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一点作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文章作者:特级教师 张赛琴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7-8C
(一)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课程的形态“以阅读为中心”,两周一次的作文课穿插在阅读教学中间,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作文课程缺乏独立性,写作的内容标准不够明晰,深浅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够契合,教学作文有一定困难。
以小学《语文》中“秋天”为题材的教学内容为例:
《语文》第三册:秋天到了,请观察一下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将自己找到的秋天画下来或写下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再写下来。
《语文》第五册:秋天,天高云淡,凉爽宜人。请你走出校园,到公园里去,到田野里去,观察迷人的秋景,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然后选择一处景色写下来。
《语文》第七册:请留心你周围的菊花,或参观当地的菊展,在感受菊花的美丽的同时,注意观察它们的颜色,它们的花型、花瓣。有的菊花有很别致的名字,看了它们的名字,再看菊花,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思。
《语文》第九册:组织一次秋游,到野外去,到山上去,到植物园去,到公园去,观察一下植物叶子的颜色与形状。活动中,还可以搜集各种植物的落叶,把他们带回学校与大家一起观察,交流。然后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写一篇习作。
从以上作文教学内容看出:学生年龄越小,观察的范围大,写作内容空;学生年龄越大,观察范围小,写作难度倒是小了!或许,编者的指导思想是让低年级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于是就不规定具体明确的写作内容。殊不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一定是具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较好的写作能力才可能做到,低年级学生怎么可能做到呢?
如果把上述四个写作内容倒过来,组成一个由近(秋游)及远(观察大自然),由此(景物具象)及彼(遐思),先简单(一片树叶)后丰富(秋天景色)的作文内容体系,是不是有助于达到作文教学标准?
由于作文缺乏教材和内容标准,作文就无“纲”可依,无“目”可循,教学也就失去了依据,谁都可以出题目,谁都可以教作文,命题不清,内容不实,完成作文教学任务成了虚无的责任,以至于读了十多年的作文,到头来还是话说不好,文写不通。
因此,作文教学应成为一门独立课程,教材内容得自成体系,作文教学才可循规蹈矩。而建立作文课程体系需要依从两个指向。
(1)理论指向:教学,是运用学生的已知去认识未知的过程。《课标》中要求学生观察的“周围事物”,应该是学生常见、可见、能见的事物,总体上贴近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够运用已有经验去观察这些“周围事物”,并获得丰富的见闻和感受,积累起写作素材。
(2)目标指向:为便于教学,作文教学可把生活中的“周围事物”大致划分为人物、活动、写景、状物四类题材,并相应制订每类题材的总目标乃至细化到每一次作文课的教学目标;每类题材的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达到一致的时候,作文的教学成效才有保证。
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副会长,著名作文教学专家李白坚教授,带领研究作文课堂教学,尝试构建小学作文教学内容体系,以四类题材为四个列项编写教材,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纵贯小学六个年级,总课程为250课,比较好地解决了作文教什么的问题。在此,且摘录低、中、高三个年段的状物类文章(部分)为例加以说明。(见下表)
以上的作文课程内容是从众多的“周围事物”中被典型化的实例,是学生“差不多知道”却“不很清楚”事物;内容的排序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教学的目标也逐步递升。确保完成《课标》提出的作文教学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