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诗评家二度创作的本质属性和诗学价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 20:4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诗评家二度创作的本质属性和诗学价值
沽澈思想--飞儿诗学探索
2010-03-18

     
                                   我们所需要的,就只得还是几个坚实的,明白的,真懂得社会科学及其文艺理论的批评家。
                                                                                                                                    ——鲁迅


         中国当代诗歌从九十年代以来,一句:“当代诗歌死了”,几乎达到了诗歌界人士的共识。直面诗歌死亡之现状:一是诗人无品,二是诗评家无德,三是诗学理论无档次也无系统性。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近几年来由于在这“死亡”的阴影之下,经过反思一些热爱诗歌的诗人,诗评家都回归诗歌界,网络写作的浪潮又以不可阻挡之势将诗歌的创作推到一个高度,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龙头,一些大学纷纷设立了“诗歌研究中心”。诗歌理论的研究也将形成它的学术性、前瞻性、系统性,来奠定诗学品位,彰显诗学价值。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我国诗歌的振兴与发展每一次都在文化兴衰的浪尖上,我坚信当代诗歌也会迎来它的新纪元。
    怎样看一首诗歌的价值?流行这样两种说法:一、诗歌是自己的心语,读者无关紧要,诗评家更是可有可无。二、诗歌是自己的资本,读者无关紧要,诗评家可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前者,不懂得自己的诗歌只是一个“半成品”;对于后者,太懂得自己的诗歌只是一个“半成品”。回顾诗歌历史,没有被人阅读而成为名作的诗歌是不存在的。读者和诗评家在品鉴诗歌时切入视角、感悟方式、话语方式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读者我暂且不论,就谈谈诗评家对诗歌文本的鉴赏性解读,这二度创作的本质属性和诗学价值。
    瓦尔特•本雅明的《批评家之技巧的十三条论纲》有这样两句话我记忆犹新:“批评家是文学战斗中的战略家”。“批评是一项道德的事业。假如歌德对荷尔德林、克莱斯特、贝多芬和让•保尔的判断有错误,那不是他的艺术理解力不行,而是他的道德有问题。”这样的感悟的启迪性对于每一个有良知的批评家是不言而喻的。批评家是战略家,肩负着文学的导向与引领的责任;批评是一项道德的事业。可见,一个批评家的学养与操守是多么的至关重要。
    什么是诗歌解读?这个“解”字不是“解释”而是“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感悟地“读”出作品的主旨。从欣赏者的角度来鉴赏,领悟它,阅读任何作品,都是出自一种共鸣,一种心灵的契合。诗人的灵思以语言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抽掉了诗人的灵魂,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文字符号重新获得生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灵魂就是诗评家的通感性的再创造了,这就真实地体现出一个诗评家的艺术水平了,诗评家的艺术水平越高他的艺术处理和见解就越高,就能更大程度的传达出该诗作的内涵,通过探索诗作的内在含义,强调诗人创作的积极因素,使作品的精华体现得更加鲜明和突出,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华,甚至超出原作者的预想,这是诗评创作的魅力,这也正是一个诗评家作为二度创作的本质和意义之所在。
    诗评家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必先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诗评与诗歌创作的合理关系,诗评不是诗歌创作的单纯的附属品和辅助品,诗评家也不是诗人的仆从或者西席。一个自觉的诗评家应具有介入创作而又能独立于创作的精神和书写能力,以敏锐和自如的心境提出某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并在诗歌批评中获得美感,焕发出自身的活力与魅力。"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以苏轼的这首诗歌来形容诗评家与诗人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其实,从诗歌的本质属性上来说,诗无达沽。诗评家的再创作是具有风险性的,尤其是去解读名不见经传的诗人作品,没有可参照的评论与观点,也没有可以一起品鉴与研究的学者。唯一的可能性是把作者当知音,把作品当琴。诗歌是诗人与心灵的对话的情音,诗评是诗评家与诗人的心灵契合的爱韵。一首诗歌若是灵感下笔一挥而就,必有精巧动人之处;一篇诗评若是灵感下笔一挥而就,势必是厚积薄发,布局谋篇自然胸有成竹。对于一篇综合性、理念性、前瞻性的诗歌评论我历来是很慎重的,如果一旦是若自以为神得而妄下评论,那么只能是遗笑大方的结局。因此,诗评家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理念去体验和解读一篇诗作,不要死抠字眼和拘束词句,更不要曲解意象和歪曲主旨,力求接近于诗作的本来面目,在遣词造句上一定是在中肯品鉴的同时,把自己的诗学理念贯穿其中,字里行间寄托一种对其诗歌潜质得以提升的殷殷期盼。
    一篇文本解析的诗歌评论文章,诗评家的创作和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以诗人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二度创作,也就是说把一件“半成品”加工为一件“艺术品”。这不仅要靠思想、热情、智慧、情感、学识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更要靠自己的诗歌理念对作品精当的解析,并精致的塑造。在品鉴诗学品位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展示美学品位,赋予诗歌以有机的生命力,同时还要给诗人以前瞻性的引导。其实,古今中外,一个优秀的诗评家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诗学理论价值也是这样确立的。
    我在阅读品鉴诗歌时感悟的是:一首诗歌,第一是语言、第二是情感,第三是思想。这似乎是和惯例的思想第一位颠倒了,但我认为诗歌是一种以美为载体的文本,诗歌是语言中的皇帝。诗歌之美也源自于汉语之美,汉语借助于音、形、义等所呈现的通透之美感是得天独厚的,这是任何外国文学无法替代的和望尘莫及的,汉语对于诗歌内核的提升作用非常强大,如刘勰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首语言没有文采性的诗歌怎么能够承载思想这样一种流动的思维形态呢?虽说在诗歌中语言不足以主导诗歌的价值,但它绝对是诗评家品鉴一首诗歌的第一把标尺。同时,一首诗歌营造的意境氛围一定要契合自己的审美情感,情感是人的天赋秉性,诗歌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诗歌欣赏的过程是诗评家对诗歌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己的感情和诗歌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诗歌欣赏时不可或缺的一种心理要素,是对诗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一首诗歌中情感是牵引和连接的线,是思想飞翔的翅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才是一篇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品评作品。除此之外,一定还要对自己品评的诗人考察其人品,对人品的品鉴要比对诗歌的品鉴重要得多,解读诗歌之前就应该追索诗人的人格学养和道德品位。文如其人,“人”才是一首好诗的主旨和内涵。一个诗评家最忌讳的就是以自己的二度创作之心血去滋养一个趋炎附势、虚伪做作、追名逐利、口蜜腹剑、自私自利之徒,当一个“小裁缝”。
    一个诗评家深厚的诗歌理论修养是诗歌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的前提与保证,能准确的把握作品内涵,才可恣肆地阐述诗意,只有认识并做到这一点,诗评才可能是学术性,建设性,前瞻性的,诗歌评论创作也是一种独立的,多品位的,多种学识融合于一体的艺术创作,不是说能写几首诗歌,就会写诗歌评论,诗歌的高度并不代表一个诗学理论水平,诗歌的品鉴过程,也是一个诗评家以审美意识、诗学价值,理论学养,评论技巧,构建自己的一个独立的审美诗学理念体系。二度创作是极富个性的再创造,尽管诗评是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这并不意味按照原作原原本本地进行鉴赏就能够完成作品的创造使命,如果这样去做只能是降低了诗歌的价值。有的作品看上去很简单,结构也不复杂,但是经过一个好的诗评家细致恰倒好处的处理会非常感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度创作体现出来的诗学品位与美学品位。恰如别林斯基曾说的:“确定一部作品的美学优点的程度应该是批评的第一要务”,并说:“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学的评论时,它就不值得加以历史的批评了”。可见,诗歌的美学品位是多么的重要,诗学品位与美学品位也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一篇优秀的诗评不是单纯去评判一首诗歌的好坏,抑或去猜解诗人的思想,定位一下其诗歌运用的一些常见的写作方法,诗评家首先是诗学理论的学者和创建者,通过个体的诗歌来阐述自己的诗歌理念,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创作尺度,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创建出新的诗歌理念,确立一些有价值有品位的当代诗歌的诗学价值,奠定他们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这才是一个诗评家的道德良知和职业操守,诗评家肩负着创造性地再现作品,推动和促进创作的使命,也肩负着通过品鉴性工作来提高诗歌审美情趣与诗歌价值的使命。诗歌在它诞生的一刻起即已经死去了,诗评家要以自己的能力让它凤凰一般的更生,同时,还要把古今中外的诗歌理论融会贯通进去来鲜活它的生命意识,在诗、思、史的结合上臻于完美,既深入诗歌文本内部,又能够超拔出具体的现象,从而发掘出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普适性的诗学理念。故而,一定是要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二度创作达到一个理想的诗学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动人心弦的精神内涵,达到启人心智的效果。可以说,诗歌评论是一门戴着镣铐来舞蹈的艺术。
    我对于一个诗评家的二度创作的本质属性和诗学价值的阐述,似乎洋洋洒洒的。其实,我也不过想说出瓦尔特•本雅明的《批评家之技巧的十三条论纲》中那句震撼我警醒我的话:“对于批评家来说,他的同行是更高一审法院。不是公众。更不是后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5:26 , Processed in 0.13337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