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络教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22 11:5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络教研
作者:墨黑   


谈到网络教研,我就会想起我初次接触网络,参加远程培训的经历,那是一次难忘的网络初旅。在那之前,我极少涉足网络,也不知道有博客。是赛埔首期远程高级培训班将我带进这个阳光四射、充满活力的时空地带,使我从此与博客、与网络教研结下不解之缘。

那是在2005年底,我参加海南省赛埔首期远程高级培训班的学习,按照学习的要求,我在新思考网上申请了我的第一个教育博客《红坡小苑》http://blog.cersp.com/index/1025022.jspx,开始了我的网络教研之旅。我开始尝试写教育日记,及时记录我在教学中的感悟和心得体会。我第一次有意识地用审视的目光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老师和学生,还有我的孩子,思考着发生在我身边的教育问题。

伴随着我发表文章数量增加的是博友数量及被关注数量的增加,我逐渐发现网络真是个神奇的地方,不管天南海北,不论严寒酷暑,也无论学科领域,人人都能在这个平台上聚首、神侃;只要你愿意,你就能在网络上发出你的声音,表明你的观点或发泄你的情绪;也能在这个平台自由徜徉,拜访各路名师,拜读各种文章,聆听各方心声;亦可自如挥洒,激扬文字,抒发情感,也是乐事一件。于是,我不断被吸引,不断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几乎每天都要到自己的博客家园上去看看,再到邻居们“家中”逛逛,踩踩,摘些“绿色农家菜”,“唠唠嗑”,留下脚印和声音,而且乐此不疲,此爱好经久不衰。

经过前三年的修葺和不断装修,我的《红坡小苑》庭院初具规模,成为我的另一方天地。

仰望天空,可以看到“红坡繁星”:《英子画品》、《美苑论文》、《英儿随笔》、《教育思考》、《美术课堂》、《教育叙事》、《教学设计》、《说说美术》、《论文案例》、《稚拙咪咪》、《辛巴趣录》、《低声回忆》、《06国训》、《余音荟萃》、《美育简讯》、《红坡评论》、《07春季国训》、《我和学生的故事》。

环视周遭,“红坡庭院”曲径通幽,开满“红坡七色花”:《染纸》、《纸绳画》、《纸鞋》、《纸包袋》、《纸帽》、《纸艺生活》、《我的小天地》、《纸浮雕》、《纸雕塑》、《十字绣》、《纸泥》、《纸艺奇葩》、《泥塑》、《梦裳系列》、《七彩丹青》、《奇思妙想》、《学习小记》、《什锦囊》争相绽放,芳香满园。在枝繁叶茂的“红坡桃李”枝头,《文骁龙成长博客》、《蒙丽妃的博客》等一批学生的博客轻轻地摇曳着,与秋蝉唧唧嬉闹,其中有个叫铮铮的女孩的博客还因其富有个性而成为成长博客首页上推荐的学生博客呢。

后来为了方便与不同地域同行的交流,扩大参与网络研讨的范围,我又相继申请了两个教育博客:http://www.edu11.net/space.php?uid=41《红坡小苑》和:http://my.hersp.com/628077/blog《红坡小苑(施琼英)》。

受新思考网的邀请,2008年9月我创建了专家博客群组《中学纸艺课堂教学研究》:http://blog.cersp.com/group/index/961108.jspx,已经吸纳了68名教师成员。

每当看到自己的博客上不断增加的文章、访问记录和评论,内心就很激动,俨然是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了作品的心情,写博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

就打一百分又何妨?》和《别拿着分数当令箭》是我对于自己在教学评价的工作方面大胆进行尝试后的教育反思,既写出了我对教育评价的主张和探讨,也记录了我进行教学研讨的足迹。

博客就象块超强的磁铁时时吸引着我,使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成为我日常的习惯。《孔融让梨的故事》、《今天上写生课》、《我是个允许学生应付作业的老师》、《儿子当了一回“垫底”》、《开开心心从教·安安心心育人》、《80分的秘密》、《家庭的素质教育》等篇,都是这个时期思想不断得到撞击,不断思考和探讨得出的主张。

我曾经组织了一次《欢迎参与讨论:你怎样看待学生群中出现这样的合作?》有539次访问,其中有57人参与讨论,献谋献策,并提出看法和建议。

在向专家学习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对自己的提高很有帮助。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教学不再盲目,不再彷徨,而是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奇异的想法,而且有很大的动力急于将这些想法付诸行动。

我还发现网络个极好的美术作品展厅,于是,从2006年4月开始,我不间断地挑选学生优秀的课堂作业在我的博客上发表,至今已经数以千计了。这对于我的美术教学是个展示,对于学生是亦是个人作业的展示。

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教学活动,网络成为拓展教学和开展交流的最佳平台。我以博客作为网络展厅,配合教学进度,及时发表学生美术作品,展示我校美术课教学成果。

《纸艺的设计和制作》是我结合网络开展教学活动而开设的课题研究。《纸艺》属初中美术课程“设计·应用”领域中的手工制作课,旨在针对当前美术教育中教学条件匮乏、学生厌学、效率低下的困境,以初中学生所喜闻乐见、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的纸艺制作为突破口,探索一条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可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可行之路。

《纸艺》课题包括《纸浮雕》、《纸雕塑》、《纸包袋》、《纸鞋》、《纸帽》、《纸绳画》、《纸材服饰搭配设计》、《染纸画》、《纸艺小天地立体设计》、《纸绳编织》、《纸泥浮雕》、《纸泥雕塑》和《纸艺服装设计》等13个系列子课题。除了《纸绳编织》、《纸泥浮雕》、《纸泥雕塑》和《纸艺服装设计》这四个内容是2009年度继续衍生出来的子课题外,其他课题内容已在2008年编写成校本课程教材。课题研究案例《纸上谈兵——中学纸艺课堂教学探索》分别获得海口市、海南省、中南六省评比一等奖。

在进行《纸艺课堂》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及时将教学手记、课后反思、学生作业等方面的教学研究成果归类上传,成为可以随时呈现的教学活页。我还将网络作为课堂的延伸,与教学同步,与学生同行。主张学生拓展学习体验的方式,鼓励学生利用电脑做作业、在网上缴交作业,老师即时点评和批改。

网络成了我展示、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我不断奋进的动力。我从学生的进步中获得欣慰,同时也得到启发。通过网络,我还可以向各地高手名家学习,开阔眼界,获取新知。

由最初为了完成作业而发表文章到有感而发,到主动去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当中的问题,进而把网络平台当做网络展览厅,将数以千计的学生作业分门别类发布到博客上,这一过程,虽然只历经六个春秋,但对我而言却是一个蜕变和成长的过程。它将我从对教育懵懂、一知半解的状态带进走在现代教育前沿、能够轻松驾驭课堂、能统观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境界中,恰如醍醐灌顶,使我的教育理念明晰了许多。我也逐渐成长为农村学科带头人指导教师、海南省优秀教师、海南省首届教学能手,2010年,我的课题研究《中学纸艺课堂教学的探索》参加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选获得二等奖,当中有不少作法和观点都是在博客中开展讨论,广征意见,集思广益,归纳而来的。

我在美术课教学研究方面的做法和成绩也得到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认可和推广。2009年受海南省美术教育委员会的邀请,我参加海南省中小学美术教研员会议,在会上进行了《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介绍》专题讲座,我的《中学纸艺课堂教学探索》的课题被与会的教研员广泛推广。
红坡小苑的主页
2#
 楼主| 发表于 2012-9-22 12:00:57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顾名思义,网络教研是一种依托网络平台开展教研活动的新方式,它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能有效地实现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研讨、学习。相比于传统的教研、教学而言,网络教研的三个重要手段(即秘密武器)——教育博客、教育论坛、研修平台,兼有多主体、跨时空、即时性等的特点,能有效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自我完善,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加足油、打足气,从而带动网络教学朝着更有效、更快捷、更能体现个性等方向发展。
教师的发展无疑需要“加油”,不断地“加油”。无论是像我这样的“老”教师,还是杨博、慧萍这样的青年教师。在我看来,“加油”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上的含义:精神层面上的“加油”,即教师的成长需要有人或有机会给他们鼓劲;物质层面上的“加油”,即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需要不断充实内涵(诸如充电),因为有了底气,才能驰骋万里。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才能朝着我们共同期待的目标和方向不断发展。网络教研只是教学研究的一种形式,是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及终身学习的一种形式。作为老师,应该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在知识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怎么才能保证自己的知识不会落伍?
一、穿越时空,开创教研新天地
过去,中小学教研几乎都是“走出去”或“请进来”,而且无非就是听课、说课、评课等活动。可现在,情况大为改观,我们足不出户,便能知晓同行们对某个课题或教学问题的看法及建议,乃至天下的教研教学动向。这一切都只需要接上网线登陆有关网站,教研平台就触手可及、历历在目了,而且还可以同时发表言论,绝不受时、空的限制。
所以,我第一时间便踊跃地加入了全区教育在线的“教育论坛”,并于两年前创建了自己的教学博客——“小溪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我不仅开辟了“读书养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斟字酌句”、“察颜观色”、“备课导读”、“审题导写”、“下水练笔”、“触景生情”、“打嘴现眼”等与教学直接有关的栏目,还设置了“学歌听曲”、“舞文弄墨”、“游山玩水”、“居家度日”等栏目,可谓雅俗共赏,相得益彰。虽还需进一步经营和完善,但一直居校园博客之首,并已获得广大师生的嘉许和赏识。
同备课组的杨老师、武老师也都拥有各自的教学博客,也都在不懈地耕耘着。所以,我们能有机会并有底气组团去武汉参加第六届NOC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的网络教研团队总决赛。
所以,我们都管“教学博客”叫做“成长博客”,管“网络教研平台”叫做“腾飞的跳板”和“专业成长的助跑器”。因为它突破传统教研的既定模式,穿越时空,为我们开创了一片教研、教学的新天地。这样,我们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愿望。
二、拓宽视野,加强备课组互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一线教师需要大量的专业支持,为了解决专业支持力量不足的问题,教育部提出了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实现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采取“以校为本”的教师成长策略。在此环境下,校园网此起彼伏地闪亮登场,教研平台和教学博客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从此,先前那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教研模式被渐渐取代,而网络教研越来越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在网络教研平台上,我们视野开阔,资源丰实,我们沉着冷静,无拘无束,我们一方面可以随手将资源“拿来”,消化后又将资源共享和交流;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创建自己的教学、教研资源库,并不断完善和优化。10月18号下午,当网络教研团队赛进行到第二环节时,我们发现比赛环境下的博客平台可供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于是利用网络,在自己的校园网上搭建了FTP,以方便教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最关键在于,网络教研以最省时最省力的形式增强了备课组内外的互助,当团赛进行到第二环节(组内合作推出一个最好的教学设计并上传)、第三环节(组与组之间交叉进行教学研讨并提出添改意见和建议然后上传)、第四环节(参考其他参赛组所提意见及建议再作修改后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并上传)时,互助备课、评课则发挥出了它应有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些环节中,我们集思广益,并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不断提出新设想,创设教学新情境,以达成教学设计的最优化目的。《落日的幻觉》一文的“新课导入”,我们设计为“温故知新”,创设了《舍我其谁》的比赛现场,将学生预习时在网上搜集到的“落日”诗词抢背一遍,并顺势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达到了积累和导入的双目的。在感知内容的“火眼金睛”环节,我们让学生速读课文,小组合作,在网络上填写内容梳理和信息提取的表格并上传到教学博客,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在比较不同文体语言特点的“斟酌品味”环节,我们不仅让学生通过句子的对比,把握语言的精妙之处,而且用替换法让学生通过比较知晓了第2段中“躺”和“缩身”的表达效果;在最后的“作业设置”环节,我们同样集思广益,设计了选做题(查询或阅读)和必做题(片段练笔写日出),并要求通过教学博客来发表和交流、评议、学习。
可以说,我们整个的比赛都是教研平台通过互助完成的。我们的原则是,在保证语文教学内容和效益的前提下,推陈出新,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作用,提高教学效率。这个过程又何尝不是我们专业成长的过程?!在网络平台这里,无论老、中、青教师都能走到一起,精神上互相鼓励,业务上互相取长补短,成为真正的志同道合者。
教育论坛,形象地说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它是一个贴近一线、贴近课堂、贴近教师、贴近学生的学术研讨平台。在论坛上,教师可以阅读版主、网友的文章,汲取他人的思想精髓,获取最新的教研信息和教学经验;也可以提出问题寻求帮助,实现同伴互助;还可以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及学术讨论,获取专家的引领。论坛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交流平台,创造了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成为越来越多老师耕耘的花园、精神的家园、成长的乐园。
不仅这样,我们还可以参与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在线研讨。一直以来,在线研讨活动都以其专家的引领、同行的思辨、平等的交流、坦诚的即时互动而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网友,成为教育论坛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论坛举办的在线研讨活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专家名师和基层教师零距离接触提供平台,实现理论界和教学实践工作的亲密交流,使论坛研讨真正介入教育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成为教师深度学习的场所,成为专业研究的资料中心,成为课题攻关的集体作业平台,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三、碰撞思维,促进教学双反思
这次的网络教研团队赛的流程大致是这样:个人进行教学设计并上传→团队内优选并完善教学设计→在网上评议其他队的教学设计→再根据其他队的网上评议添改、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进行反思和总结→针对教学设计的形成及其亮点进行陈述与答辩→教研成果展示。
所以开幕式结束后,我们才拿到参赛的课题——说明文《落日的幻觉》,也就一篇课文和一张参赛须知。至于教学设计、互动添改、教学研讨等环节都是在网络平台——即教学博客上完成。就这次网络教研团队赛来看,最激烈、也是最出彩的环节就是自评和互评后的反思、提高,尤其是团队间互评之后,彼此都看到了对手的教学设计及其亮点,就得想方设法利用自己的资源,设计出有创意并更有效的教学环节,以提高我们的网络教学效率,而不是一味地走形式,更不能喧宾夺主,将语文课设计成了信技课或其他花色的课。我们的出发点只是:让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语文,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学业素质的提高,而不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基于这一思想,我们除了18号下午在团队内进行反思、添改和完善,准确地把握了《落日的幻觉》这一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及其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等;还在19号下午(各团队互评之后)进行了一整个下午紧锣密鼓的反思——“教”的反思和“学”的反思,并再次添改、完善我们的《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重点突出创新点和亮点;可谓是三易其稿,三次改变教学设计的思路,感觉跟“脱胎换骨”似的。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争当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勤于记录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因此,我们平时也在自己的教学博客上记录下我们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今后还需多记述教学过程中的生活感悟、读书笔记、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研论文等等,为网络教研提供素材,也为工作总结储备素材,为教育教学工作积累经验。因为借助网络平台,我们的思维是冷静的,也是敏锐的、多维的,这样我们就会以一种审视的目光去看待自己和同事的教学,去琢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或困惑,去“撞”出新的思维的火花,去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提高教学效果。
这都是网络教研带给我们的便捷,它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而且在网络平台(教育博客)上没有明显的等级序列和权威,有的只是相互间平等的交流;这里没有现实人际的尴尬,有的只是教育的研讨与关爱。在这里可以无条件的信赖其中的每个人,毫无顾忌的袒露自己的想法,没有太多现实的压力和窒息,还可以解决因为独学无友、缺少互动而很难持续进行教学反思的问题。无疑,网络教研平台也是教师精神的家园,可以寻求认同,心灵沟通,给人归属感,增加成就感。
四、激发灵感,实现作业最优化
就拿这次参赛的作业设计来说吧,《落日的幻觉》是一篇说明文,即介绍落日及其产生“幻觉”原理等有关知识的实用性文章。其作业设置也是既要利用网络平台(以增强时效性),又要有些创意,这就非得动动脑筋了。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经过反复的斟酌和研讨,我们将作业定为“选做”和“必做”二题,即:

五、作业布置:
1、选做题:(1)文中涉及的科学方面的知识,例如光的散射、折射,短波光、长波光等,如果你不懂或者感兴趣的话,请登陆校园资源网查看。(2)阅读以下文章:李海沧《长河落日扁》、巴金《海上日出》、古清生《黄河落日》、莫怀戚《家园落日》。(阅读文章详见教师博客
http://xhzx.baoan.net.cn/teacher_blog/blog.asp?name=李丘林)
2、必做题:完成一个描写日出的片段(300字左右)。(完成后上传至班级博客,并以博客留言的方式互评,然后根据互评的意见或建议修改完善。)
设计意图:学生是充满个性的教学对象,为了满足不同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也一定要落实因材施教。这个环节,意在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点,设置不同的课后阅读内容,以利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博客作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不仅能够发表文章,而且能够交流思想,思维的碰撞足以启迪并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没有网络这个新平台,我们的灵感哪里来?我们的作业设计又如何出新?!
五、发展专业,引领教研信息化
网络教研是依赖网络科技的及时和隐秘,组织专业人员和一线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便捷交流,形成跨地区、跨人群、多角度的畅谈平台,这不同于传统教研的权威导向方法,但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理念导引。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目前教育经费还很有限的情况下,信息化教育仍在不断地推进,并且在推进远程教育技术的同时,推出了这样一种基于网络的教研方式,让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内容能及时便捷的传播,这无疑是值得重视和推广的。事实证明,这已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必修课。第六届NOC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增加了网络教研团队赛,我想多半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教师业务水平,引领教学研究走向数学化、信息化、最优化。
那么,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当珍惜网络时代带来的大好机会,及时“加油”,与时俱进,发展专业,成长自己,为教育事业多多添砖加瓦。
以上就是我参加第六届NOC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之网络教研团队决赛的肤浅的心得。
3#
 楼主| 发表于 2012-9-22 12:02:15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9-22 12:03:17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教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博客力量
提到教研,我们大家都了解,传统教研方式受客观条件制约,很难实现对所有教师个体的提供所需,只能归纳共性的重点的内容进行研究,新课程环境下,教学内容泛学科化,教学方式的个性化使得教师们急需一种因人而异,各取所需的教学研究方式,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概念被提了出来,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学校都大力推广,一时间专家进校园、资源进课堂,但是,最终只是将区域教研活动缩小化到了学校教研组活动,仍然不能根本上解决教师个性化问题。网络教研方式的提出,很显然就弥补了这些不足。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位教研活动参与者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由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参与其中;网络环境改变了人的认知过程,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的合理应用,使教学研究内容有形有声有色,能够引导教学研究活动参与者直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活动属于远程教育范畴,与传统教学活动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应用现代通信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提供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功能,可交流性强、充分体现自主性、受众广,拓展思路,能有效扩宽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活动参与者的信息素养日趋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日趋强烈,这就要求在整个教学研究活动中必须体现人本主义思想,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方式使人本主义思想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我们大力提倡的教研叙事群之类的教育Blog,使教师们的自主性与个性化在教研活动中突出体现,基于Blog的教学研究活动实现了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充分体现了交互式合作的优越之处。网络环境使教育社会化,使学习生活化,使教研活动日常化。


一、blog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教研的知行结合

基于Blog的教研方式,老师都很热衷,因为在学术交流与研究方面,大家通常都喜欢用文字交流,因为这样的交流速度虽然慢,但有利于思考,而且具有隐蔽性,便于直述观点。有利于教师们知行的结合、观念的统一。避免了教研活动中的教研员一言堂,专家观点至上等等问题。真正营造出了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能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职业自信心。在具体操作上,有两种模式可以综合应用。


1
、个人协作模式:给个人比较大反思的空间,个人可操作支配能力较强,内容不局限于一个科目的研究、学习,伴随着教师的成长。这种模式突出的体现完全自主的特点,Blog和个人的网络身份恒久挂钩,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是很充分的,不止是学习内容,还可以把教师的思考过程展现出来,这种模式适用于反思性的教研内容,让教师研究过程文化化、观念化,实现真正的平等,促进我们的主体教育。


2
、群组协作模式:在这个群组中,教研员和教师们可以一起对某个研究主题进行探讨,教研员在里面承担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教师们共用一个Blog空间,都有书写观点的权力。但教研员的可控性比较强,教师们的反思和交流都在教研员的管理和组织之上的。这种模式适用于主题性的教研内容,围绕一个主题探讨问题的针对性较强,大家交流的积极性比较高,研究成果显著。

关于这两种模式的实施,我们也进行了实践研究,我们认为,群组协作型应用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比较可行和可操作,因为在现阶段的教研活动中,对研究内容的控制性还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当然真正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个人协作模式必不可少。因此,两种模式综合应用,效果会更加理想。

另外,在传统教研方式下,以至于在校本教研方式下,一些教师虽然有研究意识,但是也缺少研究的空间,一些重要思想和观点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群体的认可,造成只有部分骨干教师观点才被承认的现状。实际上学校应当给教师更多机会,重视教师的研究,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研究,释放教师的创造精神,这种情况下,只有网络的广泛参与性、互动性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那么博客概念会允许教师们有不同的方法,会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会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让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研究状态,对广大教师来说,更加引人入胜。

二、blog为校本教研的推动提供了技术平台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推进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应有两个层面上的理解,一是指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基于学校的发展而展开的教师间教学研究活动,这就需要教学专家和教研员们深入学校具体指导,现阶段这种需求必须应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资源来满足;二是指教研员为了某个学校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区域情况而开展的研究,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进行以这个学校为主的区域范围的交流活动,这种大范围主体性交流活动只有基于Blog的网络交流方式最为合适。尤其是这种基于Blog的网络教研模式应用在校本教研上,打破了“校本”就是“本校”的概念,将其定位在人本(或者叫师本)教研概念下,张扬教师个性,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1
、 Blog为校本教研提供一种主动性的研究方式

在Blog应用的过程中,Blog对于我们教师有很强的归宿感,和BBS不同,教师自己发的帖子总是被别人管理着,而Blog是我们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管理的,这就好比我在网络空间里建设了自己的一个虚拟家园、一个学术天地,还有一点不同的是:这是个开放的可以和外界交换能量的精神家园,所以它一定不是顾影自怜的。有了这种与别人分享的动力,教师们在学校教研组进行研究、学习的内容,并首先通过思考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放在Blog里来,这就是有效的教育资源积累。然后我们会注意到围绕你的内容,有很多个“老师” (关心你的学术观点的专家)在回复,指导我们的学习方向和概念形成,不断更新我们的学习动力。说实话,现在我每天上网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打开:天津教研叙事群,看看我的“风雅天堂”有没有新回复,再通过链接访问进行浏览和学习。并且多半这个学习结果以开放的状态结束,但是重要的是我有了过程和积累。


2
、 Blog为校本教研提供一种反思性的研究方式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最让人欣喜的莫过于教师间思想的碰撞,这促使大家反思,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之间的实际聚合时间是很有限的,当面的学术争论也是很少的,这些也是校本教研中很难处理的重要障碍。Blog的应用就基本打开了这个桎梏,教师们的观念就显示在相应的栏目里,不同意见可以直接讨论,纯学术的,没有人情世故。结论可能更明显,于是不同意见的教师们就开始反思:为什么?他们或许会花了几乎一个晚上的时间在网上查资料和深入的思考这个问题?思考大家观点的分歧点在哪里?甚至第二天将查找到的结论一股脑贴在BLOG上,来证明自己。 这种经历不仅让我们学习到了东西,更让我们掌握了怎样去寻找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Blog还能记录下我们的反思过程,让我们很久以后还能再清楚地看到自己思想的成长历程,同时这个历程是个数字化的过程,其他的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轻易的找到我们的反思成果。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个反思结果是通过我们大脑加工转移过的具有附加值的知识,这对信息海洋里的信息增值是很重要的。半成品总比原材料价值高,我们在反思的过程中共享了自己的思考结果给别人,无形中我们成了一个知识加工者,一个信息加工链上的重要的增值环节。

并且,基于Blog的教研活动会极大的增强教师参与的广泛性、实效性、即时性和交互性,帮助教师实现远程学习和交流,从而促进了教研活动真正地走向校本,成为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形式。



三、 blog突破传统教研的空间、时间、受众限制

号称是开放了媒体源代码的Blog用链接把作者自身的信息和知识出处标号出来,让读者得到完整的信息,读者可以自己编辑信息和发表言论。在一个Blog里,你可以轻易找到和主题相关的其他信息,这种信息渠道可以成为我们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的灯塔,使我们的网络冲浪更高效。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Blog无形中成为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微型系统,这是一个“真实”(真切存在)的虚拟社区,它对我们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了很强的教育功能。这就意味着Blog为教研提供了一种开放的方式、一种全新的方式。教研活动时教师们在最新教学观念、方法、资源、理解更新基础上,获取了广阔的空间,使他们能运用网络资源从多种渠道获取并加以筛选、加工、交流、讨论信息。主动高效地提高自己的观念和技能,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实现。


1
、可交流性强:基于Blog的网络教研活动可以打破传统,同时单独研究几种不同的问题或同时比较研究几种相同或相通的问题,教师们可以即时交流信息,即时得到最新研究过程方案及结果。


2
、充分体现教师教研的自主性:基于Blog的网络教研活动中的参与教师可以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在同一个虚拟环境中发表相同或不同的看法,并予以论证。


3
、受众广:任何人、任何地点只要有网络环境就可以参与研讨、学习(当然也可适当限制)。尤其给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农村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不出家门就能进行研修和接受培训的机会,很好地关注了传统教研活动常常无法深入并且触及实质的弱势群体。

4
、操作性强:Blog技术对于笔记的处理与纸质的非常相似,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这个模型对于知识管理特别简单,教师们很容易掌握和适应。后来出现了Wiki技术,是与Blog的不同的一个观念,采用公共编辑的方式,不过这更适合集群的方式,共同积聚观念,由于老师们很容易迷失在这种没有主题观念的描述之中,没有条理性,很难完成主题性强、条理性强的教学研究过程。因此对于教研活动来讲,似乎Blog概念更为合适。


四、blog定位在人本教研概念下,张扬教师个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勇气、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这些基本理论,是我们实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包括教研活动,首先要体现并遵循这些基本理论。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到教研活动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授教师如何运用新理念,而自己组织的教研活动过程还是灌输式。新的世纪,呼唤新的教育,呼唤新的教研方式,教师们期望的教研活动常常是既有助于自我学习,也有助于热烈、和谐的交流;教研的重点在于更多地帮助教师们有目的地、主动地解决教学相关问题,而不是只强调灌输一种欲望,一种抽象的内容。

我们的教研叙事群(教研blog)就是定位在人本教研的概念下,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在博客上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发布研讨主题和观点,另一部分在回复里互动交流。大家会毫无保留地研讨每一个环节的自主看法,没有误导、没有约束,目标由繁锁复杂变得简单明了,环节由生硬教条,变得自然流畅,语言由苍白无力变得生动有趣,这种突出教师个性观念的网络集备形式就在这种博客的氛围中完成了。近一时期,红桥区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基本上都是大力应用教研叙事群基础上完成的,也有了很多效果,比如,学期初的说课研讨活动,我们就是利用教研叙事群,激励教师们积极参与,发布自己的教学案例,并根据其他教师回复的意见进行完善,最终形成了个人说课稿。目前各章节都积累了大量包括教学案例、课件、反思、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新理念、新思想的教学成果。


五、blog有利于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研叙事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首先我们组织教研员就如何将“教研叙事群”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如何将“教研叙事群”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的专题讨论。得出的一致结论:“教研叙事群”是“BLOG教师”的广泛汇集,是个人教学理念的充分的自由表达,是集体智慧共同尽享,是民主平等、宽容和谐、关心互助的观念的潜移默化,是上下层级差距被缩小淡化、咫尺天涯的教师之间的一座跨时空沟通的桥梁。世界都能听到“我”的声音,自己的愿望、思想与情感都能一视同仁地带给人类的交流时空,同时一视同仁地从人类的交流时空中尽享他人的精神财富。

比如,学期末的一次教研活动之前,教研员刘蓓老师就把“红桥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问题拿到了叙事群上,大家的积极发布个人的看法、描述本校情况,也有外区老师的参与,谈了他们眼中的红桥情况,这充分说明了老师们很喜欢这种网络教研形式,因为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平等、自由、民主的交流氛围使得老师们比常规教研时更敢说话了,大家不因世故而保留,不因权威而盲从,不因稚嫩而紧张。开诚布公、集思广益,让人感受到彼此发自内心的真实和坦诚。之后,刘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完成了包含“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的研究报告,圆满完成了学期末的最后一个教研活动,大家在一起,讨论问题和办法,形成共识,也研究出了基本方案,时间仅两个多小时。实际上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至少两次甚或更多时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教研叙事群上的网络活动基本实现了个人反思、校际、区际间更深意义上的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这种教师专业成长方式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这种基于网络的过程性记录和评论就像随身小贴士,使用简单,只要有上网条件即可,参加面广,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网上研修形式。目前我们进行的利用“教研叙事群”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正象老师们所言:“利用blog教研我觉得很有意义,这样我们教师之间的距离近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距离近了,更拉近了我们和市级学校的距离!”、“博客于我——个人价值的实现,通过博客,通过老师们的真诚相待,我相信网络教研中1+2〉2的博客力量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共享信息、共享软件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平等互助的博客精神!”


六、 blog配合其它网络技术,在传统教研的支撑下,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快速、实时、高质量的有效教研

我们在普及应用教学资源库的基础上,设计开发的基于BBS技术的虚拟教研平台,包括“留言版”、“主题讨论”、“即时交流”等,用于教师们日常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基于BBS技术的虚拟教研中心可以条理清晰地讨论某一专题,有助于研究成果的形成,快速互动教育信息,发展教师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也研究开发网络视频技术,设置专用于网络视频直播和点播的服务器,多次尝试网络视频教研活动,不仅掌握了网络视频技术,同时将此项技术普及化,逐步完善网络视频教研系统。网络视频系统在学科教研上的有效利用,对传统教研的空间、时间、受众限制都将一一打破,实现快速、实时、高质量的有效的网络视频教研。

网络环境下,学科学习(教学资源)网站、学科教研专题论坛、网络视频教研系统、教研叙事群(Blog),四位一体,功能互补。教师可通过学科学习(教学资源)网站查询个人所需,遇到疑惑可在专题论坛上讨教,教研员可定期召开网络视频教研活动,对集中问题和新观念进行实时研讨,最终教师们可将个人见解、成果发布到Blog,经过大家评论,个人完善,形成独到的概念,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专家型的教师的愿望就成为了可能。

这几种形式我们都作了大量的试验,首先,我们建立了全学科、全学段的学科学习网站,完善了包括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整合课例视频及教学软件的教学资源库。全部应用于学校,极大的推动了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常规性。其次,我们在虚拟教研中心(rol.hqjy.net)定期召集专项内容的研讨活动和主体论坛,围绕教材内容、学科培训和科研课题进行广泛的参与和讨论实现了跨时间、空间的在线讨论,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深入解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我们进行二点之间、多点之间基于网络环境的多次视频交流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网络实现了实时互动声音和图像的效果较好。尤其是我们在去年中旬和天津市教研室、北辰区电教中心三方进行的跨区域的视频教研活动,率先进行了不同教育环境、不同教育对象的同学段教师优势互补的有益的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是围绕着小学新教材的使用,就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探究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师们围绕着教学过程的“还、动、导、合”方式进行了讨论研究,气氛热烈非常,最后达成共识,形成同一观念,大家都受益匪浅。这次活动为今后基于网络视频教研的开展开了先河,也奠定了基础。天津日报和天津教育报都做了专门的报道。教师们也通过教研叙事群建立了自己的梦想天空、教学空间、思想领地。



七、浅谈教研blog的有效管理,及今后发展方向

由于目前教育网络设施的不均衡,以及部分教师在教育技术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给普及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方式带来一定障碍,另一方面,教师之间、教研员之间缺乏紧密的交流。多年来,教学研究工作一直是分科进行的,他们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教研员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为此我们大力推进教研叙事群的全面应用,为每一个学科教研员配备一个教研Blog,加强培训和管理,由学科教研员担任网管员,由学科中心组成员担任信息员,制定应用方案,有效管理,以群组的形式维护学科教研Blog的正常高效的发布。使我区各学科教研活动都在由传统教研形式逐步向以Blog为基础的网络教研形式过渡,能通过网络进行不再统一召集。对于长期在高容的备课、学习、上课、研讨的压力环境下的我区教师们而言,得到了一点自主时间、减轻了一些路途的劳累,效果十分显著。

当然,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教育Blog 也一样,从一出现,也经受着极左和极右两种思想的对立和冲击,尤其是网络观念、言论的“度”的方面,大家的理解还有着分歧,也出现了一些情况,比如网络的人身攻击、匿名泄愤、转载敏感问题等等,我们也及时进行了研讨,制定了管理方案,基本确立了一个“度”就是内容要适合于教育、要适合于学生、适合于教师。并且我们认为分区管理、管理员小组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以及教师实名机制,对教研叙事群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的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网络视频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方式也会逐步完善。使得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甚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基于Ipv6的个人教育平台的观念互动、资源积累,更加方便快捷的实现教师自我研修、自我发展,势必进一步提升整体教育者的教学研究的内容和层次。这种情况下,网络教研方式并不仅仅是定时定点聚集的教研活动的全时空延伸,它可能会渗透在教学研究活动的全过程,甚至于抛却教研活动,完全介入教学活动全过程,贯穿在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各环节。教学问题及时回应,教学资源超前获得。

总之,网络化、全球化是教学研究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互联网已连通世界各地、Internet站点遍布全球的当今时代,无论是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还是多媒体计算机,都要与Internet连接,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方便地利用丰富的资源、共享的平台进行交流、互动、研修、学习,真正打造学习性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基于Internet的新型教育教学活动,突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活动在资源、距离、规模上的限制,网络教学研究推向全球,一批新型的教育教学系统将迅速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又迎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
网络教研是教师快速成长的捷径
作者:李宝文
文章来源:古冶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伴随着校园网的诞生和发展,教师网络技术的提高,不仅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也给教学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我校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比较先进和完善的网络环境,实现网络环境下学校教研活动的革新,使学校教研活动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一、集体备课电子化

备课是提高现代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学校历来把集体备课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的集体备课不外乎是同年级同学科组的教师,参照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在一起说一说、议一议教学的目的、重难点、课时安排、教法学法、教学手段等。采取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就大不相同,它从内容、形式、对象等方面都赋予新的内容。教师集体电子备课,就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甚至学科的限制,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上进行专题研究。主备教师将教学设想以及解读按时上传“ftp”专门文件夹,组内其他教师围绕主备教师的教学构想网上展开讨论,主备教师可以随时吸纳和整合大家的意见,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撰写课时教学计划。其他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班级学生实际做增删修改,成为自己的教学方案。完成教学之后,组内教师共享“教学反思”,利用网络平台交流教学得失。这种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空间约束的集体备课充分、有效,使教师脑力资源得到共享,教学个性得到培养,教学差异得到互补。不仅如此,几年来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的备课,每一位教师始终站在前人的高起点上,不断在继承中创新,在扬弃中发展,学科备课沿着一条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路线,驶进优质备课的快车道。

二、专题研讨交互化

围绕某个专题进行面对面的学习、交流、研讨,这是常规教研活动中的主要活动形式。网络环境下,我们运用网上交互方式来实现专题研讨,研讨内容更深入、研讨时间更持久,研讨的范围更宽泛。每学期,我们都要围绕新课程标准和学科研究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学习、研究活动,以往业务学习在时空、内容、方式上受到制约,致使教师业务学习形式死板,收效低下,甚至流于形式。建立了校园网络,以上弊端全部解决,我们利用网络服务于业务学习,业务学习完全网络化,定期根据研究专题的需要,确定业务学习主要内容,一是布置教师根据学习内容,上网查找、学习,并建立业务学习文件夹(笔记本)。一是教导处、教研组长将准备的学习内容发布于网上,或者提供相关的链接方便教师学习。


“网上沙龙”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形式,我们借助论坛进行在线实时“网上沙龙”,展开思维风暴。活动每月一次,学科组约定专门时间,以阶段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冲突”为研究内容,以“网上沙龙”为主要形式,以“反思”贯穿始终, 以“问题-诊断-设计-行动-反思”为主线,学科教研组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如“课外阅读的指导”“五年级习作训练”“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等许多问题,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下,引发教师对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交流和切磋,使教学困惑在合作中得以及时消除,教学问题在互补中得以迅速解决,形成一种研究的浓郁氛围和研究文化。

我们还在学校网站开辟“教研专题论坛”,开办“每周一题”, 教导处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根据教师需要“发帖”,引导全校教师展开讨论,营造浓郁的日常教研的气氛,为教师搭建一个对研究主题思考、讨论、争鸣的广阔平台,如“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观”,“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合作学习”“如何进行习作讲评”“如何上好复习课”等等,教师借助“论坛”这个平台,畅所欲言,不拘一格,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跟帖”),评判他人的观点,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人员限制,能够经常性的交流研究,集思广益,更好地讨论一些重要问题,也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使理论学习在思考中内化、在讨论中交流、在争鸣中实现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彻底摆脱了教研活动每周一次的局限,使教研活动弥散在教师日常教学的每一天。通过读帖,实现教师之间的教研互动,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这里碰撞,教学经验在这里分享,教学能力在这里得到快速提升。教导处及时综合教师的观点,发表总结对教师言论的综述性发言,引领教师发展正确的观点,创造性地付诸教学实践。通过论坛,营造了学校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大家对主题理论的认识日臻深入,提高了主题理论与实践的转化的加速度。


三、教学研究微格化

课堂教学研究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催化剂,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可一改传统的听课评课,实现课堂教学研究微格化。

课堂教学研究微格化就是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许多单一教学技能,如导入、提问、媒体使用、学习策略辅导、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等,对每项教学技能进行逐一研讨。

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为了保证上课的正常进行,听课老师不能交头接耳、私下议论,评课必须另找时间,由于不能即时评课,教师就凭印象笼统的进行评课,研究大打折扣。

校园网和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微格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学校课堂教学研究可采用课堂教学录像的研讨形式进行。

课堂教学转向研究,就是运用校园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现场进行实况转播,让教师在其他教室边听课边评课,及时准确获取和反馈信息,使课堂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这样的研究,不仅及时、省时,而且实效。

课堂教学录像研究,就是运用校园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全程录像,组织教师边看录像边评课,通过录像定格、回放,把整个课堂教学划分为若干个教学情境,逐一研究,或突出课堂教学中具有某些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情境,用教育、教学理论作出有针对性的具体评价与诊断。这种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形象、生动,有力地克服了传统教学评价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宏观评价与微观诊断脱节、评价教学与改进教学脱节、集体评价与自我评价脱节的不足,既是一种教师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的好形式,也是一种教师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好形式。


四、教师培训现代化

以往进行教师基本功培训,集中时间不能保证,课务难以安排,导致培训蜻蜓点水,面上收效甚微。依托校园网络,教师培训更加频繁、灵活、快捷,也更有实效。每学期教导处结合日常教学“六认真”管理,及时地针对性地通过小型的专题培训不断优化教学“六认真”。 为了优化作业设计,教导处通过学校网络,就基础性、综合性、开放性、层次性、人文性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指导,分学科精心设计一份优秀作业,为教师作业设计提供范例。网上组织作业设计比赛,教导处指定内容,教师网上完成,上传至相关文件夹。教导处组织的专家点评,在第一时间内,这些远在异地的专家的点评就通过网络迅捷地和教师面对面,教师之间的网上互阅更使专家的反馈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拓展。像这样的无声的小型培训至少每月一次,比如“作文批语赏析”、“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试卷设计”、“使用瑞博平台上阅读课”等专题培训活动,都是这样借助网络“先行辅导-比赛演练-点评反馈-反思实践”,给予教师极大的帮助和指导,推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网络教研”快捷、实时、丰富的资源、开阔的视野,是传统的教研活动所无法比拟的。而今在我校,“网络教研”已经不是现代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的辅助性教研,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研究模式,我们将为之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17:14 , Processed in 0.19057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