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本和怀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3 12:5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本和怀旧2011年09月15日

来源:深圳晚报

杨小洲
中国的历史在进入民国后,昌明新式教育,私塾式微,白话文运动后,学生课本皆以口语白话作教材,而编写者多为旧学功底深厚又得新文学风气之先的年轻学人,所作教材便带有文言的严谨与口气的轻松,毕竟是要拿来作认知事物及识字辨意之用,启蒙之初是为奠定基础,人生的学业牢靠关系重大,不可造次马虎,误人子弟。这样认真的态度,到底令人敬佩。经过几十年岁月淘洗,社会与生活都已进步,我们拿那些旧时的课本与今天的学生课本来比较,就难免人们要起怀旧的情绪。
去年买回一套上海科技文献社影印“老课本”系列,开明书店国语课本为叶圣陶所编,丰子恺绘图,商务印书馆国语课本由庄俞编写,张元济校订,世界书局国语课本是魏冰心等人编,薛天汉等人校订,三种课本各不相同,各有优胜,也各具缺点,然共同处是幼稚拙朴,很有孩子气。譬如叶圣陶编国语课本,第一课《早上起来》第二课《上学去》都是看图,到第三课《先生早》才是图文配合,课文也极简单:“‘先生早。’‘小朋友,早。’”,家长看了也觉得可爱
去年小儿进入小学读书,尚未识字便先教咿咿呀呀的拼音,原本拼音是依附于文字,但我们的课文编者想当然安排这样的程序,认定先有发音才学识字的次第,却不知文字发音可以独立于拼音之外,要知道拼音的创建在我们这个国度不过百年,之前古人们并未因缺少拼音而失去识字能力。回过头来再说,先学拼音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弊,可见编者自己缺乏学习能力。
今年小儿读小学二年级,报到领取课本回家,我先拿来二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阅读,这其实是件十分气恼的事,看到读本里编有34篇课文,便知孩子的课业压力,中国儿童进入学校便失去玩乐的时光。按理7岁儿童这个年龄的学习只在识字,无须将课本编造得那么长而多,背诵几首古诗词可受益终生。其余学不学两可,即便要学,也应该选择好文章授给学生,但我们的课文编选者自身的学识不高,编选的课文良莠参差,譬如课本上册第七课《一分钟》,我愿意浪费一些篇幅,去全文抄下来给读者看:
“丁零零,闹钟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过了一分钟,元元起来了。他很快地洗了脸,吃了早点,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走到十字路口,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他等了好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口。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到了学校,已经上课了。元元红着脸,低着头,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李老师看了看手表,说:‘元元,今天你迟到了20分钟。’元元非常后悔。”
这样一段小文章,满篇竟有21个“了”字,真可谓“没完没了”,然这样低劣的文章居然收入教科书里,难怪我们受这样教材而成长的学生,作文时的遣辞造句缺少美感。
前日拿到海豚出社影印民国彩色“幼童文库”第一集共十册,随手翻阅便有赏心悦目的快慰。“幼童文库”是民国二十三年商务印书馆的出物,为77年前王云五先生主政商务印书馆间所出,而前一套500册的“小学生文库”已于民国二十二年出。按王云五《辑印<小学生文库>缘起》曰:“我国书籍汗牛充栋,然足供儿童,尤其是现代儿童阅读的,寥若晨星”,“我们为着供给识字儿童精神上的适当食物,所以从事于小学生文库的编辑”。
重读老课本,感触颇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17:04 , Processed in 0.24205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