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国课本被指错误多 出版老教材是传承还是炒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7 17:2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国课本被指错误多 出老教材是传承还是炒作
2011年01月12日

华夏经纬网


近日,民国语文教材忽然走红,据报道称一度脱销。70年前孩子们的启蒙读物,在70年后成为畅销书,上演了一出洛阳纸贵的传奇
当然,在热销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位网友撰文表示,“兴高采烈地买了一本,拿到手一看,鼻子差点被气歪:满篇都是错误!这怎么可能让小朋友当教材或者课外读物用?”随后,以《暴殄天物,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社重出的民国老教材真是太烂了!》为题,指出这套“重新发掘民国时商务、开明和世界书局出的国语教科书”错别字很多,达到5.63%,超出出物差错率标准百倍,而且还有擅改原文的问题等,网友叹道:“真的放心自己的孩子读这种句读不通、错字连篇的书吗?”
那么,民国教材,对当下来说,究竟是继承还是破坏?
疑点一
是传承是炒作?
民国教材热销,早有人质疑,这是不是一次炒作?而出方一再表示出这套书籍是为了“借鉴历史,看看过去,获得某些启示”,但网上有消息显示,重印后的这套民国教材在网上被炒出10倍的价格,这也让很多人包括网友认为这是一场炒作行为,包括出社所表示“严格控制印刷数量,重印只出5000册”,也被指为销售策略。
专家声音
叶兆言: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是媒体在说《开明国语》走红,但是事实是什么样的无人知晓,一本5年前只印了5千册的书,现在忽然说红了,会不会是策划?
李河:不管出这套书的初衷是什么,客观上看,都有谋利的结果。倘若真的有这么多错误,那就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浮躁的商业行为。其实这很常见,出者快出、快上,追求速度,争夺市场,结果往往就是降低出物的质量。现在很多出物都有类似的情况,不仅是畅销书,学术著作也同样,其中有翻译问题,有校对的问题等。就出来说,如果真的有很多错误,而却又被认为是修正和对照新课本的参照物,无疑是用一个新的错误来替代旧的错误。
疑点二
老课本可以替代新课本吗?
社会和媒体追捧这套70年前的“老课本”,很多学者,乃至网友都认为,这是对现行教材失望所致,“老课本”灵活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现行教材则相对“说教味浓”、“高高在上”、“内容空洞”,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导致了人们对新老课本的不同态度。不过,也同样有很多学者认为,老课本未必真的能得“新”学生的欢心。
专家声音
温儒敏:民国教材确实有很多东西值得今天的教材编写者学习,但那毕竟是70多年前的课本,适合那个时代孩子们的学习,如今社会发生很大变化,孩子们从小就要接受很多以往可能没有的新事物新知识,教材肯定要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不能照搬这套教材的编法,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育。
李河:民国的教材怎么样暂且不说,现在的教材,特别是人文科的教材,缺失教化、缺失灵魂的东西也确有其事。人们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寻找更好的替代品,也很正常。那么去哪里寻找呢?不排除可以回过头去找过去的东西,就好像穿衣服,一套很多年前的款式,可能过了很久之后又流行起来了,这也常见。不过同样的道理,旧的东西可能会被发掘,新的东西也需要去创造。改变现状,不仅找回过去这么一条路,还有很多方法。并且,民国的教材丝毫不动地拿过来,肯定有参考价值,但是有没有替代价值,这还需要多看,认真分析,仔细斟酌。
疑点三
民国教材是教材中的经典
民国教材忽然蹿红,被认为是教材中的经典。有不少人认为阅读这一套教材,有利于学生国学素养和兴趣的培养,有家长将它当作孩子的国学启蒙读物。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专家声音
叶兆言:把民国教材当作国学启蒙读物,当作传统文化的读本,显然是理解错了这套教材。这本书1932年出,它跟五四运动、跟新文化运动一脉相传,本意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把这套民国教材和国学联系起来,是“驴唇不对马嘴”。
李河:需要传承的经典,首先要经过群体性的选择,需要长时间沉淀,需要很多人去参与、阅读、研究,然后才能成为经典。事实上,现在我们对民国时代的东西了解还很少,做这一方面研究的人也不是很多。中国一百多年的现代教育史,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的教材?哪些会成为经典?都还在发现的过程之中,只有经过大量的对比、了解以及解读之后,才可能最终出现,而这,不仅需要很多人为此工作,而且还需要时间。
疑点四
民国教材应该被推崇吗?
建立在错误理解上的推崇,自然是错误的推崇,民国教材真正的意义,还在等待发掘。只是,在还没有发掘出来之时,就开始着急推崇,并且推崇的读本还被发现诸多错误,最终伤害的,还是“老课本”本身。正如网友所说:“兴高采烈买到,鼻子差点气歪”,“暴殄天物,以至如此!谁之过也?”暴殄天物的结果,让人们从崇拜一下子跌到失望,最终失去的,是信任
专家声音
李河:推广经典也有信誉问题。对于民国时代的东西,我们还处在发现的过程中,很多工作都还没有做,比如整理、理解、解读、分析等,这时候急功近利地推出,甚至推广,无疑是浮躁的表现。倘若这时候因为浮躁的行为使人们失去了对这些东西的兴趣,那么等到以后它真成为了经典,真的被整理、解读出来,真正开始推广的时候,人们还会再有兴趣吗?不严谨的、不合适的推崇看似是对好东西的肯定,但其结果却往往是伤害。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17:22:52 | 只看该作者
记者点评
并非只有国学才是经典,才值得传承,其他的经典也同样需要传承。并且民国教材是不是经典,尙不能定论,因为这需要长时间的检验,经典具有永恒性,同时也兼具阐释的开放性。趟过历史之河,真正被传承下来的,被人们所接受的,才能成为经典
经典的出现并不容易,也并非一时的热销就能称之为经典,民国教材或者真有可取之处,真有吸引人的魅力,但是要当作经典来传承,还要等很久。更重要的是,传承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把民国教材当作传统文化和国学启蒙读物,显然还没有找到它真正的意义所在。
专家简介:
温儒敏 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
叶兆言 著名作家、编者叶圣陶的孙子
李河 著名文化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网友指出
教材错误之处
常见错字:
《商务 国语教科书》上册P178页第149课《雪人》中形容雪人形貌云:“目张,口开,肢体臃肿,趺坐如僧。”“趺坐”误为“跌坐”。
《商务 国语教科书》下册P8页第5课《晓日》竟然写出了“鸟蹄树间”!
《商务 国语教科书》下册P39页第21课《日时》,“辰巳午未”的“巳”竟然误为“已”。
《商务 国语教科书》下册P66页第35课《方位》中“左西而右东矣”误作“又东”。
《商务》下册P6136页第78课《蟆》中“池涸,议他徙”中的“徙”误作“徒”。
误认繁体字:
《商务 国语教科书》上册P175页第146课《匡衡》。“衡乃往为仆,而不求偿( )”一句中,“偿”误认作“价”。
《商务 国语教科书》上册P185页第156课《杨柳》。“有絮绽出,质软( )如棉,色白如雪……”一句中,“软”误认作“轻”。
《商务 国语教科书》下册P12页第6课《衣服》里面有一幅图,画了袄、裙、裤、袋、袜
( )、鞋,边上注了文字。到了简体字下面,袜就成了靴。
《商务 国语教科书》下册P142页第80课《不洁之害》画了不少清洁用具。挂在墙上的有一个棕( )帚。编辑不认识“ ”字,写作“梭”帚。
擅改原文:
《商务 国语教科书》下册P89页第50课《妆饰》中。原文:“今裁缝纺织,汝皆不能,是无用之人也。虽衣服丽都,妆饰炫耀,有识者且轻汝矣。”简体字中却被改成了:“虽衣服丽,多妆饰炫耀,有识者且轻汝矣。” “都”有“美盛”之意,本来“衣服丽都”对“妆饰炫耀”,多么工整。莫名其妙出来个“多”字,所有的美感“都”没了。
《商务 国语教科书》下册P139页第80课《不洁之害》中的“唾洟
满地”被改作“唾沫满地”。“洟”是鼻涕,不是“唾沫”。
撰文 周怀宗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17:25:15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1:06 , Processed in 0.14270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