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郭元祥学校文化论选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09:40:45 | 只看该作者
    时下有一个流行的术语经常被中小学运用,那就是美国管理学家圣吉创造的“学习型组织”一词。为了建构学习型组织,不少学校十分注重教师的阅读,建设书香校园,倡导亲子阅读,建立学习团队。毫无疑问,这对学习型组织的建构非常有意义,因为“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一项基本修炼。但学习型组织最显著的特征不是“学习”,而是“发展”,学习型组织实质上是一个发展型组织。因此,学习型组织必须要有“智能结构”,具有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和决策模式,从而,“智能结构”成为学习型组织的“五大修炼”之一。如何形成学校的“智能结构”?这是中小学必须注重的一个细节。
    学校的智能结构需要内外兼备。完善的智能结构要求学校有合理的决策机制、决策模式。当前,中小学的决策往往是由学校领导班子办公会来完成的,有时,重大决策需要由教育局来行使。昨天,武汉市一所小学的新任校长来访,告诉我一件有趣的事情:学校决定把教师办公室换到另一栋楼,可教育局主管领导得知后,否决了学校的决定。真有意思,学校连这等小事的决策都会有人来干涉。是什么原因?我想这可能一方面反映了校长办学自主权被剥夺,因为校长没有完整的财务权力,我们中小学的校舍建筑权在教育局;另一方面,反映学校“智能结构”的问题。
    理性地说,学校的智能结构应包括决策机制、各种委员会、智囊团等形式。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应是“教师代表大会”,重大问题的决策要由学校领导或教师代表提议,交由校办公会讨论,并研制方案,再提交教师代表大会审议。学校决策机构应由校领导、骨干教师代表等人士组成。日常事务决策由校办公会形式决策权。
    决策机构应有智囊团、各种有关委员会发挥咨询功能。智囊团应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代表、教育专家、社区代表、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教师代表或校内各委员会代表组成。学校应建立、完善校内委员会并发挥其咨询功能。需要建立的校内委员会包括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课程委员会、德育委员会、校务管理委员会等。
    作为学习型组织的学校,其智能结构最需要关注是学校发展纲领、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理念、学科建设等问题。在每一学年、每一周期内,学校应对学校发展的此类重大问题进行总结、反思、辩论,以便不断更新和完善。目前,许多中小学领导沉溺于繁琐的学校日常事务,抓小忘大,影响了学校发展的原创性和创生性。学校发展的方向是大节,但智能结构的完善,也许是容易忽略的细节。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09:42:05 | 只看该作者
学校的30个细节(12):学校的校车







2006年2月27日

    关注学校的细节,不仅仅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考虑的事情,也是教育研究者要关注的问题。“学校的校车”就曾经是美国某大学教育学院一名博士候选人的博士研究课题。该研究报告从小学生、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心理发展水平的研究出发,对校车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旨在发现校车设计、制造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更安全、更舒适、更有教育意义的校车。该研究搜集了与校车有关的非常详尽的数据,如小学生、中学生的平均身高、腿长度、体重、步幅跨度、随意抬腿的高度、冬天穿衣的厚度、校车车门踏板距地面的高度、车门踏板的阶梯级数、车门宽度、车门框的软胶皮的厚度、校车座椅的排列、校车内装饰、校车外装饰、校车限速值等等。看了这些详尽细致的数据分析,你也许能够感受到什么是有意义的实证研究,什么真正是“一切从学生出发”。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数十家汽车制造厂中,没有一家专门为中小学生产载客汽车的。在国内各种品牌的载客汽车中,没有专门从小学生、中学生的身心特征考虑的,也就是说,没有专产和专卖校车的。国内中小学要购买校车只能仅仅从载客汽车的座位数量来考虑,中小学也从来没有向汽车制造厂提出个性化的要求,厂家也没有提供这种特色服务。车门的踏板高度、保险措施、汽车内饰、座椅的排列、校车限速值等指标未必与小学生、中学生的特征相适应。
    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是当今最令中小学警觉的问题,可每年都会发生与校车有关的学生安全事故。这些安全事故,往往与车和人有关。一是车本身的性能指标的问题。二是驾驶员的问题。经常在大街上看到某些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校车,真是叫人捏一把汗。有的校车从外观上看去,就是一辆离报废年限不远的破车(难道学校没有钱,就只能买破车?);有的校车满载着学生,却也在大街上、公路上超速行使;有的校车外没有警示语,提醒其它车辆“本车满载学生”。学校的校车上没有学校的标识,与那些运营的中巴或大巴没有两样。
    前不久“中国之声”报道了一则消息:广州市教育局和交通局规定,中小学校车驾驶员必须有五年以上的驾龄,一年内有两次以上违反交通规则不能续聘,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即解聘。我觉得这一规定很好,从驾驶员的方面严格把关、严格管理,杜绝校车安全隐患。去年,深圳某幼儿园校车导致的惨剧至今仍然使不少人沉浸在悲痛之中,痛定思痛,倍觉校车的细节无小事。
    现在,我国超过80%的公办中小学没有专门运送师生的校车。如果哪一天您的学校要购买校车,您千万要注意这一细节,因为它关乎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09:42:57 | 只看该作者
学校的30个细节(13):学校的源泉






2006年2月25日
    学校文化建设应努力改造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丰富教学活动的发展价值,以认知活动为基础,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角度讲,我觉得重要的是,要由管理教学走向领导教学。其中,加强学校的学科建设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源泉。
    一、中小学学科建设战略
    在我国当今大学发展中,注重并加强学科建设几乎成为所有大学校长的共识。硕士学位点、博士学位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为许多高校学科建设孜孜以求的目标,学科建设成为大学发展的核心工作。到了中小学,则没有这种发展态势。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与学校发展中,学科建设战略没有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的学校管理行为,没有成为中小学“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基本保障。我觉得,学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如果缺少了学科建设这一重要路基,“走内涵式发展的学校发展之路”将成为一句美丽的谎言。
    学科建设不仅是学校发展的一项基本工作,而且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是落实“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学科建设之所以对学校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是因为学科建设关系到学生发展,也关系到教师成长,更关乎学校的教育品质,关乎教学质量。一所学校的学科发展状况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石。
    学科建设是学校管理者有管理学校的教学,走向领导学校教学的重要战略。多少年来,我们的中小学管理者总是以一种管理的方式来处理学校的教学工作,对教学缺乏领导的意识。管理的方式往往偏重于制定常规和规范、制度约束和检查考评,而领导的方式则注重把握方向,明确理念,突显价值,加强建设。
    领导教学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办学者对教学的领导意味着把握学科教学改革研究的方向,诊断与研究学校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设法去改进,塑造教学专业化的教师,营造与创新一种研究与创新、交流与合作、开放与多元的学校课堂教学文化。
    我觉得中小学的学科建设战略是当前校本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和根本方向。
    二、中小学学科建设的目标
    我觉得作为有高品位的学校,一定非常注重从学科建设入手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竞争力。中小学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学科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形成学科核心力量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是依托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来展开的。中小学学科建设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形成一支富有核心竞争力的教育教学的人力资源系统。
    学校的学科建设必须要对每个教师的基本能力、知识背景、人格特征、教学风格做具体的分析,弄清每个教师的优势和局限;分析每个教研组或年级组教师的工作状况和工作方式,形成教研组或年级组或学科组的合力。
    学校的学科建设要促进学科核心力量的脱颖而出,发展学科的把关教师,提升学科组所有教师教育教学的综合实力,使学校形成一批在各学科领域中有思想、有能力、有成就、有权威性的学科带头人。武汉市不少中小学正在实行的“首席教师制”就是建立核心力量的一种尝试。
    2.提升学科教育品质
    学科建设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形式化的、装饰性的目标,而是应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科教学的实效。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是仅仅通过提出一个教育口号、一个教学模式来体现的,也不是仅仅通过一个研究课题、一个研究成果来体现的,学校的办学特色的根基在与学校实施的学科教育品质。形成学校自身优秀的学科教育品质,乃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从学科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教学研究的实效化等方面,提升学科教育品质。
    三、塑造有思想的教师是学科建设的战略重点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教师队伍建设。就中小学而言,学科建设的中心是塑造学科带头人,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学校形成一支有教育思想的教师队伍。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不会照本宣科,不会按部就班,不会人云亦云,不会仅仅成为“传声筒”,不会仅仅教给学生“一碗水”,不会替教参编写者教书而忘却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家。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是学生喜爱的教师,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是有魅力的教师,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是有精神感召力的教师,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是教学优质的教师,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是有教育理想和信念的教师,也只有他们才能领略到教育的快乐、幸福,才能彰显教育的文化力、感召力、思想力!
    要造就有思想的教师,学校领导必须对所有教师的教学状况、工作状态保持经常的关注。校领导班子每个学期要重点研究一个学科教研组的工作状态、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进步程度、教学方式的合理性程度,鼓励每个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与反思,促使他们逐步明确自己对教学、对学科、对知识,以及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基本观念或理念,逐步形成特点鲜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来的,更不是他们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从他们鲜活的教育生活中来,从教育实践中来,从教育反思与研究中来,从教育良知与教育责任中来,从教育梦想与教育追求中来的!
    在学校塑造一批有思想的教师,形成有影响力的学科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重点。
    四、中小学学科建设战略规划要点
    学科建设是所有学校提升品位,追求卓越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小学领导由管理教学走向领导教学的根本方略。中小学学科建设工作成效与学校教育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学校对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同、实施的有效性不同、实施细节贯注程度不同,学校的教育质量就不同。我觉得当前我国中小学实施学科建设战略,需要制定规划,有序推进。
    学科建设是一项需要积淀的工程。因而,仅仅凭借日常的“教学质量月”、教学竞赛等工作是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学科教育品质的。学科建设工程需要具有方向性的系统规划,分层有序推进。
    学校要每隔三年或五年制定一份《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明确学科建设方向,提出学科建设目标,确定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建设策略。因此,《学科建设规划》应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学科建设的理念  明确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学科教育质量发展的方向;提出学校实施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
    学科建设的目标  制定学校实施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年度目标,以及各学科发展的目标。
    学科建设的重点  确定学科建设的阶段性重点,提出学科建设的年度内容、重点建设的核心学科等。
    学科建设的基本策略  指出学校实施学科建设的基本行动、活动方式。
学科建设的保障体系  提出实施学科建设战略的基本保障条件,确定学科建设专业引领小组和领导小组等。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09:43:52 | 只看该作者
学校的30个细节(14):学校的人事


2006年3月3日
    按理说来,人事问题应该是个“大节”问题,由于多年来中小学没有足够的人事权,这“大节”便由教育行政当局来决策了。但对学校而言,如何去对待这些“分配”来的人,则成了学校的细节。
    我是1990年参加“革命工作”的(人事档案的各种表格都这么称谓,我一直为此觉得滑稽可笑。教育工作也能称为“革命工作”么?革孩子们的命?革教师的命?革学校的命?革知识的命?革命工作的斗争哲学、破坏哲学不符合学校),16年就这么被“革”去了。回想起16年来作为一名“革命群众”的经历,亲身体会到学校人事工作的“粗放”。16年来,没有一位学校领导、院系领导与我肯谈“你在本校的未来是什么”“学校对你的发展有哪些希望”“你该怎样努力”;没有一位学校领导、院系领导知道甚至想知道你自己的打算、你工作中遇到了什么困惑;没有一位学校领导、院系领导与我所在的教研室进行集体对话,讨论自己所处的这个学科该如何去建设,等等。我的大学啊,你怎么那么相信教师自我思考并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你怎能心安理得地让教师们去自生自灭?
    中小学的情况又怎样呢?经过我的访谈,发现与大学相差无几。一个新教师来到这个学校,一般就是在全体教师大会上把他(她)介绍给大家,让大家认识认识,然后,把他投放到某个教研室,任其摸索,任其碰壁,任其没有方向,任其没有憧憬,任其没有专业发展规划或自我成长规划,中小学的领导也很少与他们共同商谈其教育人生的规划。
    不少中小学校长总是抱怨自己没有人事权,想要的人进不来,不要的人出不去,这的确捆住了校长的手脚。但我们可能也要反思一下,对现有的这些教师,学校的人事工作又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细致工作呢?那些你觉得“不行”的人、不想要的人今天的发展状况,难道就与学校人事工作的失误甚至失策没有关系?我始终不相信这些教师一到学校工作就是想混一辈子的,我始终不相信这些教师从一开始就没有成就感的追求。是什么消磨了他们的成就需要?是什么毁灭了他们的目标意志?因素是多样的,但学校粗放的人事工作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粗放的学校人事工作,缺乏教师成长促进计划,缺乏与每个教师的促膝谈心并引导其明确个人的专业发展目标;粗放的学校人事工作不关注学科群体教师的集体工作方式、学科教学的理念与行为方式,不关注教师个体的学校生存状况;粗放的学校人事工作只知道强化制度的约束力量,实施制度的刚性管理,丧失制度的人文关怀,只知道批评教师,不知道赞美教师;粗放的学校人事工作总是不能发挥情感沟通的作用,难以把握教师思想的变化,总是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或冲突,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难以从根本上消解矛盾或冲突,相反只能积厚矛盾。
    时下中小学都在讲教师专业化发展,都在做教师校本培训,很好!但我觉得应该把教师人事工作做得再细致一些,再入心一些。我建议:
    新教师到来的时候,学校领导别忘了去与他深谈一次,引导他做好个人专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中青年教师忙碌的时候,学校领导别忘了去关心他,了解他的思想变化、工作或生活上的困惑,引导他总结经验、提升理念、形成风格;
    老年教师退休的时候,学校领导别忘了去尊重他,郑重其事地颁发给他学校贡献奖、去赞美他的平凡、他的伟大、他的业绩。
    为了学科建设,学校领导应经常与教研组交流、探讨学科建设思路;
    为了优秀教师的稳定,学校领导应经常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注重情感的沟通;总务主任应该知道每个教师的生日,在他的那一天,为他留下点难忘的记忆;
    为了学校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学校领导应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计划;应该为他们创造参与学术会议、进修学习、参观访问的机会,别只顾自己,拿学校的钱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国考察。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09:44:46 | 只看该作者
学校的30个细节(15):学校的骨干    2006年3月4日
    南方某市一所著名中学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校长,应聘者骆驿不绝。在主考官问及应聘者“如何解决学校的骨干教师问题”时,几乎所有的应聘者都说到了引进优秀教师这个策略。广开才路,引进优秀教师,当然是不错的选择。难道只有“挖墙脚”这一条路可走么?你今天用高薪来挖其他学校的墙脚,明天就会有人用更高的薪水来挖你学校的墙脚,更何况那些冲着高薪而蠢蠢欲动的“骨干教师”多少都有一点“不安分”的毛病。当然,人往高处走,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本无可厚非,教师的流动也属正常。但对学校而言,学校的骨干是不能仅仅靠流动、引进来获得的,相反,要立足自主培养,那种“召来女婿气走郎”的教训人们是要汲取的。
    学校的骨干,无外乎各学科的带头人、把关教师、科研型和专家型教师。他们是学校的品牌,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一所好学校总得要有几个特级教师,有几位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点影响力的教师。对每一所学校而言,这些品牌教师不是靠一两天就出现的,而是靠学校有计划的培养成长起来的,是通过有潜质的教师自我“教育人生”规划的逐步实践成长起来的。塑造品牌教师,是学校作为一个发展型组织的功能的体现,也是学校的生成性能力的体现。一所真正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学校,一定要提升学校自我的造血功能。学校的发展,仅靠外部输血是不够的。
    学校骨干教师的成长,首先要求学校在骨干教师的培养方面做细致的工作。比如,建立各学科的教师梯队;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每学年做一次骨干教师状况的成长性诊断以便引导教师发展的方向;聘请校外专家指导骨干教师候选人;为每一位骨干教师候选人确定跟踪服务的校领导;建立骨干教师成长的支持系统或保障机制,甚至包括大家常说的“压担子、加任务、创机遇”等策略,也需要予以细致的落实。只有细致入微的工作,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与学校共同成长。
    当然,骨干教师的成长仅仅靠学校的推动是有困难的,学校的作用在于激发与培养其自主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引导其发展的方向,创设其成长的条件。骨干教师的成长、成熟,必然取决于教师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教育责任与追求,以及改革创新的思维方式、努力进取的思想意识。很难想象的是,一个封闭保守与怨天尤人、安于现状与不思进取、故步自封与恪守陈规的人能够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因此,我觉得,骨干教师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一个教师不断进取的教育人生轨迹,就是一个教师不断研究与创新之路。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09:45:45 | 只看该作者
学校的30个细节(16):学校的助手



2006年3月9日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英美教育文献中,出现了一个我们并不陌生的新词汇,即school-home,home-school,可直译为“校家”或“家校”,其意义在于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我想,这“家校合作”可能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学校与家庭的简单相加,或者仅仅是指学校与家庭保持联系。我觉得,对学校而言,一方面,家校合作意味着学校要引导家庭的教育观念,指导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发挥家庭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并能适当地影响学生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意味着学校应该具有家庭的某些元素和作用,学校同样应能发挥家庭一样对学生的精神感召力和吸引力。无论是针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还是针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学校都应注重发挥家庭的影响力,因为家庭是学校的助手。
    中国现时代的家长,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他们往往习惯于把自己甚至家庭几代人的厚望寄托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没有上过大学的夫妻总是想,我们这辈子没有机会上大学,无论如何得让孩子上大学,而上过大学的夫妻则想,我们两个大学生难道还不能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无论怎样得让孩子上重点大学,“上大学”往往成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终点”要求。于是,他们对学校寄予非常重大的希望,他们苛求学校的多,苛求孩子的也多,可对自己的责任、榜样、对孩子的爱护、激励、家庭文化环境的建设总是显得那末缺乏。如果学校不设法去消解这种落差,家校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
    良好家校合作的基础,应该是家长对学校教育行为方式的理解、对学校教育改革的信任和支持、对孩子的了解与尊重。因而,家校合作首先要求学校引导家长,甚至培养家长、教育家长。现在,不少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或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对全体家长进行学校改革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解释、宣传,对培训家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去年,我参加了女儿学校召开的一次家长会,该校校长和班主任在会上一再强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并且对全体新生家长讲解了培养20种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听后,我从内心里对学校家长会的内容表示理解和赞同。学校的家长会不应该仅仅关注学习成绩,而应该从学生发展的基本素质做起,引起家长的重视、支持和配合。
    学校教育家长,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批理解型的家长,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一批资源型的家长、教育型的家长,真正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我觉得,从学校的角度看,家校合作的根本意义在于引导家长进入孩子们的发展历程,把家长引入学生的教育过程。如何使学校的助手发挥作用?多年来,中小学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家访、电话沟通、开家长会、让家长在学生作业本上签字、学生犯“错误”后班主任召见学生家长,这些合作方式无疑是有意义的。但如何使家庭有效地进入学生发展的历程,可能需要学校在家校合作上予以细节的关注,家校合作有几件学校非做不可的事情,也许称得上其中的细节。
    第一,设法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引导亲子沟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亲子之间容易造成某些隔阂、误解甚至孩子对家长的逆反;有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根本无暇关注孩子学习与成长过程,只注重孩子考试的最终分数,考试分数不理想就打骂孩子,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中小学生为此把家长打骂孩子戏称为男子单打、女子单打、混合双打。有的家长从不过问孩子的社会交往;有的家长从孩子上初中起,就再也没有与孩子有过身体的亲密接触,孩子们的“皮肤饥饿”现象普遍。
    对这种亲子隔阂,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予以消除。我的合作研究学校湖北荆门海慧中学曾经在全校各班开展过同一个主题班会活动----“爸爸妈妈,我要对您说句心里话”,绝大部分家长与学生一起开展这一主题班会。那场景真是感人啊,孩子们那些发自肺腑的心里话,引起了家长们深深的反思与自责,每个家长都包含热泪,有的家长与孩子抱头痛哭。这次全体学生家长参与的班会活动,消解了亲子隔阂,觉悟了家长的教育良知,以及对孩子细心的爱。
    第二,设法让家长进入孩子们的成长历程,引导家长与孩子一到成长。仅仅对孩子考试分数的关注,不关注孩子成长的过程,不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做些什么,这类家长是不称职的家长。如何把他们引入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学校需要注意的细节。成都磨子桥小学曾经给每位家长布置过一个书面作业----《我为孩子的成长做了些什么》,这个作业的确引起了家长们的思考。这个作业也成为学校家长会的主题。家长的作业交上来后,学校精选了一些好家长的文章,在家长会上进行宣传,用典型家长的经验,对全体家长起到了教育作用。他们还要求家长每学期要与孩子同读一本书,同写读后感,亲子沟通、亲子阅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把家长引入学校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学校应每周对家长开放一个课堂,要根据教学内容,把家长的人生阅历资源引入教学过程。大连市每所中小学不仅有学校家长委员会,而且每班都有家长委员会。
    第四,建立多元的家校沟通途径。家校联系本、信息卡、家校沟通电信平台、网络,以及传统的家访,都是家校沟通的良好渠道。
                                                                  于大连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09:46:31 | 只看该作者
学校的30个细节(17):学校的树木

2006年3月12日
    今天是植树节,由此想要说说学校的树木这一细节问题。
    我在华中师范大学前前后后呆了20年。近10年来,有好几次受其他大学优厚条件的诱惑,几乎动了挪窝的念头,但最终还是没有成行。其实原因很简单,真的,就是因为国内没有一所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有像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森林般的树木。华中师范大学因为有树而美丽。傲霜斗雪的腊梅、挺拔屹立的松柏、遮天蔽日的梧桐、丹桂飘香的桂树、驱虫避邪的香樟、高风亮节的翠竹、果满枝头的枇杷、珍如化石的银杏、洁白如玉的玉兰,应有尽有,多如森林,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我的大学简直就是一个植物园,这可能在国内大学中都是少有的。
    校园里有树木,就有新鲜的空气,就有生气和活力。国内的中小学在绿化方面,可能比大多数大学逊色多了。校园的树木不仅仅是起绿化作用的,它也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很多中小学的校园里,几乎看不到合抱之木。昨天与大连市教育局王允庆局长聊天时,就谈到了这一现象,在国外有较高品位的学校(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高档社区,大凡都有合抱之木。合抱之木显现的是学校的历史,证明了学校历经了不同时代的变迁,表征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坚守着追求卓越的信念。国内目前不少的重点中学忙于发展规模、搬家、建设新校区,不少城市也热衷于搞大学圈地运动,建设大学城。应该说,办学条件是改善了,但却怎么也找不到名校的那种历史厚重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木与人,可能在学校场景中还真是有些关系的。美国一所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应用学习(applied learning)”课程中,就曾经专门对学校的草坪、树木进行研究,学校的树木进入了学习内容。国内有些小学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也把“学校的树木与校园绿化”作为活动主题。学校树木与学生的学校日常行为、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也有关系,张文质先生在谈到中小学多种一些低矮树木的原因时,有一句比较尖锐的评论:低矮的树木,能够保证学生的行为在教师视野的监控之下。学校树木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历程也有关系,四川大学附小为孩子们专门开辟来“校园生态林”,学生入学的时候种下“成长树”,并在地下埋上“心愿瓶”,毕业的时候栽上“纪念树”,让学校真正进入孩子们的人生历程。
    “花园学校”、“绿色学校”也许不仅仅是学校环境美的符号,更应该是一种学校环境文化的组成部分。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09:48:03 | 只看该作者
学校的30个细节(18):学校的记忆






2006年3月14日
    参加各种教育改革研讨会,经常能够收到不少中小学装帧精美的学校画册。周末整理书房,发现十多年来不知不觉积累的此类画册竟达百册。本本过目,竟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百十本学校画册,如出一辙,从前至后大多首先是以职位高低排序的各级领导题词、各级领导视察学校的照片,然后是以奖励级别高低排序的各种荣誉、证书、奖杯、奖状、锦旗、称号、牌匾的图片,再后是历任校长、书记的形象、校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的照片,再次后是学校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照片,再再次后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活动照片、学校传统活动图片、教育科研图片,最后是优秀学生标兵榜,等等。每次端详这些画册的时候,总有一种敬意从内心里升起,也有一种隐忧在思绪里累积。敬意的是学校的探索和努力,隐忧的是学校的历史和记忆。
    我考察过的德国一所拥有80多年校史的中学,积累了24本《学校发展白皮书》,积累了数千种学生各类作品,积累了无数的学生成长履历,把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史、教育改革史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去年,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北京大学时,北大校方向连战先生赠送了一份珍贵的礼物----连母青年时代在北大求学时的档案,把这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政治家感动得老泪纵横。我想,这也许是学校记忆的力量。
    所谓以史为鉴,首先需要有清晰的历史。我们有多少所中小学具有清晰的学校历史的记忆?恐怕不少学校五年前、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重要足迹早就模糊不清,更不用说三十年、五十年、八十年或者一百年了。靠什么去展望未来?凭什么来沉淀学校的思想和学校文化?我们的学校好像有一种慢性病,那就是失忆症。
    学校记忆的丧失怪谁该呢?有人说,应该怪教育行政部门,因为校长总是被调来调去,校长轮岗制根本不能为校长提供长远规划和实践办学理念的机会,短短的3-5年一个任期,难以使其在一所学校沉淀些什么。也有人说,应该怪校长,因为校长的办学战略本身就缺乏规划意识和历史意识,琐碎的学校日常事务遮蔽了他们看历史、看未来的明亮眼睛。现在讨论这个细节问题,不是为了对谁罪责,我只想引起大家的思考,关注学校的历史和记忆。
    学校的档案室(馆)是学校的记忆库。那儿该记忆些什么?我想大概应该有这样一些内容:⑴学校的重大决策和设计体系,如学校发展规划、学校的价值体系、办理理念、目标体系、教育活动体系、制度体系等方面的符号文本、图像文本;⑵学校的重大事件和行动策略,如教育改革方案、教育行动数据等材料;⑶教师成长档案,如教师优秀教育教学经验等;⑷学生成长档案,如学生的学校履历、学生优秀作品等。
    其实,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保存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已经不是一件难办到的事情了。我们许多学校的优秀教师用一生去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往往随着他们的退休、离世而远离了学校记忆。能不能在他们离开之前,做点抢救性的记忆保存工作?这是我受国家文化部抢救老艺术家的精神财富的启发所想到的。学生的优秀作品,能不能给学生颁发永久收藏证书?学校阶段性的发展规划,能否留下点总结与反思的文本?能否清理一下学校不同阶段的理念和策略?我想,有心人是会做到的。
    历史是用来反思的,不是用来后悔的,反思历史是走出过去,创造未来,而后悔则是走回过去,悔不当初。留下探索的足迹,留下清晰的印迹,留下个性化的“经典”,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之镜”。
    我真心希望,我们的学校不能只有一个“断代史”。
                                                       于北京大兴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09:49:07 | 只看该作者
学校的30个细节(19):学校的数据



2006年3月15日
     作为一名世界篮坛巨星,姚明对中国的贡献,一方面表现在他通过NBA这一舞台,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谦逊、善良、温和、幽默、善于合作、敢于负责、勤奋工作、努力进取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表现在他对中国篮球运动的推动作用以及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上。记得姚明首个赛季结束回国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NBA分析师对每一场球赛五花八门、全面周到、细致入微的数据分析对他的印象最深。详尽周全的数据分析,展示了NBA篮球技术的魅力,可以说,NBA每天都在改写历史,每天都在创新。
     姚明的感受对我的启发很大。启发之一是,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所涉及的因素绝对比一场篮球赛的因素多,为何不对每一个教育活动、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周到、细致入微的数据分析?启发之二是,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人的组织,为何不建立以详尽周全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学校数据库?没有数据分析和学校数据库,学校凭什么说自己取得了许多成绩?凭什么来判断教育教学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要求以及达到了何种程度?恐怕仅仅通过缺乏科学论证的随意命题的考试是缺乏说服力的。对学校教育活动、教育质量的评价,可能只能是以无客观依据的经验描述的形式来表达,以无理念提升和经验反思的学校画册的形式来宣传了。在首次进入我的每一所项目合作研究学校,与学校领导讨论学校的发展状况时,我好希望能够看到学校各方面的历史数据分析和数据库,但每一次都令我失望。这不能责备我合作学校的领导,因为整个中国基础教育以及中小学学校管理都基本上停留在“粗放型发展”的水平上,就连教育部都缺乏国家中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与监测系统及相关数据库,中小学更谈不上建立有关人才培养的过程分析与质量监控的数据库了。
     数据分析,不仅能够为学校管理、教学过程、学生发展、教师成长促进等工作的设计、实施、调控与改进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而且能够为提升学校的教育理念,提高学校的教育能力提供有力的证明。比如,在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发展与提升中,学校的课堂教学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要做出一个有说服力的判断,没有数据分析是很困难的,也是缺乏证据的。中国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总是说: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并把它奉为一条教学规律,但OECD所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的数据分析,证明了这一所谓的教学规律是一个模糊的、错误的、并常常对学校的教育行为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误导作用的命题。在参加PISA测验的OECD国家中,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成绩中,学校教学对学生成绩差异的解释率平均为36%,而在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等北欧国家,学校教育行为对于学生成绩差异的解释率只有10%甚至更低。即使在我国,情况也是如此,200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通过应用模拟PISA测验建立的学生学习质量数据分析系统,对我国辽宁省中小学2万名学生学习质量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在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背景下,我国中小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等方面的学习成绩上,学校的解释率也仅仅为40%,与PISA测验的分析结果相差无几。这些检测表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的教学所起的作用不是绝对性的,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增强,学校所起的作用更小。
     对学生学业成绩具有解释率的主要因素还有哪些?PISA测验、英国杜伦大学CEM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研究所等所做的多项研究表明,对学生学业成就具有较高解释率的因素还有学生个人的人际关系、人格特征、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个人学习愿望、努力程度、早期教育、家庭因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待与压力等等。既然如此,学校和教师究竟该如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如何改进教育教学策略?值得深思。
     既然数据分析与学校数据库如此的重要,我们为什么不重视各种数据的采集、分析、评价、反馈,并以此指导以校为本的学校变革与发展?数据采集与分析,是学校自我教育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举措。值得庆幸的是,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把建立国家中小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与指导系统及相关数据库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组建项目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但学校要做什么呢?我觉得,建立学校数据库乃当务之急啊!学校至少应该围绕课堂教学及其教学方式、学生个人的人际关系、人格特征、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个人学习愿望、努力程度、早期教育、家庭因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待与压力、学生发展的过程分析等方面,建立学生发展数据库,围绕教师专业工作、教育背景、成长促进策略、教师自我修炼、教师经验总结、教师研究等方面,建立教师发展数据库。
     提高学校效能和教育能力,仅仅只有通过考试获得的学习成绩方面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格率等数据,难以支撑起内涵式发展。每个学校都应成为自己的数据王国,都应该像NBA一样,每天都在改写历史,每天都在创新!
                                  3月16日凌晨于北京大兴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1:08 , Processed in 0.3702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