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莫言小说特质及中国文学发展的可能性”研讨会将于10月22日举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0 19:2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莫言小说特质及中国文学发展的可能性”研讨会将于10月22日举行

2012年10月16日 来源:中国作家
  10月22日,文艺报社、中国作家网、新浪文化读书将邀请部分文学评论家座谈莫言小说特质及中国文学发展的可能性,专业分析莫言获奖的原因和意义,深度解析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展望中国文学发展的可能性。届时,中国作家网、新浪文化读书将进行图文直播,批评家们将就网友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在线互动交流。
  时间:10月22日下午14:00—17:00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19:30:3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致莫言的贺信

尊敬的莫言先生:
  欣闻先生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我们万分惊喜,至为辛欣,谨向先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你从1981年步入文学创作以来,立足本土文化锐意创新,勇于“拿来”兼收并蓄,从而为当代文坛奉献出《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优秀的中篇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杰出的长篇小说,并形成自己在小说艺术上鲜明的个性化与突出的原创性,以及率性与野性相呼应,雄气与豪气相激荡,瑰丽与诡异相辉映的独特风格。你的小说创作,一直葆有深邃的人性深度与持续的反思精神,总在历史与个人的互动关系中,探悉各色人等的命运走向。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述史还是写实,都力求写出一定地域的底蕴,一定社会的属性,一定时代的烙印;传奇性的故事,往往卓具浓郁的民间性,独特的人物,常常富于鲜明的民族性。这些追求,使得你的笔下的一切,都是人之情性与民族精神相贯通的的个人化呈现与艺术化象征。你当之无愧地属于当代中国作家一流群体中最为杰出的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对你的出色创作成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你经年以来辛勤耕耘的最好回报!
  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为你本人赢得了崇高的荣誉,给中国作家以莫大的激励,对于整个当代文学从业者增强文学自信心,提升文化自觉性,乃至加深认识文学在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使当代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学学科进而获益和从中受惠。我们深深地感谢你,更会高度珍重你为当代文学赢来的这一切!
  衷心地祝愿您在新的文学道路上,为中国和世界文学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继续增光添彩!。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2012年10月18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19:31:1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小说学会贺信



尊敬的莫言先生:
  欣闻您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谨向您致以热烈的祝贺!诺贝尔文学奖作为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世界级文学奖项,此次颁给您,既是对您多年以来文学成就的高度肯定,同时也必将有力地推动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并促进各国之间文学和文化的深度交流。
  您自执笔创作以来,凡三十余年,一直孜孜矻矻,勤勉不懈。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酒国》,到《檀香刑》、《生死疲劳》、《蛙》,一部部佳作迭现。“高密东北乡”作为您的精神原乡和文学母土,这是您为世界文学所贡献的丰硕的成果。时间将会证明,它将与威廉·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马贡多小镇”一样,成为世界文学地图上具有重要价值的人文坐标。在这里,百年家国的屈辱和荣耀,生命的苦难与尊严,人性的高贵与卑微,灵魂的升腾与堕落,糅杂交汇。神奇瑰丽的想象,丰富细腻的感觉,匠心独运的形式,汪洋恣肆的语言,异彩纷呈。我们认为,您的意义,不只在于您代表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同样在于您在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虔敬态度和所投注的巨大热情,在于您对文学的世界所做的广袤而深厚的开掘,以及对小说叙事艺术的无限可能性、对于汉语言的诗性魅力的努力探索和高度造诣上。
  中国小说学会是国内从事当代小说研究的专业性文学团体,秉持着“历史内涵,人性深度,艺术创新”的标准和尺度,以紧密跟踪、及时总结并深入反思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趋向和创作实绩为主要目标。您的大作如短篇小说《木匠与狗》、《月光斩》,长篇小说《檀香刑》、《生死疲劳》等,均曾先后进入我们的“中国小说学会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对您的创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保持密切的关注。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只有毕其一生穷其心智去努力创作那种既具有“表现的深切”又具有“格式的特别”(鲁迅)的好作品,才是最有价值的事情。一个真正的作家最终藉以确立自己的文学形象和生命意义的,也主要在于他所奉献的在艺术上堪称完美的作品。我们衷心地祝愿并深信,您在未来的文学道路上,将会为中国和世界文学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中国小说学会
2012年10月15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19:33:59 | 只看该作者
余秋雨:中国当代文学比世界一点不差 莫言最靠前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0月1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10 月18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出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这是莫言获奖后首次在北京公开亮相。从得知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今天,莫言自称仿佛经历一场洗礼。“如同一面镜子,看到人心、看到世道,也看到自己。”廖攀 摄  
  中新网10月18日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18日表示,中国当代文学没有那么糟,最优秀的几位作家作品,比“五四”以后的作品一点不差,比世界一点不差。自己就一直把莫言排在当代作家最前面。他还大赞莫言令中国文学形象发生变化。

  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18日在北京的一场座谈会上公开亮相。出席该活动的余秋雨讲出了自己所理解的莫言作品核心:只写生命本体,超越一般的现实主义描述;在边缘状态下写得非常好;他的生命状态包含着集体记忆。
  余秋雨说,自己在北大讲课的时候,一直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没有那么糟糕。从80年代开始的当代文学是相当不错的,真的整体上不比“五四”以后的文 学差。当然现在那么多作家当中,也有不同层次,但最优秀那几个人的作品,和“五四”以后的作品比一点不差,和世界比一点不差。而且自己排名的时候,总是把 莫言排在最前面。
  余秋雨还为莫言获奖后表现出的从容、平静、低调、谦虚的态度,感到非常高兴,“为中国文学家非常争脸”。在他看来,莫言那种没有过分语言、没有夸张语调,平平静静的态度“真是好”。
  在自己发言的结尾,余秋雨套用“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的名言说:“莫言先生,你不小心进入到这个支点,你让中国文学的形象发生了变化。谢谢你。”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19:39:23 | 只看该作者
莫言获诺奖的七大标志
王久辛
    值此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夜,我又想起另一位宿星巨擎式的中国当代作家闫连科!正像莫言曾不幸被我多次预言今终于获奖一样,今借此良辰美景,我再次预测:未来闫连科、王安忆也定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完全是基于我对他们作品阅读的认识得出的结论。

莫言获诺奖标志「1」

    诺奖评委开始反思:是否中国体制内就没有好作家?一味儿地颁给“持不同政见者”是否偏颇?是否以一部分遮盖了另一部分?而当他们从体制内发现了莫言,尤其是他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刻度,还是丰富度,都达到了令人震撼,且艺术形式又一部与一部拉开了距离时,于是,他们被征服了。

莫言获诺奖标志「2」

    中国当代文学进入重新发现莫言、认识莫言、理解莫言、解读莫言并消化与提升对莫言作品精神内涵的开发,并为人文建设提供新的精神资源的新时段。尽管莫言在三十年的写作生涯中,被许多有识之士发现,但均未形成当下这样的焦点,也就是说,他的艺术才华并没有被充分全面认识。今天,机会来了。无论是作家还是对普通读者,莫言作品都将对当下国人构成“影响”。

莫言获诺奖标志「3」

    当此全民拜金崇权之际,天外传来个莫言获诺奖的消息!这消息有何意义呢?一个写字匠,他写小说被拍成电影,后来又获得茅盾奖,今再获诺奖,文化人都在谈莫言,莫言进入了大众的精神生活。那么莫言小说的精神世界是什么呢?我体会:是蔑视权贵,痛斥拜金,崇尚民主,追求自由……

莫言获诺奖标志「4」
   
    莫言获奖让被权力与金钱崇拜折磨下的人们抬头一看~~哦,还有文学高昂着贵族的头颅,以嘲弄讽刺痛斥怒骂夸张写意象征变形等等文字,迎击着权力对人心的攻击,消解着金钱对人心灵的腐蚀。证明:很多社会教化功能死掉了,而文学仍然活着,并以更低的姿态,精心而又细腻地呵护着不太走运的吾国吾民……

莫言获诺奖标志「5」

    虚无与无为,并非智者的遁世法门,而如莫言等超拔的先知,以荀子之“积微”的精神,积厘垒寸的努力,才是大先生鲁迅所言称之“真的猛士”!多元选择不是不要选择,而是选择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像莫言一样~一部一部地写出书来,影响人。

莫言获诺奖标志「6」

    伴随着莫言作品被世界更大范围的翻译出版,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将告别“闰土”“孔乙己”“阿Q”时代,尤其通过莫言描写当下现实生活的小说,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恢宏壮阔与泥沙俱下,纠结的现实矛盾与艰难行进的步履……使西方的傲慢与偏见渐入缓慢的理解。

莫言获诺奖标志「7」

    毫无疑问,它标志中国文学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又多了一名中国国籍的华语作家。它证明评委们也在扩大眼界,也在张开臂膀,也在拥抱才华超级的人。当然,也标志着诺奖评委在不断修正自己,以摆脱对东方社会制度的偏见与曲解。换句话说,机会对于创造的天才永远是有滴!努力兄弟们!
                 2012年10月12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00:08 , Processed in 0.13963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