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的细部之五:给集体备课泼点冷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4 17:2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的细部之五:给集体备课泼点冷水






文/扈永进



       据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介绍,国际社会对我国基础学校的教研组建制极为赞叹。美国佬总结了好久,终于明白,美国和中国基础教育之所以出现“差距”,就在于美国学校没有教研组,老师们无从“找到组织”,所以,专业发展显得缓慢。于是,老美们纷纷表示,打算好好向中国同行学习。
对此,我的基本判断有三:其一,美国人的表态,绝非意味着他们会全盘照搬,只能说,他们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别人的优势;其二,教研组建制就算有好处,但并不自然构成其“无度放大”的理由;其三,任何一个有见地的教师的成长,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他自己的修为,组织的作用其实很有限,不必夸大。

学习是需要的。美国人可以向中国人学习,中国人之间当然更应该互相学习。教师面对问题展开研讨,使自己的心智成为一个“开放体系”,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碰撞与交汇,感受云蒸霞蔚,领略气象万千,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提升专业能力。好事。

教研组建制继续细分,便出现了备课组。上同一年级课的老师,面对同样的教材,一起研讨的共同话题更为近切,所以,便有了“备课组活动”的必要。教材解读,教法选择,教学进程等等,都可以作为老师们之间相互交流的对象和内容,有利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但是,近年来的的事态运行,却强化了一个新概念——集体备课。
如果“集体备课”仅限于上述诸项,我不会提出任何异议。问题是,一些学校在集体备课中强调统一,要求“高度一致”——统一教案,统一课件,统一习题,统一作业量。理据为“发挥集体智慧”及“减轻学生负担”云云。
“高度一致”的背后明示着的,往往,是“组织强制”的铮铮铁腕。按理说,学校的任何一级组织,其存在的核心价值,均在于为师生服务。教研组与备课组的价值,应该可以定义为“通过服务于教师从而间接服务与学生”才是。怎样服务于教师呢?答案很繁复。在我看来,起码的一条是——充分尊重并发挥教师的学术个性。
备课属于典型的学术活动,个性化是学术的本质和灵魂。无论是教材解读、教法选择还是教学进程,都应该允许每一个老师保留并发挥自己的“个性”。如果教学也存在“标准化答案”,那根本就不必有教师个体的存在,由中央电视台聘请几位“标准教师”,通过信息网络包下全国所有学校的课程算了,天天搞现场直播即可。
备课组作为一个教师的学术组织,存在着通往“学术共同体”的宽阔路径。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集体备课”的旗帜下,教师个人的学术自由和教育想象力正面临被剥夺被取消的严重危险。不遵从“集体备课”原则的教师,将会承受来自组织的强大压力。最终,会导致整个基础学校学术自由的取消,导致教育创造力的萎缩。
“集体”可以作为教师个体备课的资源之一而体现其存在价值,但不必强求集体备课。况且,教学过程中,除了学术之外,还将渗透着教师的阅历、学养、情感、智力构成特点等等不必统一也无法统一的元素,而这些,正好构成学科知识背后强大的人格资源和个性魅力。强求统一,只能导致教师教学的平面和苍白。
诸如此类的“高度统一”能够真正使学生受惠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略有点教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学生群体,无论自身的禀赋、资质,还是学习的趣好、基础,绝对千差万别。“四统一”的实施,组织意志是贯彻无遗了,但却将学生的“差异性”置之度外了。很多学校都高喊着“尊重学生差异”的教育口号,但做起来,却只有“尊重组织意志”一根筋,没别的维度了。殊不知,所有学校组织,其存在价值,都是附丽于学生的意志和利益的。
任何组织都存在异化的可能,对业已出位的“集体备课”保持高度警醒,绝对必要。景深再拓远一点看,中华民族历来有着浓重的“大一统情结”,从“人民公社”到“国有企业”,政治和经济上的大一统,似乎没给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好处。于是,返回头来,重新捡起市场经济的法宝。当然,政治、经济与教育之间,一些举措并不能类比移植。只是想以此说明,大一统不一定就好。
2#
 楼主| 发表于 2013-8-4 17:30:56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的细部之一:像汤之选那样办学
写于2013年2月28日

文/扈永进




“您好!汤之选致力向您提供最优质最天然的农家货。万分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和惠顾。收货后如出现质量问题或短斤少两,请务必联系我们。有好的建议,请多多指教!祝:合家欢乐,万事如意!注:产品在常温下可保存1个月,如长时间没吃完,请放冰箱冷藏!”
前天,妻子收到了汤之选的一封信。粉红色的信笺,娟秀的字迹,赏心又悦目。更重要的是,手写的。在我们这个惠普打印机无所不在的时代,居然收到一封手写的信笺,已足以令人感动哦!
2012,淘宝营业额冲击万亿。其中,就有妻子的一份贡献。俺呢,从1999开讲《索罗斯打败英格兰银行》算起,在中学课堂上带学生玩味经济学也已经十几个年头了。刚开始的时候,教育是教育,经济是经济;索罗斯是索罗斯,杜威是杜威。到而今,熊掌和鱼,都成了碳水化合物啦。那么,教育呢,学校呢?
琢磨教育和学校,自然,便疏于上街与购物。不过,近年来,俺已经没有这份愧疚了。说起来,打心眼里感激马云。妻子喜欢拉你上街,其实很仗义疏财的。她所要的,并不是买东西,而是与你共处。俗话说,天下最恐怖的第三者,从来就是时间,而非另一个男人。现在好了,你在电脑前敲字,妻子在另一台电脑前逛街。遇到什么好玩的东西的时候,你只需要歪歪头,附和几声,就比翼双飞了。而妻子呢,也尽享“一夜看尽长安花”的惬意。多好啊!
药典说,“牛蒡性温、味甘无毒,通十二经脉,除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于是,妻子配汤料的时候,便设计了牛蒡入局。去芳村药材市场么?不,人间自有淘宝在。好评差评浏览了一大排,终于选定汤之选。两天后,快递来了。俺下楼去拿,拿回500克牛蒡,一封信,还有两个“免费赠送”的小袋——里面装着两颗龙眼两棵荔枝。另外,还附送一只代口设置了密封功能的小塑料袋。汤之选的意思是,需要分装留存的时候,用得着。
孔子曾经云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俺作为一介教师,见到比俺更优秀的教师同行,自然会对照反省自己。当然,见到教学水平不如自己的,也不必喜不自胜啥的。问题是,见到其他行业——譬如淘宝商城——里面的“贤者”,是否也应该“思齐”一下子呢?想想,还是应该的。
一次课后,有学生找俺讨论人类最伟大发明的话题。当时,俺脱口而出的,只有两个字——市场!亚当·斯密说“看不见的手”。正是这只神奇的手,提携了比尔·盖茨,也提携了扎克·伯格。市场谁说了算?不是位高权重的国家财政部,也不是牛气哄哄的大小老板们。决定市场走向的,只能是千千万万像我妻子那样的“具体而微”的消费者。
淘宝的伟大,就是设计了一种简明方便的运作机制,真正使消费者成了上帝。货品好服务到位者,得好评。次者及再次者,得中评和差评。前面的消费者评价了,自然会对后来的潜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构成参考和导向。市场之大,不怕谁操纵。因为,操纵成本实在太大,大到令商家绝望。坑蒙拐骗的念想,只好杜绝了。以身试法者,必将差评不断,关门大吉是分分钟的事儿。
“教育就是服务”喊了很多年了,怎么就不见传说中的服务者从神坛上下来,心怀谦卑地履行服务呢?说穿了,是没有真正建立起一整套“服务为王”的教育机制。甚至,连服务对象都没搞清楚。甚而甚之的是,一些个学校及其教育者,在21世纪的今天,还死死把持住传说中的“意识形态制高点”不放松,俨然一副君临天下傲视芸芸学子的样子。服啥子务呀?老老实实听我的吧!
我说像汤之选那样办学,核心意思在于,必须把市场机制引入教育。民办学校里,学生爸妈直接掏钱买单。公办学校里,学生爸妈通过纳税买单。他们干嘛买单?购买教育服务呗。我们这些吃教育饭的从业者——教师与校长,都修过教育学的。似乎好像,书里并没有提及“教育必须为学生服务”哦!汤之选的生意,应该是继续兴隆着的。那么,我们的学校呢?专栏开篇,抛出一个概念,不妨,大家一起想想议议,好么?文章有给汤之选做广告的嫌疑?是的,不过,如果能够引发中国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对教育的重新思考和界定,我看,也值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3-8-4 17:31:41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的细部之二:“百日誓师”之话语分析
文/扈永进



2013-04-25

   写于2013年3月5日


“冲刺百天,我必成功!”
“一百天,可以突飞猛进,可以创造奇迹!”
“冲刺百日,战鼓擂响。奋战百日,六月扬眉。”
“高三勇士,斗志昂扬,再接再厉,为校争光!”
“让整个世界都见证二中学子的斗志和力量!”
近日,衡水二中2013年高考“百日誓师”视频在网络上走红。我也抽空看了一眼,顺手,记下了其中的几句誓词。录于上。
在有些人的价值谱系中,咬文嚼字显然是桩足以令人不屑的迂腐行径。但在我看来,没有亚里士多德当然没有逻辑的中国,国人自古以来最欠缺的学理元素之一,就在于没养成咬文嚼字的好习惯。
在我的经验中,传说中的咬文嚼字,其实是一个厘清概念的过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次序,一个人启动逻辑思维的过程,包含着概念、判断和推理三个要素。建立和确认概念,如同加法算式中对加数的确认。如果加数“抄错了”而不自知,整个算式必错无疑。譬如,中国的墙壁上到处都刷着“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但是,基本上没有谁做过像样的诠释。我认同的诠释,应该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亚马蒂亚森的一句话。他说,“扩展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又是它的主要手段。”
说得有点儿远了,回来吧。其实,进入三月以来,各校,大家都在开誓师会。只不过,衡水二中的视频更为火爆,流传甚广罢了。
纵观衡水二中的誓师口号,无非假大空而已。“冲刺百天”就一定能够抵达“我必成功”的境界么?用脚丫子思考都知道,高考尤其是“重本”大学招生人数,本来就是有限的。而最广大学子的报考“热情”,却是无限的。会有部分“成功者”,但绝对使不上那个“必”字。使上了,那就是忽悠。学校的教育口号,一定要以求真为要务。忽悠之风,大可以已矣。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百天”仅只其中的一段流程。高考算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但整个学习历程却不是“一百天”所能够轻易提速的。“突飞猛进”与“创造奇迹”的说辞,究竟有多少是可以客观度量的?恐怕只有天知道了。我相信每一个意欲参加高考的学生都会努力,但支撑和制约最终分数的因素,绝非一百天所能决定。现场喊声震天,激情爆棚。问题是,有多少比例的学生真正相信自己的誓言呢?我觉得,教育与学校的基本道德之一,就应该是让学生说自己相信的话,而非相反。
多年以前,我就对诸如“教师队伍”等等军事话语入侵学校与教育表示过深深的忧虑。教育是慢的事业,学校并非军旅,而中国学校里喊打喊杀的行伍之声,总那么大吕洪钟,绕梁三日。在衡水二中“百日誓师”的誓词中,“战鼓”啦,“奋战”啦,“勇士”啦,“斗志”啦,势如潮涌,层出不穷。从容办教育就算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理想,但是,一定就得弄得那么惨烈,那么你死我活么?一场高考,硬生生被渲染成了一场战争。问题是,“战鼓擂响”要对付谁呢?
“为校争光”这个概念,也存在巨大问题。在我看来,学校无非一个教育服务机构、学生是学校的服务对象,而非相反。听说过那个商家胆敢提出要求消费者为它争光的口号么?中国学校到处在讲“学生主体”,而这类口号中,赤裸裸宣扬着的,却是如假包换的“学校主体”呀!学生不是目的,学校才是。不是学校为学生服务,而将学生工具化,使之沦为“为校争光”的工具。这样说,似乎很过分,但是,完全符合口号背后的逻辑。
这些年来,中国出了不少虚妄的口号,譬如那个著名的“创造辉煌”。我就搞不懂,作为一个形容词的辉煌,怎么可以作宾语呢?究竟创造出哪样的东西,才配被称作辉煌呢?典型的空话啊!“让整个世界都见证二中学子的斗志和力量”的说法,和传说中的辉煌并没什么两样。“整个世界”是个什么概念?没界定。通过什么程序由哪些个主体来达成“见证”?不知道。当然,人家说的是高考会取得的好成绩,我懂的。问题是,你多考一个,别的学校就少考一个。让人家羡慕嫉妒恨啊?够坏的!
算是一种文本分析吧,就此。我觉得,学校组织出笼的任何教育话语,都应该预先进行科学的严谨的价值认定。学校和教育,必须对非理性的狂热喧嚣报以高度的警觉。我看过那则微博后面长长的回复,一针见血的回复不少。其中一则,直接把这类誓师大会比作“传销现场”。话难听,但如何规避学校教育行为的“非教育性”,还真是一个严肃而迫切的命题。
4#
 楼主| 发表于 2013-8-4 17:32:15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的细部之三:书是香的么

文/扈永进

2013-04-25

    写于2013年3月15日



电视剧里说,清朝某皇帝运气不错,曾经拥有过一个体香沁人的妃子,是谓香妃。于是乎,有聊和无聊的大小报刊上,便有了许多页对香妃之所以那么香的考证。他们的理据,俨然已经抵达内分泌层面,很有那么一些似乎确凿的严谨。
香妃之说,只是引题。我真正想的是,“书香校园”之说,严谨么?
很多概念,也就这样用着了。至于是什么,为什么,很少有人追究的。譬如那套眼保健操,中小学生揉搓了几十年。一代代下来,戴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倒是不争的事实。眼保健操背后的理据,应该也只会是中医经络理论,显然更为玄妙。方舟子直指中医为伪科学,不知是否包含经络概念?
书香校园这个概念的最初提出者为谁?我不知道。是否教育圈内人士?我倒是不想去做什么考证。可以肯定的是,概念提出的“正当性”基本上不必置疑。一句话,妄想蛊惑学校里面的学生和教师多读书,而已。一般的印象中,目的既然正当,支撑“目的判断”的概念也就自然是“真概念”了。
是这样么?好吧,让我们略微追究一下。
书香校园。第一次到这四个字的时候,我心中曾经咯噔过一下子。这个概念中,隐含着一个显而易见的判断,即“书是香的”。第一感,完全契合“香”字的书,或许是妻子爱读的,譬如菜谱。早上读完一则,按图索骥,如法炮制,没准呀,中午我家餐桌上就会香飘四溢起来。问题是,学校里推荐给师生们阅读的,往往,并不包含菜谱。
莫言得了诺贝尔奖,书卖得很火。但要我说,不一定读莫言,但一定得读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简直警句。香么?不香。继续往下读,“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我不再结论,大家自己品味吧。
不一定读莫言,是我的偏见。其实,莫言小说中民生疾苦的惨烈度,一点也不逊色于杜甫的诗歌。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安娜·卡列尼娜》却没去关注传说中的幸福家庭。“四谛”为佛教基本教义,“苦谛”列为其首。
我相信,真正生活过的人,真正博览群书的人,应该不会杜撰出“书香校园”这样一个甜腻轻飘的概念出来。尽管,中国读书人的天空中,四处飘荡着孔乙己们卑琐扭曲的倒影,但是,并没妨碍“书中自有颜如玉”成为千古励志名句。范进先生苦逼一生最终迈向传说中的成功的故事,就足以实证“书中自有黄金屋”具普世价值么?
读书对人的非工具性价值,除了开阔人生体验而外,便在于增进认识。认识社会、认识自然,也认识自我。杜威言,“学校即社会,教育即成长。”即便拿味觉作喻,社会也是一个五味杂陈的大拼盘,绝非一味甜腻。让学生带着“书是香的”这样一个虚妄的心理预期去进入阅读体验,除了目瞪口呆之外,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点的反应。
“忘掉在学校学的才是教育”并非只是爱因斯坦一个人的结论。这句话,言说着人的超越性。从另一个角度看去,应该被视作一个警醒。证明,无论中西,学校和教育交给学生的相当一部分东西,是废的,只配被“忘掉”的。倡导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读书是没错的,但是,拿“书香校园”说事,无形中开出一张张虚妄不实的支票来收取蛊惑之效,却不能说是正当的。
医生面对身患绝症的病人不吐露实情存在道德上的正当性,那么,为了引导学生读书就喊出“书是香的”的虚妄口号也是正当的么?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我想,教育的代数式中的每一个字母,都应该是真的。只有建立在“真概念”之上的判断,才可能是“真判断”。目的的正当性,并不能天然替换过程的不正当性。理当如是。
或会有人说,“书香校园”不过一个说法么?何必那么较真!我的说法是,教育本来就是一系列“正当话语”的组合。认真研讨我们学校中司空见惯的教育话语中的法理依据,给予辨析,通过重新论证,给予厘清,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方面的工作,可视作学校与教育的基础工程。每一句话,都是一块砖头。其质素,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品质。马虎不得。
5#
 楼主| 发表于 2013-8-4 17:32:58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的细部之四:庇理罗士女子中学的N个细节
文/扈永进

2013-05-03 19



去了香港的四所中学。这一所是最好的,在香港本岛,属贵族学校。
仪式简洁。迎进去,径直到了礼堂,开始说话,客气话只有一句。介绍就是介绍,感觉不到内地中学面对客人时候的那种非常过分的自贬之语。教学就教学,英文就英文,活动就活动,中性话语谈来,比较入耳。不像咱内地的一些学校,自贬之后,变本加厉地自吹,非得变着法儿把自个儿吹捧成一朵花儿不成。
话语平权。校长介绍校长的,教师介绍教师的。中间,衔接得非常平滑,几无过渡痕迹。校长发言之前,就介绍了几位教师,教师们冲大伙儿笑笑,算是打过招呼了。开会,先是校长介绍学校概况。校长介绍完了,相关教师介绍教学与学科。英文学校,英语教师为主。看得出来,大家都很平和,没有内地中学教师当众讲话所常有的夸张。为什么夸张呢?平日当众说话机会少啊!一旦有了机会,很多人,便难得不流露出一幅受宠若惊的样儿。前面去过的那所学校,更是。说话中,校长与教师还不时互相打断——注意,是互相哦,并非校长单方面打断。这些,都是学校文化的精髓,也是大陆与香港之大不同。
布局效率。校长刚刚说完学生艺术团,礼堂舞台上的大墓便徐徐拉开了。这就是效率,没有那么多故作玄乎的过渡。台下,早就布局好了数十把椅子,整体排列呈大雁展翅状。好了,学生入场,台上台下并举。不到一分钟,好了。台下乐队短暂调音,台上各就各位。当然,首席小提琴入场迟点儿,这是行规。当然,指挥最后一个到场,符合“重要人物总是最后到”的恶习,呵呵!一首曲子,似乎听过,不知道名儿。接着,是合唱。再接着,还是交响乐。30把小提琴,其它,自己去推测吧。就这么堂皇,不愧为贵族学校。学生演出完之后,流水退场,前去上课。后来我去听课,便在指挥同学的班上。我注意到,她还发过言。一切如故,不错。
人人有份。小礼物,若干资料,都在一个小袋子里面,早就分发了。这里所说的,是学校校旗,还有一个玻璃制作的礼品。两个校长站在那里,接过帮忙的教师们手中递过来的礼品,逐个发放。我们团有几十号人,他们,硬是从教育局长到每一个团员,都逐个发放到手中。握手,照相,再握手。照相是大陆人的恶习之一,我本想不掺乎,但似乎不能,于是,同事便帮咱留下了丑恶嘴脸。前面,提到过话语平权概念,在这里,属于赠送礼品方面的平权。当然,香港社会有它自己的麻烦,但就这点看来,每一个客人都是客人,并没有大陆社会动辄“按级别行事”的坏毛病。值得一提。整个环节都讲效率,这里耗了很多时间。大约,按照他们的价值观,属于必要耗时吧。我想。
平常高三。香港也是有高考的,尽管,他们把高三称作中六。听课环节,我去了中六。心怀鬼胎,想见识一下人家的高三气氛。那节课用粤语上的,我听不太懂,或言,太听不懂。但是,汉语我看得懂。女教师的字写得不错,黑板上,赫然龙飞凤舞着“人物专访:不同媒体的特色及表达手法之比较”一行字。后面进行中,渐次有所添加。真正的讨论,绝非教师问学生答的那种提问。学生的神情都很安详,交流很自然。女子中学的学生,高三,却没有我常见到的那种苦大仇深,难得啊!再说,高三还上着这种正宗的专题绝对的“副科”,更是从容。我注意到她们手中的作业规划表,要交一份专访来的。有人瞎说香港是什么“文化沙漠”,究竟谁是沙漠呢?
教室周遭。其实,我并不在乎听课。这节课上的那点儿学问,我不陌生,看看题目就知道该怎么摆布。我注意到了她们教室的墙壁。靠过道这边,是一排储物柜,可上锁的那种。靠窗的那边,大窗户,光线不错。窗台上,摆布着一排花盆,花草茂盛。看得出来,应该是同学们自己打理的。前面那堵墙的主体设备,是黑板。不过,黑板很低,任个子小的女孩,也应该能够够得着最上边。我所经历的黑板,无一例外,想我这175CM的个头,最上面写字,得踮起脚尖。后面墙,是供发表和张贴的园地,没有咱们那种低效的黑板报设施。上面,有学生的剪报与作品,绘画的与文字的都有。总之,很方便,不俨然。哦,补充一点——他们的教室里,并没有讲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18:16 , Processed in 0.1953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