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面临崛起的中原诗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 22:2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面临崛起的中原诗坛
──在中原诗群高峰论坛的书面发言
李清联

中原诗坛面临繁荣和跨越,《河南诗人》和《大河》诗刊是两架助推器,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现在,又请来了这么多专家和教授来为河南诗坛把脉。河南没有理由再滞后了。
会议的议题之一:中原诗群的历史机遇与战略位置。我以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中原诗坛和全国一样,危机和发展并存,正如诗人兼评论家李霞先生所说,一方面是不景气,读诗的人越来越少,书店的诗集卖不出;另一方面,诗人们並不气餒,在忧愁中呐喊、拚搏和探索。李霞分析道: 汉语新诗90年的历程, 语言方式主要有两大流向,一是口语诗,二是意象诗。前者是向民间学习的结果,后者是向洋人学习的结果。说现在的诗坛几乎只有两个诗人,一个是口语诗人,一个是隐喻诗人。口语诗人,把诗写成了话语分行或分行话语。隐喻诗人,把诗写成了呓语梦话,甚至汉语写的外语。诗人吴元成也说:“就目前河南一些中青年诗人的创作来看,大约有两种趋向:一是执著于玄秘、断裂、“知识”和“技术”层面,甚至“晦涩”,二是耽于口语、质朴、“反技术”层面。”
      对于中原诗坛这种现状,马新朝先生是这样分析的,他在一篇文章里说:“这是因为中国新诗形式大多来自西方,它诗意的内核构成及其因子等有很多也是来自异族。这是导致大多数中国人看新诗仍感到某些生涩的原因,为什么读旧体诗就从骨子里感到亲呢?那是因为旧体诗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在我们的血管里流动”。他还说道,“近些年不少诗人回归,重新审视传统,从古典诗里找亲戚,这可能是一个好的开端。”
专家们对中原诗坛给予很高的期望,商震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当下诗歌的发展不亚于盛唐。说近年来,河南的诗歌发展对全国诗坛有很大触动,河南诗人值得骄傲。不过,河南诗人的群体很庞大,但领军人物目前在全国不算突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有专家指出中原诗人的“土”,认为“河南诗歌比较土气”,我听了后心里在想,是河南诗歌土气,还是那些深度受西方诗歌熏陶的人“洋气”,我这样想是不是点护短了?
前几天,我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大标题是:“花园口的红著,养在深闺人未识”,河南红薯难道就摆脱不了一个“土”字吗?就出不了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诗人吗?。商震先生说“我相信,河南出现大诗人指日可待。”,当然,这是鼓励,也是希望。河南的本土诗人马新朝的新诗集《花红触地》在会上就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对于“土气”和“洋气”我个人认为,我们不排外,不拒绝西方,要吸收一切先进的,对我有用的文化,我在提倡无障碍诗写的同时倡导中西结合,明确提出中国诗歌的发展,可以“中国一点,西方一点,先锋一点,回归一点”的四个一点。
中原诗坛怎样实现突破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重视诗的受众面,确立诗为大众,诗为多数人服务的观念。过去有一种论调很害人,说诗只是少数人写少数人才能读懂,这就是说诗是高高在上的贵族文学,是少数人的文学,与大众无关,这里请注意,我绝对不是主张像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跃进那样,人人写诗,全民写诗,但这种论调是不利于诗的发展的。哪个写诗的人不希望自己的诗有众多的读者呢?诗有各种写法,各种风格,各种流派都充许存在,有喜欢阳春白雪,有喜欢下里巴人,在文学的殿堂里都可以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摒弃的是无病呻吟,是故弄玄虚,故作深奥的不良倾向,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段时间,报刊上,主要是文学期刊上就出现过许多看不懂的诗,很朦胧的诗,也是从那时起很多人不读诗了。我不反对朦胧诗,雾里看花,别有情趣,是艺术,但故意让人看不懂,以显示自己的高明,群众也就不买账了。有些诗人喜欢朦胧,想把自己埋的深些,隐喻的深些,用语上追求陌生化,这样的诗也是一种艺术,虽然读者面窄一些,但有人喜欢,也就有它的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语言的涩滞,往往不易传播。听说省里为萍子和绶青举办了诗歌朗诵会,这次会上也举办了“我们的梦永远年轻”,朗诵了孔祥敬的诗歌,很让人感动,我觉得举办朗诵会为诗歌挿上翅膀,是个很好的传播方式。前些天我回故乡,焦作月季朗诵艺术团在公园露天广场上,举办了一场我的无障碍诗写专场朗诵,选的都是较为通俗的无障碍诗,效果也挺好。对于诗的受众问题,我国诗坛前辈,著名学者、翻译家屠岸先生最近在一篇文论中作了特别強调,明确提出诗歌应“走向最广泛的文学受众”,主张诗歌“指向民间,指向大众,指向生活。”
其次,要注意发展中原的地域特点,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也是《诗经》,特别是它的国风部分的发源地,历代许多诗人都出生和活动在中原地带。中原诗人不能忘记这个传统,我们学习西方的优秀诗歌,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学习中国的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的优秀新诗,对西方诗歌我们要学习,要借鉴,但绝不是照抄照搬,更不是“缴械投降”。我们在学习他们,其实他们也在学习我们,我们的文化底蕴厚实,不像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它们的文化多是外来的,不搞融合就会是文化沙漠,西方现代派诗歌教师爷美国诗人庞德,在二战后因政治原因被关入疯人院后,曾痴迷地通过英汉字典,翻译中国的《古诗十九首》。他曾经根据中国古诗改写的现代诗歌,影响了西方现代诗歌。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自卑。我问过一位搞翻译的专家,他就不迷信西方,说我们现在的新诗水平不比它们差。
中原的诗歌是有优秀传统的,不只出“红薯”,在中国新诗新诗发展史上,出现过许玉诺、苏金伞这样的大家,尤其苏金伞,对新诗发展是有杰出的贡献的。他在老年写的《埋葬了的爱情》被谢冕先生誉为“古今第一等文字……”屠岸先生对苏金伞非常推崇,在文章里批评性地指出河南对苏金伞研究不够。2008年我为香港银河出版社编选一套中英文对照本“河洛诗丛”,屠老特别提出要编一本《苏金伞短诗选》,他亲自对译本做了较译,编入他的“夕照丛书”並在他和傅天虹主编的《当代诗坛》49、50合刊号上向国外推荐。反观河南评论界对苏诗的研究就比较冷漠。这个会应该是一个契机。我以为继承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诗経》的国风源于民间,是从群众中来,经过孔丘编选删改得以千古流传,是回到群众中去,而《古诗十九首》相传是经过文人修改或重写而得以流芳百世的。对苏金伞我们传承了吗,我们的协会、学会、文学院的头头们不知考滤过没有?我们不能自卑。或许会被商震先生言中,河南会出大诗人的。过去有句老话,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诗坛的崛起是必然的,谢冕先生再写“崛起”时,莫忘还会有个中原诗坛的崛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0 10:32 , Processed in 0.11982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