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德福历史教学大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4 13:2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华德福历史教学大纲
范美忠 译

    五年级至十二年级
    五到八年级的总体内容和目标1
    通过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将学生引入对历史的学习
儿童最先发现的就是他们的家和自己现在所处环境的历史。在学校的前三年,儿童以一种非时间序列并充满神话感的方式来联系历史事件。许多课文的叙述性内容为他们塑造了关于人际关系、生活道路、挑战与任务的原型图景,与此同时让他们熟悉了古老文化中的社会关系,比如国王、王后、骑士、农民和圣徒。这些神话和传说同样使他们初步理解了叙述的方式,叙述是历史本身的主要模式。
  儿童以一种趣味感受性的方式,通过现时所处环境产生过去的意识。他们发现,过去的已经发生,而现在发生的会对将来产生影响。通过不同层次的经历,他们意识到,时间在流逝,并且很多事情的发生占据了一定的时间。对于每年的节日庆祝,事前的预期和准备是应当的。他们了解到自然中的四季循环和生死的大轮回。三年级中,他们在学习农业、渔业、林业以及铁匠、木匠、车匠和石匠等传统行业时了解到经济关系的传统形式。在《旧约全书》的传说中,他们知道了古老社会中一个民族为了民族认同而做的艰苦斗争,并反对诸如古埃及法老和古巴比伦等古老文明的政治结构。学生并不是通过分析,而是通过阅读传记和神话来获得上述知识,或者说,以一种类似讲述传说的口头方式。
    四年级的时候,学生们在对当地环境的研究中所搜集到的历史图景会赋予他们最早的历史时间感。对当地的发现探索也意味着听取有关那些早期在当地生活工作过的人们的传说。这涉及到参观他们的建筑,比如寺庙或教堂,寻找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痕迹,在地址名称中聆听他们的语言,也可能要到博物馆中去看他们的遗骸和他们曾制造的器物。当地地理状况也能解释当地的经济根源,要么是古代的,要么是近代工业化的。对于孩子来说,这些都已经过去,成为古老的历史。
直到能够理解线性时间的概念,儿童才能读懂有关历史进程的文字材料。三年级学到的测量手段和四年级学到的动词时态肯定会起到帮助作用。地理空间感也会对此大有裨益。正如某些或全部早期文化会通过自己民族的传记来认定自己的土地,儿童最终也通过对地点的认定来培养事件的意识。特别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我们要讲的东西。它告诉我们人们为什么会在这里定居,他们做过些什么,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并且告诉我们有关他们是谁的信息,而这通常是历史的开端所在。反过来这一切也揭示了我们是谁,那是历史的终点。
地理学这个领域,包括人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是贯穿本课程并反复出现的主题,而且要和研究历史自身结合在一起。历史与我们的今天相关,与人们及他们与周围自然世界的关系有更多的关联,即人类怎样改造自然,在这样做的时候又是怎样在意识层面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关于国王、战争、条约、宗教和帝国的故事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意义,即发生的地点,他们在那里干了什么,他们后来又是怎样与其他地方发生联系的。
五年级时候专门的历史课程就开始了。儿童逐渐开始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自己熟悉的环境向外扩展。五到八年级的四年时间里,学生们从有关人类进化的早期神话形象开始学起,所涉范围从古代的高度文明,通过对古典希腊罗马时期和中世纪的研究,到我们的现代文明及其政治、社会形势。这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想要成为人,就得演化,并且人类的概念会接受所有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在这四年中,对文化历史和经济历史的强调是最重要的。人们在地球上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很重要,它最终会关系到这么多的发明是怎样改变地球和地球上人类的生活。这个历程从神话开始,一直延伸到蒸汽机,之后再到核能的发现和利用之的后果。
五到六年级的时候,历史课通常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内容一直到中世纪末并包括此一时期。传记材料是主要特征,但并不必须是关于伟大人物的。七到八年级的时候,同学们的兴趣被引导至包括我们今天的现代历史部分,这部分历史可以通过对其条件、动机、目的、影响和结果等方面的描述予以展现,比如工业革命的发明发现及其后果。换句话说,要从图景和故事的历史描述方式转变到另外一种更加注重因果联系、更加理性的描述方式,这种方式与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各种变化相适应。但是,历史描述的生动、灵活和戏剧性效果是不能缺少的。
历史是什么,为什么?
这部分历史课程大纲描述了在不同年级都能被采用且已被采用的很多主题作为当前的教学内容。很明显,在既定的正常历史教学时间里,教师不可能涵盖所有给出的主题。在作取舍的时候我们应该遵从怎样的准则?原英国米迦勒学院的历史教师保罗·劳总结了如下的答案:想要经济简便地教历史,教师必须尝试从所有可能点来解释例子和图景,他们是历史决定力量的征兆。选择这些征兆不是因为它们非常典型或者具有非常明显的重要性,而是因为以想象方式理解他们之后,学生们能够洞察到表面之下真正起作用的内在力量。”2
这条建议是非常适应高中学校的,但它对六年以上的学生也适用。经济便捷一方面意味着对时间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暗示着要和其他的学科结合。很明显,历史涉及到地理、文学、科学、艺术、技术、数学和外语等等。无论在任何地方,当所有学科的相关方面相互交叉和渗透时,教学总会使人受益。
另外一个关键的教学起点就是开始对当前历史的讨论。那意味着不仅要考虑当前的问题,探求其在历史过程中的解释、根源和背景,而且要依据学生们的兴趣和总体成长进度开始做起。历史本质上应当为了一个主要目的服务:即为了帮助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对于学校的学生来说,过去的历史能引起人的兴趣,但它同样揭示现在,因为过去能让我们理解我们周围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同时也是儿童自身发展过程的反映。这部分历史课内容强调的主题是人类意识的演变。根本来说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发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地方的人类意识发展演变,并且和我们今天的人类意识相比较。
此外,将来也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人类尚未被发掘的潜能正是需要加以利用的资源。理想是潜能的一种表达,因为理想提供了人们改变和前进的动力。作为一门学科,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展现理想既在过去发挥激励作用,又能激活青少年自己的历史潜能感。这并不是灌输意识形态种子的问题,事实上,过去的一个世纪已经戏剧性地证明了,如果所有的社会阶层都被灌输了统治阶层或者至少是掌权阶层的思想观念,将会发生什么糟糕的事情。历史会是一个危险的工具,甚至会以非常微妙的方式制造出限制思想和行动自由的观念模式。历史对于培植人类自由之基的贡献不在于其引导正在成长的一代人这样活着那样去想,而在于支持思考、判断、道德主动性和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创造能力。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下一代人将会在我们业已创造的世界里弄出些什么东西来,但是我们应当给他们工具以确保他们能做成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对于他们是谁并且即将成为谁之类的问题看起来是必要的。历史必须是一个人类解放的进程,否则就会是套在我们脖子上的沉重负担。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3:26:33 | 只看该作者
九至十二年级的大致方向与目标
    在五至八年级的历史课程中,讲述了人类从神话、史前文明到物质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宗教、社会、政治和生态后果。这实际上已逐渐将学生引入当代。为了维持学生的发展能力,这个过程是在新的水平上进行重复和深化。八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意识转换与中世纪到近代的转换类似。6这种类比不是指表面现象,而确实是思维特性的转化。
   本课程的内容与方法考虑到了学生对作为人类历史前进动力的理念之理解力的增强以及发展中的对整个历史事件的洞察能力。与其给他们完成的景象,不如激发他们自己形成判断的能力。教师变成了知识的助产士,这种知识产生自年轻人自己的个性力量。历史课应该帮助他们踏上从结论性判断到形成性判断的道路,这与在他们自己的个性与世界之间建立起新的关系同等重要。
    在九年级,我们将再次回顾近代到当代的发展历程。十年级是对从史前时代,新石器时期,农业起源,早期城市文明直到亚历山大大帝的历史的重温。十一年级则将重新审视古罗马时代到中世纪。这是在新的水平上再次呈现这些历史纪元。最终的观点将会在十二年级学习到。在这里,此前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聚焦被拓展为提供一个对人的历史以及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鸟瞰。学生学会理解他们自身也是人类演化的积极参与者;学会理解他们在历史中占据的位置。他们将会明白自己是过去的继承者,然而同时应该感到他们的天命是为未来的演化播种,并且通过自己的天命,他们也与人类整体未来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后,学生们希望借助新的工具学习历史,他们需要试验,这就意味着要学习不同的历史研究方法,这首先意味着要强调历史学家的怀疑精神。可以用新的方式呈现材料,但不是作为真实的信息来补充,而是作为需要诠释的原始资料。尤为重要的是要理解当代历史中道德维度缺乏的意识,以及物质主义和它导致的更高意义丧失的后果。要实现此一目标,须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而这需要唤起每个个体基于洞察力之上,而非依靠任何外在权威而孕育出的道德直觉。
   质疑和实验的要素是青少年的安全感和确定性需求必然导致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教学应避免过于抽象和智性。教学材料应该尽可能具体和真实,应该给人一种材料自己说话的感觉。无论如何,在方法的使用上应该逐渐形成一种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基本标准是学生能否从事实过渡到思想。有一种方法结合了以上这些过程,那就是从原始资料中摘录事实,或者教师以有想象力的方式来呈现事实(例如,虚构采访一位主要人物)。收集到的信息可以用从不同角度呈现的方式来诠释,比如来自对手的看法,来自工厂主及工人的观点,来自“恐怖主义”或“自由斗士”等等。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报纸或报道来呈现故事,这种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媒体在世界事务和历史构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任何情况下,历史都应避免给人予是客观记录了已发生事件的正渐开之折叠织锦的印象。像巴约挂毯自身一样,它从特定的角度记录了历史上最通常的观点,也就是胜利者与文化阶层的观点,必须对它进行诠释才能充分揭示其历史价值。最近的历史研究趋势是从底层开始,揭示人们的日常生活、关切和意识,与非凡卓越相反,它为症状学方法提供了许多可供开采的富矿。
    九年级
    观点与主题:
    九年级的任务是学习近现代史,尽管之前也曾学习过,但这次学习的重点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理念。对于自十五世纪至今的历史,斯坦纳的建议是抓住每个世纪的关键动力:
15、16世纪的主题是人类视野的扩大及其影响
17世纪,旧社会结构瓦解并被新的社会结构替代
18世纪,欧美的启蒙理想
19世纪,“不同人们的历史汇聚到了一起”7
   至此,我们必须考虑到20世纪,过去这一世纪涉及到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敌对,全球经济的出现以及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紧张,包括太平洋经济圈的出现与冷战结束的遗留后果。20世纪的历史很难被简要概括。
   学习这些历史动力的目的,是为了让15岁的孩子能够理解当今世界。此外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只有当能够发现导向未来的理念时历史才是有意义的。对现代历史的分析可能导致这样一幅历史图景,即功能失调,瓦解,反常,不公,压制侵犯公民权和人权,以及不可阻挡和难以控制的历史力量。然而,这仅只是图景的一部分。如果历史课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内在的活力,他们一定不仅是提供诠释的钥匙,也必定能提供救赎的可能。历史还必须揭示它内在的发展本质,即人们总是同时具有创造社会健康和疾病的潜能。
   这个历史时期的关键主题揭示了:即使历史事件过度侧重于表现出黑暗面的时候,任何事物也都同时具有光明面和阴影。技术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意识形态和宣传总会被思想自由抵消;国家控制被个人自主性;恐惧被勇敢;不公正被公正;权力被监督和平衡;悲观主义被乐观主义;乌托邦主义被洞察力的应用。只有当学生发现:历史当中任何一面的力量都能够被另一种力量抵消,并且个人拥有社会更新最终和唯一源泉的时候,当代才能够在未来的意义上被理解。九年级的历史必须是未来导向的。
   唤起学生兴趣和动力是通过发展历史判断力而不是通过明显的道德化来达到,这种判断力又是建立在对社会有机体任一方面适当的引导原则之认可的基础上。这尤其意味着对下述功能原则的承认,即精神、智识和宗教领域是自由的,无此自由这些领域就不可能发挥作用,从而对社会的健康构成伤害。这也意味着承认:除非每个个体的平等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且以公平和公开化为前提,公共生活、政治、法律和正义系统、社会契约等方面是不可能健康运转的。最后,经济生活依靠相互性和合作的原则也必须得到承认,社会有机体、工业界和民族也要认可一种对自然界的非剥夺态度。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这些功能性社会原则,如果应用到错误的领域,则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功能失调的恶果。自由应用到经济领域将导致严重的不公正和强者生存。政治领域应用相互性原则会导致腐败。智识生活的平等则将导致愚蠢的整齐划一。
   在学生祖国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广阔领域之间保持平衡是很重要的。祖国的近现代史可以作为全球化进程的一个很好例证。
   
   内容建议:
   
   用时事引入(比如早上的头条新闻),当代历史的的主要内容就能够得到介绍。建议最好从学生所在的地方,所已经知道的开始,再追溯其历史根源。很多东西都能够被追溯到文艺复兴的终结,如果不是更早的话。民族国家的理念及其发展,传统社会的解体,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世界,帝国的形成及其解体的后果
   二十世纪的主题可能是:帝国的崩溃,后殖民主义,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及其崩溃,美式和平和冷战,脱离欧洲世界观,太平洋地区的崛起,一直到发展中国家的景况,简而言之,世界图景的全球化
   世界意识不仅在文化,商业,技术和政治领域开始形成,甚至也包括生态因素。这个世纪的历史事件同时反映了这些过程的消极和积极面。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病态的趋势和灾难,在社会形态理念和恢复同自然的伙伴关系方面,认识到积极的力量也在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二十世纪现在是历史课的重点
   个体的解放始于现代的开端;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是人的发展,发明和发现的体现
   以英国历史为例
   英国内战,异议和不顺从者的出现;贵格会,平权主义者,淘金者等等;
   1688年王政复辟时期,君主立宪政体,议会的出现
   启蒙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洛克,蒙田,卢梭)
   爱尔兰问题的背景
   美国独立宣言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美国宪法的制定(本杰明-富兰克林,汤姆-佩恩,托马斯-杰斐逊等人物);美国内战,北美移民潮,门罗主义,从一战到当前的美国外交政策
   法国大革命的理念(自由,平等,博爱);从大革命到拿破仑上台的过程,包括革命前和革命过程中的领导人物比如卢梭,拉法耶特,丹东和罗伯斯庇尔
   人权理想和为之奋斗至今的历程
   现代国家的发展,专制政体,议会制度,美国宪法——权力的监督和制衡
   在对立利益的相互冲突中十九世纪民族国家的崛起(比如意大利,阿根廷或德国统一和独立的历史);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建设社会和国家的力量
   工业化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欧洲利益向全球的扩展(世界范围的运输和通讯系统,世界经济,帝国主义)
   社会主义理念的出现和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贸易联合体的出现;二十世纪的共产主义;俄国革命的起源及其后果,斯大林;苏联帝国的崩溃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对欧洲内外产生的影响
   斯坦纳三元社会秩序的理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它的政治背景,主要战役概述,它的结束及其影响
   联合国,欧盟,北约,理念和问题
   后帝国时代的问题;许多地区国家,种族,宗教冲突的出现
   
   
   在十年级
   
   观点与主题:
   
   十年级的孩子(十六岁)主要关心因果关系和起源。事物怎么一步步演变到现在的样子,是年轻人向世界探寻的一个基本问题。对这个问题可能的回答要求我们更深地进入历史,追溯到更早时期迥然不同的意识模式。从一个广阔的范围来看问题是必要的,比如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到高度结构化的城市文明以及相应的人类意识转变,而不是技术和政治进步的简单化观点,学生应该学会把不同的社会经济组织看做不同思想意识的反映。此外,这种改变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转变。
   史前和早期历史主要时代人类意识的演化在性质上表达和反映了每个个体成长过程中意识的改变,因此对人类社会起源的探索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就意识而言,如你一样,这一时期涵盖了外部世界被经验为生命存在的合一意识到外部世界变成研究和思考的无生命客体并被内化的观察者意识的转变。
   这是再次回顾从史前时代,经过新石器革命到高度文明时期,结束于希腊城邦的衰落和亚历山大大帝对希腊文化的传播。在获得有关远古历史时代的知识方面,考古技术的介入既提供了演绎和归纳思想也提供了通过实践而获得发现的例证(比如制造燧石工具)。对学生来说,使用自己思想的过程是重要的,这样就有他们要理解的事物之真正经验。这个主课板块的中心主题是人类社会与其居住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念和技术,宗教和社会结构在人类对环境的最深刻经验中有其根源,如大地、天空和季节循环,生命河的涨落,夜与死和天体星座。既然我们对这些事实已经如此冷漠,对现代意识来说,要理解这些就是很困难的。十年级学生内在精神的发展要与地球的力量非常和谐,但也需要意识到连接这些关系的理念世界。此一历史时期揭示了如同特定时空人类想象中有创造力的超自然现实的自然力量的出现。这些自然的有重大影响的力量,通过人类意识的改变而变成了城市和寺庙建筑的奇迹,变成了巨大的灌溉系统和复杂的宗教活动。到此一时期终结时,这些力量已经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和内在化了。这种转变将被反映到十六到十七岁学生的精神之中。
   
   内容建议:
   
   旧石器时代上升期的人类革命;冰河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新技术和人类扩张到所有大陆和新的环境,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屿,南北美洲,西伯利亚,西北欧
   在一个非常特别的概念上,冰河期的艺术可以被看作最高文化水准的花朵。在冰河期艺术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文化的开端,而已经是发展的高级阶段,其中仪式、宗教和圣地的观念都已经很好地建立起来了。那些图像可以被看作生动逼真的精神图像——创造出这些图像的能力标志着人类官能进化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也可以被看作包含了概念和象征语言的基本元素
   冰河期的结束,海平面上升并且世界上许多部分之间的陆上通道消失了:中石器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的多样化,艺术质量下降,退回到了非常原始的艺术形式。发明弓箭的重要性,弓箭属于此一时期
   新石器时代:黄金新月地带,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黄河,长江及湄公河平原,中南美洲农业的起源
   从定居到城市:中央集权,书写,官僚体制,贸易,国教
   埃及文化和欧洲的巨石文化之间的对比
   在处理这些观点的时候,避免经典的进步概念是很重要的。首先,传统意义上我们同文明相联系的发展的很多方面很久以前就建立起来了:动物驯养,寺庙和宗教结构,制陶,冶金和可能的文字书写;其次,向建立在种植业基础上的定居社会的转型最初导致了生活水平和寿命预期的下降,以及疾病和更大人类冲突的增加。文明的所谓优势是在较长时间之后才显露出现的。把这些步骤看做意识转变的挣扎比看做物质进步的结果更为恰当
   古印度教文化及其经历的彻底改变可以作为被婆罗门教和后来的佛教影响的例证。种姓制度的起源
   古波斯文化和神话人物查拉斯图拉
   占星术和吉尔伽美什史诗
   古希伯来文明和书写文化的发展
   古埃及老、中和新王国时期的研究将显明它的宗教和社会经济结构,他们连续和稳定的扩散以及随之而来的混乱和戏剧性改变
   青铜时代的社会。欧洲的海尔斯塔德特人和凯尔特文化,中南美洲的托尔特克人和玛雅文化,古代克里特
   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它的新石器革命,周朝文化,老子,孔子。传统中国社会的特征
   古希腊城邦的出现。产生自主要哲学学园的世界观的例子
   
   十一年级
   
   观点与主题:
   
   通常,十一年的学生在内在精神发展成熟方面将经历重要的步骤。这种在此年龄被唤醒的非常灵性和沉思的能力,爱、献身和服务的潜能会在流过中世纪的深奥精神之流中发现一种显著的对应,特别是与那些与凯尔特基督教会相关的历史力量,比如埃俄纳圣徒小岛和林德斯法恩,经院哲学,由抒情歌手和行吟诗人传统培养出来的美学和宗教特征,苏菲神秘主义,圣弗朗西斯会的贫穷和无私,殷勤和骑士精神,圣殿骑士和巡游的圣马丁,大教堂建设者等等。此外,中世纪时代也给出了意志力量的表达,还有罗马帝国终结时的移民,维京抢劫者,伊斯兰的出现和随之而来的东西方冲突,教会与国家,国王与教皇之间的权力斗争。
   几缕穿过此一历史时期的线索覆盖了这一年级,包括从古代向中世纪的转化。许多主题在沃尔夫冈-冯-莱辛巴赫的帕奇法尔那里艺术性地汇聚到了一起,帕奇法尔在文学,中世纪艺术和艺术史课上都将得到研究。历史课将在这些影响研究中结束。
   这个年级的历史课表明了作为希腊罗马遗产的中世纪世界产生出来以及日耳曼和犹太-基督教演化之流的道路。此外,中世纪世界教会和国家之间以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紧张为城市文化中的现代个人主义提供了准备。
   
   内容建议:
   
   由于有这么丰富的材料可供吸取,历史教师必须决定哪些是重点。
   
   希腊哲学主题的概览
   基督教的传播,比如保罗的旅行和生平
   伊斯兰教的出现和传播,它对西方文化的贡献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而来的移民,比如盎格鲁人,萨克森人,朱特斯人和维京人
   国家,地方政治和封建主义的发展
   修道院制度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对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
   世俗和教会的力量,国王和教皇
   西方和东方;十字军东征
   城镇同贸易和手工业的特殊关系,城镇的发展,黑死病,社会问题
   哥特式教会建筑
   中世纪世界图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埃克哈特大师,库萨的尼古拉)。也包括在勒-罗伊-拉杜里的《蒙特卡洛》和卡罗-金斯伯格的《奶酪和蠕虫》等作品里描写的普通人观点
   中世纪世界观的转型,比如从马帕-穆恩地到托斯卡勒里世界地图的发展
   
   十二年级
   
   观点和主题:
   
   十二年级有三个主要主题。首先要求学生获得一个世界历史的鸟瞰。其次通过特殊的个别文化或人们作为例子,应该给学生展示出一种“文化的传记”(这种传记无需完整呈现,可以是文化的顶峰,也可以是衰落,或陷入了一个特别的阶段)。第三,他们必须逐渐理解:因为历史已经前进了,个体的人已经倾向于变得越来越早独立,并且他们将来的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少被纳入外部的社会规范。换句话说,个人正变得越来越自由。
   第一个主题给了学生作为人类一分子的体验并且向他们显明了观念演化的现实。第二个主题给了他们一个属己目的的感觉。第三个主题则指出了他们自己通向未来的道路。
   
   内容建议
   
   从史前到当前时代主要历史纪元的鸟瞰
   对当代史,一九四五年以来已经历的发展,日常生活史的理解以及形成判断分析这些内容的能力
   显明演化大循环的内在法则(比如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模型)
   不同的政府形式,经济恢复,制定和应用法律,管理,社会和政治问题
   人权,公民权,政治意识的发展,为民主的准备
   创建一种每个个体就是历史并且通过他或她的行动创造世界历史的意识
   不同民族间的合作
   国际法
   呈现不同民族的发展,改变,境况和工作
   呈现欧洲的改变:和平政治
   呈现经济秩序和构建社会组织,政体或经济状况的可能方式
   重大时事:联合的欧洲;欧盟;多元民主社会秩序的发展
   从各自发展动力的观点来看不同民族的历史(比如希腊,中国,日本,美国和俄国)
   历史哲学和改变趋势,在此趋势中每代人理解历史是什么
   
   参考注释
   
   1:这里给出的历史概述是建立在英国华德福学校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然而,更多的重心放在了一般原则而非内容的陈述上,因为很自然地在不同国家内容将有所不同。
   2:罗,《高中历史教学笔记》,SSF,1979。
   3:斯坦纳,《有关课程的三个讲座》,op.cit,1919年9月6日的讲座。
   4:斯坦纳,《给教师的实践建议》,op.cit,第一讲座。
   5:林登伯格,《教历史》,AWSNA,1989。
   6:罗,《高中历史教学笔记》,SSF,1979。
   7:这里引自林登伯格的《教历史》一书1989年版的121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 06:49 , Processed in 0.08137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