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届中韩作家会议(诗歌会场发言)
主办:中韩作家交流协会,西安市作家协会
协办:文化财团,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韩国文学翻译学院
地点:韩国济州
时间:2012.5.22 上午9:00——12:00
内容:
朗诵及研讨严力(中)《知道》等
朗诵及研讨金言(韩)《挂在嘴巴的人们》等
朗诵及研讨杨莹(中)《每当风起,每当雨飘……》等
朗诵及研讨金敃庭(韩)《雨天在热炕头烫肚皮时的遐想》等
点评:陈仲义
翻译:许黎明(南京大学外语系副教授)
点评严力《知道》
严力早期是个超现实主义者,我家还保存他第一本油印诗集叫《超越字典》。再过20我把它拍卖,或许成为一个小小的富翁?
其实严力是个挺严峻的现实主义者。
他坚定站在思想前沿,具有“在黑暗中发掘光亮”的能力。
严力用“知道”这个“把手”去开启社会、现实的形形色色的“房间”,包括体制与非体制、官僚与腐败、塞满子弹壳与车祸元件的房间、广告词与造假的房间、装满防盗锁的强盗的房间……
对于这些黑暗的角落,严力用他那一支独特的格言式的手电筒来回扫描。之所以让感到不单调,是因为他采用多维线路:递进、并列、反诘、疑问、否定、否定之否定,在思辨中配合讥刺、反讽,还有轻黑色幽默,使得整首诗充满犀利与智慧。
点评金言(韩)《挂在嘴巴的人们》
刚才严力说这是一首“依赖语词”的感悟,作者回应说是语言与欲望汇聚在一起产生的事件。而我的第三种理解是关于“舆论”的尽情发挥。舆论涉及权力话语,包括舆论的趋同性、舆论的非理性、舆论的占领性、舆论的暴力性,还有各种噪音、众声喧哗……该诗的最大特点是把舆论进行拟人化,,虽然采用联排,却绘声绘色。
点评金京眉《我嘛, Second》
Second涉及到小三、二奶这一群体。这一现象在大陆不说普遍也不少见。大陆多数写作者要么取批判要么取同情的立场,很难逃脱与道德的干系。而韩国诗人可能过了这一关,基本不在简单的道德上层面上做评判,所以处理这类题材倒显得游刃有余,与众不同。
我不太同意刚才的批评意见。我欣赏金京眉的勇气且处理得十分微妙,语调、语气、节奏、用词——仿佛赞赏又有微词;带着同情又有所不满;无奈中有调侃,自嘲中有某种坚定。写出这些“特殊”身份者非常微妙而丰富的情态、心态,很不简单。
杨莹《每当风起,每当雨飘……》
杨莹四首是清一色的爱情诗,非常统一的情调与色泽,在回忆性情境中追求美与旋律的结合。从中可以看到杨莹自始至终顽固地、执著地坚守浪漫派诗歌的血脉。浪漫诗歌讲究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生命经验的夸饰传达。
其中有一句印象深刻:“我找不到我自己/是天雨得太久么”.“雨”在这里由名词动词化了,变成谓语,这绝不是浪漫派的写法。它让我想起余光中的另一句极端:“曾经,雨夫人的孩子我是”——他把介词“曾经”提前,“冒充”主语;又把原来主宾结构颠倒,造成句法摇曳。
建议杨莹在坚守浪漫主义诗写的同时吸收更多现代元素。
点评金敃庭(女)《雨天在热炕头烫肚皮时的遐想》
《热炕头》让我想起中国大陆下半身写作。明年到厦门来,一定安排一个男诗人与金诗人同台比试比试。
这首诗是写一个房事过程,其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完事后削皮吃苹果,蓦然发现爱情、性事、婚姻成熟透了,有如碦背的小狗。这种熟透而略带厌腻、软哄哄而千篇一律带来的忧愁,最后成为“雨季中的腰痛”。本人欣赏她处理这类性事题材有一种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体验。
不过本人不太欣赏她的《“厌倦”》,它提供小说的场景片段,刚才她“谦虚检讨”在诗中用了粗话。问题不在于诗中是否写了粗话、不在于写得有多粗鄙,而在于是否葆有张力、张力的大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