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于创作的写作学习”教改项目结题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5 20:2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绍兴市中小学教改项目结题报告
笔 墨 正 年 华
——“基于创作的写作学习”
绍兴一中
谢澹
20118
“基于创作的写作学习”教改项目结题报告
写在前面:我的“教改项目”的由来
“基于创作的写作学习”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教改项目实在是一件极其偶然的事件。在这之前,我的头脑里既没有“基于创作的写作学习”这个概念,更没有“教改项目”这个概念,我仅有的就是对高中阶段单调的写作形态的不满。为了反抗这样一种功利无效的形态,为了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写作的另类快乐,也为了使我自己能够从“八股制”的文章中脱离出来,呼吸一些新鲜的空气,我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中开展了几个创作活动,即后面提到的“相信童话”绘本创作、“笔墨与歌声齐飞”歌词创作以及小范围的一次小说创作。我对这些活动的基本想法很简单,一要学生喜欢写,愿意写;二要我喜欢看,愿意看。所以我的这些活动最初几乎没有什么完整的设计,它往往只是一个点子,然后我把这个点子告诉学生,再然后我和学生共同创造了一些活动的环节,最后他们创作出了一些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活动带有浓厚的“玩”的色彩,所以语文课常常只是承载我们活动的一小部分,它更多地在课外,在图书馆,在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在我与他们不经意地对话中。我想,只要我和学生玩得开心,玩得投入,玩得有点收获,这个活动也就成功了。
第一个绘本创作活动结束后,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正在组织申报“小课题”,我把我的活动定名为“关于高中写作课堂‘多样化’的若干个案研究”,并做了一个拟想。在这个拟想中除了绘本创作,我还简单设计了三个活动方案,第一个是关于“歌词”创作的尝试,这就是后来的“我爱记歌词”活动;第二个是关于文学创作的尝试,这就是后来小说创作和诗歌创作的由来;最后一个是关于“文字配图”的尝试,这就是后来的“拍客”。但当时仅仅是拟想,既缺少操作层面的思考,也缺少理论层面的关注。所以终于仅仅也只是“拟想”而已。虽然小课题我最终没有申报,但是这些活动还是一个一个开展起来了。
随着这些活动地开展,学生释放出来的创作能量不断让我惊喜,我开始慢慢对“高中生创作”形成了一些想法,也慢慢开始思考这种写作学习对学生的意义,对现有写作教学形态的意义。这个时候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又开始组织“教改项目”的申报,于是我整理了已经进行的几个活动,终于有了这个项目。申报“教改项目“之后,思考开始逐渐自觉,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和发现一些有利于高中生创作的点子,并且反思原有的活动,比如对小范围的“小说创作”又进行了一次扩大和补充性的活动,这就是后面提到的“我们大家来‘造梦’”,比如对“相信童话”绘本创作有一个“二次反思”。
今天,这个教改项目已经到了结题的时间。虽然从申报到结题,它的时间仅仅是一年,但是从无意识地开展活动到今天有意识地进行反思和总结,它的时间已经跨越两年,这一届学生也马上要进入高三了,我希望这些创作活动中的艰辛、纠结和喜悦能够成为他们高中时代写作学习的丰富记忆,我希望他们永远能对文学,对创作保持热情。

下面就是我边实践边思考后的一些粗浅想法。
一、为什么要改变?——研究的背景
1.当前高中写作学习活动的单一化和功利化
现阶段,高中的写作学习活动几乎都是指向“高考”的,学生从“中考”进来,又从“高考”出去,所谓的“写作”活动几乎就是应付考试的写作训练。很多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写高考作文,可是写到高三,我们依然发现学生作文“面目可憎”,甚至写得还不如高一高二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我以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1)过早过频的与应试接轨的作文训练斩断了学生写作的营养之源。“阅读无用论”在今天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一方面很多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和很多家长对阅读依然存在着偏见,认为课外阅读就是“看闲书”,就是“浪费时间”,所以不支持阅读;另一方面由于缺失对文学纯正口味的培养,学生迷失在各种阅读中,很多学生只热衷于轻松的“浅阅读”,因而“阅读”的“外化”价值日益消减。学生不阅读或者只读和考试有关的东西成为常态,尤其在应试紧张的高三阶段更是如此。缺少了阅读,写作难以为继。
(2)过早过频的与应试接轨的作文指导消磨了学生写作的灵性之光。今天大量的写作指导,几乎都是写作知识的传授,写作技法的指导,写作模式的套用,而这些“知识”“技法”与“模式”相当多数又是比较僵化的,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程式化倾向,因而学生“自由写作”的灵性被磨灭了,“自由表达”的热情被消解了。无论什么作文题目,我们都可以看到学生从容地拿起他们的作文材料(这些在高一、高二就准备充分的材料)进行填充,写作就像一道证明题,步骤是确定的,公式是确定的,答案是确定的,这样的作文内容雷同、缺少活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因而可以说直接指向功利化应试的写作在今天已经把本应该充满活力、张力、创造力的写作逼入了绝境。
2.写作应当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
朱光潜先生说,“人生最大的快慰是创造,一件难做的事做成了,一种闷在心里的情感或思想表现出来了,……就如同上帝创造了世界,母亲产出了婴儿,看到它好,自己也充分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越发兴起鼓舞。没有尝到这种快慰的人就没有尝到文学的最大快乐。”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并且这种创造是能够产生快乐的。法国批评家罗杰芳勇宓僖苍倒醋魇谴丛煲恢中碌南质担徊空嬲淖髌凡皇潜鸬模恰叭嗽谑澜缟洗嬖诘男问降谋硐帧薄6庋拇丛煨运嘉谟κ岳锛负跏潜慌懦獾摹N颐峭ǔ0研醋骺闯墒且桓隹际阅谌荩蚨颐枪刈⑸筇猓刈⒘⒙郏刈⒉牧鲜欠衲芄恢っ鞴鄣悖刈⒉牧鲜欠裥掠保欠裾炊员龋欠窆沤裰型猓欠褚莸洌刈⑹录欠穸捞兀附谑欠窀腥耍栊词欠竦轿唬颐枪刈⒄庑┑氖焙颍辞∏『鍪恿苏庋桓龌臼率担核淙皇敝廖难г嚼丛奖咴祷慕裉欤淙怀先缥疑厦嫠担劝亩恋暮⒆釉嚼丛缴伲俏颐亲芑褂幸慌⒆影盼难В绻颐亲邢腹鄄煅颐墙梢苑⑾钟行┭幻婢芫魑模幻嫒磁Υ丛熳髌罚灰幻娣笱茏魑模幻嫒慈戎酝缧醋鳎蚁耄绻芄话颜庵挚晒蟮哪芰恳胄醋鳎墙嵌嗝春玫囊患虑椤?/span>
因而,在高一高二阶段给孩子“创作”的机会和舞台,就成为我探索的一个方向,我希望“基于创作的写作学习”可以给学生新的写作感受。
3.题解

“基于创作的写作学习”这一教改项目的关键词是“创作”和“学习”。

首先,“创作”一词一般就是指创造文艺作品,这个词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来说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他们欣赏别人的创作,可能也渴望自己能够创作,但是除了少部分有“文学情结”的学生敢于尝试之外,基本都停留在“心向往之”的阶段。然而我以为这恰恰就是这些活动的良好起点,有向往则学生愿参与,有畏惧则老师需推动。因而以“创作”丰富“写作”,推动“写作”,改变“写作”成为可能。
其次,提出“学习”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反对当前写作活动中比较普遍的两种认识倾向:

①“教”重于“学”:虽然很多时候写作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虽然很多老师承认写作指导对实际写作能力的提升很无力,但是大部分老师还是坚持认为,写作教学比写作学习来得重要,所以在大部分打着“写作指导”旗号的写作课上几乎都是老师教学生“写作的知识和技法”,并辅之以铺天盖地的“满分作文“,而学生的作用仅仅只是其中的优秀分子展示他们的习作以印证教学的效果罢了。因而“作文”几乎成为一种时尚,流行什么样的满分作文就教学什么样的作文技巧。伪文化散文的盛行,诊断报告体、文言表达体的出现都与某些高考作文的成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②“教”优于“学”:很多时候,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愿望是不信任的,尤其是学生如此头疼的写作,怎么能寄希望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呢?而另一方面写作学习由于过程的漫长,见效的缓慢,也很难有足够说服力证明学习的效果。所以很多老师虽然觉得自己“写作教学”未必有用,但比起毫无作为,放手学生来说,总是“教”更让人放心一些。
由于以上两种认识倾向,所以写作教学实践基本上呈现出“教”替代“学”的局面。然而反观我们自己的写作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写作兴趣几乎都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我们的写作能力也几乎都是在阅读的不知不觉中提高的,这个“不知不觉”的过程,我以为就是自我学习写作的过程,回忆我的高中时代,那些让我念念不忘的优秀作品,给了我拿起笔来尝试的勇气。小心翼翼地模仿,同道朋友的鼓励,老师友善而温情的肯定,我觉得这些正是让我至今仍然热爱写作的重要原因。另外只要我们罗列一下著名作家的出身,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来自各种不同的身份,毕业于大学中文系而成为著名作家的反而是少数。这也说明,在很多时候,创作是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过程,而并非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学生的学习是教学的核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才是教学的真谛。”因而,我认为,在一个并不指向应试作文的写作活动中,一个以培养兴趣、获得体验,品尝快乐为旨归的写作活动中的“学习”,是更有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于是就有了“基于创作的写作学习活动”这个项目名称。
二、怎样改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六个案例
案例一:相信童话——高中生绘本鉴赏与创作活动案例(高一上)
案例二:我们一起来“造梦”——高中生小说创作活动案例(高一寒假及高二下)
案例三:笔墨与歌声齐飞——“我爱写歌词”创作活动案例(高一下)
案例四:我的“拍客”我的视野——高中生图文创作活动案例(高一暑假)
案例五:爱诗的年纪来写诗——高中生现代诗歌创作活动案例(高二上)
案例六:春天,我们出发——“寻找一棵树”主题创作活动案例(高二下)
(二)关于写作活动内容的确定
在上述六个案例中我都写到“活动缘起“,从中可以看到,这些活动的“点子”都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出现的。比如“相信童话”是做了妈妈的我接触了不少儿童绘本,在给学生讲故事时候的灵光一现,“拍客”写作是我在给几张樱花照片配文字时突然想到的,“我爱写歌词”的名字是因为受到一档电视节目“我爱记歌词”的启发,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这些创作活动实在是非常零散的。但是,细究起来,我却发现,这六个活动其实有着两条明确的主线,一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二是从教师的实际出发。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基于创作的写作活动比其他的写作活动更强调灵感和兴趣,因而是否能找到学生感兴趣、愿意写的素材几乎决定了整个活动的成败。因而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深入透彻地了解。
①了解学生的学段特点、能力水平和学科偏向
首先我的六个活动对象是十七八岁的高中学生。和初中学生相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想上更成熟了,他们开始有独立表达自我的意愿,开始有了创作作品的欲望,所以,在高中阶段搞创造活动我觉得比初中更容易出优秀的作品。但是与中文系大学生相比,他们还只是高中生,并且不都是文学爱好者,所以活动内容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活动评价也不能要求过高,因为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他们的第一次创作尝试,所以培养兴趣也许比指出不足更加重要。
其次,我所在的学校是一个重点高中,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写作虽然对他们来说也是苦恼的事情,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做到“文从字顺”的要求。
再次,学科偏向。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分别是文科特色班和普通理科班。一开始,我并不重视这样的差别,可是第一个活动下来,特色班学生的完成情况明显比普通班好很多,于是第二个活动“小说创作”我一厢情愿地认为理科班可能缺少写小说的能力,因而第一阶段没有安排理科班进行,直到高二下“小说组创”时我才在两个班级同时进行,可是作品交上来的情况大大出于我的意料,理科班学生小说素材的宽广,内容的多样,想象的丰富是文科特色班所远远不及的。文科班由于女同学众多(四十八个学生中男生只有十二个),所以几乎所有的小说主题都是“爱情”,而且写得都很细腻,风格雷同。这两个事实告诉我了解学生的“学科偏向”是多么重要,比如“绘本创作”的确是一个更偏向于女性的创作活动,因而对于理科班同学来说可能需要比文科班提供更多的阅读书目,给予更充分的时间,而作为“小说创作”这个中性的创作活动来说,则不能以我的偏见而剥夺了理科学生尝试的机会。
②了解学生的阅读重点、思维特点和兴趣热点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可是对于几乎所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是贫乏的,缺少波澜的,所以阅读对他们就显得更为重要。我认为他们读了什么,对我们搞什么样的创作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比如他们爱读小说,所以“小说创作”这个活动就应运而生,比如他们开始对诗有了某种朦胧的向往,那么“写诗”也就很自然了,比如他们喜欢漫画,那么图文创作就是适合他们心理的。所以在高中生创作实践中,我坚信,阅读是另一种生活。同时为了顺利推进他们的创作,我通常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主题阅读,比如诗歌创作活动阶段就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读诗歌,比如“寻找一棵树”活动中给他们开列有关写“树”的篇目。
其次是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创作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形象思维都还可以,即使是理科班,形象思维没有文科特色班这样明显,但是也过得去。如果班级里大部分是逻辑思维较好而形象思维较弱的学生,我觉得上述几个活动就不是特别适合,也许“新闻评论”“杂文创作”这样的写作活动更适合。
再次,了解学生的兴趣热点。我搞这些活动的初衷就是写作活动太单一太无趣,希望学生能够体验写作的成功和快乐。如果所选的创作内容不符合学生兴趣,那么不是徒增他们的烦恼,加重他们的负担?而且创作是一个比作文更看重兴趣的活动,因而,学生有兴趣,才肯写,也才能写得好。比如“我爱记歌词”这个活动应该是所有活动中学生积极性最高的一个,究其原因就是这个活动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而且这个活动最具有“活动”的色彩。
③了解学生实际的写作问题
虽然这些创作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具体的写作问题,但是如果能够把具体的写作问题和创作活动结合起来,那就是两全其美的好事。诗歌写作这个活动其来源之一就是学生作文中的一个问题:语言不够精致,不够紧致。很多学生作文大概是为了凑到字数的原因,能用一个字的用了一句话,能用一句话的却用了一段话。而诗歌是语言高度精炼的艺术,用诗歌来锤炼学生的语言,既是创作,又是语言训练。
(2)从教师的实际出发
虽然创作活动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学习,但是如果教师对这种创作方式缺少指导的能力,那么肯定会影响对学生创作成果的评价。所以,我们选择的创作活动虽然未必一定是教师精通的,擅长的,但至少也应该是教师熟悉的。比如在“小说创作”这个活动中,有些学生的小说看上去非常幼稚,甚至有着“胡思乱想”的嫌疑,可是你仔细读来,他的小说里却有着某些小说家的影子,他们是在模仿,这种模仿固然可能是不成功的,青涩的,生硬的,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却是好的,是认真努力的。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因为不了解而否定学生辛苦创作的作品,或者教师虽然没有否定但是评价隔靴搔痒,那么对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就是一种打击。纵观这六个活动,在确定之初,我都考虑过我对这个选题是否感兴趣,我是否有能力对学生作品做出具体分析和评价。在得到肯定结论后,我才着手开始实施这些活动。因而创作内容的确定还应该从教师的实际出发。比如我们有学生曾经建议搞一个填古诗词的活动,我没有开展,原因之一是我自己对古诗词平仄的掌握还不够自信,我不认为我已经具备了指导学生的能力。我正在学,如果有一天我觉得我有这种能力了,我想也许我就会搞这个活动。
(三)关于写作创作活动的“量”和“序”
(1)关于“量”
我进行的写作创作活动是对现存写作样式的补充,而并非全部,所以必须考虑到“量”的问题。创作需要花费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更多的准备,所以一个创作活动从布置到准备到写作到修改到最后交流讲评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学期。在今天学习压力比较大的客观现实面前,我不希望我的活动给学生造成更重的负担,毕竟他们不是只学语文,将来也不是真的要去从事创作这项工作。所以我基本上坚持一个学期一次,寒暑假各一次。两年来总共数量为六次。
在不追求“量”的情况下,我更看重每一次活动的“质”。为了把每次活动搞好,一般来说,我充分保证学生的创作时间,对到了规定时间尚不能交上作品的学生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作家写作都需要灵感,何况是学生呢?所以,从实践来看,虽然量不多,但是出现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学生作品。
(2)关于“序”
有人说,整个写作教学现在面临的是“无序”“无为”“无效”的状态,盘点高中写作教学,的确没有什么明确的序列,但是,在考虑创作活动时,虽然有偶然因素,但还是有对序列的大致考虑。我以为基本可以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①从简单到复杂
这应该是一条基本规律。以“绘本创作”为例。绘本创作其实很难说是简单还是复杂,因为一流作家也写绘本,而且写一个好的绘本故事并不比写一部小说来得简单,但是由于我对绘本创作的具体要求并不高,而且以能够模仿我所提供的几个范例为主,所以也就比后期独立创作的难度降低了。另外以儿童时代的故事开启成人世界的创作,我想也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②从模仿到独立
这可以看作是六个活动的序,也可以看作是每个活动内部的序。从前者来看,绘本创作、歌词写作、诗歌创作是属于模仿性比较强的活动,而小说创作、“拍客”创作、“树”的写作则属于相对独立的创作。从后者来看,每个活动的初始阶段我基本都呈现了示例或者提供阅读书目,给学生一个可供模仿的对象。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些示例或者书目很有可能束缚学生的自由创作,对此,我不同意。我认为我们的学生是第一次进行创作实践,我们需要把比较规范的比较好的趣味告知给他们,即使他们现在还不能创作出让人满意的作品,但至少可以区分良莠。在创作上,我相信先模仿再突破的学习过程。
③从感性到理性
六个创作活动都比较感性,如果稍微显得理性些的就是最后一个活动了。前面已经说过,我选择这些活动首先是因为创作大多需要的是形象思维,其次是两个班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偏向形象思维。但是这并不是说理性思维就不重要了,恰恰相反,我认为高中阶段理性思维的培养可能更重要,但是体现理性的活动还没有搞,所以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够在高三,结合应试进行“时政评析”的写作活动。
(四)处理好几组关系
1.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
我曾长久地为一个问题而苦恼:全体学生参与和集体优势发挥。创作活动面向的是所有学生,而并非是那些有创作天赋的学生,所以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而并不是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这就决定了活动的全员性;但是,另一方面,必须要有比较好的作品出现,学生创作自己作品的成就感和被人欣赏作品的荣誉感是促进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而这点来说,小组创作更有利于优秀作品的出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创作活动分为两类,一类个人创作为主,一类集体创作为主。比如适合个人创作的有绘本创作、诗歌创作、“拍客”创作、“树”的写作,而比较适合集体创作的是歌词创作、小说创作。
为什么这样区分呢?我想个人创作的作品往往规制较小,靠一人之力即可完成,而适合集体创作的作品则往往比较复杂,篇幅也较长。比如绘本创作,因为我的要求只是创作一个故事,而对图画的要求几乎没有,所以它是一个适合个人创作的活动,但是如果我的要求是创作一本书,那么显然它更适合集体创作了。又比如小说创作,固然也可以进行个人创作,但是小说比较长,大部分同学虽然对这种创作实践心向往之,但同时也心生畏惧,所以我以为小组创作就比较合适(当然这一点还可以商榷,学生中就有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者在)。
当然,所谓个人创作和集体创作并不是截然分开的,集体创作的前提是个人创作,比如歌词创作,就是在所有同学都创作的基础上再小组修改加工而出成品的,小说创作也是保证每个同学都参与讨论、写作的前提下创作而成的。而个人创作也可以经由集体修改,比如诗歌创作活动中,我在学生诗歌中挑选了几首具有典型代表的诗歌印发给学生,放手让全体学生代为修改,最后形成修改意见,这个集体修改创作的过程就是为了给学生的个人创作以示范。
所以我认为基于创作的写作学习活动首先必须立足个体,然后再考虑是否需要用集体创作的方式催生优秀作品。但是个体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2.创作评价与作文评价
另一个让我苦恼的问题是评价,毫无疑问,学生创作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的,所以每次活动结束,我都面临一个如何评价学生作品的问题。是指出缺点改正不足为主,还是欣赏鼓励为主,这是一个问题。
我反省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长期以来,我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可能是比较严苛的,作文讲评课上,虽然也读一些优秀的作文,但主要还是在讲评出现的问题和改正的方法,但是我总是隐约觉得这种讲评方式并不适合基于创作的写作学习的讲评。
所以我一边实践,一边摸索,形成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①活动评价:以歌词创作为例,最后的汇报演出暨创作评比就是以活动代评价,在评比中得评价。
②全员呈现:以“拍客”创作为例,呈现所有学生的作品,在呈现介绍的过程中略有侧重,略有讲评。
③优秀示例:以绘本创作和诗歌创作为例,最后呈现的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优秀作品。
④口碑评价:以小说创作为例,由学生传阅后自然形成的“口碑”作为评价的载体。
⑤传统评价:以“树”的创作为例,主要是指出问题进行修正。
这些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为主,老师讲评为辅;以表扬鼓励为主,指出问题为辅;以动态活动为主,以静态听讲为辅。因而可以说,这些创作活动的评价是对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的一种丰富。那么为什么要采取这些不同的评价方式呢?
首先,从活动的目的来看,基于创作的写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获得创作的体验,而并非是指向考场作文的分数或者实际写作能力的,享受过程、获得快乐和接受写作是我搞这些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从活动的性质来看,创作比普通的写作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当然问题也更多,但这是学生的第一次创作实践,如果能够从自己的创作过程中理解感受创作的艰辛和快乐,始终对创作抱有热情,我想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远比去学习一个具体的创作技巧来得重要。
第三,从学生的活动来看,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所表现的写作热情要比常规写作来得高,他们已经很努力地去做这件事情,但由于水平和能力所限,他们当然还不可能创作出令人全部满意的作品,但是改变学生对写作的态度不是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苦苦追求的吗?因而更宽容地评价也许更适合这些刚刚对创作有了一些成功体验的学生。
三、改变了什么?——研究的结果和反思
1.学生的改变
(1)写作状态的改变
这里的“写作状态”严格说来应该是“创作状态”,在学生的反馈中,我找到了这些活动异于通常作文状态的三组关键词:痛苦与纠结;欢乐与满足;成就与珍惜。
△痛苦与纠结
①写了十二年的作文其实别的真没记住什么,只是晓得要开头点题,结尾呼应题目和开头,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类似喊口号的中心思想。有时候连我都佩服自己怎么能有那么多“真实”的事迹来应付。对于语文作文活动,我很喜欢,不过像这种树的活动,我就有些懊恼。固定格式:一棵稍微不同点的树,一个很深刻的树的精神,要向它好好学习,定下决心和保证。然后不知不觉就朝着这个方向去了。也想开阔思路,但是只能说习惯真可怕。对于我这个写了这么多年应试作文的“职业考生”来说,在高考之前应该摆脱不了僵化的思维了。(单寒琦)
②而我个人最痛苦的莫过于诗歌创作了,简直是一场噩梦!我绝对天生文风不对诗歌的味,推倒重来无数次……其实我最后也没交上完整的成熟的作品,但是这次事件直接促使我随笔本里的诗歌多了起来,写得不好就多练吧。(葛灵燕)
③在这几次的写作活动中,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寻找一棵树”。在我眼中,一中真的没有让我倾心的树。现在的一中校园只有十年的历史,在这土地上的树木几乎都是从别处移栽过来的,在这里扎根最多也就十年。虽然有一些树也很高大,却没有历史感。在写完关于树的文章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了稽山中学。那里的校园环境是我向往的,那儿的树才让我有倾心的感觉。那里的树才是真正的参天大树,有着厚重的历史感。稽山中学图书馆前的那棵树让我记忆犹新。站在树下,一眼望不到树的顶端,映入眼帘的是满树的绿叶,连阳光都无法漏过树叶间极小的缝隙到达地面。离开那棵树好远,我才能勉强看到它的顶端。因为我对我们学校的树没有感情,也无法联想到其他深层次的事物,所以我的文章几乎可以说是挤出来的,连我自己都看不上。(虞琦楠)
以上三位同学对痛苦的表述大致代表了创作活动中的三种痛苦指向,其一是由于应试教育下写作与创作之间错位而产生的痛苦,其二为创作活动本身的难度和陌生度给学生造成的创作痛苦,其三为素材痛苦。第一种痛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恰恰是我搞这些活动的初衷,对于长期浸淫在“应试作文“题海中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这样的创作任务,感到痛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后两种“创作痛苦”,如果我们将此与大部分同学所感受到的“作文痛苦”相比较,我们将会发现这两种痛苦是有差别的。
首先,“创作痛苦”更多体现为胶着状态的“自愿”痛苦,而“作文痛苦”更多体现为教师要求的“被动”痛苦。比如第②个同学,她的痛苦其实是无法完成一首让自己满意的成熟的完整的诗歌作品,而这种痛苦的结果是在随笔中她越来越多地尝试用诗歌来写作,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创作虽然痛苦,但是这种痛苦更多地来自学生的内在要求,并具有激励作用。
第二,“创作痛苦”的结果有助于某种写作意识的确立,而“作文痛苦”的结果却往往只是增加学生痛苦的体验。比如第③个同学所感受到的痛苦,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痛苦,而是这道菜不能跟她产生共鸣的痛苦,在这种痛苦体验中,她建立起来的却是文章必须来自自身情感的写作意识,所以在此后稽山中学的一次偶然游历中,她才会关注这些参天古木,才会在那里找到她的树,才会在事隔多月以后的活动反馈里再一次重提旧事。所以我想如果没有“一中没有我要的那棵树”的痛苦也许就不会产生“稽山中学那棵我要的树”的欣喜。可以说痛苦直接催生并强化了这种写作意识。
从大多数同学的反馈来看,比“痛苦”更多出现的创作状态其实是“纠结”,下面摘取的是学生对于这种状态的典型描述:
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我爱写歌词”活动。创意是极好的(不知道是怎么想出来的?),可是我那会却为它伤透了脑筋。因为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听中文歌了,平时耳朵里塞的都是外文听不懂的依依呀呀。要编歌词,就得先一点点熟悉歌,再费心想歌词,编歌词去吻合节奏,真觉得这是音乐生才干的事儿啊,所以就一边抱怨一边又兴趣盎然地干了
关于歌词的内容,确实比较费脑子。爱情是好写,满大街的流行歌翻来覆去唱的都是它,可是却不免肤浅。歌颂青春?貌似只能选那些快节奏的一听就很热血的舞曲吧。要不就抒发感慨?就是它了!
于是我的创作大功告成,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听别人的歌觉得感情抒发很自然,有时候还能唱到人心里去,可是自己写的就是觉得有点做作,有点肉麻,横看竖看总是不顺眼。不过也就这么交上去了。(许嫣)
②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爱写歌词”这次活动,因为当时知道有这么一项活动,内心很是兴奋,因为幼年时第一个梦想是当演员。不过,我文笔、绘画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实践时会有一些困难。我们那首歌的歌词是我写的,我本来的目的是想写成那种淡淡的、温馨的校园生活,可是文笔真的不怎的,思来想去就是写不出那种意蕴。后来,也不知道怎么就给挤出来了。当然,和其他同学的一对比,就显示出了差距。我觉得我和朱逸文那个作品真的有点小儿科,但是奇迹的是我们竟然得了两个奖——最佳演唱奖、最具校园风味奖。哈哈,真的太意外了。(谢婷)
③依稀记得当初我们小组对剧本的头痛程度,什么题材,什么人物,什么个性,什么结局,什么特色,都是谋杀我们万千脑细胞的一级杀手啊。结果,在提取了我们所剩不多的想象力,在秒杀了好几节的自修或活动课,在“吴琼”的毅力和“金城”的信念下,终于熬出了“密室杀人”的这锅粥。
虽乐趣横生,但烦恼着实不少。没有范本、没有范围,一开始的我们真的毫无头绪。当找到题材后,缺乏一定素养的我们又不知从何下手。情节的推动、悬念的设置、手法的运用,这是初生牛犊的我们力不从心的地方。最后,四人七手八脚的交出了答卷。(何淑婷)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是否可以为“纠结”状态作这样的概括:主观上有美好的设想和愿望,几近完美;客观上有种种现实的努力和尝试;但是结果与想象有距离。在这种状态中,我觉得最为可贵的是学生想要写好的意愿,这是通常作文中最缺乏的动力,诚如第③个同学所说,学生的作品都是在自觉自愿地牺牲了很多“自修课”和“活动课”之后的产物。语文老师不是经常对“理科凶猛”的现状感到束手无策吗?不是为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日渐边缘而徒叹奈何吗?其实只要激发学生的意愿,理科作业是挡不住语文创作的强大攻势的。
△欢乐与满足
如果这些创作活动仅仅给学生的是“痛苦与纠结”的感受,那显然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实践证明,学生在创作中的确获得了我所期望的那种欢乐与满足,而这种快乐和满足几乎在平时作文中是不能看到的。且看学生自己的描述:
①而我对“小说”的印象最深,因为我觉得它历时最长,构思最辛苦。整篇小说是由我们四人小组的所有成员认真完成的,每个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组合,才完成了它。虽说小说字数不多,但每一句话都是我们反复推敲出来的。记得其中有一段仅仅两三百字,却花了我和另外一位成员整整一中午时间,大概改了四五遍,最折腾人的是当我们意见不一致,互相难以说服的时候,小说就卡住了,写得确实比较累。然而,我从中得到了无限的快乐和幸福,因为它带给我的不仅是小说本身的快乐,还有广袤理科作业中的片刻休憩。(杜诚杰)
②小说:这大概是我最后一次参加语文写作活动也是最积极的一次。我不仅超乎想象地完成了本组的任务,还自愿帮别的组写了一段(因为她们组的作品所涉及的东西包含在我个人的兴趣爱好里面),总之那段时间整个人都处于一种非常亢奋的状态。(杨艺)
③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活动的确很好玩,即使有的时候为了让作品完美一些而心甘情愿地浪费时间,这个比做作业有意思多了。……小说,写得时候很欢乐啊,把一个词改动一下都会笑很久(例:“红酒”改为“可乐”)。我们本以为我们会是最后一个交的,过了很久之后居然听说某组还在写,于是乎,心安理得地振奋了。(裘学)
④编歌词这个是玩得最欢乐的一次了,还记得那个发奖品的早上我差点把下巴都笑掉了。在这次活动中也见到了很多同学平常“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如说,庆庆原来这么会唱歌,沈悦写的古典味道的歌词那么好……有点遗憾的是没能看到每一个同学创作的歌词。如果能把全班同学的歌词都做成PPT,展示一下就完美了,到时PPT也可以收藏起来,作为一段美好回忆的记录。(吴琼)
⑤这些活动使我们与同学在交流时感情得到加深。如最近写小说,平时不怎么聚在一起的大家汇拢来讨论了好几次,兴奋得不得了,大家彼此也很开心互相合作完成属于大家的处女作小说。(李家华)
⑥首先想说一说写诗的活动。搞这个活动实在是太英明了!这可能跟我自己本身挺喜欢诗歌有关系,但是像诗歌这种东西,就是应该在这种年纪写啊,这是青春的标志啊。不写过诗的青春怎么能叫青春!况且如果等到我们再成熟长大起来,进入社会,就会失去很多单纯的能表达的感受。虽然我很喜欢诗歌,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强制力或者交流的机会,恐怕也是不会怎么去写的。所以我对这个活动只有满满的赞美。(谢一宸)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首先,快乐来自于创作的过程,也来自评价的过程;来自于自身写作的过程,也来自于同伴讨论的过程。即快乐是贯穿于各种环节的,我想这正是一个活动能够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证。
其次,快乐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小说创作”“诗歌创作”和“树的创作”这三个活动学生反馈差别很大,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他们最喜欢的一个活动,有些同学则认为这个活动让他倍感“痛苦”(当然这种“痛苦”我在上一部分中已经阐述过了),比如这里第⑥个同学与上面痛苦描述的第②个同学,写得都是对诗歌创作这个活动的感受,但却截然不同。又比如第②个同学,同是写小说,但是由于题材不一样,她的感受也是很不一样的,与她兴趣相合的这篇小说使她长久地处于亢奋状态。所以我想也许我们不能保证每个活动每个学生都喜欢,但我们可以期待六个活动中“总有一款适合你”。
再次,快乐是不计较时间付出的。虽然今天教育的大环境还不允许我们不谈功利,但是我还是不愿把我的学生想得很功利,有时也许是老师的功利才导致了学生的功利。从这几次活动来看,我认为如果让学生真诚地感受到快乐,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愿意牺牲他们宝贵的“题目时间”的。他们在回忆两年的活动之后,对于高三即将来到的活动“告别”非常感伤,他们说希望高三能够再搞一次,哪怕仅仅是一次。
△成就与珍惜

创作活动和作文的差别还在于活动之后的感受,大多数学生在反馈中告诉我即使最后的作品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即使最后的作品与自己最初的想象总有相当遥远的距离,但是他们还是非常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的作文本可以丢,随笔本经常换,但是对于这些记录了他们痛苦、欢乐,凝结了他们智慧、努力的“作品”却异常珍视,他们说这是他们高中的见证,“是日后回忆高中生活中不得不提的一段记忆”,“回忆起来,当时印象深刻的事,如今依然印象深刻,在被人称为“苦海”的高中,我们度过了并不乏味单调的两年,留下了珍贵的记忆”,那么就允许我摘录几个学生的感受,作为这些活动的记忆吧。

①写小说也很有意思,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让思绪飞扬,天马行空一般,真好!虽然写出来的东西可能连小说也算不上,可也算创作了一回,感觉真爽!(李夏倩)
②“拍客”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幸运的是我的作品还被老师当做优秀作品来展示,这是我引以为豪的事情。老实说,我的拍客内容没什么深刻的寓意,更没什么人生哲理可以来参悟,只是用来缓解紧张的学习生活罢了,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因为展示我的作品时,在大伙的脸上我看到了快乐,教室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我想我是目的达到了,很有意思!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些同学优秀的作品,如今再翻看那些作品,往日的快乐情景也就历历在目了。将来空闲时,翻翻这些作品,不失为一件乐事!最后是我们最后一个活动,也是我印象最深的。因为这次我担任了“主编”,虽然文采不咋地,但是我们近万字的小说也创作出来了。现在还没有接受老师的点评,我也不可以自吹自擂,但我个人认为还是不错的,无论从主题,手法,内容等等,都很符合时代的要求。这或许是我最满意的作品!(谢金炎)
③参与活动的过程是辛苦的,但享受成果的兴奋与幸福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滕靓彦)
④每过一段时间会整理一下试卷与作业,有价值的保留,无用的就扔掉。当无意间翻出这绘本,虽然只是简单的白纸加线条,零零散散,但舍不得丢。高中以来我的“创作”被表扬过两次,对于我这个语文成绩平平的人,它意义非凡。(王鑫豪)
⑤现在我的电脑上还保存着所有活动的记录,复制几份在不同的地方,防止珍贵的记忆消失。(沈燕)
(2)写作意识的改变
△写作认识的变化
活动之初,我就意识到,我所面对的是习惯于“应试作文”的学生,“为文所苦”已是常态,而我必须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寻找到写作的快乐和真谛。正如一个高二分班进来的学生所说,“这些活动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从一开始抵制到后来的接受,最后爱上,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经意。”(平芳芳)很高兴,在这些活动中我看到学生对写作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他们终于看到在“作文”之外还有广阔的天地,还有迷人的风景。
他们说:
①我很喜欢语文活动。也许我本身是一个喜欢文字,喜欢歌曲,喜欢生活中细小种种的人。而我认为,语文是生活的哲学,是一种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学科,也许并不喜欢称之为学科。也许真像你所说的,有时候自己想写点什么了,不管胡言乱语点什么都行,这时候的文章没有主题,无需修辞,更不用刻意分段,甚至可以连着打出长长的内心里的句子而不用标点。这时候我们因为想表达,所以可以表达。而在考场里,面对着一个话题,百般难开的口,想着如何围绕一个主题,如何表达出最好的句子,而失去了真实。我参加过的语文活动不多,可是记忆犹新。语文给了我们在春天里寻找自由的借口,给了我们在青春中写诗的留念,给了我们创造的机会和可能。我们热爱语文,不仅仅因为它是母语而让我们感到亲切,更多的在于它给了我们生活中无数的答案。也许我们有机会走得更近一些,靠近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聆听鸟儿、猫儿甚至是虫儿的低吟,我们可以走近一棵树,更可以触碰一朵花,我们可以描绘天空,更可以感受脚下的一小片土地。我们可以写写诗写写歌,留给记忆,也可以写一本书——一本只属于我们的集体的流年录。我们可以做得更多,而时间赋予我们的太少。趁着青春未老,趁着年华尚在。就像你说的,趁着高中,再多看看语文吧。(王周宁馨)
②习惯了听语文老师一板一眼地在讲台上讲课,机械地记录笔记。虽然偶尔也会有几个课外故事补充,但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在语文课上,大家可以唱自己填词的歌,可以朗诵自己写的诗,可以欣赏别人生活的片段,也第一次知道了有绘本这种比连环画不知道精美多少倍的神奇的东西存在,明白了小说创作并不是想象之中那么遥不可及,同时对周围环境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尉雪虹)
△具体写作意识例谈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这是老生常谈的观点,但对很多学生来说却是苍白无力的,他们拿到作文题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我看过什么文章,可以套用;我写过什么文章,可以改造;甚至是我怎样编造才能赢得老师的高分,至于我经历过什么,可以书写;我感受过什么,可以表达,在写作的意识层面是非常稀缺的,所以“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更像是说教,更似于标签。然而在这些活动中,我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意识正在逐步强化。比如绘本《孩子的孤独》直面现实人生,给了学生很多震撼,比如“拍客”《那些灯与钟》直接取材于家中各种样式的灯与钟,阐发出作者独特的个人感受,比如歌词《一直,一起》是两个独生子女时代难得有弟弟的女孩共同创作的,其中的姐弟亲情让人感动,比如诗歌《我从未像今夜这样珍惜自己》来自期中考失败后的感悟,比如“树”的创作,直接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我们生存的熟悉而陌生的校园。因而“生活” 在这些活动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没有生活就没有创作,下面这些话可以看做是学生对这种写作意识的反映。
①六次主题活动,让我明白了“取材于生活”这个道理。记得做绘本时,无论我怎么挖掘我的大脑,都想不出什么好的主题,当欣赏别的同学的优秀作品时,才猛一拍脑袋,生活中那么普通却又有深刻意义的事我为什么想不到?(秦汉清)
②像这样的活动,我有以下几点感受:第一,这些活动可以作为我们生活的调味剂。我们来到学校,大部分时间还是待在教室里,晚上到家里,也只是坐在书桌前,这些活动能缓和这样的气氛。如果不是为了找那棵树,我就不会发现校园中还有那么多我不曾走过的地方。第二,在这其中我也有所收获。过去我总觉得自己写作无事可写,因而我的作文越来越趋向于空洞的“仰望星空”式的题材。而像“拍客”这样的写作方式又使我的目光移到了自己的身边,关注人,关注生活中的事。第三,我在写作活动中收集素材、创作的同时,它本身就是素材,是生活中难忘的经历。(冯坚培)
③“很庆幸,第一次用不一样的眼光去看世界,去聆听,去观察,不再行色匆匆,熟视无睹。”“‘树’的主题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在校园里逛了一大圈,认识了不少的植物,那些植物就与我们在一起,这个特殊的机会让我重新认识他们以及校园环境。其实,校园很美,匆忙的我们似乎忽视了这些装点校园的功臣。但我觉得从认识自己的那棵树到写作文不过一两天,对其并无感情。如果,每个人可以拥有自己的一盆植物,悉心照料,见证它的成长,这一定更有感想可说。”(胡夕冉、吴书婷)
④这是入学以来第一次的语文活动。怀着好奇和满心欢喜,苦思冥想地画下了一幅幅稚嫩的图片。回忆着过去,配上一句句用心的话语,虽然不是很深刻,但饱含着满腔热情。“鱼和我的故事”来源于真实生活,小时候养过金鱼,但不久就死了,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是我第一次面对死亡。现在对那些鱼仍有深深的眷恋。所以我就画下那些画,写下那些文字。这是我第一次手绘,觉得很好玩。(沈汀)
○有想法的表达是自然的事情
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基本的文字规范,比如文从字顺之类每个学生基本都能做到。作文之所以让他们痛苦,一在于缺少写作的素材,二在于缺少表达的欲望,而这些创作活动激起了学生参与写作的热情,因而很多学生说,有了想说的欲望,其实表达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这个道理也许老师也讲给他们听过,但是经由他们个体实践与摸索,他们将认识得更加深刻。
①高二结束,语文在高中的活动也告一段落。对于我来说,这些活动是很重要的经历,也许是因为一直以来学语文都是应付考试,会慢慢的觉得想要表达,想要沟通的欲望逐渐减少,自己的表达力也在逐渐下降。不知道生活中的一切,在我这里到底可以表达成什么样子。参加这些活动后,尽管在写的时候还是有不知道怎么表达,不太自信的时候,但是我觉得自己有了表达的欲望,并且表达也有了进步。(王晨蕾)
②寻找一棵校园中的树并写文章,我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树常常被人忽视,尽管它本身千姿百态,各有特色。班中大概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了。我至今还能记得当时三三两两的同学围着树打量。我也走遍了校园,认识到学校里原来还有这样的树,某某树原来长那样。写树的时候毫无艰难的感觉。我认识到如果一件事物引发了我的思考,那么对它做一番评论该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王鑫豪)
③这是我最有感而发的一次活动(“拍客”)。假期里无所事事的时候在翻手机照,看到之前高一结束时拍的那些照片,有些感慨。第一次感受这样有凝聚力的班级,很感动,于是就想为它做一份纪念。尽管文字、内容、照片、制作都要比很多同学逊色,但是我依然会被自己感动。也是因为拍客,我平时随手拍生活的习惯得到了巩固,似乎生活多彩了许多。(戴颐霖)
○写作是技术更是艺术
写作应该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但是在应试作文指导中,我们大多强调的是作文的观点、立意、材料、结构,也就是说我们偏向于对写作技术的指导,至于“艺术”则寄希望于少部分有写作天赋学生的自发自觉追求。但是这些创作活动,由于主题的开放,形式的多样,立意的自主,结构的自由,使得学生更多考虑的是艺术,尤其是图画、幻灯的介入,更使得最后的成品接近“艺术品”或者说“作品”,因而有学生说:
“过去一年中,我们进行了四次写作活动。我比较喜欢的是“拍客”。现在人们片面地将写作视为一种“技术”“本领”,而忽视了它的艺术性。“拍客”让我找回了这种情趣,生活细节、社会现象、自然风光……都可以成为激发灵感的素材。”(冯坚培)
因此,我想也许我们创设一种尊重作品,欣赏作品的氛围,将有助于学生对写作艺术的自觉追求。
○阅读成就写作
绘本创作、诗歌创作和小说创作,是学生觉得比较困难的三个活动,困难之一来自于学生对此类文体阅读量的不足,(小说,虽然学生看得可能不少,但基本只是关注故事,对小说的艺术性鉴赏仍然不足),因而针对这种情况,在这三个活动的开始阶段,我都安排了阅读,绘本因为比较陌生,而且借阅不便,以我呈现和介绍为主,而诗歌和小说,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电脑、书店等媒介自己阅读,下面是一个学生创作诗歌的过程:
因为看不懂,所以盲目的崇拜。看的多了,就觉着好像看出了一点门道来,于是开始试着写起来。自以为不错的片断,就拿出去让人看,结果当然是灰头土脸。我从他们的鼓励与委婉的点评中看到了自己文字的苍白。但是我并不服输。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执著于一件事情,不轻言放弃,总会有所收获的。就像我,对于那些大作虽然还是搞不明白,但自认为还是有收获的。我明白了:诗歌是一座山,也是一条路。一条漫长且崎岖的山路。很多人还没走到山脚下就望而却步了,但这并不影响另一些人继续前行。也许回返的人们还会讥笑前行者的另类。攀登者不会在意这些的。众所周知,你爬得有多高,视野就有多开阔。半途而废的人永远也领略不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永远也欣赏不到那俯瞰万物的生动。(许楠)
这种直接从阅读中汲取写作营养,然后尝试独立创作,在创作中认识不足,继续阅读,继续写作的过程,我想这应该是创作的正途,很高兴,学生有了领悟,有了收获。
(3)写作能力的改变
关于这些活动是否促进了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这个问题我还不能完全自信地说“是”,因为这涉及到评价标准的问题,但我可以列举几个现象。
①作文得奖:在浙江省教育学会、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少年作家杯”第四届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中尚读高一的这届学生获得省二等奖一人,获得省三等奖三人。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等单位举办的第十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一人,省级特等奖二人,省级一等奖二人,省级二等奖一人。成绩位于学校前列。
学校文学社社刊和校报中经常可以看见学生的文字。文字成为很多学生表达生活,表达自我的自觉选择。

③考场作文成绩稳步提高,一般能够超过其他班级2分左右。

④个案陈述:
沈燕:女。语文成绩中等,热爱文学,文字有个性,但嫌拖沓。诗歌《我从未像今夜这样珍惜自己》在诗歌写作中脱颖而出。作文有进步,拖沓问题有部分改善,文章中时有金句金段,考场作文“独自面对”作为考场优秀作文传阅年段。
王鑫豪:男。语文成绩中等,热爱电影。绘本《孩子的孤独》和“树”的文章《不动声色的从容》获得好评。随笔有明显进步,文章带有明显的思想痕迹,考场作文也有长足进步,“少了一半智慧”一文在期末考中受到肯定。
魏翀宇:男。语文成绩一般,爱绘画,爱创作。在几次创作活动中都有较好表现,虽然考场作文尚在原地踏步,但是小说类文体却有了很好的发展。
谢一宸:女。语文成绩中上,热爱阅读,热爱诗歌,活动过程中,随笔写作呈现明显进步,有生活意蕴,有思想含量,几乎每篇都可圈可点。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再赘述。
基于上面的一些事实,我可以说,活动在促进学生表达方面是有实际作用的。
当然不是说有作用就等于没问题,在学生身上我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考场作文文学化倾向,尤其是小说化倾向,比如一些在创作活动中脱颖而出的学生在应试作文里依然表现平平,还比如创作的热情无法转化为作文的热情,如此等等,这些都期待着我的写作教改向纵深方向更进一步。
(4)意外收获
活动两年来,除了上述改变外,还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六个活动都是针对“写作”进行的,但从学生反馈中我明显感受到“超越写作”的价值。
首先,这些活动改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生活的感受。
①事实上我是从拍客这一活动时才对语文活动有个鲜明的认识。之前我单纯地认为只是作业罢了。高中之前从来没有参加过这般开放的语文活动,感觉很惊喜。以前就算很喜欢文学,很喜欢语文老师,也觉得没办法喜欢上语文课,喜欢上写文章。因为两者的最终目标似乎就是无趣地拼凑出一节课,一篇文。我觉得有幸能跟大家一起参加这些活动,留下美好的记忆,这是比那些已记不起成绩的试卷珍贵百倍的存在。拍客一开始我就当做是暑假作文来写的,就是一篇完全没花心思的无命题作文。我们初中学校就是个死板板的应试场,从来连自修课也没有,当时后知后觉才发现原来作文的作业也可以这样趣味十足,以后才真正花了许多心思,放了许多想法进去,获得了许多感动。(沈燕)
②我喜欢它们。从“我爱记歌词”到“拍客”,从“绘本”到“诗歌创作”,从“寻找一棵树”到“合作完成一篇小说”,无论是哪一次活动,都别开生面。它不同于死板的纸质作业,也不是限定了范围有许许多多客观条件约束着的大作文;它比随笔更能使我们畅所欲言,它比任何一次随堂思考更能激发我们的灵感……甚至可能因为它,我们才更懂得生活,更接近生活。(张佳羽)
十多年来的语文学习使学生对语文有了固定模式的认识,但是这些活动打破了这种模式,它不是作业,而是作品;它的主体不是教师的命令,而是学生的参与;它是记录,是思考,是岁月,是生活,因而很多学生对语文有了新鲜的认识,我以为这种认识正是促使学生投入创作的原动力。
其次,这些活动唤醒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
一直以来,粗糙的心灵被禁锢在课堂里,然而这样的课堂,给了我们许多机会去感受生活,去雕琢心灵。我敢说,如果没有这些课,我一辈子不会去做这些事情。写诗?就算有感而发也没有那么大胆子用拙劣的文字来表达;小说?有灵感最终也是半途而废;喜欢唱歌但绝对不会自己去创作;绘本这种,对于画画水平不是一般得差的我来说,根本不会去想它;可能会去做拍客,但也仅仅以眼睛为相机,以大脑为纸笔,心里勾勒点什么,然后没多久就忘记了。所以,这些奇妙的语文课,点缀了我们的生活。丰富的生活让人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单调的日子里,这样的课,无疑是我们最期待的。(尉雪虹)
在反馈中,很多同学都表达过类似的想法,包括前面已经引用的学生反馈。毋庸置疑,今天的高中学习的确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多是被动学习:为学习而学习,为家长而学习,为排名而学习,为老师而学习,而唯独缺少了学习者“我”的意愿与兴趣。所以这些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调整了写作者的学习状态,使学习呈现出本应该有的活力和张力,我以为这种学习状态的改变将直接导致学生写作状态的改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真正魅力。
此外,还有一些小小的也许并不起眼但也弥足可贵的改变:
①合作学习初见成效:另一个在活动中得到的东西,是和同学之间不断的交流,小组合作中总是会有大家都坚持己见的地方,再互相讨论,有时候自己想不到的东西,其他人会提出很好的意见,一起为了作品而努力。而最后各个作品一起展示的时候,也可以从别人的视角里获得一些什么。(王晨蕾)
②自主探究初见端倪:语文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每个活动中都会有很多知识在其中,比如树的活动,我认识了校园里很多种树,写小说的时候也查了不少资料。不管是哪方面的知识,都是一笔财富。(王晨蕾)
③文字理解更见精深:从编歌词的茫然无措,到写剧本的举棋不定,最后是写小说的齐心协力,七嘴八舌地出谋划策,小组间的凝聚力和默契程度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逐渐增强。或许,这就是几次语文活动在培养我们的语文素养之外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获。每一次的尝试,无论如何用心,总免不了带些粗劣的痕迹,却着实阔宽了对文字的理解(不只是用于写作文)。有了些新认识,总是令人高兴的。(朱雨晨)
④阅读范围更见宽广:老师向我们展示了那么多优秀的绘本后,我也很喜欢了,去书店是总会在卖绘本的书架前呆一会,随便翻翻看看,遇到喜欢的会买几本(绘本有点贵的),收藏一下!(张芳)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一个学生的比喻结束这些活动在学生层面改变的论述,他说:高中生活无疑是紧张、焦虑,甚至是茫然的,在这样的高压生活下,这些活动就像顶级日式牛肉火锅里又滴入了顶级的味增酱油,虽然它不是主要的食材,甚至连食材都不是,但若是少了它,前者也只不过是普通的水煮牛肉罢了。(魏宇)倘能如此,于我,也就够了。
附两篇学生的反馈文章:
我怀念的
前言:
从两年前的绘本,到几个星期前的小说创作,回头看看电脑里保存的每个人的心血,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过程。我们是第一届,也希望能把这些活动一直传递下去,给每个人留下高中三年某一时段的自己的心情。
NO.1“我爱记歌词”
我是一个喜欢唱歌、喜欢听歌的人,但当自己第一次写歌词的时候,才发现它和写作文一点也不一样。歌毕竟是要唱的,不能洋洋洒洒地写一长串,有一些可以在作文中直截了当写出来的句子,写成歌词却变得十分别扭。我和死党约定要把这首歌作为我们的友情见证,最后选择了她的作品,因为里面的有几句话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写照:我们会在某一时刻默契地对视一眼;会对一个小小的冷笑话笑得没心没肺;会在闲暇的时候一起约定一些秘密。能和她一起唱这首歌是一个很温馨的回忆,希望如果将来有机会,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能将两年前的那场音乐会再办一遍,那个时候的我们唱起当时自己写下的,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吧。
NO.2拍客活动

说实话,如果没有这个活动,或许我都不会知道“拍客”这个词的含义,当时被这个活动吸引的不仅是好奇,而且没有限定主题,终于能自由地完成一次作业。我是在2010年七月的最后一天完成它的,为了纪念那个时候狂爱的那首《张三的歌》与自己钟爱的三毛,我选择了流浪这个或许有点飘渺的主题,既然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那就只能在纸上憧憬了,谢谢这次机会,让我完成了一次“纸上的梦想”,也让我看到了许多同学暑假去旅游的趣闻,以及每个人想表达的东西。或许,我现在不像那时对“流浪”如此沉醉了,但偶尔打开电脑里的FUN文件,一张一张看下去,还是很有感觉。
文字和图片的结合,也会碰撞出火花。拍客是我在这几个活动中最喜爱的一个,或许是它能更自由地传达出我们喜欢的,关注的,想说的话。如果有机会,以后去旅游,不会再是仅仅地拍一些照片,我会选择略微的在旁边附上一些文字,回家以后留作一个纪念,或是传到日志和博客上,分享给每一个人——拍客的生活态度。(丁怡)
年少的歌 轻狂地唱

——写给Ms Dan(“我爱记歌词”活动参后感)
竟也过去一年多了,回忆却恍如昨日。
记得当你初次提起这个活动的时候,引来一阵嘘声。绘本活动才刚结束,你又想出了这个“折磨人”的游戏,美其名曰“写作训练”。当时的心里应该是不耐烦的吧,甚至有过“这老师花样怎么这么多”的想法。毕竟被应试教育熏陶了那么多年的我们,从未想过会有这么丰富的高中生活。曾经的想法大概是督促拼命念书的才是高中老师,然而你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完全颠覆我对老师的定义。
不得不说,过程是很折磨人的,尽管结局是完美的。对于一群所谓的“重点班”学生来说,想象力也许是奢侈的东西。所以对着一张白纸想要写所谓的词,大家皆一筹莫展。至于我是怎么完成的就不再详细复述,你可以想象一个可怜的孩子在书桌前抓耳挠腮哼着不成调的词的模样。总之是终于做完了。写的是孩子对离去的奶奶情意。虽然事后的评价说“情感很打动人”,但必须承认,存在虚构的成分。(你看我这么大的实话都讲了)
然后是组合阶段。
然后是展示阶段。
然后是评审阶段。
最后得的是第二名,在强大的古典歌词哀伤情调面前败阵下来也是正常的。当然,这是四人通力合作的成果。合作过程中有争执有推脱,但到底是完成了。结果也令人满意,得到的奖品作为纪念舍不得用。
很多很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便也是一段轻狂的年少。谢谢你给我们的一段美好时光。当再次提起,便也不枉三年的寒窗,可以骄傲地将之称为,韶华。(朱金铭)
2.教师的改变:
不可否认,搞这些活动的初衷有我的私心在,我实在厌倦了低效的作文布置与讲评,因而这些活动多少也带着一些“解放自己”的味道,那么两年来,我改变了一些什么呢?我对批改学生这样的作业有了某种期待;我在他们的作品里不止一次地沉醉;我复活了我少年时代的“创作梦”,因而也读了一些书,写了一些文章;我比以前更加热爱我的工作,十年之后我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初上讲台时的某种情愫;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过去更加亲近更加信任;不仅是我给了他们记忆,他们也给了我难忘的回忆。如果说改变,这些都是。
但是主要还是以下几点:
(1)对写作教学的重新认识
什么是有效的写作教学?脱离了功利之后的写作教学可以走多远?写作对学生到底还有没有吸引力,这些问题经常困扰着我。今天,我对这些问题可以稍作回答了。
有效的写作教学,应该着力于学生和老师的双向有效发展。如果我们被应试作文的条条框框束缚住,戕害的将不仅是学生的创造力,更是老师的创作力。我们将会可悲地发现,教书几年之后,我们本人对文字的感觉日趋麻木,对文学的接受力日趋衰退,我们几乎丧失了梦想和创新的能力,那么这样的我们怎么和十多岁正做着好梦的孩子对话呢?所以要让写作教学是有效的,关键在于老师是不被终日的劳作消磨了创造美得意愿而仅仅沉浸在几本教材和几个理论中的老师。
脱离了功利之后的写作教学可以走多远?理论上来说,我想,答案是“有多远,走多远”,实用技术主义的写作教学抑制了写作本身活泼的生命,事实上,只有脱离了功利的写作教学才可能是走向未来的写作教学,激发内在表达意愿是作文教学应该追求的“道”,如果偏离这个“道”而去追求各种方法的“术”,其最后结果很可能是虽然学生能写出几篇中规中矩的文章,但作为“人”的完整的表达意愿和能力却被剥夺了,因而即使我们不得不面临所谓的应试和升学,那么让这些“术”来得慢一点,在这之前,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纯正的营养。
写作到底对学生还有没有吸引力?答案是显然的。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对作文的前景悲观,并且作为教师,“主导”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很多学生在反馈中都叫我“狠”一些,“狠”就是严格,就是催促,就是要求,就是让他们经历过程的艰辛,最后给他们收获的芬芳。因为毕竟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作家写作也往往有编辑的“逼迫”,生活的“压榨”,何况是这些学生呢?所以身为教师,不要对学生在写作面前的“叫苦”心软,事实上,只要你组织得法,要求得当,内容合情,评价合理,学生“叫苦”不久之后就会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和幸福。
(2)对写作课程的重新理解
①写作内容的开发
写作几乎没有教材,有教材基本上也都是技术层面的指导,所以写作内容的开发全赖于教师,也就是说教师要具有写作课程开发的能力,那么哪些内容可以进入到写作课程中成为学生写作的内容呢?六个活动中,只有两个活动毫无疑义地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喜欢,好评度最高,一个是“我爱记歌词”,一个是“拍客”,仔细分析,我们将会发现这两个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区别,而这也许可以作为我们筛选写作内容的一个依据。
首先,这两个活动更具有活动色彩。“我爱记歌词”的呈现形式为唱歌,“拍客”的呈现形式为幻灯,都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非常直观显性的东西。
其次,这两个活动更贴近学生生活。“歌词”和“拍客”都属于自由创作,不像诗歌、小说有较高较多的要求,故门槛较低,学生容易进入,文字与学生的个人生活也容易发生碰撞,因而创作的成就感就越强烈。
所以,在写作内容的确定上,教师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找到彼此适应的素材是写作创作活动成功的关键。
②写作课型的开发
在六次活动中,我主要探索了以下课型:
指导课: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如绘本创作之前介绍绘本内容和基本创作手法,“拍客”前对文字配图这种创作方式的介绍。这种课型,类于讲座。所以一般适用于创作内容学生比较陌生,有一定创作难度的题材。
讨论课:事实上,由于时间问题,这种课型基本为自修课或活动课学生自发讨论替代。但如果作为语文写作活动课的一个课型,则在环节安排上需要考虑得更科学更紧凑。在诗歌创作活动中我曾经安排过这样的课。上课之前,我挑选有典型问题的三首诗歌,打印后发给全体学生,然后集体修改,主要目的是明确修改方向,为下阶段的个人修改做示范。另外还选了几首诗歌作为写作示范,教给学生基本的诗歌创作方法。
户外体验课:这个课型在“树”的主题活动中有过尝试。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把课堂移向室外,利用大自然这本教材,我以为即使在高中也是可以开展的。
讲评课或者推介课:主要是对学生中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点评,其方式比较多样,详见“创作评价与作文评价”部分,此处不再重复。
拓展课:这类课型与“讲评与推介”紧密相连。在“我爱记歌词”这个活动展示结束后,针对学生歌词内容比较单一的问题,我安排了一节拓展课,介绍其他主题的一些歌词,由于这个时候,学生已经亲身经历过创作的甘苦,所以歌词欣赏对开阔学生眼界,打开学生思路都是很有帮助的。
以上各种课型,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活动的开展,它们既是分割的个体也是统一的整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课型变化所带来的不一样的课堂感受也是学生期待这样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原因。丰富基于多元,多元指向同一。
(3)对“教”与“学”关系的重新定位
在“题解”部分,我已经解释了为何使用“学习”一词,而从六个活动的实践中,我更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全部的“教”的确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脱离学生实际的“教”不说没有意义,但至少意义也是寥寥的。这种在活动过程中越来越清晰的“学生学习意识”不仅影响着我的写作教学,同时还直接影响着我的阅读教学。通常阅读教学常常会发生下列问题:教师解读过于强势,过于琐细;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缺乏信任,“讲得多”;提问缺少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漠视学生的阅读起点和盲点,一厢情愿地教学等等,这些问题在重新定位“教”与“学”关系之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四、遗憾
1.参与度
虽然我在活动中已经十分强调“人人参与”,但从实践来说,这一点还是做得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尤其是以小组形态展示的作品,常常会出现一个同学,或者几个同学“包办”的情况。分析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首先,组内有创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其他同学相形见绌;
其次,活动不能完全吸引这些学生,兴趣不大,参与热情自然下降;
第三,缺乏严格的监管制度,即使不参加,老师也没有干涉;
因而一个成功的活动,必须要有合理有效的制度推进每个人的参与,当然在活动编排上要更多地听取学生的意见。比如有同学就提出如果“我爱记歌词”能够把每个同学写的歌词首先做一个收罗点评也许效果会更好,我深以为然。
2.点评
我自认为对点评还算重视,但是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我觉得无论我怎样重视都不为过,“我爱记歌词”和“拍客”颇受学生喜欢,点评到位大概也是原因之一。下面是学生的反馈意见:
①希望下次在点评时间的安排上能更周全的予以考虑。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个孩子,自己的成果总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赞赏。在这儿,我觉得可以适当的占用自修或是体锻课的时间,我认为同学们是能够欣然接受的。(娄旭)
②每个人的心里都渴望着自己的硕果得到肯定。也许我们写的并不是太好。我们愿意看到自己的,也欣赏他人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朵只在早晨开的蔷薇,它希望得到阳光。点评真的很重要。就算很多很多日子以后,翻出自己曾经写过的文章,写过的诗,涂过的绘本,拍过的照片,也仍觉得温暖而欣喜。(王周宁馨)
看了这样的反馈,我只能说我感到抱歉,我没有想到我的点评对他们那样重要,有些学生在反馈中说一直记得我的表扬,有些学生把我对他们作品的肯定引以为豪。是的,我虽然说,表扬比指出问题重要,但是实践中,我可能还是吝啬了我的表扬。
3.一个被我“腰斩”的活动
最后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就是关于剧本创作。剧本单元结束,应学生要求我在文科班里搞了一个试验,自由组合小组,写出剧本,然后组织表演以备评奖。但由于交上来作品的水平问题,以及考试时间冲突等原因,这个活动就被我单方面取消了。当时我一点儿也没有意识到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直到距离这件事情一年后的反馈意见中,很多很多学生依然重提旧事,他们说:
剧本活动被腰斩了,我表示很怨念。(葛灵燕)
可惜的是,它(剧本)留给了我们“未完待续”。好吧,或许很多事情并不需要放大镜和聚光灯,这样的曾经努力过、付出过,足矣,幸矣。(何淑婷)
剧本不演可以,但可以讲评一下,或者传阅一下。这毕竟是同学们劳动的结晶啊!(沈汀)
如果前面对“点评”的反馈让我感到的还只是抱歉的话,那么这些反馈简直让我良心不安。是的,我从成人的眼光,师者的要求去看他们的剧本,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是我忽略了一点,有问题的作品也是他们辛勤付出的作品,和我认为成功的作品一样。在努力的天平上,它们没有高低。所以,这件事情我郑重地在班级中向全体同学道歉,我辜负了他们渴望成功的努力。如果有可能,我希望,高考之后,我们能够修补这个遗憾。
当然还有另外一些具体操作上的遗憾,毕竟是第一次搞这样的活动。但学生说,“希望这些活动能在您的下届,下下届,下下下,下下下下……届一直延续”“不只是我们,我们后面的学生也能享受到这种快乐”,我想,如果还有第二次,第三次,我将努力去避免这些遗憾,让这些活动带给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快乐。
岁月静好,笔墨正年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7 23:13 , Processed in 0.50429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