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如何让青少年走近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潘秀慧 发布日期:2006-05-18
“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在著名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富有传奇色彩的美国盲聋哑人海伦·凯勒说,她要用宝贵的三天中的第二天去看纽约的各大博物馆,去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位于市区景山的温州动物园游人不绝,而位于世纪广场的温州博物馆却门庭冷落,青少年的稚嫩面孔更是少见。明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博物馆与青少年”。温州的青少年如何看待博物馆?如何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记者昨天进行了采访。
近四成学生表示很陌生
根据记者昨天上午随机对温八中初一(1)班全体52名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65%学生表示去过温州博物馆,而35%则选择了从未去过;而在关于每年去博物馆参观次数这个问题上,只有6%的孩子表示会超过两次。“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几乎都不变,很难吸引人。”该班女生郑心怡的话代表了许多人的观点。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提供的信息量不够以及缺乏上档次的展览成为学生对博物馆的最大非议,甚至有学生认为,博物馆里陈列的东西面貌严肃,既不符合他们现在的思想潮流,也不吸引人,就是去参观也没什么收获。
倡议把课堂搬到博物馆
“温州这一类文化机构数量太少,门槛也太高了。”温八中校长盖庆春满是感慨地告诉记者,前几年学校曾和博物馆联系,准备组织学生去参观,最后却因门票问题没有成行。当记者告诉他,从2004年5月起,温州博物馆已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时,他连连表示宣传太少,他们都不知道。“博物馆也是重要的课堂,多参观博物馆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有积极的意义。”盖庆春认为,学生认同网络文化与是否愿意接受传统历史文化熏陶并无矛盾。他同时倡议,中小学校今后可以以班级、兴趣小组等为单位,把语文、历史、美术等课堂搬到博物馆去上。他也呼吁,博物馆可以向所有中小学免费开放,而不要以“未成年人”的界线把14周岁以上的中学生挡在门外。
新视角培养博物馆意识
“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博物馆因其代表着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艺术的综合展示而具有特别的教育意义。”市博物馆馆长金柏东说,调查中学生们反映的内容陈旧、缺乏互动等问题确实存在,也是他们目前正着力改进的。据介绍,从2004年5月启动未成年人免费开放以来,虽然青少年占观众总量的比例由过去的不足二成上升到45%左右,而今年年初至今也总计接待了约2万名中小学生参观,但比起全市中小学生的总量,无疑还相当不够。面对这种窘境,为吸引青少年,市博目前已采取的措施包括在自然馆设立动物鸣叫互动按钮,使80%展品能被直接感知;在固定展馆外力争每年引进10个左右大型临时展览等。“在培养青少年博物馆意识的过程中,也希望教育部门能重视这个第二课堂的开辟。”金柏东说,欢迎学校能多组织未成年学生来免费参观,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历史文化熏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