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新认识中国诗歌的价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 21:2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新认识中国诗歌的价值

11卷本的《中国诗歌通史》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古今贯通的诗歌通史,它的研究和完成,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诗歌的繁荣并没有获得相应的重视,或者说,诗歌的力量并没有被全社会所感知……有必要更加重视诗歌的普及、诗歌的传承和诗歌传统的梳理,有必要呈现出一个较完整的诗歌发展脉络

  把中华民族形容为诗歌的民族,并不夸张。中国诗歌的起源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劳动号子,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五四新诗”、“80年代诗歌”,直到今天多元生长的新世纪诗歌……无论哪一个历史时期,诗歌,始终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有人用“文学的金字塔尖”来形容诗歌的卓尔不群和精英性,这是对诗歌在文学性方面表现出的高水平做出的一种定位。不过,提到参与的人群或者受众,诗歌却并不仅仅属于少数人。相反,它拥有广泛的拥趸,甚至可以称之为大众的精神家园。即便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生活极其丰富的年代,仍然有许多人以诗歌作为心灵的故乡,用诗歌来抒发情感、表达诉求。

  然而,矛盾的是,诗歌的繁荣并没有获得相应的重视,或者说,诗歌的力量并没有被全社会所感知。一方面,由于诗歌缺乏商业性,有关图书得不到市场的呼应,甚至很难经过传统的出版渠道面市,因此,诗歌给人一种日渐边缘化的印象;另一方面,由于诗人大多轻视物质的追求,他们往往缺乏公众知名度,更谈不上媒体曝光率,因此,写诗大多被视为“清高有余、实际不足”的行为。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几乎遮蔽了当下诗歌创作繁荣、成果丰硕的事实。许多人大概并不知道,诗歌在民间、在互联网上,参与者众多、追随者众多,也不知道自己的身边就有诗人、诗社。究其原因,固然与诗歌本身的特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目前极其缺乏针对诗歌的推介和宣传,人们对诗歌的现状认识不足。

  每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都会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一个对文学有些许认知的人,都知道李白、杜甫。如果说唐诗宋词的辉煌几乎家喻户晓,那么又有多少人能说出明清诗歌的历史真貌呢?多少人能举出几位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诗人呢?上世纪80年代为什么会出现诗歌热潮?而今天的诗歌正呈现出怎样的面貌?除了专门从事诗歌研究的学者之外,相信很少有人能对上述问题说出个所以然来。作为一个具有深厚诗歌传统的国度,她的人民不应该遗忘诗歌的历史,也不应该忽略诗歌的发展。

  所以,对于研究诗歌、热爱诗歌的人来说,有必要更加重视诗歌的普及、诗歌的传承和诗歌传统的梳理,有必要呈现出一个较完整的诗歌发展脉络,从而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更真实地认识中国诗歌的历史和现状。

  值得高兴的是,的确有人在为诗歌进行一些系统的、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上月29日,一部迄今为止真正称得上名副其实的“中国诗歌通史”正式公布了出版消息。

  过去,我国的诗歌史撰写,一直没能真正实现古今贯通,读者对中国诗歌历史发展缺乏全面的认识……《中国诗歌通史》正式出版,该书纵贯古今,涵盖海峡两岸三地以及各民族的诗歌发展与成就,填补了诗歌史的一大空白

  10月29日,记者在北京采访期间从人民文学出版社获知,由赵敏俐、吴思敬、钱志熙、吴相洲、韩经太、张晶、左东岭、王小舒、王光明、梁庭望等10余位诗歌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共同参与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诗歌通史》,目前已经出版。该书经过近8年的精心编纂,总字数达817万,共计11卷,分别为:先秦卷、汉代卷、魏晋南北朝卷、唐五代卷、宋代卷、辽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现代卷、当代卷和少数民族卷。全书贯通古今,包容汉民族诗歌和各少数民族诗歌,它的研究和完成,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目前,图书市场上各类文学史书籍多不胜数,一般来说,诗歌史的出版并非新奇的事。不过,令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原来至今还未出版过一本真正打通古今的系统完整的“中国诗歌通史”。因此,《中国诗歌通史》一书便具有了填补空白的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空白的存在说明以往对诗歌的梳理和研究有所欠缺,这也是导致社会对诗歌缺乏整体认识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张炯表示:“在诗歌研究方面,新中国成立前曾有陈钟凡的《中国韵文通论》和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诗史》出版,但未涉及现代诗歌;还有公木主编的《中国诗歌史论丛书》九卷出版,可视为从先秦到现代的断代史论的连缀。但像赵敏俐、吴思敬新编的从先秦到当代,还外加民族卷这样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中国诗歌通史》,在我国学术界还是第一部。 ”

  张炯认为,《中国诗歌通史》为目前最全面的“中国诗歌通史”。他说:“打通古今,把先秦到当代的中国诗歌都纳入同一视野去考察,并非易事。而把各民族诗歌和台港澳地区的诗歌都纳入,更非易事。这不但需要有各方面的专家参与,还得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磨合,才能形成整体的共识。所以,《中国诗歌通史》为读者提供了中国诗歌历史发展的相当全面的认识。 ”

  从内涵方面来看,《中国诗歌通史》的丰富性也是前所未有的。以书中对《诗经》的研究为例,张炯说:“不但有分时期、分地域的论述,还做了依题材不同而细加分类的论述;不但对《诗经》的创作和编集过程做了深入研究,还对《诗经》的演唱和传播也展开了细致论述。针对《楚辞》、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以及现当代诗歌的历史发展和各自特点都有详细介绍。另外,还拿出了必要的篇幅专门评价历代伟大的、杰出的著名诗人,甚至还论述了那些过去被文学史忽视的但却具有独特成就与影响的诗人。 ”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也曾推出过诗歌通史系列,陆续出版至今,影响也很大。不过,很可惜的是,这套丛书至今还没有出齐。因此,《中国诗歌通史》能够一次完整出版不仅将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也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几位学者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中国诗歌通史》叙述的范围涵盖了古今中国各民族所有的诗歌文体,综合展现了中华民族诗歌的总体风貌,并且具有许多富有创新意义的突破。第一,该通史以汉民族诗歌为主体,兼顾历史上各少数民族诗歌,从多民族融合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第二,该通史采取广义的诗歌概念,包容汉语诗歌中的诗、词、曲,少数民族的史诗、抒情诗、宗教祭祀诗等各类诗体,并以其发展变化为经,全面展示了中国诗歌体式的丰富多样。第三,打通了古今诗歌的界限,建立了古今贯通的诗歌史观。第四,站在世界文化的立场上揭示了中国诗歌的艺术本质,阐释了中国诗歌的民族文化特征。

  人们对中国诗歌的认识往往局限在某一历史时段上,或者集中于某些诗人群体中……缺乏具有历史进程感的完整认识……断裂的、片面的认知必然会阻碍诗歌的发展

  中国诗歌从古代走向现代,是一个不曾间断的历史过程,不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就不知道中国现当代诗歌何以发生。同样,不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情况,就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代意义。以往,人们对中国诗歌的认识往往局限在某一历史时段上,或者集中于某些诗人群体中,而缺乏一种具有历史进程感的完整的认识,而断裂的、片面的认知必然会阻碍诗歌的发展。

  北京大学教授廖可斌在阅读了《中国诗歌通史·明代卷》后评价说:“《中国诗歌通史》对明代诗歌的发展进行了完整系统的展示,挖掘出许多过去被忽略的诗人和诗歌现象,还对那些过去只得到粗线条勾勒的诗人和诗歌现象给予了定格式的仔细考察。比如,过去往往将元末明初吴中诗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而《中国诗歌通史》则将之分为以"玉山雅集"为代表的元末诗人群和以"北郭十友"为代表的元末明初诗人群来进行介绍,这无疑能更准确地反映当时吴中诗坛的真实发展历程。此外,对林鸿、王、孙、陈献章、唐寅、王伯谷、陈继儒等诗人,过去的研究论著一般只作简单介绍,点到即止,而《中国诗歌通史》对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诗歌理论主张、诗歌创作风格的发展变化进行全面的考察,使他们的面貌得到完整再现。 ”

  再如当代诗歌,它代表着诗歌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其意义无需赘言。不过,当代诗歌很难把握,因为,它正处于进行时,具有不稳定性,人们对其缺乏必要的审视距离。南开大学教授罗振亚说,尽管一批研究者潜心耕拓,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当代诗歌的历史与本质深处,但大多数中国当代诗歌史著作都因为大同小异的平庸而自生自灭掉了,理想、高质且能够被普遍认可者迄今尚未出现。他认为,《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为摆脱当代诗歌史的书写焦虑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撰写当代诗歌史,在资料搜集方面相对容易,而怎样将纷纭复杂的诗歌现象纳入明晰、科学的逻辑框架中,建构独特的述史模式则至为重要。《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没有对诗人、诗派座次做简单的排列,而是启用了带有较大包容性的还原式结构,把两岸三地的诗歌整合在一处,前14章探讨大陆当代新诗,后二章集中探讨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当代新诗,整体框架上已有所突破。这种还原式结构,纵横交错,点面结合,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路向清晰,确实堪称全景式的诗歌通史。 ”

  中国人在诗歌中寄托了生活的理想,自古就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探求“诗意的栖居”的生存方式……对当代诗歌的评价不够全面,常与其发展水准和收获成果不成正比……对古代诗歌的价值评估存在问题……今天有必要展开诗歌价值的重估

  谈起诗歌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中国诗歌通史》主编、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进行了详细解读。他认为,中国人在诗歌中寄托了生活的理想,中国诗歌有独特的艺术形象,彰显了东方文化的智慧,是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中华文明是区别于西方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产生的中国诗歌,有其独特的发生之源,中国人对它也有不同于西方的艺术认识。”赵敏俐说,中国人认为诗起源于人的心灵的“感物而动”,因此,逐渐形成了以“言志”为核心的抒情诗的传统。“农业文明培养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生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生活态度。诗歌作为直面现实、抒写人生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承担着多种实用功能。中国人在诗歌中寄托了生活的理想,自古就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探求"诗意的栖居"的生存方式。中国人认为诗是心灵的表达,强调诗品与人品的统一,因此,诗歌成为人生修养的重要部分,闪耀着人性理想的光辉。同时,中国诗歌也有独特的艺术形象,天然地具有诗歌的写作韵律之美。 "感物而动"的创作模式与"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诗歌具有意境深远的美学风范,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造就了中国诗歌内容的博大兼容,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推动了中国诗歌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这一切就是中国诗歌的民族特点。它彰显了东方文化的智慧,是对世界文明所作的杰出贡献,也是中国文化参与当代世界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他呼吁新一代的中国文学史家要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中国诗歌。

  的确,当下对诗歌的价值和意义的估量,往往缺乏高度。特别是对当代诗歌的评价不够全面,常与其发展水准和收获成果不成正比。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影响日益壮大,无论是文学界还是普通读者,似乎都更关注小说的发展,对小说家的地位有更高的认同。相较而言,诗歌则置身于一个“寂寞”的环境,几乎是在自顾自地生长。不过,或许正是因为坚守住了寂寞,才使诗歌的发展一直保持比较纯粹的状态。南京大学教授丁帆曾经评价说,站在纯文学的角度,如果将小说、散文和诗歌的成就进行横向比较,那么,他认为,在当代中国文学的范畴内还是诗歌取得的成就最高。

  不仅是当代诗歌,目前对古代诗歌的认识与研究也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左东岭负责《中国诗歌通史》明代部分的撰写工作,他提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价值评估存在问题。

  “比如辽金元的诗歌,我们历来认为创作水平不高,所以对它不重视。而明代诗歌至今都没有一部断代史。为什么?还是因为我们认为它的价值不高。少数民族诗歌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今天有必要展开诗歌价值的重估。《中国诗歌通史》的撰写过程正是一次重估的过程,通过全面的梳理和研究,我们认为,辽、金、元、明、清、少数民族诗歌是有其独特价值的,需要花费很大力量重新进行研究、认识,最后提供出实事求是的结果,这就是11卷的《中国诗歌通史》能够摆在这里的总体原因。没有对中国诗歌的重估,便不可能有这样一套著作。 ” 李彦华/辽宁日报记者/王 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0 10:23 , Processed in 0.08170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