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人的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 21:2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人的随笔


   《张枣随笔选》的出版,让我们读到了一种例外的欣喜,张枣是一位诗人,可是我们却读他的随笔,有点本末倒置吗?或许是的,诗人张枣信奉诗歌的“一句顶一万句”,我们却把他的随笔的选本拿在手中,他该高兴呢,还是不高兴?但翻开它黑芝麻糊色的封皮(印有张枣喜爱的梅花)那一刻,扑面而来的,是多年前他身上的那丝烟草的迷人味道。或者这是随笔的味道,不可能是诗,可是,我们可能会想到了他的睿智,与诗无关的理性。
  但诗人不应该只是生活在象牙塔里,在这个不断丢失的时代里,我们是否在能在这叠文字中,挽留住了些许美好的瞬间和表情?鲁迅、闻一多、艾略特、庞德、叶芝……在张枣陪伴下,在我们端坐的斗室里进进出出,与我们促膝谈心。我们清楚,这都是哲人,看透世界的人们。张枣以诗人的纯粹,那么天真,可是他却愿意以这种纯粹去切入世界,好像孩子似拒绝成熟。
  去国离家,加重了他诗人的多愁善感,那座吸入诗人气味的多孔建筑,却在一个冬日的上午,用一部从13层缓缓下降的电梯,在大雪中送走了一个头戴贝雷帽、步履蹒跚的病人,是当代中国的荷尔德林。那个消失了的诗人,或是如此?或是如彼?那么是折回13层,变成他信箱里那朵美丽的小花?诗人要将孤独和桀骜进行到底:这个必死的、矛盾的人,他返回了图宾根,带着他的诗的精灵。然而,所有读过张枣作品的人们都会为他的文字所感动。
  张枣在西洋辗转了这么多个光阴。他常常无聊,“住在德国,生活是枯燥的,尤其到了冬末,静雪覆路,室内映着虚白的光,人会萌生‘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的怀想。”这是传统的根深蒂固,对异国文化的抗拒,在国外度过的若干向左漂移的岁月里,他只能让孤独和酒精占据心头,饮下的是万古的愁绪。这终于让张枣决定告别孤独的生活,他选择了逃离。但这能够实现吗?或许也是一个美丽的梦。
  对于张枣来说,散文似乎是对诗歌的补充。他给我们诗歌的魅力同时,给我们这些文字:散文诗、序跋、演讲稿、课堂讲稿、访谈和译文。它们并非诗人着意为之的,是信手而来的收获,或者驳杂,却在一种诗意的吸引下,被整齐地排列在我们面前,《枯坐》里,张枣如此说,“从枯坐开始,到悠远里结尾”。让驻足在诗歌门口的我们,如同登上一个梯子到了云间,有了“喝一种/说不出口的沁甜”的愉悦。
  这个梯子,将沁甜搭进了这册小书里,《张枣随笔选》把那枚“绿扣子”也招惹进来,我们看它如何用一种活泼、逶迤的轨迹,展示出诗人力图实现的那种“百分之三百”的精确性。这种精确性的达成,必须是在酣醉中求取难得的清醒。在张枣那里,当然以诗歌为的珍贵元音,随笔与散文,也断非附带物,它也是诗人的另一种表现的方式,同样焕发着诗意的巨大力量,张枣这里的美同样令我们沉醉。
  《张枣随笔选》在他高度凝练的诗歌之外,展露了风姿,以供我们欣赏。我们说张枣是诗人,他的随笔其实还是诗人的随笔。
来源: 汕头日报 作者:林其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1:19 , Processed in 0.08949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