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设想 ——读《理解与教育》有感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胡晓明 金生鈜的《理解与教育》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讨论了理解与教育的种种关系,以“理解”为纲全面阐述了理解性教育的生产,进而对受教育者的精神建构,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学校教育的课程、知识的意义等进行了解释和阐明,提供了若干解决教育问题的新思路。
读这本书,能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在这部著作中极力想廓清一个认识:哲学是指向人的生活实践的,教育哲学是指向教育实践的。所以读完这本书,我也就不得不面对作者抛出的那些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作者认为,教育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就必须引导他们理解历史,理解传统,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自我,就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的精神世界,形成他们整体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智慧,使他们从思想走向行动,从理解走向实践。
但是审视我们当前的教育,我认为:
首先,我们的教育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际”的,而不是走向“实践”的。我们(包括老师、家长和整个社会)会在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就残忍地将“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赤裸裸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并告之,不学习就无法生存,至少是无法很好地物质地生存下去,教育是改变命运的敲门砖。如此,我们的教育可以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产生作用的,因为接受了教育你就可以升学、考学、获得文凭并以此升官发财,但是对于生活“实践”却是很少有作用的,学生真正的迷惑并不能通过受教育得到解决,甚至连解决的途径和方向也无处寻觅,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也就产生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书呆子。所以,我们的教育就目前来看,是让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如何考试,而不是如何生活,如何成长,所以我们的教育是为越来越实际的生活服务的,而不是真正为实践的生活服务的。
其次,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作者所强调的那种种“理解”已被科学主义所遮蔽,重知识轻精神的现象非常严重。不说那些自然科学学科已完全沦为了解题工具,就连一向高举人文大旗的人文社会学科也放弃了自己应有的领地,转向了对雕虫小技的传授。学生们的学习任务是“记住”课本上的知识,补充课外的知识,回答好试卷上的题目,这已经让学生们筋疲力尽了,又何谈理解历史,理解传统,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自我呢?“不理解”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记不住”可是万万不行的。
第三,目前的教育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方面是无能,至少是低能的。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每日如此忙碌地完成各种作业却整日大呼“无聊”呢?怎么会有那么多学生奔波于各类兴趣爱好小组之间却觉得“无趣”呢?又怎么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级知识分子找不到精神的支柱,生活得勇气毅然跳楼呢?这都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我们像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不能贯彻实施;我们想贯彻实施的时候,有没有体制和方法的支持。
我想,作者也一定是深感于这些问题才不断思考,得出了这本书所凝聚的思想的。强调理解性教育是明智的,而我们的教育或者说语文教育如何才能吸收这一明智的见解,解决上述那些教育问题呢?有一个设想——彻底改变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模式,变以阅读为中心为以作文为中心。
“以作文为中心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这个观点很早就有人提出来了,但是实践经验还很少,没有系统的理论,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设想。作文是检验语文综合素养的炼金石,学作文就要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这样就不会失去语文味,沦为空谈;同时,学作文就是学做人,要表达就要先思考,这样就必须要求学生有一个理解的过程。这样用作文统筹我们的整个语文学习,更准确的说是语文素养的培养,而学生就能得到科学的,人文的,生活的,精神的种种成长所需的营养了。
在阅读《理解与教育》的过程中,这一设想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目前我已经对此有了感性上的,初步的想法,还需要再深入的思考研究,希望我能督促自己早日做出一个比较成型的方案向恩师汇报,乞得指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