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生物教材中的遗传伦理学内容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0 09:5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中学生物教材中的遗传伦理学内容分析作者:程焉平
中学生物教材中的遗传伦理学内容分析
程焉平1 张彦2
(1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2上海市莘光中学 上海 201100)
摘 要:文章阐述了结合中学生物教材中的遗传学内容介绍相关伦理问题的意义及运用伦理问题促进遗传学内容理解和记忆的思路,并对教材中与遗传学相关的伦理学问题进行了内容分析与归纳,旨在培养学生能力和价值观上收到双重效果。
关键词:生物教材;遗传伦理学;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C
目前的中学生物教学十分重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但如何在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其健康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尚需系统的研究和实践,而该目标的实现与遗传伦理观念的培养密切相关[1]。
1  在教学过程中讲授遗传伦理问题的意义及其内容分析
了解遗传伦理问题能促使学生对学过的遗传学知识进行理性反思。此外,遗传伦理问题的社会敏感性,对于已学过的遗传学知识具有衬托与强化作用。
1.1 结合教材内容渗透遗传伦理观念的意义 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和遗传伦理问题休戚相关。例如,遗传病患者个人隐私权的尊重与遗传病预防所需信息公开之间的伦理冲突;“异种器官”移植是否具有“人兽共患病”风险;个人近亲婚生是否对人口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等。生命伦理是符合自然秩序的底线伦理,其倡导以“底线论道德”而不以“极至论道德”。人能否具有基本的道德意识,与其是否形成了健康的生命伦理观有密切关系。因此,结合遗传学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生命伦理观念,对于其行为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2,3,4]。培养学生生命伦理观的具体目标:尊重自然、善待人生、规范自身,理解他人;具有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对科学发展具有理性和客观的态度;能初步权衡生物科技发展的利益和伦理风险;对科学研究的诚信有较高的伦理敏感性。
1.2 运用伦理问题促进遗传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生物课独具:贴近自然,深入生活,联系社会,趣味性强等特点。在解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间的矛盾时,遗传学内容优势独特。具体分析举例:①将遗传伦理问题的敏感性与遗传知识的科学性有机结合,促进理解和记忆。例如,将隐性遗传原理与近亲婚配造成隐性遗传病发病风险率提高所引发的生殖健康伦理问题相联系。②将基因技术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例如,将遗传病的预防和基因治疗何者为先所引发的医疗资源公平分配问题相联系。③将选修内容中的伦理问题与必修内容中的相应知识点紧密结合,有利于对必修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将选修课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抗药性产生及其伦理问题”与必修课中“基因突变的随机性及抗生素抗性发生机理”相联系,以强化学生对“基因突变的性质、发生机理和意义”的理解和记忆。④“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之间不是简单的“加性”关系,两者的讲授要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2 教材中遗传伦理问题及其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以人教版为例)
现行中学生物教材涉及的遗传伦理问题有:①对生命尊严的伦理挑战,数十亿年进化形成的遗传秩序须臾之间被“重组”,生命的进化轨迹和伦理秩序面临冲击;②医疗与健康伦理,公众与个体的遗传健康如何平衡,医疗资源分配是否合理,现代生物医学技术与健康安全;③生态伦理,基因“逃逸”产生的“基因污染”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④ 对社会的影响,基因产品的销售是否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转动物基因产品对宗教文化和民族习惯的影响,人类遗传学将如何解决种族歧视和社会偏见问题,基因治疗在人类生殖和竞技体育领域中的滥用,与基因工程有关的生物恐怖活动等。
在教学中通过辨析遗传伦理问题以培养学生健康的生命伦理观与《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吻合:既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并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又要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5]。
与伦理问题相关的遗传学内容分布在高中教材的“必修2:遗传与进化”、“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初中教材,主要在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一章中有所体现。现将遗传教学内容与相应的伦理问题归纳如下表,以方便读者全面系统地理解遗传伦理问题。
参考表中内容时应注意:
(1)在讲授遗传伦理问题时应适当拓展,以便于学生理解。
(2)表中遗传伦理问题的划分只是个基本框架,参考时应灵活把握。
(3)讲授时应紧密结合实例,并加以分析,以加深印象。
(4)教师应拓宽生命伦理学的知识面并加深理解,以求运用自如。
表:生物教材中的具体内容与遗传伦理问题的对应关系

册.章.节.页
讲 授 内 容
相 关 的 遗 传 伦 理 问 题
2.2.3.P33-37
2.5.1.P80-83
2.5.3.P90-92
2.5.3.P93
2.5.3.P94
2.6.2.P102-105
伴性遗传
基因突变与重组
人类遗传病
人类基因组计划
基因治疗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近亲婚生、生殖健康、遗传病咨询及预防
诱变及重组DNA技术引发的安全与伦理问题
遗传咨询、知情同意、隐私权与群体遗传健康
基因歧视、遗传多样性、基因资源保护
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医疗资源分配、人类尊严
安全性、生态风险、商业化及技术专利
2.1.1.P4
2.1.2.P9
2.1.3.P17
2.1.4.P23
2.2.3.P47
2.3.3.P89
3.专题1 P1-26
3.专题4 P85-102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人体的器官移植
生殖健康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生物技术制药与疫苗
基因工程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过度或滥用抗生素、知情同意
过度或滥用诊断与治疗技术、知情同意
知情、自愿与同意、商业化与资源分配
避孕、人工流产、性别歧视、优生伦理
安全性、生态风险、商业化及技术专利
安全性、被试者利益、知情同意与隐私权
安全性、生态风险、商业化及技术专利
安全性、生态风险、基因资源保护、克隆人
初  中
8
2.1.P26,
2.3.34,
2.3.P35
2.4.P36-39
转基因鼠的启示
禁止近亲结婚
中国拥抱“基因世纪”
人的性别遗传
生态风险、生物安全、商业化及技术专利
遗传健康、生殖伦理、优生伦理
生物安全、基因伦理
性别歧视、人工流产、优生伦理
总之,既要给学生讲知识、讲技能,以培养其能力,又要和学生讲道理、讲情感,以培养其素质,从而使生物学课成为培养学生能力与素养并重的典范。
主要参考文献
1 程焉平.结合中学生物学教学开展生命伦理教育.生物学教学,2008,33(6):29-31
2 程焉平.遗传伦理问题起源的研究与对策.遗传,2008,30(3):380-386
3. Sadler TD, Amirshokoohi A, Kazempour M et al. Socioscience and Ethics in Science Classrooms: Teacher
Perspectives and Strategi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08,43(4):353-376
4 Bosk CL.Professional ethicist available: logical, secular, friendly, Daedalus,1999, 128(4):47-68
5 汪忠 刘恩山.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7-50
Content Analysis of Genetic Ethics Problems in High School Biology Text Book
Cheng Yan-ping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0:10:13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科学教科书应当怎样运用艺术语言?作者:金岸怡风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稳态与环境》第2页中,有这样一句话:“《红楼梦》中有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我认为《红楼梦》中“女人是水做的”这句话中的“水”不是水,而是将女人比喻为水后,用“水”来指代女人所特有的温柔、美丽、善良的气质。
    因此,我的观点是,教材中把《红楼梦》中“女人是水做的”这句话中的“水”当成水引用到教材中,属于运用艺术语言不当,有可能造成学生对这句话的不正确理解。
    在网易上有一个讨论中学生物教学的圈子,叫做“内质网生物教学平台Ⅱ”。我把我的观点发到平台上,平台主持人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认为教材这样做,拉近了生活与科学的距离,是值得肯定的做法。主持人将我的观点作为“正方”,他的观点作为“反方”叫老师们展开讨论。参与讨论的老师发了几十个帖子,全部倒向反方。其中的主要观点是:教材用相关的错误材料作为“导语”,引入下面的“新知”,这样的做法是“妙招”、是“无可非议的”。还有的老师列举“课堂实录”:在课堂上男生不服气地说:“我们体内的细胞中也有很多水,所以我们男人也是水做的。”这位老师认为这是“很好的课堂效果”。
  在那个平台上,我成了孤家寡人。但我还是要坚持说:我并不反对科学教材引入艺术语言,恰恰相反,恰当地引入艺术语言,可以帮助我们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艺术语言,也可以帮助我们用艺术思考去升华科学知识。但是,引用艺术语言的人,首先要对自己引用的艺术语言要有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我也并不反对用“错误材料”导入“新知”,但“错误材料”与“新知”之间要具有相关性。象教材那样用“女人的气质”导入“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样的新知,并不可取。
  《红楼梦》中“女人是水做的”中的“水”是指“女人的气质”,而教材把它当成水而引入教材,实属误导和学生。以上那个老师认为的“很好的课堂效果”恰恰是教材对艺术语言的运用不当造成的学生的误解。
 本话题刊登在《中学生物教学》2009.第4期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1:25 , Processed in 0.11183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