我还是什么话也没说,一直看着老师。当时我真想说:‘马老师,我也知道,只是我忘了。’”

“什么都不说”、“还是什么话也没说”、我真想说”,这个学生,是不是和马老师很像?这个学生为什么不说,作文中有交待——“不敢”。

马老师是不是也有所“不敢”,所以才“沉默以对”?她自己没有说。

仔细想想,一个在同事面前经常“沉默以对”却敢和家长争孩子的老师,一个知道所有同事都恨她却每天生活得很幸福的老师,一个“赢”得了学生可学生却不敢当着她的面作出解释的老师,一个工作15年从没评过“优”却自认是一个得到了上帝垂爱的老师,这总让我觉得怪怪的。

希望天下所有的班主任能和我一起思考这个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5:15 , Processed in 0.19289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