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因为诗歌,我们的青春不缺激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9 18:3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因为诗歌,我们的青春不缺激情  2012年10月19日  作者:杨桂青 徐启建   来源:中国教育报
  
“梦之彼岸”校园诗会学生诗歌朗诵现场。 清华附中供图
  “我们要回归诗意的校园、诗意的课堂、诗意的日常生活,从功利校园、功利课堂中突围,去探寻一条本真唯美的教育途径。”
  9月22日至23日,“梦之彼岸”第二届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以下简称“诗会”)在北京清华大学附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40所学校约500名师生参加了这一校园文化盛会。诗会由华东师范大学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和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教育报理论文化中心、清华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主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承办。“你写诗了吗”,一度成为清华附中的校园流行语。
  中国教育报总编辑翟博在会上发言说:“中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只有在此时努力播撒文化的种子,激发诗性的想象,才可能培育出志向高远、心灵高尚、人品高洁的一代新人。”
  在诗行里绽放青春之火
  “深夜/深夜的漆黑的公交车在疯狂的深夜颠簸/三文鱼在深海中思考/当但丁在地狱中呐喊/求索/……/请怜悯地告诉我/什么是青春/说什么/青春”。北京市八一中学高一(10)班张听雨,把对青春的困惑和渴望写进了这首《青春的咏叹》,浓郁的生命气息和少年情怀让人感叹不已。
  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说:“我们有责任让诗,这人类共通的宝贵精神之歌在年轻一代的心灵中回响,让诗的甘醴滋润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心中小小的嫩芽能有长成参天大树的机会。”
  每届诗会,稍显稚嫩的诗笔,略微青涩的诗情,都蕴含着饱满、圣洁的生命。
  每届诗会,都吸引诗人前来歌唱。著名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家新说:“我衷心祝愿诗歌这匹神秘的黑马来到你们中间去寻找它未来的骑手。”
  诗歌必然会在年轻人中找到它的骑手,因为青春就是一首诗。清华附中副校长杜毓贞说:“诗歌就是生活,就是生命。”
  高中生的诗歌,记录着他们的成长和梦想。东北育才中学高中部学生金燕宁说:“始终不敢说自己懂诗,但诗歌却懂我。似乎每一个让我会心一笑或黯然神伤的句子背后,都有一个懂我的人和我分享对生命的感动。”
  青春,有诗相伴,是幸运的。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关国真说:“诗歌给人以美好、力量、憧憬和激情。”学生们在作业、升学的压力下尽情写诗,引来王家新的羡慕和感慨,他说:“上高中时,我很兴奋地把两首诗给教导主任看,据说在我们学校他的文学水准最高。他眉头一紧,说:‘这是不是抄的?’”从此,他不敢再拿给人看。
  但是,校园无处不诗歌。青岛二中学生厉承祥说,他们曾在国旗下为学长赋壮词,祝福高考顺利;在礼堂里为老师写笙歌,表达内心感激。清华附中高二(5)班温心怡说,每年一度的运动会总会广播学生的诗歌。黑板报上、作业本里,也常见学生诗作。
  青春是真诚的,走进他们的诗,便可走进他们的心。郑州外国语学校学生王子雍说:“我们倡导以抒发真情实感为目的进行诗歌创作,而非为了写诗而写诗,为了创作而创作,那样太功利了。”日前,郑州外国语学校举办了诗歌朗诵会,同学们尽情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深情和对真诚爱情的歌颂。诗会让他们以诗会友,结交全国各地热爱诗歌的朋友。深圳外国语学校则成立了凤凰诗社,倡导“我手写我心”。
  诗歌也凝聚着年轻学子的责任感和赤子心。本届诗会分为诗歌朗诵会和文化沙龙两个环节。北京101中学高三(12)班李沛洋朗诵了自己的诗作《离骚》,为朗诵会拉开序幕。同学们壮怀千古,叹屈原,咏李白,祭赤壁,缅怀纳粹集中营里被活埋的小女孩,歌唱滕县殉国的官兵。厉承祥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从个人的健康,到国家的富强,从文化的传播,到文明的延续,我们写出的应该是熔铸了社会责任的诗。”
  用诗歌的方式表达青春,表达爱恨情仇,是对母语特有的亲近。苏州十中学生王中沛说:“诗就是情感自由地流淌而成的。”徐子宇说:“我们会通过诗学会表达,学会优雅地表达情感。”
  夫子曰,诗言志;又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青春的吟唱,接续着传统诗教,融合着时代之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9 18:38:48 | 只看该作者
用青春之诗焐热时代的冷漠  可是,在现实中,诗歌又是多么尴尬啊。
  “今天,诗歌很边缘化了。”诗人潇潇说。
  “写诗歌的人,逃到小说里去了,写诗评的人,逃到小说评论里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说。
  “有人说,诗歌似乎已经进入了一条死胡同。以前,诗人写,大众看;后来,诗人写,诗人看;现在,诗人写,没人看。”清华附中教师崔琪说。
  工业化、高科技的发展为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开始吞噬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工业文明对理性的强调,造成人的情感的枯竭。
  在这样的时代,分数与理想、书本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课堂与人生、学校与社会之间,似乎两两割裂开来。青春更加需要诗歌的抚慰。
  学生、教师、校长开始写诗,甚至举办成了一场诗会。
  “我一度认为我们距离诗是那么遥远,诗歌已成为中国的一个渺远的梦,烈焰过去了,只留下余烬。”苏州十中语文教师唐岚说,“可是,这场火劫过后,却依然听到了锯木的声音、砌砖的声音、修筑围篱的声音……那是火劫后美丽的重建之声。”
  崔琪说:“只要我们的心地是赤诚的,灵魂是圣洁的,情感是真诚的,梦想是高远的,诗歌就一定会存在。”
  难怪潇潇会说:“你们身上有青春,有本真,还有在这个时代没有被扭曲、被异化的东西。你们是最有希望的诗人。”
  诗歌,是疗治时代病痛的一剂良药。河南省郑州一中语文教师徐群说:“我们心灵底处有一份浮躁,我们有些迷茫,我们开始彷徨。就让我们用诗歌去提高人文素养,去抚慰心灵。”
  诗歌会增强人们对时代的敏感和洞察力。北京大学网络学院蔡可说:“诗歌可以帮助人们去认识宽厚的人生,体会个体在历史、人生中的处境,增强洞察力。”
  诗歌是时代的脉动,是时代精神的拯救者。江苏省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说:“诗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黎明。没有诗的时代,是沉睡与昏沉的时代。”王殿军说:“诗歌是诗人的心灵之声,诗人具有时代性,诗也有时代性。”
  当然,诗歌中也传递着亘古不变的情怀。福建省福州一中校长李迅说,诗歌会超越这个时代,无论是《诗经》,还是李白诗、易安词,都有超时代的美和价值。
  青春、生命、梦想、彼岸,是代代诗人吟唱的主题。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9 18:39:23 | 只看该作者
 高中教育在诗性中升华  “诗会下次在哪个学校举办啊,明年我们高三了,能去吗?”清华附中高二(4)班的韩宇问,“现在很多活动都太功利了,难得有这样的诗会。”
  时至今年,诗会已至第二届。说起诗会的“诞生”,柳袁照、王殿军、李迅和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毛杰等人几乎句句相似:“在美国康州的那个傍晚,在火红的夕阳下面,来这里参加培训的几十位中国高中校长萌发了一个愿望,举办全国中学生诗会。”江苏省苏州十中率先响应,去年10月底举办首届全国中学生诗会。借用唐岚一句话,这些校长都是重建诗歌国度的“挥斧舞锯者”。
  “在高中举办诗会,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也是推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实践。”翟博说,“我们积极促成并全力支持开展‘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活动,就是希望在基础教育界点燃文化育人的火把,努力让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校长和教师,都有文化自觉、文化担当,让我们的教育充满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拥有崇高的文化品格。”
  高中生不能再像现在一样,陷在题海里、作业里,应该给他们一些人文的、美的滋养。华东师范大学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所长霍益萍教授说:“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是由一批有改革愿望的高中校长自主发起的,反映了校长们对当前高中教育改革的内在冲动和愿望。教育应该多一点诗意的滋润,多一点诗性的精神。”
  在诗会带动下,写诗、开诗会、出诗集,已经成为许多中学的常态。学校借此推动特色办学,丰富学校精神,深化学校文化,为学校教育探索新的可能。
  学校教育需要诗性品格来提升。苏州十中正在践行诗性教育,并成为江苏省诗歌教育基地。柳袁照希望让诗意的生活成为校园的日常生活,他说:“我们可以不做诗人,但是必须有诗人的情怀。”诗人的情怀是不雕琢、不做作、纯朴一生的情怀,是内心强大、视野宽广、不功利、率真、善良、一生有梦的情怀。
  很多教师也开始写诗。清华附中出刊教师诗集,语文、数学、物理老师等都拿起了笔。王殿军说:“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真诚奉献,让我们这群人聚在了一起,也让我们细心呵护正在校园各个角落萌发的诗意。”
  写诗,办诗会,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时代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样的人,一定是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人。柳袁照说:“我们要回归诗意的校园、诗意的课堂、诗意的日常生活,从功利校园、功利课堂中突围,去探寻一条本真唯美的教育途径。”(记者 杨桂青 徐启建)
    《中国教育报》2012年10月19日第7版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9 18:40:12 | 只看该作者
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与会者对新诗教育的思考  2012年10月19日  作者:杨桂青 徐启建   
  诗歌教育包括现代诗歌教育,无论对教育,还是对人、对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王家新说:“诗歌的教育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诗歌,更是为了一种语言和文化的未来。”
诗歌是为了语言和文化的未来
——“梦之彼岸”第二届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与会者对新诗教育的思考
参加诗会的师生们在倾听、品味来自心灵的声音。 清华附中供图
  ■本报记者 杨桂青 徐启建
  师(读完戴望舒《雨巷》后):“丁香姑娘是什么样的形象?”
  一位对文科不感兴趣的理科男生:“我不知道丁香是什么,对丁香姑娘一点感觉也没有。”
  一位语文功底较好的男生:“丁香姑娘是《神雕侠侣》里面的小龙女,我读了之后热泪盈眶,恨不得叫一声姑姑。”
  一位女生:“像个女鬼,特别缥缈。”
  另一位女生:“没有丁香姑娘,只有丁香和姑娘。”
  ……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附中高三现代诗歌课上的一段师生对白,这位语文教师说:“学生对诗歌的感情,远远比不上他们对轻松读物的感情。还有的学生说,上语文课‘性价比’不高,因为无法量化成一套考题,上完语文课,我不会考试。”
  在“梦之彼岸——第二届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文化沙龙教师组现场,各地教师纷纷道出了诗歌教学特别是现代诗歌教学的苦恼。
  现代诗歌教育的尴尬
  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文学教研室主任霍俊明曾对178位高一学生进行过一次现场调查:“如果没有高考,在座还有多少人会选择学习语文课?”举手的只有7个。
  一场小调查,道出了中学语文的尴尬。而在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又是最尴尬的。
  清华大学附中高中部语文教师汤莉说,现代诗歌教学在课标规定的教学范围内,但无论是会考,还是中、高考,都不考查对现代诗歌的理解、鉴赏,作文也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对现代诗歌的考查内容只剩下知识记忆部分,似乎读两遍,记住作者简介即可。
  既然如此,教起来还有什么意义呢?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田福春说:“现代诗歌属于国家课程,不以考不考为标准,老师要讲,但又不能全讲。”很多语文老师向他反映,“学生可爱学诗歌了”。
  但因诗而起的“风波”仍旧不断。
  北京顺义区杨镇一中语文教师孟云霞指导学生成立了荷风诗社,一位学生对她说:“您激发了我的文学梦想,但是,请您坚定地告诉我,无罪!”还有班主任对她说:“某某同学语文试卷背后写诗了,但一张卷子错了3道题呢。”
  荷风诗社的宗旨“诗不远人”,即“诗意生活,人皆有之”。校长孙孟远对她说:“这句话好,朴实有道。但诗歌离人还真是挺远的,你做的这件事太难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9 18:40:44 | 只看该作者
有声有色把诗歌教育进行到底  即便如此,清华附中还是在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开着诗歌课。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为什么要把‘彷徨……悠长’放到第二行与‘独自’隔开?”在戴望舒《雨巷》一课的学习中,同学们纷纷“发难”:“诗中太多相同之处,总会让我感觉啰嗦。”
  汤莉说:“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学生不懂什么叫诗。”高中阶段的现代诗歌主要集中在高一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教材选录了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是“感受、鉴赏”,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学生觉得古体诗才是诗,讲现代诗时,他们普遍反映不懂。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发现,原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格律诗的形式,通过错落有致的诗句排放,营造别一种水波荡漾、摇曳生姿的美。”汤莉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懂得了现代诗歌,学生未必亲近诗歌。我们用想象还原的方法,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感诗人所感。”汤莉还用了解“抒情语体”、熟悉“现代诗形”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现代诗歌。
  “当学生开始亲近诗歌之后,更理想的提升途径当然就是朗诵和创作了。”汤莉说。
  诗歌创作和朗诵一直是清华附中语文传统活动。初中的诗歌教育也很注重这两点。语文教师张彪说,初中诗歌教育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立足课本诗歌,激发学习兴趣;二是立足诗词积累,进行文化熏陶,开发校本教材,让学生学习约230首古诗词;三是立足课外选修,进行方法指导。了解诗人、研读诗歌、记录感受;四是立足诗歌活动,激发创作热情,比如举办“忙趁青春赋华章”现代诗比赛等活动。
  清华附中还针对初一下学段到初二上学段的学生开设了“现代诗歌导读”选修课,每周一课时。内容按历史脉络编排,同时兼顾风格的多样性。授课形式首先是读,感受诗美。其次是讲,熟悉读诗、赏诗的方法。语文教师赵岩说,最有意思的是“撞”,师生、生生就诗歌创作、鉴赏进行“碰撞”。“我曾拿出自己的一首小诗让孩子们赏析,结果被‘骂了个狗血喷头’,在备课组传为笑谈。”
  就这样笑着、朗诵着、写作着,清华附中的诗歌教育传统延续着、创新着。语文组组长徐慧琳说:“作为中学老师,我们愿意为传承、推广和发扬中国的诗风词韵作出自己的努力。”
  从诗的角度进行诗歌教学
  对高中的诗歌教学,与会专家感慨万分,纷纷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现在学生学语文是为了写作业、考试,”诗刊副总编辑商震说,“其实,诗歌、散文是用来‘享受’的。能否在教学中让学生享受诗歌?”
  诗歌与语言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商震说:“诗人可以在母语里翻跟斗、撒欢儿,诗歌不遵循语法、逻辑,而是遵循诗人内心的情感秩序来写的。”他建议从抒情文体的角度进行诗歌教育。
  “蹲下来,和学生一起读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则建议语文教师打破诗歌史的线索、流派的界限,打破高中、初中的壁垒,让学生直接接触诗。
  今天,农耕文明时代的生活经验不断消失,家书、情书变成了短信,遥远的行走经验被飞行代替。而要学好诗歌,就要有一定的生活和情感经验。商震说:“一个没有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的人,要在‘雨巷’里找到和他对应的点,是很难的。”
  北京大学网络学院蔡可则建议从课程和学校发展的角度看诗歌教育,从诗歌课程设置,到诗歌教学,实现一种文化管理。目前,千校一面的状况在打破,各种选修课和活动成了重要的课程形式和资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写反映自己实际困惑的诗作,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诗意。
  专家的建议引发了语文教师的思考。广西柳州高中一位语文教师说:“难道写诗、诵诗就是目的吗?其实,诗歌教学是要‘立人’的。”东北师大附中语文教师孙立权说:“我们总说以诗教化人,前提是给学生什么诗呢?”他建议教材编写者从诗的角度选编诗作,他认为清华附中教师自编教材,为学生选诗,是实实在在的诗歌教育。
  诗歌教育包括现代诗歌教育,无论对教育,还是对人、对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王家新说:“诗歌的教育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诗歌,更是为了一种语言和文化的未来。”
  《中国教育报》2012年10月19日第7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3:05 , Processed in 0.10893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