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人评论家的诗学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 20:4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人评论家的诗学观
  
   ——简谈木斧《诗路跋涉》
  
   马忠
  
  
  
   老诗人木斧的新著《诗路跋涉》近日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他继出版《文苑絮语》《诗的求索》《诗的桥墩》《揭开诗的面纱》之后的又一诗评集,全书15万字,有对诗人诗作的赏析,有对当前诗歌现象的看法,也有对鲜为人知的诗人诗事的描述,还有作者与诗人田间、藏克家、方敬、吕剑、邹荻帆、绿原等人通信的信函披露。该书以独特的抒写,还原一种真实人生的精神内涵,处处迸发出生命活力。
  
   木斧的评论文字充满了强烈的真挚的感情色彩。他的《守住寂寞的诗人》一文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篇。他从与诗人马德俊多年的同乡同学同族情开笔,进而写到诗人的复杂生活经历,——很早就离开美丽的川西平原,“一个升起彩虹的穆斯林家园”弥牟镇到北方,思乡之苦与回乡之难便成为诗人“胸口永远的痛”。在揭示了诗人诗情喷发的根源之后,再进一步指出其诗“充满了浓厚的泥土气息,充满了难分难解的深沉的乡土之情”的艺术特色,结论令人信服。这是鲁迅先生所倡导的科学方法:往往不是就作品论作品,而是结合被评论者的经历、性格、生活创作实践,“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来着笔的。这样的分析是中肯的,这是他的评论的风格体现。如果不了解作者,知其甘苦和创作过程,是无法“体验”、“直觉”的,也就无法注入自己的“情感”。此乃木斧评论的特点之一。
  
   木斧评论的另一个特点是不拘一格。他的诗评“短小精悍,自然灵活,从不做作,快人快语,有个性,有己见,不人云亦云,且有诗趣。”(方敬)书中的文章,篇幅不等,形式各样,如拉家常。这些作品,有的是阐述一个诗人的创作道路,如为老诗人李华飞写的序《归来者的脚步》;有的是对一部诗集进行评论,如对诗人野曼诗集《浪漫的风》而作的《诗的高度》;还有的则是对当前诗歌界颇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观点,如《对叙事诗的一点思考》《关于新诗诗路的反思》等,都体现了他的诗艺、诗美观。而“诗要真情,没有真情你玩什么技巧?”(《说诗》);“我们应当吸取外国的古代的诗歌精华,目的要找出中国新诗自身的发展规律。”(《新诗的走向》)……诸如此类新世纪的诗学随想,表达了他执拗而又有所变化的诗歌观,不少说法既体现了他对新诗的新思考,又折射出一个大的时代对诗歌文学社会功能的共同期待。
  
   独特的艺术见解是木斧评论的特点之三。从事诗歌创作已经六十二年的他,一直坚持用自己的诗论指导自己创作,或者说他的创作反映着自己的诗论。本书即他对自己艺术见解的充分印证:其一,他既肯定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取得成绩的诗人诗作,又鼓励一些青年诗人对新诗艺术大胆探索。其二,他主张诗人应该深入生活,生活才是诗的发源地。其三,他倡导真情为诗,倡导精巧的艺术构思和想像。这些见解在他的赏析文章与诗论中都有体现。而他本人的许多精美的短诗就实践了他自己的诗学主张。完全可以这么说,木斧既是一位严肃认真的诗人,也是一位具有同等品格的评论家。因为即使是短短的几百字的文章,他也是经过认真思考写出来的,他不愿贻误年轻的诗作者和读者。
  
   我们知道,多才多艺的木斧,既写且画,又演又唱,特别在离休之后,更加精神振奋,不断有新的成果问世。功夫在诗外,书中也收入了他为王双才、顾俊等人戏画作品而撰写的评论,这些文字,同样展现了木斧在诗、文、画、艺方面的才情、艺术观及其风发的意气,灵敏的思维。一句话,《诗路跋涉》的的确确是部写法亲切的诗评集,诚恳挚朴,作者的经历、经验、诗情、友情尽在其中,诸君不妨一读!
  
   2008年5月9日于广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6:19 , Processed in 0.13071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