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倡者并非陶行知 天津市教科院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所 陈志科 在论及我国创造教育的历史时,学术界几乎一致认为: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倡者。陶行知第一次论述创造教育是1933年在上海大夏大学发表的《创造的教育》的演讲中。可是,在此之前的“五四”前后,创造教育已经从日本引进到我国,并且成为当时教育学术界颇有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潮,有很多人撰文研究、论述和倡导创造教育。所以说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倡者并非陶行知。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现代创造学也被适时地引进国内。作为创造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创造教育也受到了创造学者、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的极大重视。而随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确定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创造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也更加广泛和深入。
随着创造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创造教育研究的历史(包括国外的和我国的)自然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论及我国创造教育的历史时,学术界几乎一致认为: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倡者。试举几例:
“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40年代,就提出了发展创造教育的思想,而且还在由他创办的育才学校内推广创造教育,不愧为我国创造教育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①
“在近现代,陶行知先生可谓是中国创造教育的先行者。早在五、六十年前,陶行知就提出了创造教育的概念、目的、内容和方法。”②
“在我国第一个进行儿童创造力科学研究的学者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对创造力培养和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初步实验,揭开了我国儿童创造性发展研究的序幕。”③
“陶行知先生对创造教育的开拓性贡献是极为巨大的,他不愧为我国创造教育的先行者。”④
“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创造教育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也是世界上创造教育的最早探索者之一。”⑤
“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创造教育’。他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动能力与创造能力。”在20世纪30-40年代这一主要对创造的本质与方法的探讨期内,“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倡者与先行者陶行知先生,也对创造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论著,如《创造的教育》(1933)、《创造宣言》(1943)、《创造的儿童教育》(1944)、《创造的社会教育》(1945)等。他的著作较为系统地、完整地揭示了创造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与方法。”⑥
“20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已明确提出了创造教育的问题,并且进行了长期的实践。他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创造精神为我国的创造教育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且在一些方面已经超过了当时欧美国家所做的工作。”“陶行知先生不仅为中国的创造教育开创了先河,而且对我国当前开展创造教育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⑦
类似的说法不胜枚举。无论是说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倡导者”、“先行者”、“首倡者”,还是说他是“第一个进行儿童创造力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为中国的创造教育开创了先河”、“他为我国的创造教育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意思都是一样的,即是说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研究和探索的第一人,在他之前没有别人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倡者果真是陶行知吗?
要弄清这一问题,须要同答两个问题:(一)陶行知第一次论述创造教育是什么时候?(二)在陶行知第一次论述创造教育之前究竟有没有人研究和探索过创造教育?而要搞清楚这两个问题,恐怕我们都只能依据现有的文字资料,至于文字资料之外的其它材料,不经过严格的鉴别,恐怕难以为据。
陶行知第一次论述创造教育是什么时候?关于这个问题,查阅《陶行知全集》即可得到答案。陶行知先生不愧为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开辟的一生;他的《全集》通篇充满了创造和开拓精神。早在1919年4月21日发表于《时报·教育周刊》上的《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他即提出“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⑧然而,“创造精神”、“创造的教育家”虽是创造教育应有的内容,但并不是创造教育,倡导“创造精神”,推崇和赞赏“创造的教育家”,与倡导创造教育还不是一回事。陶行知第一次论述创造教育是1933年3月在上海大夏大学的演讲中。他这次演讲的讲题就是《创造的教育》(发表于1933年3月出版的《教育建设》第5辑)。在这篇演讲中,他说:“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他批评“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创造的教育是怎样呢?就是‘以社会为学校’、‘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彼此之间,很难识别的。”“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⑨在此之前,不能说陶行知没有创造教育思想,但他确实没有倡导创造教育。在此之后,他还发表了《创造宣言》(1943年)、《创造的儿童教育》(1944年)、《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1945年)等直接论述创造教育的文章,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创造教育的性质、内涵、目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并且创办育才学校等实践创造教育,为我国创造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那么,在陶行知第一次论述创造教育之前,即1933年3月之前,究竟有没有人研究和探索过创造教育呢?笔者近期查阅到一些材料,对此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虞箴在1919年1月出版的《教育杂志》第11卷第1号上发表《论创造力》一文,论述了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的作用与意义以及儿童创造力的形成特点,并在文章最后总结说:“儿童之具有创造能力既如是,而创造力之重要又如彼,则创造力之培养诚革新教育之第一步矣。教育者共亟图之。”这不正是在倡导创造教育吗!
就在《教育杂志》第11卷第1号上,还有两篇研究和倡导创造教育的文章,一篇是太玄的《创造教育之方法》,一篇是静庵的《儿童创造力养成之研究》。
其实,翻翻“五四”前后的《教育杂志》等教育学术期刊,便不难发现:创造教育是当时教育学术界颇有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潮,是从日本引进到我国的。祁森焕在《日本自由教育说之介绍(一)》一文中说:“创造教育是日本较新的教育思想;他实在是随着新理想主义而后勃兴的。如柏格森(Bergson)的创造的进化论,倭铿(Eucken)的精神生活论,及现代新康德派的思想,对于这种学说都有很大的助力。……日本最先提倡创造教育的是稻毛金七;近时千叶命吉亦主张这种学说。”⑩
当时,创造教育是教育界很多人熟知的理论,有很多人发表研究文章,仅《教育杂志》上发表的论述和倡导创造教育论文就有:
虞箴:《论创造力》,《教育杂志》第11卷第1号(1919年1月);
太玄:《创造教育之方法》,《教育杂志》第11卷第1号(1919年1月);
静庵:《儿童创造力养成之研究》,《教育杂志》第 11卷第1号(1919年1月);
太玄:《注重自发问题之创造教育》,《教育杂志》第11卷第7号(1919年7月);
太玄:《创造教育与理科之观察实验实习》,《教育杂志》第11卷第8号(1919年8月);
等观:《创造教育的理科之儿童试验》,《教育杂忠》第11卷第11号(1919年11月);
相菊潭:《改造社会的教育》,《教育杂志》第12卷第10号(1920年10月);
太玄:《从现代教育思想上之图画教育观》,《教育杂志》第13卷第3号(1921年3月);
钱鹤:《日本现代教育之四大思潮》,《教育杂志》第14卷第9号(1922年9月);
胡人椿:《艺术教育概论》,《教育杂志》第14卷第9号(1911年9月);
祁森焕:《日本自由教育说之介绍(一)》,《教育杂志》第14卷第9号(1912年9月)。
这些文章的内容,涉及到了创造教育的内涵、目的、意义、方法、途径等创造教育理论的方方面面。例如:
太玄在《注重自发问题之创造教育》一文中说:“今余所主张所实施所研究者,乃依于白发问题之发见、构成及解决而进行教育之方法也。依于自发问题之发见构成解决而进行教育者,即为创造教育。”
紧接着,他又在《创造教育与理科之观察实验实习》的论文中,开篇即说:“创造教育者,乃使儿童自发的发见问题而求解决之方法者也。此根本之理论,兹无详述之必要。”说明在当时的教育界很多人熟知创造教育的理论。等观在《创造教育的理科之儿童试验》一文中说:“教师之于理科教授,当研求养成儿童创造力发明力之方法,在今日之教育界,殆何人亦无异辞者也。”也说明了同样的情况。
太玄在《创造教育之方法》中说:“创造教育之目的,抽象的言之,则在于十分涵养发达被教育者之创造性。更略就具象的言之,则由个人创造性之养成而创造优秀之国家的文化,以增进斯民人生之价值,实创造教育之目的也。”
用什么方法培养儿童创造力效果最佳?等观在《创造教育的理科之儿童试验》中认为:“以余一己之所见,更考察内外教育之大势而断之,要莫善于‘自发问题之发见构成解决’之教育法。”
此外,191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刘经旺翻译的日本稻毛诅风所著《创造教育论》,该书分序论、创造教育的背景、概观、原理、本质、目的、动力、方针八章。在1930年7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唐钺、朱经农、高觉敷主编的《教育大辞书》中,还收录了“创造教育”的词条。(11)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倡者并非陶行知。
注释:
①温元凯、舒泽之、余明阳编著:《创造学原理》,重庆出版社 1988年6月版,第254页:
②王松山、胡之德主编;《创造教育概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15页。
③董奇著:《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第60页,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午10月版。
④罗成昌编著:《创造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第24-25页。
⑤补文芳:《创造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上海教育科研》 1999年增刊第1期。
⑥卢明德:《创造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前瞻》,《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
⑦程良道:《创造教育的过去与现状》,《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
⑥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举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1月版,第114页。
⑨《创造的教育》,《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第381-389页。
⑩《教育杂志》第14卷第9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9月。
(11)唐钺、朱经农、高觉敷主编:《教育大辞书》,商务印书馆1930年7月版,第1145-1146页。
http://202.121.15.143:82/document/2005/3/jk050307.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