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发明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8 00:1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基础教育》(华东师范大学主办)2006年第7
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发明家
──《儿童创造心理发展引论》读后
胡文龙
   
    出于对超常人物的崇拜,创造一直被认为是天才的专利,“创造”一词几乎成为了科学家、发明家的同义词。然而,儿童能够创造发明吗?王灿明教授的新著《儿童创造心理发展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予以了肯定的回答。作者指出:创造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属于“狭义的创造”,而儿童的创造却属于“广义的创造”,相对于成人社会来说儿童的创造未必具有首创性,但对于儿童自己而言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突破性。并且,如果没有对儿童创造潜能的唤醒和激发,又怎么可能会产生日后的重大发明创造呢?所以,中小学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并非要求孩子做出惊天动地的创造成就,而是使他们“在已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在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中小学的创造教育就是唤醒其创造意识,开发其创造潜能,培养其创造精神。
    作者认为:“创造性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的继承特质,创造性是非经验的,无法以传授的方式获得。创造的潜能是唤醒、激发和培养出来的,而不能单纯地依赖训练,它就像种子一样,需要良好的环境条件,包括适宜的土壤和气候、科学的灌溉和施肥,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发明家,都具有自主创造的潜能,他们中的90%都曾梦想发明某种东西,驱使儿童创造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人的本能冲动、自我实现的需要和社会责任感,而儿童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创造欲望最活跃的阶段,它为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往创造的大门,由于这扇门开启的时间十分短暂,如果错失良机,或许它就会永远关闭。鉴于此,作者向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大声呼吁:“我们应该睁大眼睛,积极发现他们刚刚萌发的创造意向,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来呵护、激发和发展这种金子般的心理品质,教会他们如何打开创造之门。”
    清晨的露珠是很美的,但是它的生命也是十分短暂的。作者认为,儿童的好奇心就跟露珠一样,非常珍贵、难得,同样需要我们好好保护。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没有别的才能,不过我喜欢寻根究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如果儿童丧失了对事物的好奇心,就不可能表现出对事物的兴趣,更不可能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去探究真理了。所以,教师对那些好奇心强的学生,一定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赏识和激励。
    作者认为,创造来自于对问题的大胆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唯此,我们才应该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学会质疑,因为这是从已知伸向未知世界的心理触角。德国著名教育家凯兴斯特纳曾告诫儿童:“不要完全相信你们的教科书!这些书是从旧的教科书抄过来的,旧的教科书又是从老的教科书抄过来的,老的教科书又从更老的教科书抄过来的。……老师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他也不可能一切都知道。”我们应当赏识儿童的怀疑精神,鼓励他们勇于挑战传统,挑战权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大批不“唯上”、不“唯书”的自主创新人才。
    创造,需要给儿童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间。相关研究表明: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创造力正源于幼年时期的训练,他妈妈每天都要给他讲故事,而每每讲到关键之处,就停下来,让小歌德自己提出各种假设。这样日复一日的训练,为他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反观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切都围绕着考试转,学生被考试牵着走,丧失了主动学习的机会。作者在该书中引用了一个典型案例:在2005年世界头脑奥林匹克(OM)中国赛区选拔赛中,有一道题让选手随机抽取30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印一个数字,要求选手5人一组,4分钟内按卡片上的数字编一个完整的故事。令人失望的是,高年级的学生几乎全部联想到考试,年级越高,想像力越差。相反,倒是小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得多,比如联想到外星人降临、动物王国历险,有不少奇思妙想,作者称之为“创造递减”现象。60多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中国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病,“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必不教……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 当下的学校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育就等于读书,读书就等于赶考。倘若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大的思考空间,教师就不要提供太多的标准答案,因为少一个答案就会可能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思考就可能多一种发现。没有了儿童的主动发现,哪里还谈得上自主创新呢?
    在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系统地论证了儿童创造教育的价值、行动理念和行动纲领,从创造型教学、创造型学习、创造型活动到创造型教师、创造型班集体、创造型学校管理都做了十分详尽的探讨,更加彰显了该书的实践品格,唯因为此,我们才会理解为什么如此多的基层教师关注该书。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生导师谭顶良教授盛赞该书是“近年来国内创造教育研究领域出现的一部高水平的研究专著”。据悉,为了搞好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基金项目“当前我国学龄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研究”课题,王灿明教授不仅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文献,而且动员了许多学校参加了研究,足迹遍及73所中小学,先后召开了21次小型讨论会,并连续在江苏省通州市、如东县和上海市召开了三届规模较大的“儿童创造心理发展与培养研讨会”。假如我国教育学者都能像作者那样严谨扎实,经常深入到中小学现场去观察,去调研,去实验,然后再著书立说,又何愁“知音难觅”、何愁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呢?因而,这是一部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成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激发和调动年轻一代的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源泉和动力。因此,《儿童创造心理发展引论》所探讨的问题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时代性课题。该书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始终坚持学术创新,作者跳出了经院研究的传统,着眼于一线教师的工作实际,剖析了许多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对儿童创造心理结构(包括创造意向、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尤其是对顽童和超常儿童创造心理的发展及创造型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所做的有益探讨,使全书大放异彩,极大地增强了该书的时代性和可读性。该书观点新颖,敢于突破旧说,也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具有新锐的学术勇气,每读完一个章节,总会产生一种回味,一种忧思,一种冲动,甚至一种愤慨。作者擅长于理论建构,也擅长于批判性思维,并常常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仅引导我们领略了儿童创造的迷人世界,而且教会了我们如何应对和改造这个世界,这可能是该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儿童创造心理发展引论》不仅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科学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是一本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书。它能够通过层层评选,被列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术著作”,得到全额资助,实属不易。出版以后,又得到多方好评,今年2月,《文汇读者周报》将该书和《我的北大故事》、《洛克菲勒:亿万富翁留给子女的55个忠告》以及《爸爸,快来!——父亲和儿子一起做的75件事》一起评为畅销书,向全国读者推荐,这就更值得我们庆贺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期待着灿明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儿童创造教育研究的领域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天地,奉献世人更加丰硕的成果。

[作者简介]胡文龙(1964-),男,江苏泰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7 05:10 , Processed in 0.0754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