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互联网时代的书评出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6 15:0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书评出路
2008-7-8
   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我觉得广义的书评包括很多种:正式的书评、读后感、随笔,包括由书本产生的联想,包括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想法,就从一本书说开去,比较好玩。书评文本本就是一个小众文本,如果我们对  
    这点认识不足的话,我们就会使劲去追求范围很大的阅读,最后往往会很失落。也许,书评是有过一呼百应的年代,一篇评论会鼓动全国人民去读某本书,但那种情形早已不复存在了。写一篇文章,要求别人和你有同感,或者是很赞许你的评判,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对书评是小众文本的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达成一个共识。  

  第二,在信息丰富的年代,做专题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实际上,纸媒想以信息取胜非常难,最大的竞争对手可能就是互联网。比如,读者要去买书,如果他是一个有经验的读者,他势必会看网上的大量评论和反应,虽然那些观感基本上都是一句话或者两句话,但也许就会左右他的购买。所以,在信息量的迅捷上,纸面媒体是很难与网络竞争的。即使是日报,也得有个生产周期,生产流程就决定了纸媒肯定不能超越每一个人都等于一个总编辑、一个记者的互联网。  

  第三,书评的样式还是应该允许多样化,不能规矩得特别死。书评不应该要求一定要写成一篇非常正式的评论,对作者而言,那种要求太高了。以我个人为例,我一年中,读后感写得特别多,但是正式的评论一年不会超过六篇。而且,写一篇评论,所花费的劳动量是非常大的。今年3月份,我为写一篇评论至少看了10本书,最后拿了200元的稿费。可见,写书评的成本是非常非常高的。而且我越来越觉得,有很多书我们其实是读不懂的,这种情况下,非要努着劲写一篇冒充权威的书评出来,肯定吃力不讨好。比如前段时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黑天鹅》,它巨大的信息量、雄辩的风格,对读者是很有压迫感的。后来,我采取的办法是,努力读懂书中的一部分,然后就写对这一部分的感受。这就相当于有一座房子,我根本看不懂,弄不清它的结构,但我能看懂它的窗户,那么我就只谈它的窗户,作为整体的这个房子反而跳过不论了。所以,应该允许作者写各种各样的评论,写广义的书评,而不是狭义的书评。
新闻来源: 中华读书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5 01:59 , Processed in 0.09483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