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找阅读和习作的相通点 提升学生习作水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7 18:3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寻找阅读和习作的相通点  提升学生习作水平

孝南区杨店镇中心小学   李俊勋

    习作教学一直是个冷门,这么多年来,上到教学研究机构,下到一线老师,很少有人去思考、探讨。老师们怕教习作,学生怕写习作。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成了两张皮,研究谈论阅读教学时,只字不提习作教学;谈论习作教学时,只字不提阅读教学。习作难,习作教学更难,教师上公开课都尽量避开习作不讲。我常想,我们阅读和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的习作能力从什么地方来? 学生读了很多优秀的课文,老师在阅读教学时,把课文分析得那么细致、到位,为何学生拿起笔来,依然是不知从何下笔,形成了阅读和习作的断层?究其原因,恐怕还是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割裂开来的缘故,而习作能力是语文水平、语文教学质量如何的试金石。那么该如何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呢?我想习作能力的提高最终要从阅读教学上寻找突破口。找到阅读和习作的联系,探寻阅读和习作的相通点,才能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和解决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问题。
一   熟悉阅读与写作的相通点
1  阅读和写作的目标是相通的①阅读教学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的阅读,日常生活的阅读是明白其义并感受情感意境就行。而阅读教本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它们是作为母语的经典范文而入选的,具有“示范”作用。也是习作的“样本”,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事、思考的样本,习作也是关乎一个人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思考、怎样表达的学问。这样就找到了它们的相通点。在阅读中注意体会,在习作中得到体现,达到“曲径通幽”之目的。②阅读教学中的“范文”在编写意图上,要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奥秘,这和写作教学中的“写什么”“怎么写”“这样写是不是最好的”的基本问题是一致和相通的。③小学教材中选择的例文材料大多是叙事文章,与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写简单的记叙文是相通的。④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从“文”到“景”,作文教学是由“景”到“文”;阅读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调动生活的积累和生活经验,让文本内容在头脑中再现:习作是将自己的感受或观察到的事物通过文本表现出来。这些方面它们是相通的。⑤在阅读教学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有独特的情感和知识体验,这与习作教学中提倡的“自由表达”——表达个人的真情实感,表达个性化的体验,提倡个性化作文也是相通的。
2阅读和写作的角色是相通的。阅读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从阅读者的角度去思考、揣摩(不是欣赏者、不是高山仰止的欣赏,更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叹息。)写作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站在阅读者的角度去行文落笔,为阅读者着想,让别人看得懂,看得有味,这样学生成为读者和作者的统一体,也就找到了阅读和写作的相通点。
3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与写作行文时的构思过程是相通的。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字面的解读,透过文字窥探文字背后隐藏的道理和规律,明白自己该怎样做事做人,该怎样处理问题,怎样表达,它们是一种对话关系:①与社会对话(明事理)。②与自然对话(明物理)  ③与作者对话(明情理、文理)④与老师对话(共同探研)⑤与编者对话(编辑意图)。这与习作前的构思过程是相通的:①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与自然社会对话,明理益智,②文章是怎样写的(写法)(与作者对话明文理)③为什么要写(情感动机)(与作者对话,明情理学做人)④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原理)(与理多的人对话,明文理、情理、事理)。明确习作与阅读的相通点,我们才能两者兼顾,在阅读和阅读教学注意语言词汇的积极累,写作能力的培养。在习作时充分认调动和运用阅读中所学、所感提升习作水平。
二、熟悉阅读教学对习作的积累作用
习作教学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用已有的生活素材,进行综合思考和书面表达的一种教学。生活是习作的源泉,阅读是对间接生活的积累,也是学生作文前期重要的积累途径,包括知识、阅历、经验等方面的积累,所以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示范、比较、鉴别,积累语文能力,一般来说包括如下方面的积累:①阅读经验的积累。通过阅读理解,读懂一篇或几篇文章的体验,帮助学生更快更容易读懂其它文章。②写作技能的积累。学习范文中的构思方法,用词造句的能力。③语言素材的积累。阅读中的好词佳句,是习作不可缺少的材料。④情感的积累。阅读中受作者或文中人物丰富的情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情感会逐渐丰富起来。⑤生活知识的积累。阅读能丰富生活阅历,不仅对提高阅读能力有好处,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从阅读中所获得的语文知识和基本功的综合过用,它又反作用于阅读,加深对读的理解。读是理解和吸收,写是运用和表达。人们常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积学以储宝,酌情理以富才”。阅读是吸收、积累、储存;写作是输出,倾吐、运用。吸收和输出,积累和倾吐,就像财政上的收入和支出,只有收入大于支出,才能仓盈库丰,只有吸收大于输出,积累多倾吐,学生习作的清甘之水才会滔滔不绝,长流不断。读多了才能使学生积累和占有丰富的语言建筑材料,学生用词造句,连贯地表达自已的思想,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随心所欲地运用材料,而不致感到“捉襟见肘”之苦,才能写出内容丰富,语言通顺优美的习作来,就是阅读见其方,习作长其功。
三、熟悉习作教学对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
1.写前指导,激励阅读。
习作教学是一个由“指导、命题、习作、评析、展示范文”组成的系统教学流程。有时是不完善的语文教学。它具有突击性,应付性。这是学生感到习作难,厌烦习作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我们在学生习作之前,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想,去阅读,利用写作知识辅导来激励学生阅读。同时介绍多篇类似的文章,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练习写作,促进阅读。
习作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总体考查。学生要写好一篇文章,要解决多方面问题:有哪些材料,如何组织这些材料,文章的思想观点如何表达等等,在习作教学中,启发学生,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进而写作,当学生真正因写不出而“知困”时,可以点拨:在所读的文章中有没有给我们写作带来帮助的?别人是如何寻找材料,如何组织材料,如何表达的?给我们什么样的启悟?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学生会在写作“知困”的情况下去思索曾读过的文章,并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了解到要写出好文章,得去认真而广泛地阅读别人的优秀文章。至此,我们的习作教学带动了阅读教学,在完成习作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实施了阅读教学任务。
3.评析习作,指导阅读 。
作文评讲,一般要找出学生共性的优缺点与个性的优缺点,但也可换一种方式,可以放开学生的作文,打印一份与学生所写的同题材的优秀作文或名家文章,要求学生试着分析文章的材料、结构模式、语言、思想感情的表达、主题的表现等特点,然后找一些同学对照自己的文章谈谈读后感。这样,不仅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找出了自己的不足,还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阅读水平,真正做到了以写促读。
四、熟悉用阅读教学指导学生习作  
   阅读教学要贯穿习作方法的指导,习作中用阅读所得作指导,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习作与教学相长。从读学写是小学生作文的基本形式之一,培养学仿写能是引导学生习作上路的阶梯。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摹仿是学习时心理上的需要,也是教学的必要手段,任何学习都离不开“依葫芦画瓢”。宋代学者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摹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清末学者长季平说得更透彻:“初学诗文,不厌摹仿,摹仿既久,自无痕迹,进而自辟新路,成一格局,如采众花面成蜜者,不复辨其可蕊;冶众金于一炉,不得其何金,此种意境,非好学深思不能知也。”这说明仿写是语文教学的传统作法。间接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对习作的指导、借鉴作用。
我们家乡湖北省孝感市杨店镇是一个古驿站,以“十里桃花,万亩桃林”而闻名,诗人苏东坡曾留下了“花发颜如醉,风吹面不寒”佳句。每年春天前来赏花的人络绎不绝,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乡土资源,组织学生游园赏花,并开展写游园作文大赛活动。在指导四年级学生写游园作文时,我利用第八册中的“看图学文”《长城》这一课的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写法。如“远看长城……”“来到长城脚下……”“站在长城上……踏着……扶着……想起……”,让学生模仿这种写法习作。如:有的同学写道:“远看桃花像一片红云,美丽极了”“近看桃花像一群美丽的仙女,在阳光下翩翩起舞”“站在桃树下……”“抚摸树木自然想到种桃人……”把桃园从不同的角度写得美丽动人。
“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和阅读教学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加强阅读,要充分发挥阅读课文的楷模作用,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吸取写的营养。特别是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与习作关系相联,特点相通。阅读与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两个主要方面,并且有机统一在语文教学之中,二者具有互动性,渗透性。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教学是打通写作教学的通道。教师在备课时要将阅读教学与习作融为一体,把教材范文引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把广泛阅读与坚持练笔结合起来。提升学生习作水平,让学生情动于心,而意寄于笔。达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达我心,我心是自然。”的和谐境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02:08 , Processed in 0.10936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