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国立法禁止学前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7 22:2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德国立法禁止学前教育2012年05月27日

来源:法制日报



□张梦
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做学术访问期间,住在湖边的一套公寓里。湖四周是宽阔的大草坪。我习惯坐在附近咖啡馆的凉棚下观察草坪上的人,其中一幕至今难以忘怀:一家子在踢足球,丈夫、妻子、大儿子和小儿子(大约四五岁的样子)。
出于好奇心我走过去和这一家子聊天。男士告诉我,两个孩子都在上幼儿园,周末带他们出来玩。我问:“你们不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这位男士用不解的表情看着我:“参加什么学习班?”我说:“比如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我女儿在幼儿园期间,除了奥数,几乎把所有的课程都学了。”男士回答:“我们这里,学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
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教育专家。他们说,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孩子的动手能力。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22:30:29 | 只看该作者
北美的学前教育
文/余晓平

所有的中国家长都知道,当下的中国人口众多,就业竞争激烈,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前教育其实就是一个抢跑的行为,当然这是好事情,但是朝哪个方向跑非常重要。中国的教育似乎把孩子们引向一个目标,表面上看起来前进的方向是明确的,但是人们在奋勇向前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假如这个方向本来就是有问题的怎么办?


我们再来说说北美这个地方的起跑线问题。首先我们先纠正一下很多中国人对国外孩子教育上的一个严重误区,那就是人们道听途说地认为北美的家长并不是很重视教育。为什么这样的认知呢?因为大家看到国外的孩子们在幼儿园到小学期间都是在玩,孩子并没有什么学习上的压力。特别明显的一点是旦凡国际上的各种比赛,往往中国的代表队能拿到前三名的奖杯。由此中国人往往觉得非常得意,而事实上呢?真正引领整个世界科技前进的大部分都是美国人。


其实在北美这里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其中包括学前教育,特别是那些条件好的家庭,只是让很多中国人看到的现象让人不能理解罢了。我女儿的学前教育一部分是在美国完成的,对此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女儿的阅读能力和习惯,细细想来,这源于中美两国对教育的理解和对学习的理解。


中国的教育是给予灌输式的,主体是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答案。而美国的教育是启发引导式的,主体是告诉你怎样去寻找答案。形象一点描述就是中国的教育是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而北美的教育是带着孩子去看,让孩子自己感知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很多家长觉得告诉孩子一加一等于二难道不对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这个答案在二进位制下就是错的。


告诉孩子正确答案的害处在哪里?这样会束缚孩子的创造力,从小就被一些条条款款限制住,所谓正确答案包含了很多前人的智慧,同时也包括了前人的局限。要去了解前人的智慧,同时又不能受到约束,那怎么办呢?这就是北美从幼儿园开始的一种训练——阅读能力和习惯。大量的阅读可以吸收前人的智慧,减少死板的答题是为了防止被所谓标准答案所束缚,这就是北美这里早期教育的特点,这个特点延续到上初中以后,学业会一下子紧张起来,解题能力在这个阶段才会逐渐加强,所以并不是说北美的孩子就不注重解题。高中阶段的孩子其实学业压力非常大,因为他们很少有什么解题技巧之说,更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去图书馆查资料的时间比较多,最好的答案是能够自圆其说。


下面就介绍一下温哥华这里的学前教育:




加拿大的学前班是统一隶属于教育局管理的,属于小学编制,所有小学都有学前班。北美的小学教育称为0-7年级,这个0就是学前班KINDERGARTEN(简称K)。学前班的教学完全是按照小学的体系进行的。区别仅仅在于,学前班是半天上课,课程设置上也针对年龄特点,的确看上去大家都在玩耍中进行。中间穿插很多游戏和体育活动,让孩子没有什么乏味的感觉。


中英文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差异在学前教育当中体现出来,一个是象形文字,一个是拼音问题,非常不客气地说,象形文字代表着落后,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而拼音文字的好处在于只要是孩子按照规则读出来就能知道大概的意思,这样省去了大量认字的时间和精力,而中国的孩子认字是要记下来每一个图案,写字是要把这个图案画下来。所以我们也别再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而骄傲了,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去适应世界的潮流,固守自己的东西最终的结果是被淘汰掉。


拼音文字让西方的孩子在很早的时间就进入阅读阶段,而且没有那么吃力。学前班的孩子都能进行简单的阅读,老师会让孩子试着把文字读出来,一读出来就和平时的说话一样了。一边阅读,一边认字,因为毕竟还是有区别。BC省教育局还通过一个STRONG START 的项目把阅读的年龄提前到了0-5岁。可见北美这里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有多重视。


同时,有关研究机构总结了一套循序渐进的适合PRESCOOL(3-5岁)、KINDERGARTEN(5-6岁)、以及一年级以上孩子的独特的阅读方法,包括PHONICS、RHATHM以及其他的方法。各个出版社都有大量的分级阅读读物,并且有严格的阅读评价标准,大部分图书都是图文并茂的,让大人看起来都饶有趣味。我的女儿就是在这个期间养成的读书习惯,而且买书成了癖好,还立志将来自己办个图书馆等等,可见美国的早期教育对她影响有多深。


   除了阅读训练以外,北美学前班还注重一个中国教育当中比较缺乏的环节。这里对孩子进行合作、分享、尊重、友谊等方面的训练,一个孩子的团队精神甚至比考试成绩都重要,这个理念一直延伸到大学的录取过程当中,如果你在中学是橄榄球队员,或是什么组织的领袖,甚至打工经验等等,这些履历要比每门都考第一更管用。



学前班的课程设置会纳入教育局的教学大纲中,哪些内容学前班学,哪些一年级学,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学前班学过的一些内容,在一年级会有一些重复。但是,重复的是表面,区别的实质在于难易程度。包括阅读也是一样,学前班、一年级可能阅读同一本书,但是要求是不一样的。那么孩子做题答题其实是回答对于每一本书的理解,这样就肯定不会有什么标准答案。中国的学前班与义务教育很多情况下是脱节的,很多小学一年级的内容其实在幼儿园都学过,在教材上的僵化是更加严重的问题。



中国刻板的模式教育出来的孩子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北美这里教育出来的孩子则充满了个性。这就决定了这个孩子在成年以后到底是否有创造力,有一点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人类的创造性劳动要比重复性简单劳动重要得多,这是人类发展历史所证明了的。因此尽管中国的孩子解题能力极强,将来总是被出题的人指挥得团团转,在国内容易受人奴役,在国外只能充当廉价劳动力。因为重复性劳动只值那一点价钱。



中国的教育应该走向何方?不是说西方的教育到底有多好,最重要的是要和国际主流相接轨,你抗拒英语也罢,拒绝西方文化也罢,最终会被这个世界所抛弃,倒霉的是自己。在起跑线上你的确是抢跑了,而且毕生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结果转来转去,表面上跑在了很多人的前面,或许只达到了中国人所谓的终点,离国际标准还相差得非常遥远。



睁开眼看看这个地球上的主流世界吧,陶醉于自己所在的井里没有什么意义。中国的人口再多有什么用?现在不是古代能靠人海战术,更不是普通动物靠简单的劳动。要想学习先进,首先需要包容,要想有创造力,就不能被标准答案所束缚,中国人聪明勤奋,完全是被自己所处的环境给害了。所谓逃离一个不好的环境,重要的是从心理上逃离,而不是肉体上的逃离。中国将来的希望在哪里?肯定是在下一代的教育上面。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22:35:08 | 只看该作者
[zt]联邦德国为何立法禁止学前教育?



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做学术访问期间,住在湖边的一套公寓里。离公寓不远,有一个小沙坪,里面有一些儿童玩耍的设施。每次经过这个地方,总会看到三四个小孩在沙坪里面玩耍。旁边站着一位女士,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孩子,即使孩子满脸的泥沙,衣服上到处是沙子,但她并不干涉。一起散步的另一位中国同事不由自主地感叹:“老杨,你看这些孩子脸上好阳光,这在国内孩子的脸上几乎很难见到”。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我女儿在一所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上学,尽管才8岁,但说话和脸上的表情已经和成人已经没有多大差别。尽管孩子的妈妈感到很满意,但我却有些难过。



湖四周是宽阔的大草坪,不过还有些树木可以遮荫。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草坪上有人在打排球、网球、羽毛球,
也有人在踢足球。有的人则在草地上铺上布,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不知道是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还是只想晒晒太阳,有的则在烧烤。我习惯坐在咖啡馆的凉棚下观察草坪上的人,其中一幕至今难以忘怀:在离我不远处有一家子在踢足球:丈夫、妻子、大男孩和小男孩(大约四五岁的样子)。
这四个人分成两组:一组是丈夫和小男孩,另外一组是妻子和大男孩。虽然被分为两对,实际上是丈夫和两个男孩在玩,妻子只是在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踢上一脚,并不上去争抢,但眼睛从来没有离开丈夫和两个孩子。父亲把球传递给小儿子,大儿子上前去抢球。父亲担心踢伤大儿子,所以动作很轻,有时故意出现失误,让大儿子把球抢到。小儿子比较勇猛,但球技不精,见哥哥跑来,远远就把球传给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玩耍的劲头十足,脸上的表情可以用阳光灿烂一词来形容。

出于好奇心我走过去和这一家子聊天。男士告诉我,两个孩子都在上幼儿园,周末带他们出来玩。我问:“你们不利于周末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这位男士用不解的表情看着我:“参加什么学习班?”我说:“比如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我女儿在幼儿园期间,除了奥数,几乎把所有的课程都学了”。男士回答:“我们这里,学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

原以为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重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让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

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幼儿园的教育是免费的。(Ungarn Es ist strengstens verboten in diesem Jahr den Kindern Schreiben, Lesen, Rechnen, usw. beizubringen. Die pädagogische Arbeit der Kindergärten ist kostenlos.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难道这是种族的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希望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别沾沾自喜,因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实是毁了中国的一代又一代。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0:24:16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学前教育阶段去“小学化”
2013年01月23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23日第408期 作者:张海燕 尹建军




    【核心提示】美国能够有效做到幼小顺畅衔接,主要表现在教育机构的衔接、教育环境的衔接、师资的衔接和课程标准的衔接四方面,对该四方面的衔接分析或许能为我国“去小学化”讨论提供全新的视角,为学前教育融入义务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相当一段时期以来,国内一些幼儿教育机构为了迎合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纷纷开设与小学相关的课程,以使孩子能在小学课程学习中出类拔萃,由此出现了当前备受关注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对此,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12月发布《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遏制幼儿园开设小学课程内容。由此引发国内对幼儿阶段该不该进行小学内容教学的讨论。

  研究发现,美国并未出现学前阶段“小学化”的讨论,相反,“薄弱”的美国基础教育却能让幼儿在园内的时间过得充实,让幼儿园和小学教育顺利衔接。即使多数的美国学前班和小学在下午2、3点放学,也未出现类似中国的兴趣班遍地开花的现象。美国能够有效做到幼小顺畅衔接,主要表现在教育机构的衔接、教育环境的衔接、师资的衔接和课程标准的衔接四方面,对该四方面的衔接分析或许能为我国“去小学化”讨论提供全新的视角,为学前教育融入义务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以制度保证学前一年级与小学一年级顺利衔接

  从教育场所看,由于美国自1990年《早期儿童教育法》的实施起,儿童小学入学前的一年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该阶段为期一年的学前班(Kindergarten)归属于公立小学,与小学阶段的作息时间及活动安排一致。从管理机构看,美国教育部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管理业务部门,而是统一由中小学教育办公室负责向州和地方的教育机构提供经济资助,以维持和提高公私立学前教育及中小学教育。

  处于同一个校园的学前班与小学一年级儿童,在等候、用餐、运动会、图书馆阅读活动等校园学习与生活中,都要遵守一样的规定。在此过程中,学前班和小学一年级儿童产生相互接纳的心理氛围。另外,教学环境的布置主要依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保持相应的格局设置。比如,保证桌椅的高度适合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桌椅的布置以小组为单位,五六个学生为一组,便于进行各种小组活动,教室四周布置的字母表、图片、学生作品展示区、手工工具区、图书区等便于学生之间开展各种小组活动,进行成果汇报。学校还会经常开展一些年级间活动,保证学前班的学生有大量的机会与一年级或更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注重实践对师资培育的作用

  在美国,学前教育包括儿童从出生到八周岁之前的时期,该时期涵盖了学前和小学三年级之间的各个时间段。因此,从学前教育概念界定而言就已经做到了幼小衔接,从而有助于保障师资的衔接。美国学前教育在国家政策的重视和指导下,其师资培养方式不断改善,已经形成一个起点高、体制完备、操作性强的幼儿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在美国,公办学校的早期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教师资格,而且要经过田野实验(field experience)和实习(practicum),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前教育的质量及教师各方面的发展。在校的学生如果想做教师,必须修完教师教育项目的相关课程并通过全国的Praxis1、Praxis 2考试,这些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夯实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同时,对师范类学生实践环节的关注充分说明其注重经验对学前教师的重要性,一般高校要求有志于学前教师行业的学生在两个不同的学前机构完整实习一个学期,这样既能了解不同幼儿机构的运行情况,接触更多的案例,又可以使这些职前教师具有足够时间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特点,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并且学会与各种类型的孩子及其家长乃至与校长、教师交流的技巧。

  共同核心州立标准促进跨州教育的衔接

  美国2010年6月颁布了共同核心州立标准,主要包括语言标准、数学标准、科学、技术等学科标准。该标准以学前阶段为起点,设置了k—12共13个年级在各个学科上的主要标准。以语言标准为例,对于学前一年级及小学一年级阶段,都设置了语言的文学阅读、信息文章阅读、基础技能、写作、说听、语言知识等标准,标准较好地显示了两阶段具有较好的衔接规范,同时并未否定学前阶段的知识教学内容,而且在语言标准的制定上更加全面,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如仅阅读部分就包括文学阅读和非文学(信息文章)阅读。学前一年级强调成人的帮助、新词汇的学习、小组阅读活动,利用学生之间的知识差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小学一年级则更注重孩子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词的情感义的挖掘,并开始接触诗歌、散文等不同文体。可见,学前一年级在词汇的积累、阅读方式上为小学一年级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使小学一年级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词汇具有的感情色彩,从而理解阅读的真谛。

  由于美国将学前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有效地保证了学前和小学的顺畅衔接。同时共同核心州立标准强调标准的跨州性,要求逐步提高文本难度,加大技术手段的使用以共享信息和概念,建立内容充实的课程,这些都保证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教育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21:33:20 | 只看该作者
别让无知摧毁无忧的童年    作者:刘华蓉  来源:中国教育报
  遵循幼儿成长规律 努力办好学前教育
抵制那些背离幼儿成长规律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
别让无知摧毁无忧的童年
  

CFP供图
  忽如一夜春风来。学前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春天,一系列有力的数据证实我国学前教育进入了令人振奋的跨越式发展新阶段。
  质量!质量!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学前教育正在遭遇质量和内涵发展的瓶颈。回顾、剖析一年来发生在学前教育领域的那些背离幼儿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事件和现象。我们期待着:催熟孩子、摧毁童真的行为不再有,伤害孩子、残害生命的现象不再来。期待着每个孩子都有健康快乐的童年。
  荒唐的幼儿园集体婚礼
  2013年1月11日,郑州一家幼儿园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结婚”的是100多名孩子。婚礼有主婚人,孩子们穿着礼服互相承诺,“新郎”要给“新娘”戴戒指,家长也在婚礼现场“见证”。据说,这里举行“幼儿集体婚礼”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这条新闻一出来,就引起舆论哗然。不仅在大众网站,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这样的专业网站上,也迅速展开了网络专题讨论,很多专家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坚决反对这样的荒唐做法。
  有关专家指出,对孩子的引导应该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不应该是拔苗助长,更不该是“哗众取宠”。根据儿童心理成长的特点,在幼儿园阶段,可以试着让孩子们明白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义,但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则言之尚早,更不该苛求孩子理解所谓的婚姻责任感。
  很多学前教育专家呼吁: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不要用娱乐成人的活动来替代儿童的游戏。更不能随意编造所谓敏感期,对幼儿大脑进行胡乱开发。
  摧毁童真的幼儿车模表演
  2012年11月,武汉国际会展中心“2012楚天汽车文化节”现场,几名身着比基尼的五六岁女童车模亮相。涂红唇膏,穿比基尼,套黑色长筒靴,跳热舞,表情冷酷……女童车模引来围观。此举亦引发争议。
  与此同时,在国内某些电视节目中,幼儿穿得特别少,跳热舞、秀才艺,成人化印迹浓厚、与年龄不符的早熟和性感,同样引起人们争议。
  北师大教授刘焱直言:现在有的幼儿园的演出没法看,孩子们涂脂抹粉,全是成人化的舞蹈、姿态和表情,有的老师还教孩子模特步、接吻,把孩子当成大人的娱乐对象。
  让孩子练习拉丁舞、街舞等舞蹈。这种舞蹈不仅在于衣着的暴露、动作的性感不适合幼儿,而且对幼儿身体发育有害。
  有专家指出:利用孩子作为吸引消费者眼球的“诱饵”,让孩子置身于商业活动,会在无意识中强化孩子的虚荣心和物质欲望,不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并且会对其他的青少年和儿童造成不良导向。“成人化”幼儿的出现,家长、幼儿园都有责任。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21:33:55 | 只看该作者
 令人发指的虐童现象  2012年10月,先后发生山西太原和浙江温岭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太原一幼儿园“五岁女童10分钟挨几十耳光”的视频在网站和微博引发广泛关注。在浙江温岭,一幼儿园教师面带微笑,双手捏着男童双耳,向上提起使男童悬空、将孩子扔进垃圾桶、用胶带粘住孩子嘴巴。在福建泉州,一位家长投诉,幼儿园老师“嫌小孩吵闹,不听管教,竟用胶布封口,还捆住手脚……”种种现象,引发了全社会对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反思:孩子在幼儿园的安全如何保证?
  虐童,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现象的发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幼儿园教师长期待遇过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更有甚者,一些民办幼儿园低薪聘任缺乏基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师。
  暴力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将伴随一生。幼儿还缺乏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会认为老师所有的行为就是对的,因为他是老师,将来这些孩子也许会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其他的孩子,甚至对待自己的孩子。
  有禁难止的“小学化”
  2012年8月,北京某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陆陆续续离开幼儿园,准备上小学。认字、学拼音、学数学、学英语,这家幼儿园的负责人和教师自豪地告诉家长:从我们这里走出的孩子,知识掌握至少能达到小学三年级水平。
  北京部分幼儿园表示,幼儿园中班学生流失现象严重,不少孩子在中班转“园”到各类学前班。某幼儿园原来4个班的孩子,数量减少过半。
  幼儿园小学化,已经成为困扰整个学前教育发展的痼疾。在农村很多地方,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一些幼儿园教师不懂幼儿教学,只会简单模仿照搬小学教育,甚至用小学课本来进行教学。一些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以各种“小学化”特色迎合家长。为了应付小学招生择校考试,很多家长不得不强迫孩子早早地开始了小学知识的学习。北大医学部幼儿园潘燕生园长呼吁关注中班:中班孩子大批流失到社会培训机构,进行所谓小幼衔接的知识学习。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虐童事件的起因,正是因为幼儿没有学会老师教的小学知识,引起教师不满。
  针对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北师大教授冯晓霞指出,从长远的角度来讲,这种做法对孩子是有损无益的,用更适合大年龄的方式,去要求低龄孩子,是拔苗助长,对儿童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幼小的孩子坐在不安全的校车上
  2012年12月24日,江西贵溪滨江乡洪塘村合盘村小组发生一起幼儿园面包车侧翻坠入水塘事故,造成11名幼儿死亡。仅在此10天前的12月14日下午,山东高密市姜庄镇一辆接送幼儿园儿童的面包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5名儿童受伤,至少两名儿童死亡。更早些时候的6月11日,河南濮阳市也发生一起幼儿园校车安全事故:当地一辆超载幼儿园校车起火,致使车上4名幼儿死亡。
  去年2月,在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的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工作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曾强调,农村幼儿园建设要坚持就近入园,规模适当,大村可独立设园,小村设分园,尽量不要用校车接送。
  从身体成长角度,幼儿年幼体弱,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交通风险大;而且每天花大量时间乘坐校车,必然相应减少孩子睡眠和休息时间、减少孩子和家人相处时间,不利孩子健康成长。在这两年来的学前教育大发展中,不少地方政府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开始采取措施在村里兴办幼儿园,让幼儿留在本村,家长可以就近接送。
  变味的儿童节剥夺孩子的快乐  
  据《燕赵都市报》报道,2012年“六一”前夕,河北一所幼儿园想请教育局领导出席“六一”儿童节汇演,无奈这位领导很忙,汇演只得提前一周。演出计划下午2点开始,可这位领导直到3点半才到场,孩子们穿着背心演出服,在风中足足等了一个半小时。
  观察各地幼儿园组织的儿童节庆祝活动,不难发现这样的“共性”:文艺表演和各种比赛大多是由园长、校长和教师设计,少数孩子获得了展演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大部分孩子只能沦为观众;一些领导到幼儿园、学校视察时,说的祝贺之词大多是孩子听不懂的“官话”……儿童并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呵护。
  从成人角度考虑问题多,真正尊重儿童、以儿童为本的考虑少,不尊重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特点,正是一些幼儿园或机构存在违背幼儿成长规律做法的重要原因。
  今天,当我们思考那些侵蚀学前教育发展的现象和做法时,不少人会奇怪:为什么稍有常识的人就能做出是非判断、明显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事情,却在一些机构和幼儿园出现?而且还能有所谓的专家为之鼓与呼?在探究的同时,不能不感叹市场之手的力量,一些受利驱使的所谓专家,用尚未经过科学验证的所谓“诀窍”和方法,游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打着“以儿童为本”的旗号,却大行摧残儿童之实。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感受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广大家长和教师学会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的成长规律,共同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健康的成长环境有多么迫切、多么重要。(记者 刘华蓉)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21:35:05 | 只看该作者

  观点
警惕滥用幼儿敏感期
  ■刘占兰
  荒唐的幼儿园集体婚礼、摧毁童真的幼儿车模表演、令人发指的虐童事件、依然疯狂的“小学化”和江西校车事故,一连串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原则甚至缺乏基本良知和职业道德的做法,损害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令人愤怒、痛心和担忧。我们每一位园长、教师和家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应警觉起来,遵循幼儿发展规律,捍卫幼儿的幸福童年。
  幼儿期是身心机能正在不断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确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幼儿期就要无限过度开发,我们应该避免过早要求孩子学习那些与身心发展水平不相适宜的内容,否则会使他们因压力过大、负担过重而导致体内分泌异常,产生焦虑、紧张、厌恶、恐慌等心理体验。脑科学的相关研究也证明,长期处于隐藏压力下的儿童,大脑的发育会受到损伤,记忆力会衰退,学习能力也会下降。
  近日,河南郑州某幼儿园园长在解释为孩子们举办“集体婚礼”时声称:3-6岁孩子进入婚恋敏感期,这正是因势利导、灌输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这种说法既不符合经验判断更缺乏科学依据,是对敏感期的滥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敏感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打着关键期、敏感期的旗号进行疯狂的早教识字、早教数学、举办所谓集体婚礼等行为,将使孩子们在日后付出沉重的代价。教师和家长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护孩子的天性远比提前让孩子学习知识性的东西更重要。
  《教育规划纲要》和学前教育《国十条》明确提出: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真正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并不取决于光鲜亮丽的几次作秀,也不取决于吸引眼球的特色,而在于能真正给孩子带来快乐生活和良好发展的自然平实的生活。
  幼儿园要为孩子们安排合理的一日生活,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让孩子们进行符合年龄特点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要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和良好的人际与精神氛围,让幼儿有丰富的玩具材料和适宜的空间,自主进行游戏和探索;让幼儿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呵护和支持鼓励、同伴的接纳关心和友爱互助。荒唐的“集体婚礼”、奢华的毕业典礼都不应在幼儿园上演。
  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应该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有什么样的合理期望,对幼儿的支持、引导和促进有哪些适宜的方式,是每个园长、教师和家长应当努力学习的“必修课”,既要努力避免对幼儿发展规律无知而出现的好心办坏事的做法,也要杜绝明知不好偏要追风、作秀的做法。(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3年1月27日第1版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7:13:39 | 只看该作者
网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十分有害的观念



在今年召开的陕西“两会”上,省政协委员吴向军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严重压抑了幼儿天真活泼的天性,要纠正“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的错误观念。而从去年9月秋季开始,西安市教育局首次将幼儿园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纳入检查范围,严查“幼升小”一类考试。(1月28日《西安晚报》)

长期以来,幼儿教育小学化广受诟病,但却一直存在。结果压抑了孩子率真活泼的天性,挫伤了幼儿模仿求知的欲望,剥夺了宝宝轻松快乐的童年,留下了沉重苦涩的记忆。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和身心特点的教学模式所以一直存在,与社会价值观念扭曲、评判标准错位不无关系。其中一个貌似时髦的理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明争暗斗,倾其财力在所不惜,哪怕自己忍饥挨饿,也要设法投资孩子。于是孩子在娘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听音乐、听故事;于是孩子练了唱歌练舞蹈,学了书法学绘画,上了奥数上英语,弹了琵琶弹吉他,基本没有自主支配的时间,成了可怜的“小大人”。于是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也就愈演愈烈了。可是,人生的起跑线又在哪里,是在娘胎里吗?是在幼儿园吗?是在小学一年级吗?很少有人动脑去想。

有三个这样的孩子: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还遭遇到退学的命运。一个孩子曾被父亲看作白痴。在众人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无一成功。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另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呀?”所有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毫不沾边。可偏偏他们,分别就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

我想问读过这个故事的人们,他们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还是赢在了起跑线上?我的回答是,人生就没有一个固定的起跑线,或者到处都是起跑线。觉悟不分先后,悟道不分迟早,这个“道”,关联漫长的人生之路。陈敏写过一篇文章,说她小的时候学习不好,父母总是羞于言人。在她9岁的时候意外从二楼摔下,又被地上的仙人掌扎成“刺猬”。医生说,孩子必须保持清醒意识,否则有生命之虞。当她在昏迷中被父母“一声而又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稳而又焦虑、参杂着心疼与希冀的呼唤”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后,才懂得了自己对于父母的重要,从此下决心好好读书,一直读到研究生。——不知在起跑线上,她是输了还是赢了?

再者,人生有平等的起跑线吗?恐怕从来不曾有过。别说过去奴隶和奴隶主不会平等,庶民和贵族不会平等,就是平等成为普世价值的今天,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孩子,照样不会平等。所以说穿了,这是一个精心打造的商业策划,醉翁之意不在输不输在起跑线上,而是你口袋里的银子。只可惜许多家长听信蛊惑,给孩子四处报班,琴棋书画样样不落,结果未曾起跑,已经不堪重负,累倒在起跑线上。——这样说来,吴向军委员的建议和西安市教育局的要求,就是十分理性的声音。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作者:
雷钟哲)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30 22:37:53 | 只看该作者
确立儿童主体权利是一种社会文明
朱永新
  打骂孩子,是中国社会非常普遍甚至正常的现象。我们迫切需要多方位保护和宣讲儿童权利,尽快改变传统文化中陈腐的积习
  2012年10月24日,微博上流传出浙江某幼儿园里的一张照片:女老师一脸微笑,两只手揪着一名男童的两只耳朵,将他双脚提离地面约10厘米,男童因剧痛张嘴大哭。当被问及“为何要揪孩子耳朵,并让别人拍照”时,这位老师的回答竟是“为了好玩”。
  几乎与此同时,网络爆出另一段发生在山西某幼儿园的视频:一位女老师10分钟内竟对一名5岁女童狂扇70下耳光,对其他孩子也有不同程度的施暴。
  一时间,幼师虐童成为舆论焦点,也成为2012年中国教育的一个耻辱。尽管这一系列事件的出现有偶然原因,当事人也可能有各种原委。但是,偶然之中有必然,它折射出我们教育的许多内在矛盾和问题,必须沉痛反思。
  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没有确立起儿童主体的权利。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确保儿童得到保护,不应该基于儿童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家庭成员的身份、活动、所表达的观点或信仰而受到一切形式的歧视或惩罚。”但我们的文化更多把儿童作为私产,把惩罚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打骂孩子,是中国社会非常普通甚至正常的现象。据调查,中国的虐童现象更多来自家庭内部,数据表明:60.14%的孩子曾被父母打骂、罚站,不许吃饭或睡觉等;6.52%曾被父母严重殴打;49.64%曾被父母轻微地打;情感虐待的“冷暴力”则达到28%。许多父母信奉“虎妈狼爸”,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不知这违背了教育规律,更不懂儿童权益为何物,孩子被父母殴打致残、致死的新闻时有发生。集体无意识中,父母尚且如此,教师一旦职业道德滑坡,虐童就成为反常中的正常。究其根源,是我们作为缔约国,却没有把儿童的权利通过法律体系加以认定,对于歧视、惩罚乃至拐卖儿童等,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处罚。
  其次,也因我们长期对幼儿教育投入不够,幼儿师资严重短缺。肇事教师大多没受过相应的师范教育,或虽受过相关教育但未能取得教师资格证。全国幼儿园里这样的教师数量非常之多,打骂孩子的现象普遍存在。“虐童”事件发生后,幼儿园师资问题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专门发布《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国家将出台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采用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对相关幼儿园进行扶持,将全面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幼儿园教师须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等。
  事实上,“学前”二字隐含着我们对教育的错误理解。教育从生命诞生已经开始。我们迫切需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加大相关投入和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并向家庭、学校等多方位宣讲儿童权利,尽快改变传统文化中陈腐的积习。教育是社会的横切面。某种意义上,对待儿童的态度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立即行动,因为儿童就是未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00:30:42 | 只看该作者
妈妈晒幼儿园儿子照片 1学期写了28个作业本2013年01月30日

来源:西部网











这两天有一个网友在网上晒出了自己正在上幼儿园的儿子,她在微博上写到:从去年9月开学到今天孩子写过的作业本多达28本。她还把写过的作业本拍成照片,放在网上。短短几个小时,这条微博就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微博上孩子的妈妈这样写到:“马上放寒假了,儿子在大班的上半学期就要结束。今天整理了从去年9月1日到今天写过的本子和卷子,统计结果是52张卷子28本作业本。我告诉儿子,你坚持下来了,不管结果如何,妈妈都为你骄傲。”这条微博在短短几个小时,就被转发了133次,有76个网友留言评论。
网友“3d717”说:“这是哪里的大班?幼儿园还是集中营?”
网友“小龙女王”说:“大班就这样啦?!?!太震惊了!!孩子们,你们辛苦了!!!”
网友“苦乐缘”感叹到:“看着孩子现在飞翔状,估计三年后就是驼鸟了。”
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作业真的有这么多吗?记者在西安就幼儿园孩子的作业到底有多少展开了调查。
小学二年级小朋友:“从9月1号到现在写了16本。”
幼儿园中班小朋友家长:“九月一号到现在,作业本两三本吧。”
小朋友:“两本。”
记者:“你每天有作业吗?”
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妈妈在的时候有一些作业。每天一个字写两行,四个下来写一张。”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20位3到7岁之间的小朋友里,百分之七十的家长表示孩子的作业比较少,而且大多数是手工作业。
家长:“培养她思考和智慧的一种小的作业,比如折纸,画画这些。”
记者:“您觉得这样的作业好不好?”
家长:“我觉得挺好,对小孩来说,她有兴趣,她自己也愿意动脑子,比如折纸,她自己看看图一点一点的去折。”
也有不少家长向记者说,大部分公办幼儿园的作业量比较少,而一些私人幼儿园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布置的作业量也就相对较多。
家长:“(有些)私人办的幼儿园,布置作业可布置的多,提前有好多东西,小学一年级的课就让上课了。”
在采访中,家长们普遍认为:幼儿园的小朋友,最好还是不要布置作业,让孩子好好享受珍贵的童年。(陕西电视台《第一新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5:36 , Processed in 0.139871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