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静悄悄的革命》概念梳理及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5 16:4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静悄悄的革命》概念梳理及实践
——我读《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真的是一本很有指导性、值得认真阅读的书。认真阅读这本书,会让人自觉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室、自己的课堂,从中去找存在的问题,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
那么,这本书究竟有那些地方如此吸引人呢?
这虽然是日本教授佐藤学先生的著作,但是他所描述的很多现象,与我们这里的教育现状差不多,他所讲到的教室里存在的问题、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有。所以,读《静悄悄的革命》,并由此反思我的教室并借鉴其中的一些方法,对改变我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的实效是有促进作用的。
《静悄悄的革命》里究竟讲了那些问题,又讲了那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呢?对我们的教室和课堂有哪些启示呢?我就里面几个重要的概念进行了条理梳理。并结合我的教室、我的课堂,谈谈我的实践情况。
一、润泽的教室
“润泽的教室”是《静》书里一个重要的概念,什么是润泽的教室呢?佐藤学先生说:“‘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一听这样的解释,就给人一种舒服感,让人心旷神怡。
我的学生在教室里会有这种感觉吗?或者说在教室里的我有这种感觉吗?
细细反思我的教室,以前我的教室里是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我曾经的教室里缺少这样“润泽”的感觉,至少有一部份孩子,他们不能安心的、无拘无束地学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害怕,怕自己答错问题,把作业做错,害怕自己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曾经在我的教室里,老师和学生是对立的,为了教育功利,所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都不过成了冠冕堂皇的空口号。
如:课堂上,我请小邓回答回题,结果小邓回答完全错了,我还没来得及评价,同学们就哄笑了起来,小邓满脸通红。而以前这个时候,我又常常会批评他两句:“你怎么听讲的,怎么完全没有听明白老师讲的意思呢?以后一定要用心听讲。”
这种缺少对小邓的心理呵护的评价,让小邓越发不爱发言了,平时也是郁郁寡欢,成绩依然在班上末位。
小邓的情况,让现在的我深深自责,我在小邓的生命中都留下了多大的阴影啊!如果孩子是一颗种子,老师是培育种子的人,那么对于小邓,我不仅没给他浇水,连他自主找水的根须也被我掐断了。我的教室里,那种润泽的关系还没完全形成,有孩子还在阴冷的角落里,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润泽,就是适合种子生长的环境。如果学生是一颗颗小种子,那么润泽的教室就是那片适合种子生长的土壤,这片土壤里所具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让大家都感到舒心自然的关系。
佐藤学先生说:“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最动人的是“构筑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那么,老师首先就在课堂构建这样一种和谐的关系,营造一咱轻松自如的,能让每个孩子安心学习的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信赖,为构建学习共同体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这一点,一开始,我觉得这好难。但是,从新接任这个一年级开始,我就一直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教室润泽。从我和六十个孩子在教室的第一节课——讲绘本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开始,第二节课“向你介绍我”,我就开始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在教室里笑起来,轻松起来。我很开心一开始孩子们对我的信赖,特别在孩子们上台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的时候,他们都会拉着我的手或衣角,有一个孩子甚至上台抱住我的腰,就像依着妈妈一样,然后安静地向同学说出自己的名字。这样的信赖,我一直小心地呵护着,不去伤害它。
一个月来,我不给任何孩子压力(那几个有些特殊的孩子,更是不给压力),诵读儿歌,语数课程,绘本故事,都是尽可能让每个孩子跳跳就摘到属于他(她)的苹果,让他们尽量多的在教室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教室里充满自信,愿意一个接一个的去挑战问题。一年级的孩子,不懂得笑话别人,即使笑话别人都是善意的,往往被笑的和笑别人的孩子一起都乐呵呵的,其实这个时候,就看老师的评价了。如果老师总想着让他们的关系融洽,就会爱怜的与他们一道笑,然后鼓励他们一起前进。
那天,我请王艺翔读声母gkh,结果他总是读成ddd,我一连叫他纠正了好几遍,他还是读成ddd,孩子们都大笑起来,但笑声里是没有恶意的。开始的时候,王艺翔脸有些红,也不太好意思。看着他可爱的样子,我忍不住摸着他的脸蛋,也笑起来,边笑边说:“你真是可爱哟,哈哈哈。老师再教你两遍好不好?”他笑着点头说“好。”再教,他还是发错音,我说:“有点点进步了,等我们找到究竟为什么发错音,就一定能纠正过来了。”这孩子很期待地望着我,乖乖的让我看舌头。我说舌头完全是没问题的了,我们再这样发……结果,他真的有很大的进步了。现在,同学们早不笑他了,他在教室里依然是一个很阳光的孩子。
其实,让教室润泽起来真的也不难,不要打击孩子,在学习上尽量不要批评孩子(当然,如果孩子在行为习惯上不好,一定要告诉他们得改正过来),我就是这样做的,现在孩子们学习的压力并不大,相反,他们不管是在晨诵,还是语数课程,以及绘本故事中,都能找到乐趣。有时候,时间到了,下课了,孩子们还要求老师继续讲。润泽的教室,需要老师有一颗与孩子们心心相印的心,需要老师有阳光般的笑脸。小种子需要一片爱的土壤,老师要努力创设一个适合他们每一个人生长的环境。
相信自己,相信孩子,“相岁月,相信种子”,教室里信赖的关系就有根了。
二、倾听
有了一间润泽的教室,就够了吗?当然不是,小种子要成长,还需要营养。营养从哪里来?怎么让有“营养”知识进入到学生生命里去?
我们在第一天讲《好饿好饿的毛毛虫》时,曾和孩子们讨论:我们用什么吃书?孩子们谈到了眼睛、耳朵、嘴巴,甚至也说到了鼻子和手、脚(附教学活动描述在后)。是啊,知识会从我们的每一个感官甚至每一根神经末稍进入我们的大脑。当我一手拿着书,一手似乎牵引出一条长长的线然后指着孩子的眼睛、鼻子、嘴巴读出一个词,孩子们张嘴读着,还做出细细咀嚼的样子,真的很有趣。
然而,多数孩子具有比较强的表现欲望,以前我们也多半是通过言语去了解孩子,了解他们心里所想的,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我们表扬积极言说的孩子,而对于不善言语的孩子,我们却给了极少的关注。
但是,佐藤学先生却说:“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理由是什么呢?因为只有认真倾听了,你才能懂得对方的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甚至是对方无声的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你才能与之呼应,交流。要不然,就会一知半解,不深刻不透彻,自己表达的意思也会含混不清,不知所云。这样的话即使说上一千句一万句,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佐藤学先生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由此可见倾听的重要性,无需多言。那么,倾听就只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吗?
不是的,老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
佐藤学先说:“教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孩子,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老师要慎重的、礼貌地倾听每一个孩子有声和无声的语言,佐藤学先生还说到了老师要做到两点,一是理解孩子言语所表达的意思,二是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却又没有明说的想法。如果老师没有理解其话语中所暧昧地表达的意思或是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与之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所以,老师更要注重去体会对方语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佐藤学先生说:“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这样才能做到与学生心心相印。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室里,要时时提醒自己,所面对的不是一块一团,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而是一个一个的学生个体,老师应该与他们一个一个展开对话。
当老师能做到认真倾听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关于孩子们的倾听:告诉孩子们,倾听就要用好自己的耳朵,但并不仅仅指用耳朵,有时候我们还要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和体验。就像一只小鸟在向我们说话,我们听不明白它的叫声,如何去了解它此刻的心情呢?就要用眼睛去“听”。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听明白别人话语的意思的训练也是相当重要的,我有意识的设置了一些练习。
在教孩子们读儿歌时,往往有些孩子在我没有读完就开始跟读了,结果读到中途断掉了,因为他没有听到后面的内容。这个时候,我往往会花比较长的时间,先问:“你们为什么停下来了呢?”他们说:“后面的不知道是什么了?”我说:“我教的时候,也教了啊,怎么你们只听到前面没有听到后面呢?”孩子们不说话。我笑着说:“因为老师没读完你们就开始读了,你在读的时候,老师后面教的你当然就听不到了啊。我在读书的时候,你们说什么我也会听不见的。”这样告诉他们之后,我说:“我们再来一遍,好不好?”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说:“好。”当第二遍的时候,依然有孩子提前读,这个时候,班上就有其他孩子提醒他了:“老师还没读完呢,听老师读完我们才读。”多练习几遍后,孩子就能听老师读完再读了。
对于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我也常常用这个方法训练孩子的倾听能力。有孩子在你还没把问题说完就开始抢着说了,但往往回答是错的,答非所问,这个时候,就让孩子分析他为什么会答非所问,找到他是因为没有听完老师说话而出现的问题,然后告诉孩子们一定要听完,再发言。如果还能听完通过自己的思考才发言,那就更好了。这样多训练几次后,孩子们就会提醒自己,要听别人把话说完。
其实一些电视竞猜活动中,也常常在提醒我们要把别人的话听完,比如,主持人还没有把问题说完,你就开始抢答,这时候不仅不得分,反而先扣掉你的分后,再让你抢答。这样的情景故事,我也给孩子们讲,让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能随时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把话听完。
接下来,我会再相机给孩子们讲故事,比如小兔听了小猪半句话就开始传话,最后发现把意思完全弄错了,给森林里居民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故事永远是最能打动孩子们,也最能令他们接受的。
对于无声语言的倾听,平时我是注意在有利的时机中进行。
比如那天,李春婷哭了。班上每个孩子都发现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老师,李春婷哭了。”我询问了李春婷情况,把事情解决好后,开始在班上发问:“你们怎么知道李春婷哭了?”很简单的问题嘛,因为看见了啊。我又接着追问:“那你觉得刚才李春婷心情怎么样啊?”孩子们说“伤心。”“难过”“不开心”……我再问“她给你们说的吗?”孩子们说“没有。”我问:“那你们怎么知道的呀?”他们说看到她在哭就知道了啊。这时候,我会表扬他们学会了用眼睛来“听”。孩子们自然很开心,以后也会更加留意周围发生了什么事。
可是,老师和学生都倾听,谁来说呢?倾听了之后我们又做什么呢?这就要说到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核心概念了——被动的能动性(应对)。
三、被对的能动性——应对
“被对的能动性——应对”是佐藤学先生《静悄悄的革命》里一个核心的概念。作者在“序”中就说:“‘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里的对话,也就是应对,与物应对,与他人应对,与自己应对。
倾听就是为了更好的应对,有了倾听才有应对,才能更好地对话。
佐藤学先生说:“对于学习这一能动性的活动来说,应对这种被动的应答是基础的基础。”
老师需要应对学生,佐藤学先生举了一个例子,老师就好像是和孩子们玩棒球,能否准确地接住孩子们投得标准或不标准的球,就是老师的应对能力了。如果老师准确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说什么,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或投偏了球老师也能准确接住的话,学生后来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学生投来的球,就是学生有声或无声的言语表达,接住学生的“球”,才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交流中才能与之进行心灵的碰撞。
学习活动中,老师的应对如接球,那么学生的应对呢?这里就要提到佐藤学先生的以“学的课程”为中心的“学习的三位一体论”了。
什么是“学习的三位一体论”的呢?佐藤学先生在介绍“应对”时是这样描述的:“对具体表现教学内容的教材‘被动的能动性——应对’;对主导的组织课堂学习的教师的言语‘被动的能动性——应对’,对其他学生的言语的‘被动的能动性——应对’;对自己的感情、印象或思考中的犹豫的‘被动的能动性——应对’”。
在讲到学习时,佐藤学先生说:“所谓学习,是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物)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对话,是与新的自我的接触与对话。学习是通过认知实践、交往实践、自我的内在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由此可见,所谓“三位一体论”就是学生与学习内容(被认知世界)的应对,与老师同学的应对,与自己的应对。这个过程相仿于怀特海“浪漫——精确——综合”的过程。
在我们的教学话动中如何体现呢?
让孩子先被动,老师安排切实可行,孩子可操作的学习任务,让孩子课前预习,自己先去发现,去思考;做好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准备,课堂交流中师生其实都要训炼“接球”的技巧;然后孩子与新的自我对话,内化实践。
三位一体的交流对话也是三个不同层次的对话,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只有自己去穿越,别人无法替代,并且在穿越的过程中,如果某一重对话没有落实,后面的对话就将受阻。
老师在课堂上与孩子的交流应对,佐藤学生用了两个比喻“量体裁衣”和“交响乐团”,老师要做出适合每个孩子身材的衣服(因材施教),要注意乐团发音的和谐,更要注意乐团里不和谐的发音。
因此,老师要特别重视让孩子们每一步都走实。课前重布置,课中课后交流重反馈检查,不落实的要及时提出并告诉孩子如何去克服困难,课后提升要注重与孩子交流谈话或认真批阅孩子们留下的作业,作业要尽可能的“量体裁衣”。重视训练孩子们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倾听、交流对话,对话提升,这样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会强一些,对成功体验也会更深刻,因为他们会觉得这是我们自己(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当然无法完成的,一定要让孩子懂得求助于老师或别的什么人,要让他们明白,解决问题是目的所在。
为了形成学习共同体,我开始一步步训炼。从同桌两人小组互助学习开始,到四人小组互助学习,八人大组互助学习,至到全班的合作交流。现在是同桌两人小组的训练,每一次安排他们互助学习内容,让每一个孩子明确要求,要做到什么,如果做不到,怎么办?第一次,其实我们就是把刚学的声母读给同桌听,如果读对了,同桌奖励一颗小星星,下课可以拿着书上同桌画给的小星到老师处领取一朵小红花,如果你的同桌错了,你就要负责教会他,只有两个人都有小星星了才能领到小红花(目的是让他们形成小小的学习共同体)。
经过几次后,感觉效果还不错。
老师布置任务,至于怎么学,就是学生能动性的体现了,学习的形式多样,你怎么学的呢?下一步,我准备和孩子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再讨论中还可以谈谈:“你的学习方式和同学的比起来,哪个更好一些?我们要学会用好方法来学习。”
四、课程
有了润泽的教室,孩子们能做到认真倾听,教学中体现出三位一体的教与学的策略。
那么,接下来,老师还要做什么呢?
接下来,老师就要考虑课程,考虑如何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以促进学科学习的综合课程?
那么,什么又是课程?佐藤学先生说:“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在‘课程’这一词的英文释义中也有‘履历书’的意思。所以,‘课程’是‘学习的轨迹’,也是‘学习的履历’。即是说,‘创造课程’并不是制订‘目标’或‘计划’一览表,而是要实际创造学习的经验。课程并不是在办公室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教室里一天天地慢慢创造出来的。”
由此可见,课程即是过程,是老师有方向的引领学生穿越的岁月,岁月里呈现出需要给孩子们被动的能动接受的东西,是反思是经验。
课程不是内容,而是通过这些内容去穿越的一段旅程。既然是一段路,那就一定会经历平坦和坎坷,路上也一定会有欢笑和泪水。穿越这段路程,要有相信自己能达到终点的信心,这样才能具有面对困难的坚持不放弃的信念,才会有努力向前的决心和毅力。这样的旅程对于真正的行路人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佐藤学先生说:改阶梯形课程为登上型课程,我想就是这个意思吧?
课程中一路的风雨历程,有多少人真正觉解了自己的生命,终其一生却不知因何而活的人,生命的状态是被遮蔽的。六七岁的孩子,以前都被称为蒙童,而我们每个人的第一个老师,都被称为启蒙老师。现在细想“启蒙”之意,就是开启一扇扇生命之门,让生命的状态日渐清晰,也让生命的旅程更加充实而有意义的意思吧。
当孩子们跨进学校的大门之时,尽管也许作为一年级班主任的我也许已不一定是他(她)的启蒙老师,但我依然是要一天天地去打开他们生命之门,去除遮蔽他们生命的东西。
那**什么?拿什么去开启?虽然这是一个好大的问题,但实际上它的本质就是以一个课程——一个大课程,一个大课程中的若干小课程去一步步行走的。我就是要以一个个小课程,与学生一起一段段路的走过,让我们彼此的生命都朝向一个卓越的目标,朝向一个理想的生命状态。这个生命状态于现在的我们都还是迷糊而不清晰的,因为我们都只是还在路上,在追寻的路上。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这个目标日渐清晰地在自己的生命中显现出来。如何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显现出来?这必得经历一段段路才行,在教室里的我们,就是在一个个课程中去彰显。
其实我们每天做着很多事,每做一件事它都带着这样那样的愿景(目的),然而,当问及孩子为什么读书时,他们是无法回答的。就像一年级语文课程的第一个大内容——拼音教学,孩子们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拼音?
还好可以把六七岁的孩子引入童话的王国,因此,在拼音教学中,我编了一个营救拼音国王,去争取魔棒的童话故事。故事何其简单,拼音国王被妖怪关在了一座有着重重大门的小房子里(多少道门就是我们拼音教学的多少课时),因为妖魔要拼音国王交出魔棒,国王不肯。而这根变化无穷的魔棒却会被聪明勇敢的人所获得。如果我们能救出国王,那就是一个聪明勇敢的人,就能获得这根魔棒。所以,我们就启程了。
教室里,我所用的道具又是何其的简单,就是在黑板上画出四十根线(大概四十课时),每根线代表一道厚厚的门,然后在这些线后面画出一间比线矮很多的小房子。就是这样简单的道具,却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每一次课,当我们完成学习任务时,孩子们伸出双手,“用劲”地推着那道门时,我便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擦掉一根线,然后全班会欢呼。这就是旅程的欢乐。
为了一路吸引住孩子们,每个课堂上还会加上一些故事的细节,比如“昨天晚上拼音国的国王悄悄告诉我,他在小屋里感知到谁谁写的拼音娃娃最漂亮,谁谁叫那些拼音娃娃的名字最好听……”当然,“途中”我们依然还会有小红花,还会有棒棒糖,这些都是我“奉”拼音国国王的要求转发给大家的。
拼音教学,我们有了一个小小的终极目标,救出国王,赢取魔棒(山顶)。而魔棒的神奇也在一天天的学习中一点点地揭示出来,比如学习了一些音节,我们就可以利用它们识得一些字了。我就告诉孩子们,这就是魔棒的神奇,但这还只是他的小小魔力,他还有很多魔力呢,所以我们要继续加油啊!
有时候,一个故事也是一个课程。而我们经历这个故事,走过这段旅程,我想孩子们的生命里,应该不止是多了一项识字的技能,还多了很多行为习惯,生命意识的东西。
记得有一天下午,有两个孩子的写绘作业没有按时交,因为发现他们每天都在叫“不会画”,而之前几天我都是在他们随便画了一些线条后就收起了他们的作业。今天,我希望他们能有些提升,因为在表演《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时,他们可是参加表演了的啊,还演得不错呢。可当放学时看到别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快快乐乐地回家,我又为了挪开位置让扫教室的同学不受阻而叫他们随我去办公室时,那两个孩子快哭了。尽管我是尽可能的和颜悦色,可他们依然很委屈。我说:“我们在营救拼音国王的时候,你们俩可都很聪明勇敢啊!在这里,怎么怕了呢?不管怎么样,老师帮不了你们,只有自己画啊!”他们眼里虽然还闪动着泪光,但是却动起手来。终于,尖嘴巴的鼠小弟,长鼻子的大象,还是有形了。
这样的旅程中,感觉生命真的很美好。
我的教室,我的课程,生命在继续,美好在跟随着我们,一路走,一路风儿轻轻。
总之,又一次梳理了《静悄悄的革命》,我的思绪也更加清晰,从“润泽的教室”到“倾听”,再到“交流应对”到“课程”,我并不急着赶路,相信岁月,相信种子。有一天,毛毛虫们一定能破茧成蝶。
供稿人:王志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5 12:03 , Processed in 0.09273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