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7首诗歌装点广告牌 轻轨沿线打造诗歌长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 21:4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17首诗歌装点广告牌 轻轨沿线打造诗歌长廊

    轻轨沿线的诗歌广告牌
  楚天都市报记者范宁 徐剑桥
  大武汉不仅要有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也要有流水潺潺的诗情画意。
  昨日,“公共空间诗歌”活动正式亮相武汉。20多公里长的轻轨1号线沿线,373块广告牌刊载选自英国和我省的51位诗人的117首诗歌。站台上等车的市民,不妨一边品味行行诗意,一边穿越城市风景。
  该活动由湖北省作协、武汉市委宣传部、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武汉地铁集团共同主办,为期3个月。著名作家、省作协主席方方说,诗歌进入民间,进入城市,希望大家能看到一个“诗意的武汉”。
  觅诗:百首诗沿着轻轨穿行城市
  昨日,记者从黄浦路轻轨车站往循礼门方向一路徐行,候车区里、桥墩上,醒目的诗歌公益广告牌,以蓝色和红色方框,区分为英国和湖北诗人的作品。其中湖北诗人46位,作品100首;英国诗人5位,作品17首,英国诗作还有中英文对照。有些广告牌长达五六米,这让英国大使馆艺术总监戴维礼有些吃惊:“我很震撼广告牌的尺寸。伦敦地铁里也悬挂诗歌广告牌,但尺寸很小,凑很近才能看清。”他笑着用双手在胸口比划着。

  市民显然也注意到这些“风雅来客”。在黄浦路轻轨站,市民金女士读着广告牌上诗人阎志的《安魂曲》:“这又是一个深夜,我除了继续用诗歌面对你,别无他法……”她感慨,武汉城市面貌变化很大,文化品位也在不断提升。许多网友也追着方方的微博表示,诗歌“穿行”在城市里,让都市心灵也得到了慰藉。

  论诗:好诗应走出“深闺”让人识

  “去年省作协在和英国大使馆合作纪念狄更斯诞辰200周年时,碰撞出了这个活动。”方方说,一开始原打算选择立交桥墩,但后来发现,轻轨沿线的广告牌更醒目,加上高峰期数十万人的客流量,保证诗歌的传播度,于是一锤定音。“我们以活跃在湖北的当代诗人为目标,希望重要诗人一个都不落下,诗作艺术品质是第一位。”方方说,希望借此让老百姓看到当代诗歌的真正面貌,“我们经常觉得诗歌离生活很远,但大量诗人诗作又让人觉得诗歌无处不在。其实湖北不乏好诗,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据悉,该活动将湖北重要的当代诗人一举囊括。车延高的《一瓣荷花》解读人生感悟,田禾的《喊故乡》道出对故乡的无限深情,梁必文在长叹“岁月删去了一些熟悉的面孔”,张执浩在轻问“你有多久没接吻了”,熊明修“吃麦子长大的诗歌”别有风味,余笑忠的“旁观者说”意味深长。

  诗人张执浩认为,当代诗歌的软肋,在于囿于小圈子很难走向公共空间,“这个活动,能帮助诗歌走向大众。”英国诗人罗宾·罗伯逊则说,如果在地铁或轻轨里,人们能花五到十分钟读诗,会消除对诗歌的生疏感,更亲近诗歌。

  传诗:更多文学艺术形式进入地铁

  “公共空间诗歌”活动缘起英国伦敦。1986年,伦敦地铁站和车厢里出现诗歌海报,这一传统沿袭至今,并传播到纽约、巴黎等城市。戴维礼说,英国人天生热爱诗歌,而地铁里的艺术也非常多元化。他非常希望,3个月后,武汉地铁轻轨上不仅能继续读到诗歌,也能看到其他的艺术形式。

  “以前人们对武汉有些误解,觉得这只是一座市民化的城市,但武汉其实既美丽又宜居,我们希望通过公共空间里的诗歌,改变人们对武汉的印象。”方方说,文学本身就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希望那些置于生活中的诗歌进入到所有行路者的心间。她也期待3个月后,诗歌继续穿行都市,其他文学形式,也能进入地铁、公交和商场。

  武汉地铁集团表示,诗歌与轨道交通相逢,可以丰富武汉的地铁文化,打造“书香地铁”。等到地铁开通,诗歌进地铁,同样“没问题”。

  随着117首诗歌亮相,湖北省作协联合本报同时启动“我最喜爱的十首诗歌”活动,即日起,读者可以评选最喜爱的诗人诗作,让那行色匆匆中的一瞥,定格为意蕴深远的永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0 10:31 , Processed in 0.09020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