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2 16:5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教育与出版座谈会”综述



2012年9月1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承办的“教育与出版座谈会”暨“大夏书系读书节”启动仪式在南京凤凰台饭店举行。二十多位与会嘉宾主要来自河南、四川、陕西、福建、上海及江苏,其中既有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也有对教学教育理论有深入研究的大学教授,还有对教育现实有着宏观把握与理解的教育行政官员。大夏书系和《教师月刊》的编辑也参加了这次座谈。

在“读书节”启动仪式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焰社长作了题为“阅读改变教育”的发言,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教育、阅读和出版的理解。随后,王焰社长与国家督学、《基础教育课程》执行主编、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老师为读书节揭幕,公布了“读书节”活动组委会首批委员名单,并颁发聘书。

座谈会分15日上午、15日下午、16日上午三场举行。15日上午的议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与困境”。 由北京分社社长 李永梅老师主持。吴非老师、陈大伟老师、周彬老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其他嘉宾也就相关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当天下午的议题是“教师喜欢读、需要读什么样的书与刊”。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福建策划部主任、大夏书系策划编辑、《教师月刊》首席记者朱永通老师主持。下午的讨论主要围绕教师的阅读需求展开,同时为大夏书系和《教师月刊》的发展献计献策。

16日上午的座谈是在南京市天正小学(琅琊路小学分校)举行,由北京分社副社长、《教师月刊》主编林茶居老师主持。蔡宁副校长和学校一线骨干教师就教师的读书心得和阅读期待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周益民老师、王小庆老师、牛文明老师也参加了当天的座谈会。



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存在与解决



在当前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职业倦怠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缺乏足够的成就感、成功感,致使许多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大伟在座谈中提到,2006年他曾到某县组织24位校长进行校本研修,陈大伟老师让这24位校长讨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最困难的问题有哪些,并按照困难的程度从高到低排序,其中有23位校长把“教师没有积极性,没有热情”排在了第一位。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曾带来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股高潮,但发展到今天,确实存在一部分教师对教育现状以及教育的未来有一种普遍的失望情绪乃至无能为力之感。“在我们中西部地区,我们接触到的很多老师,我觉得很令人伤感。比如去做报告、做讲座,他们认为这是校长的命令,否则才不来呢。”陈大伟老师感慨道。

如何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呢?我们应该用什么去引导教师呢?陈大伟老师认为:第一种方式是强调基本能力,比如读书的能力;第二种方式是用榜样、用我们的好书去引导教师见贤思齐;第三种方式是教师要学会“穿越”,就是换位思考,善于把身份转换到学生身上、转换到家长身上去思考;第四种方式是引导教师学会审视自己,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成长,能够真正体会到读书带来的变化,读书对生活的影响,品味到读书的过程是甜的,这样教师才会更喜欢读书,相信读书可以改变生活,改变自己。



行政力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不足



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缺乏理想和思想制约了教师的发展”。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春良认为,“要改变这个状况,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校长的引领作用。而当前校长面临的最大挑战恰恰就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不足,校长成了教师发展的瓶颈。”

对此,周春良局长提出校长至少要研究两个规律:教师成长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校长对于学校来说是顶层的,但对教育来说,他实际上还是基层的。校长一定要以倾听的姿态走向校园,听听那些沉默的声音。校长应该是走在教师队伍后面的人,发现教师的智慧,凝聚教师的力量,然后把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去办好这所学校。我们要多去研究教师需要什么,发展渠道在哪里,兴奋点在哪里。”可见,校长不仅是是一所学校的行政负责人,更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推动力量。

其实不仅是校长,许多教育行政官员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也应发挥引导作用。程红兵老师要求上海市语文名师后备人选一定要多读书,为上海市15个学员拟定书单,推荐书目。“第一类是文学类书籍,第二类是跨界阅读,第三类是教育与教学方面的书籍,第四类是思维类书籍。或许这可以启发我们去关注教师的分类阅读,语文老师读这些书,那么数学老师可能会读什么书?英语老师可能会读什么书?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欠缺与提升



除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行政力量的引领不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周彬还提出,“现在太依赖经验主义,太依赖名师,导致一个西施培养了成千上万个东施。教师的专业成长,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太尊重经验,自己的经验,别人的经验,而学没学教育学却显得不重要。所以,教育学需要重构。第二个问题是教师们太钻到自己的学科里面去了,这制约了教师的成长。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没有自己的教学语言。”周彬老师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阅读,让我们自己变得专业起来,要有教育学的语言,教育学的思维,让教育本身保持一种专业精神、理性精神。”

在当前大的教育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确存在许多问题和困境,但是,“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提升与体制无关,这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是教师的教育生命,”江苏省特级教师、著名杂文家吴非老师感慨万千。“好教师一定是热爱读书、有读书意识的。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智慧。所以,我们要让读书成为一种自觉。在这方面,我们要做好对年轻教师的启蒙工作,让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有一种自觉,特别是进行静养式阅读。”

谈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未来和空间,吴非老师满怀信心地说,“现在的教育碰到了许多体制性困境,但我还是那句话,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挽救一个是一个,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如果我们的专业水平提高了,那么得益最多的是学生。我们除了说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更要说办为未来负责的教育,办为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教育。”



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阅读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教育。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它是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的活动,就像呼吸、饮食一样不可或缺。在杭州北苑实验中学教科室主任王小庆看来,“教师的阅读要符合他们的生活特质,不一定就局限在教育阅读。另外,不要过分夸大阅读的作用,阅读只是教师成长之路的一个部分。”

“教师不读书,校园没有了书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所以要呼吁教师读理论著作、优秀教育家的传记、文学作品,教育界的行政领导也要加强读书,并带动孩子们进行真正的读书,让校园有书香,有诗意,有信仰。”特级教师高万祥说道。

可见,阅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巨大的。然而,“在书籍几乎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找到、都能买到的今天,大家反而不读书了,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喜欢读书的?”程红兵老师思索着。

上海福山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朱煜认为教师不读书的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他的学习方式多样的,远行、游历也是在读社会之书。二是没有形成阅读习惯。三是工作氛围中没有读书的人引领。四是因为读书很难看到即时的功用。教师需要阅读各种层面的书。”

网名为“长辫子老师”的特级教师郭学萍认为:“当下教师的读书缺少配套机制,缺少内驱力,还有就是教师的负担太重。为了引领大家读书,建议出版社多搞一些活动,以推动大家的阅读热情。”

一方面,读书是内省的、封闭的、自我的,但是另一方面,读书又是开放的、交流的。毫无疑问,自身对知识的渴求是推动教师读书的主要动力,但是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只有这样“单纯”的动力既很难推动教师持久自觉的读书,也无法保证有限时间内的读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作为专业的图书策划和生产部门,出版社理应“深度参与”教师的读书活动中,在作为一个“社会过程”的读书活动中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对阅读行为进行积极的“策划”,从而使图书策划与不断变动着的阅读现实形成积极的良性互动,这应成为图书策划活动的一个部分。全方位把握一线教师的阅读需要、提供一个立体式的阅读交流平台从而激发教师的阅读欲望本身就是举办这次座谈活动的目的之一。



多渠道助推教师专业阅读



程红兵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及诸位嘉宾对于教师不读书原因的分析引发了全场嘉宾更深层次的思考,针对如何推进教师阅读展开了探讨。特级教师闫学提出:“教育写作一定要怀有一颗坦诚的心,作者要在现场,而不是隐藏在文字后面。另外,好的教育图书不仅要关注教育技术,也要关注教师的心灵,提供给教师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在教师能够接受的程度上适度拔高,有一定的学术味。”“吴非老师的书让人喜欢,是因为因为每篇文章都有事,事的背后都有人。”程红兵老师对吴非老师著作的评价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特级教师周益民认为教师需要读书是一件不言自明的事情,“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为教师树立读书的榜样,让教师们感到榜样就在身边。另外,教师的阅读要做到把‘为了自我的阅读‘和’为了儿童的阅读’结合起来。”

在座谈会上,多位嘉宾对出版社今后的出版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期待,为大夏书系今后的出书重点指明了方向。特级教师杨斌:“未来二三十年,谁决定中国的命运?就是现在的中小学生!我们在关注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关注教育的未来和教师的时代命运。在出版方面要有这样的前瞻性。”

成尚荣老师认为,大夏书系读书节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读书是内心的事情,一些爱读书的教师正在走向阅读自觉,走向智慧,这是可喜的事情。教师阅读应该探讨如下事情:一是教师阅读能不能有主题;二是能不能有超越的理念;三是要关注教学风格的研究;四是要针对一些自发生长的阅读团队做一些书。”特级教师姚春杰希望“出版社在引领教师读书方面可以多做一些事情,比如成立大夏书系读书俱乐部,《教师月刊》也可以开辟相关的专栏介入读书工作。”

除了希望出版社能举办相关读书活动,河南省焦作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硕果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用书应该是“本体性知识、人文背景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融合”。 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副局长杨杰和陕西教育学院副教授牛文明谈到教育书籍应该体现出教师阅读的层次,比如,牛老师提到的“面向中年、青年、老年教师应该分别提供什么书?面向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应该分别提供什么书?面向高中、初中、幼儿园教师应该提供什么书?”引发了大夏书系编辑们的思考。



“我们对孩子永远都不会感到倦怠”



为了倾听来自一线教师最本真的声音、直面教育教学现场,大夏书系和《教师月刊》编辑团队于16日上午到南京天正小学(琅琊路小学分校)参观,并与蔡宁副校长、张佩贤老师、李华老师、王欢老师、肖莉老师、江竹凤老师进行了座谈。

在座谈会上,蔡宁副校长向大家介绍了天正小学办学五年来的欢乐与艰辛,并畅谈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张佩贤老师、李华老师、王欢老师、肖莉老师、江竹凤老师就自己的教学、阅读、写作等多方面的心得体会作了发言,并谈了对教师读物、学生读物的期待。肖莉老师认为,我们不要把功利性强加到儿童读物中,应该还孩子一个纯真美好的世界。当谈到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与教师阅读时,各位老师兴致勃勃地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关于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有位老师动情地说:“我们对孩子永远都不会感到倦怠。”

各位老师发言结束后,他们就什么是好的学校文化、教师的专业阅读、自我成全和儿童研究相互融合的教育写作、教师如何做科研、怎样做一名非著名的好教师等问题,与朱永通、顾晓清、任红瑚、程晓云等大夏书系、《教师月刊》的编辑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谈及阅读,各位老师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王欢老师坚信“阅读可以为自己的教育事业铺出一条光明的道路”,“一个老师就是一门课程”。此外,面对课余阅读时间不宽裕的客观现实,老师们也献出妙招,比如通过举办读书会来营建阅读的“场”,可以带动更多的老师、家长和学生加入阅读的行列,从而构建书香校园。

(整理:杨坤)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2 16:53: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
12位教师的私人书单



  周益民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语文教师

  《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李泽厚 刘绪源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萧梅 著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做适合人的教育》(英)蔡尔兹 著 王荣亭译   新世界出版社

  《从容的香槟》程玮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彭懿著   接力出版社

  何杰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

  《我的心理学观》林崇德著  商务印书馆

  《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 岳健一主编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王蒙的红楼梦》王蒙 著  中华书局

  《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 余斌著  东方出版社

  《小说课堂》 王安忆著 商务印书馆

  杨林柯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论自由》(又名《群己权界论》)(英)约翰·穆勒著 严复译  上海三联书店

  《昨天的中国》袁伟时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 著 冯唐译  商务印书馆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美)帕克·帕尔默著 吴国珍 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 (美)约书亚·罗斯·李普曼著 任海龙译  中国长安出版社

  《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 何兆武柳卸林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凌宗伟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教师

  《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约翰·杜威 著 王承绪 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  (巴西)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著  顾建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什么是教育》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教育的哲学基础》  (美)奥兹门(Ozmon,H.A.),(美)克莱威尔(Craver,S.M.)著   石中英邓敏娜 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  (巴西)保罗·弗雷勒著 邹进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胡志远河北保定师专涿州分校教师

  《语文闲谈》周有光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活着的一万零一个理由》秦文君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阳刚男孩系列》曹文轩 钱万成安武林主编  北京出版社

  《阅读的力量》(美)斯蒂芬·克拉生 著 李玉梅译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世界幽默儿童文学系列》 (苏联)尼·诺索夫 编 韦苇译   海燕出版社

  刘波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教师  读书社社长

  《走向德育专业化——学校德育100问》  檀传宝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郑英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常识》  李政涛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   赵希斌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 王木春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艾玛(原名:陈慧健)独立双语教师

  English   Wang Gang  Penguin Books.

  The Tale of Despereaus  Kate Di Camillo  Candlewick Press

  The Kazdin Method for Parenting the Defiant Child.  Alan E. Kazdin

  Mariner Books

  《外国著名学校的管理特色》   周成平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外国优秀教师的教育特色》   周成平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李华福州“1+1教师读书俱乐部”成员  福建师大附中教师

  《巨流河》  齐邦媛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史蒂夫·乔布斯传》  (美)沃尔特·艾萨克森著  中信出版社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周濂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哲学的慰藉》  (英)阿兰·德波顿著 资中筠 译  译文出版社

  《自由在高处》  熊培云著  新星出版社

  姜广平南京素养教育研究中心语文教师

  《农历》   郭文斌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文化的重建》  (美)余英时著   中信出版社

  《我在“最中国”的学校》   柳袁照著   文汇出版社

  《文化与价值——维特根斯坦随笔》   (芬兰)冯·赖特海基·尼曼 编选

  许志强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体论批判》   谢维营等著   人民出版社

  夏昆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  语文教师

  《民主的细节》   刘瑜著   上海三联出版社

  《克里希那穆提精选集》   (印)克里希那穆提著   学林出版社

  《民国教授》   藏东编     中国妇女出版社

  《哲学的慰藉》   (古罗马)波爱修斯著 代国强 译  江西人民出版社

  《重点所在》   (英)苏珊·桑塔格著 陶洁 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李松宽河南省范县颜村铺乡第二中学  教师

  《蛙》   莫言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神聊》  莫言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红楼梦》  曹雪芹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三国演义》  罗贯中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于树泉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  特级教师

  《四世同堂》  老舍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平凡的世界》  路遥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狼图腾》  姜戎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大儒王阳明》  周月亮著  海南出版社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2 19:08:20 | 只看该作者
成功的教师,就是拥书而眠
——福州市“1+1读书俱乐部”6周年纪念活动综述

陈文芳
福州市“1+1读书俱乐部”是由教育学者张文质、福建师大附中教师李华于2007年2月共同发起并坚持至今的一个民间读书团体,成员以教师为主体,形式上包括每月一次的“月谈会”、不定期的学术讲座和网络研讨。及至2013年,福州市“1+1读书俱乐部”已经走过了六年的历程。

2013年3月2日,在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小礼堂,俱乐部的成员们齐聚于此,举办了一场俭朴、丰实、密集的主题为“分享与自我鼓励”的六周年纪念活动。前来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有闽派语文的领军人孙绍振、陈日亮、王立根,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程光泉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余岱宗教授,与会的成员有来自哈尔滨、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校长和教师,以及本地的一些媒体。

活动开始之际,张文质向在座的教师们简单地介绍了福州市“1+1读书俱乐部”的由来、过去的历程以及将来的走向。张文质谈起一个近乎魔咒般的趣闻:几乎每一次读书俱乐部的聚会都会遭遇雨天。他没有抱怨天公不作美,反而坚定地说道:“雨天更适合读书”。

张文质介绍完“1+1读书俱乐部”后,来自福州市教育学院的杨继红和来自龙岩市永定一中的廖旺华分别从个人体验的角度出发,谈了读书俱乐部与“我”的故事。杨继红认为读书俱乐部唤醒了自己的灵魂,并引导她“张着迷茫的双眼进入书藉去寻找黄金屋”,同时,读书俱乐部还促进了她的自我反思,使得她身处现实生活的泥淖之中依然时时想着该如何挣脱这种温暖舒适的“困境”,“寻找角色的应然”。作为一名远程“会员”,廖旺华自觉的坚守令人敬佩,为了来参加读书俱乐部的月谈会,网名叫“旺旺”的廖旺华经常坐长途大巴辗转数小时从永定县城来到福州。他说,“书友相伴,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这里的“远”,既是精神上的所指,也是实际的里程。他认为读书改变了自己的“生命状态”,“我们可以发现,现在许多老师也许逛商场比逛书店的次数多;买时尚用品比买书订报的花钱多;上网看电视比读书看报的时间多。”而他想要的生活,就是执着地追求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大更多兴趣的读书生活。

孙绍振先生一上台便开始用他的“孙氏幽默”反弹琵琶,他认为“读书是为了批评”,“对所有那些权威的人,都要有批判意识。得要有自己的思想。”但是,怎么样才能有自己的思想呢?孙绍振就阅读文本时读者的态度继续阐述,“一定要分析,不管多么权威,多么经典,它都是有毛病的。你如果跟着它跑,是一个进步。你如果发现它有毛病,那是大进步。”孙绍振认为读书有三种姿态:一是跪着读,仰视作品,甚至供上神坛;二是坐着读,平视作品;三是站着读,以批评的姿态俯视作品。他说他自己在研究文学文本解读时,就是“站起来,俯视它(指文本)”。

特地从北京赶来参加本次活动的程光泉教授回应了很多教师共有的一个疑惑:“如何通过阅读提升自我?”程教授提醒说,“提升,并不一定就是往高处走,有时候就是转身”,他建议读书俱乐部成员的阅读可以由理论知识转向专业知识,由泛读转向精读,最后,还要学会追溯知识的源头。程教授认为,“成功的教师,就是拥书而眠”。

福州一中的特级教师陈日亮重申了孙绍振先生的一个提法,“读书是十分十分个人的事,是私密的”,不过他所分享出的那些“私密的”经验也让人很受启发。他说自己已经是个老人了,老年人就要有老年人的阅读方式,“我现在的阅读是零食状态的阅读”。何谓“零食状态的阅读”呢?既:一,精读,这意味着选的书要精,读的过程也要精;二,思考状态是即时性的,“心到”时手也到,经常做眉批,进行“语录式的写作”。

随后,福州三中的特级教师王立根分享了他年轻时疯狂找书读的故事。那个年代,王立根家境贫寒,工作之后,依然没有足够的钱买书,有一次,他给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写信,他问郭沫若“你已经读过的且暂时不用的书,能否寄一些给我读?”结果郭沫若的秘书真的给王立根寄了一大包裹的书来。王老师以这个例子来说明在阅读方面,早早培养兴趣、养成习惯,这样的习惯将引导人的灵魂去寻找想读的书,这是陪伴人一生的习惯。王老师说他自己现在“三日不读书,便觉口臭”,“正经话不会讲,只能讲不正经的话”。他对写作者提了个简短却十分受用的建议,“想写什么文章,就读什么书”。

最后一个发言的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余岱宗教授,他在无意中也担起了总结陈词的任务,他说,不管我们谈的是读书的态度还是读书的方法,“读书的行为本身,不必过度神圣化”。余教授从一个专门研究文学的研究者的视角分析道:读书分两种,一种是树状读书,一种是像地瓜一样读书。他个人倾向于后一种,他认为,一本书就是“其它书在这本书形成的结点”,“一本书不会引导你去读另一本书,这本书就价值不大”。因而,地瓜式的阅读是一种比较好的开拓视野的读书方法。在他看来,尚存自知之明的教师,如果不读书,“将从学生那儿感受到危机,除非你把学生教傻。”他对信息时代的孩子充满希望和期待,因为这些孩子有了新的阅读媒介和新的阅读生活,“新一代的学生将会对教师形成巨大的压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7 14:07 , Processed in 0.17623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