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危中有机,语文开始扬眉吐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6 20:1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危中有机,语文开始扬眉吐气
作者:倪文锦等 来源: 《文汇报》2013年12月20日



  

教育圈内,一纸改革“新政”的出台,为语文学科狠狠地撑了把腰。北京2016年高考,语文分值将从现在的150分增至180分,而英语分值则将相应降低。

提振母语教育,让国学得以传承,拯救国人愈来愈严重的“书写危机”甚至是“汉字危机”……被重新被予以厚望的语文,该如何开启它的突围之旅?

——编者


高考提分能改变语文的命运吗?虽然新近公布的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只是一地的举措和设想,但因为“皇城根”的缘故,风向标意义十足。

这个冬天,华东师范大学文科楼,国内语文教学界的“几路大仙”齐刷刷地现身。为纷繁复杂的语文教育困局厘清破题思路,有人若有所思,有人有话要说。

“他们中,至少创下了国内语文界的三个第一。”有人热心地为记者一一介绍——

华东师大教授巢宗祺,国内第一份语文课标的编写组组长。何谓语文课标?通俗地说,就是一根指导语文老师上课和教材编写者组织教材编写的最高“指挥棒”。

同为华东师大教授的倪文锦,也有一个特殊身份:国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博士点创建者。经他之手,1999年开始,语文学科有了正儿八经的博士点。而如今执教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则是这个博士点培养的第一批博士……

在这个名为“审读语文”的内部座谈会上,记者听到了一些常年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学者和专家对于破解今日语文教学困局的真切思考。


问题一:中高考提分能拯救语文吗?

背景:根据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方案,在新的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中,将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2016年起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语文学科将突出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注重语文试题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

倪文锦

(国家语文课标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博导、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研究所所长)

北京中、高考语文提高分值的方案,主要作用是向社会发出一个信号:我们开始重视语文教育了!但这30分到底加得合理不合理,值得商榷。

根据教育部的改革总体方案,今后实行文理不分科,外语退出高考统考。在“文理不分科”的前提下,为什么还要给语文加上30分,分数权重比数学高的依据是什么?如果语文科目要加足足30分,这是否意味着语文的课时、教学内容也应该一并增加。如果没有后续的配套措施,仅用加分来提高对学科的重视,恐怕有点一厢情愿。

且不说这样的改革是否会让众多语文老师感到紧张,至少,它直接导致了高考阅卷等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语文学科不像数学,答案对错一目了然。拿作文来说,总分值增加了,试卷上作文分值是不是会等比例地增加?

关于语文高考,作文占多大比重一直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作文最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应该加大分值、拉开学生间的差距。但也有人认为,作文评分主观性很强,往往是评分环节中容易产生最大误差的地方,而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基石的高考,始终要讲究评分标准精确。所以,如果要增加作文在语文试卷中的权重,但又不能解决作文评分科学性的问题,到时考生和家长是否能够接受就成了问题。包括评分标准、可操作性是否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都会受到挑战。

总之,重视语文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措施跟不上,就未必最终成为一件好事。

王荣生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我们当前的作文评价差异很大。考试作文是以创意为主的写作方式,也就是说,面对一个题目,要有好的想法好的材料,然后自己进行创作。而所谓的“真情实感”,其实是散文的创作核心。所以,考试的体制和我们所希望学生达到的标准是存在一定冲突的。学生在考场上,面对的是试卷编制者出的作文题目,是别人的思路,要写出基于自己生活实际并且还有创意性的东西,很有难度,所以写不出真情实感不是学生的问题,也不是老师的问题,而是我们课程配置有问题。如果配置始终不改的话,这个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

现在应该做的是缩小作文命题的随意性,不妨以任务写作为主,给学生一些资料,再提供特定的语境和特定的对象,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写作。这样,评分教师就会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框架,那么我们也会有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

巢宗祺

(国家语文课标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导、教授)

这次北京有一点做得很好,先发信号,广而告之,等三年以后才实施,比起以往“脑袋一拍就决定,做了再说”,缺乏实验论证的过程,现在是有进步了。

在2016年正式启动高考改革前,北京预留了3年时间,这3年可以做实验,以获得改革效果的最大化,我很赞赏!这首先是一种科学的工作作风。

现在要研究的就是,语文增加的30分加在哪里?是阅读?作文?这要有个合理的设计,再到中学里去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做出相应的调整。谋求改革是好事情,但全面实施之前,一定要做实验。北京的考试评价改革还需要设计一个综合配套方案,比如课时、教材内容等等,都应该相应调整。


问题二:汉字大赛让孩子热爱汉字还是怕汉字?

背景:今年夏天,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两档汉字文化节目先后播出,在收获好口碑的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收视份额,并且带动全国兴起一股“汉字热”。

董蓓菲

(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

坐在电视机前,看汉字书写的竞技全程,我一次又一次质疑自己的汉字储备量,发现自己的汉字记忆力衰退加速,真是一身冷汗。但这类电视节目是否让我们在警惕“汉字危机”的同时,激发了更多年轻学生,包括那些参赛的初中生们对于汉字的热爱,我看未必!

可能是电视节目制作的需要,为了竞技,节目里出现了许多生僻字。大量平时已经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的汉字,由于其记忆难度最高,便被拿来当“考题”。

关于生僻字,我请教过汉字学者,得到的结论是:从甲骨文、金文开始,汉字的演进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僻字因使用频率低被遗忘甚至不再使用,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规律。

通过记忆难度来筛选选手,很多赢得比赛的选手甚至直接说自己备战的过程很痛苦,怪招迭出。不难想象,比赛结束以后,强记的汉字很快就会被忘得精光,而学习的痛苦过程可能也会急剧降低他们对汉字的情感。

倪文锦:

这类节目就跟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学改革一样,初衷是好的,希望大家都要重视、珍惜我们的母语,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但结果往往是走到了另外一条路上。

董蓓菲:

很多人说看了汉字比赛节目,发现自己有“提笔就忘”的毛病。而真正应该担心的,是我们的小学生身上出现的“提笔就忘”。

说到这一茬,就不得不提一下新课改中“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策略。根据要求,小学起始年级,对一些字只需要粗略认识,不必精致默写。在一二年级时,这种被称之为“会认”的字占多数,而要求默写、会用的字少于会认的字。

当初制定“多认少写”的教学策略,是希望低年级的学生能够大量开启阅读。但应该承认,任何一项策略都有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在新课改实施后的几年,我们就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三四级学生写作文的时候错字多,不会写的字就用发音相近的字代替。加上老师批改作业很认真,逢错必纠,很多学生看到自己作文里都是错字,继而不仅怕写字,也开始怕写作。

应该说,我们课改的一些教学策略在本世纪初刚制定实施时,是包含着一些先进理念的,但经过这些年,大环境变化了,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是所谓的“iPad一代”了,更熟悉也更习惯使用计算机输入。在“大势”已经变化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教育让学生珍惜汉字,由衷地喜欢汉字,这是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14:37 , Processed in 0.10620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