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生心目中的中学历史教材,现在和八年前有何不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22 07:3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学生心目中的中学历史教材,现在和八年前有何不同?黄安年文


八年前笔者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讲学,期间曾和历史系学生座谈对于90年代中学历史教材编写的看法。这里发布在原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12期上记载了座谈摘要。今天,我们的大学生如何看待按照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多元化的历史教材,笔者并不清楚,如果有机会听听他们的意见,并作些对比是很有意义的。

以下是2000年11月16日下午3:00-5:00在河南大学召开的座谈会记录。
************************************************
大学历史系学生对于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看法
----记河南大学历史系学生的一次座谈


2000年11月16日下午3:00-5:00,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的一群学生,在博物馆会客厅内热烈讨论目前社会上关注的中学历史教材质疑引发的争议,与会的学生有刚刚参加教学实习返回河大的1997级应届毕业生,也有1999年级和1998级的学生,还有刚刚跨进学校大门的2000年级学生。对于现行教材和教材改革,他(她)们各抒己见,献计献策。下面是座谈会上部分发言的摘要:


侯荣仙(1998年级):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学围着高考指挥棒转,而中学历史教材的观点又太“死板”,不能很好地开拓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习历史没有兴趣。平时学生从课堂上学习到的历史知识太少,一堂课讲不了几个知识点,课堂教学被各种考试卡死了。


郭白哥(1998年级):我是从师范学校考上大学历史系的,觉得在师范学校学得的历史知识太少,因为是考查课而不是考试课,学生就更不重视了,结果世界史的知识更是少得可怜。


曹晓恒(1997年级):教材脱离现实的情况较多,一些观点相当滞后,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没有紧密结合历史实际,有的还有科学性问题,所以实际上说服力并不强,像对于现当代资本主义的问题从实际和理论上的结合上回答很不够。有时感到书本上讲的和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现行政策对不上号。



惠(1997年级):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太偏于政治,历史必须特别注重史实的叙述的准确性,总感觉教材叙述政治化的泛论多,经济方面内容太少,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内容太欠缺。教材的容量较少,给学生的历史知识不够丰满和完整。

唐艳(2000年级):教材中有关文化思潮的叙述还要充实。

贾艳玲(1997年级):现在报刊说中学历史教材有六、七百处错,有没有那么多要核实,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材改革,促进教材编写体制的改革。现在教材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来阐述,理论和历史实际联系不上。教材编写应当引入竞争机制,相应高考也要改革。

马晓艳(1997年级):中学历史教材中叙述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点割裂,从教材编写的内容看,理论支柱上显得有点滞后。我很在赞同刘宗绪教授和黄安年教授合著的《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三十讲》中坚持生产力标准的观点,遵循生产力标准和实践第一标准我们对于中外历史上许多事件的评论会有新的看法。

冯丽芳(1997年级):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涵盖信息少,太苍白。建议有补充教材扩大阅读量以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现在主要还是吃不饱,怕负担过重不是大问题,不要顾了一头,忽略了另一头。


刘伟莉(1997年级):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的近代史部分中学教材编得还是有进步,比现代部分强,但是突出那几个知识点,对于世界近代史的整体的知识交代上就显得不足。教材叙述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方面不够。中学历史教师无论从教学和教育方面的准备来看,也有跟不上的情况。而高考不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很难深入下去。


唐艳(2000年级):学生喜欢在课堂上听到学术上的不同声音,教师要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判断能力,有的可以开设专题课。要强调依照教学大纲,不要太固守教材,要给教师以以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学生爱听老师自己的看法,在这方面要给教师以宽松的环境,现在的课本框框还是多,学生不怎么喜欢课本,看来还是观念更新的问题。


武艳丽(1997年级):现在有的高中和初中的历史教材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等于再来一个回合。

李希(1998年级):高中世界史教材不讲世界古代史,使人们在接受普及教育阶段没有世界古代和中世文明的基本知识,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对于世界古代历史知识一无所知,即使从媒体上得知的也是孤立事件,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将素质教育不是口头上的,没有历史底蕴,素质是不是要受到影响?
佚名(1997年级):从亲身教学实习感到,中学历史教学在中学里的地位很低,不是主科,考试还开卷,学生整天语、数、外,学校领导也不重视。我们学历史的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心。

王奇(1997年级):因为历史不是主科,即使想组织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也无法开展。别说学生对教材的一些观点不感兴趣,连有的教师也说违心的话,告诉学生思考问题要注意参考《三十讲》因为他给我们很多启发,但是考试时千万得依据课本的说法,因为这关系到考分。学生感到对付考试是一套,而考虑问题起来并不完全依教材,因为和有时教材和实际对不上号。

刘振华(1999年级):现在教材比较死板,加上考试的一个标准答案,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记住条条,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陈先蕾(1998年级):现在我们学的世界史有点像大国史,全球概念和整体概念比较差。教师启发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比交少。


佚名(1997年级):现在学生学习历史没有多大兴趣是一个大问题。学生对于学习历史有什么用不是很清楚,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材和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

佚名(1997年级):怎么说教也没有用,关键还是要把教材编好,包括相应的教材辅助材料。在教材中真正把思想性和知识性溶于一体,要有可读性,现在的教材内容显得单薄。

(文中与会学生发言经该系有关教师核实,黄翔整理)




(说明:原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12期,第31页。笔者2000年11月13-16日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学,16日下午参加了这次座谈会。)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2008年9月25日发布
2#
 楼主| 发表于 2012-9-22 07:41:27 | 只看该作者
错不在多少,而在于如何尊重史实[1]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大视野”节目(2000年10月22日)
(录音内容摘要)播出时间:20001022日早晨
主持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东方、王微
采访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陈瑜
采访对象:任鹏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主任)(简称“任”)
          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简称“黄”)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大视野”:我们的视角,我们的观点,从北京到世界。北京电台新闻广播电台中波828千赫直播节目。
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新闻大视野”,我是东方,我是王微,今天我们要关注新闻主要有:…….热线追踪  历史教材“硬伤”问题引起争论。我们的观点是:错不在多少, 而在于如何尊重史实。

*
*
*
*

    本周五,有这样一则消息称,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的中学历史教材有六、七百处错误,而现行的96年高中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错误也有一百多处。当天晚上这条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忙坏了全国数家新闻媒体。记者们纷纷找到有关方面人士核对此事。於是第二天又有消息报道,历史教材“硬伤”六、七百,出版社反击,课本哪儿有那么多错,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到底有没有错?有多少错?我们的记者陈瑜昨天连夜进行了追踪采访。下面请听她发回的报道:错不在多少, 而在于如何尊重史实。

*
*
*
*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据我们了解,消息的披露是由一本叫《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引起的,由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这本杂志,在2000年第六、七两期中发表了全国23个省市数百名中学教师给92年、96年版的中学历史教材挑出来的400多条错误。那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的编辑部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通过电话找到编辑室主任任鹏杰。
任:我们开辟了关于教材问题的栏目也有十几年了,陆陆续续登出了好多文章,指出了教材的错误。但是指出以后,教材编写者修改的很少,大部分还是一印再印。好多中学老师也给他们多次写信,指出错误,要求改。有一些是悄悄改了。但是大部分还是没改,这样一来,好多教师就把文章寄到我们这儿来了。所以积累的稿件,越来越多。如果按两个栏目那么一点分量登的话,恐怕再过上四、五年还登不完。
主持人:任鹏杰告诉记者,他们这样做也是出于无奈。绝不是故作惊人之语。因为这些错误不是一次发现,而是十年间不断发现。作为一个历史教参的编辑不可能视而不见。
任:这样叫学生怎么去正确的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未来,正确了解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让世界上看起来,都是笑话。你中国把自己历史都写成这样子了。世界怎么看你?
主持人:那么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错误,到底属于什么样的错误?记者(1020日)连夜赶到了一直从事世界现代史教学、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安年的家中。黄教授曾是第一个站出来发表看法的大学教授。
在九十年代初,我参与了有关跟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工作,这样我就发现教材有些问题。
主持人:黄教授说,有关方面称中学历史教科书六、七百处错的提法,不完全准确,但也并不过分。因为这些问题是出在初中、高中11本书当中。其中有“硬伤”、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也有编辑观点滞后的问题。仅高中现代史部分,黄教授本人就发现质疑了130个问题。而且在最新出版的高中(试验本)历史教科书当中,他又发现了68处商榷问题。
所谓新教材就是现行教材,是指96年版,出现很多史实性的错误,其中有观点问题,有引文问题,有“硬伤”问题,而主要还是材料处理和“硬伤”,观点是次要的,因为观点你可以摆不同的观点,但是“硬伤”是非常明显的。比如1972年上海公报明确写明美国“认识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有一个中国)。但是教材写成“承认”,这是绝对的错误,到了(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才写成了“承认”。
主持人:虽然记者的历史知识有限,但是就这样也看出来一些明显的错误。比如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7781年,也就是说,这场战争将发生在6000年之后。作为出版教材的一家权威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这一套历史教科书何以出现这么多问题呢?
因为它的机制,这个教材是他们“自产自销”。你想想看,你能够说我是作者,我又是编者,我又是出版商,谁来监督我出版的水平呢?
主持人:黄教授说,像这种编者、责任编辑、出版商出自一人(一家)所为的做法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这就好比运动员、裁判员是一个人一样。没有真正的审查、没有真正的监督,哪来的公正。但黄教授指出,有问题包括错误的多少,其实并不是大家争论的焦点,重要的是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尊重史实。
如果把问题纠缠在“硬伤”的多少上,我觉得这个有点偏了。我已经多次讲过了,“硬伤”这个问题好解决,改了就不就行了吗?那么这是不是问题就没有了?问题依然存在。存在机制,存在这个体系,存在这个创新,你比如说,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中央文件里面,去年6月中央文件讲得非常清楚,就是我们现在教育改革滞后。那么中央讲的,是因为主观和客观等方面原因造成的滞后,现在你人教社(历史室)自己说我滞后有理, 八十年代以来,你(教材里)连什么(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也没有提到。这就是说,你落后于形势,因为你的教材写在1996年。
主持人:现行历史教科书错误百出的风波似乎刚刚开始,但“硬伤”的存在已有年头。全国23个省市数百名中学教师包括大学教授发现了这些问题,居然在改革开放后伴随了两代人的成长。是历史在和我们开玩笑,还是我们在拿历史开玩笑呢?

(重印说明:原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11期,第11-12页,并说明“此摘录由董其正根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10月22日早晨播出的“新闻大视野”节目的录音内容带整理,未经本人审阅。”笔者10月20日20:30-22:15,在家中接受了陈瑜记者的采访,同时采访的还有《中国青年报》记者张东操。他们比较详细地了解了这场争议的由来和发展。黄安年 2001年1月16日)

**********************************中学历史教材质疑引发的争议
北京电视台科教新干线节目(2000年10月28日)
(按照录音记录整理)时间:2000102820:48-20:51
播音员:北京电视台三台(教育台)
主谈一方: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简称黄)
主谈另一方:(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李伟科副主任)(简称李)
播音员观众朋友,您好,我的夏月,欢迎跟我一起搭乘今天的新干线列车。首先来看新闻的主要内容。……中学历史书引发全国大检查,疏漏渎职,本台专访质疑历史教材第一人

    北京台记者报道,最近中学历史教材错误百出的行为,被炒得沸沸扬扬,有些媒体竟以历史教科书错误六、七百为题,大肆的炒作。但也有反驳者说,这不过是观点上的分歧占多数,“硬伤只有64处”,这其中究竟谁是谁非,中学历史教材难道真是“遍体鳞伤”了吗?带着这些疑问,本栏目记者采访了人教社历史室负责人和质疑历史教材第一人的黄安年教授。
我想应该把老师们提的这个意见和我们教科书中真正存在的错误区别开来。因为他提了六、七百处意见,不等于我们教科书六、七百处全都错了。
黄: 媒体不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就轻易的比如说把现在属于那些争论的问题,都说成是“错误”,都说成是“硬伤”,这显然是不公的,对人教社也不公平。翻过来你,你有问题,你不承认,你说,我一点问题都没有,也不合适。就是说,应该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才对。
播音员:针对老师和学者们提出的六、七百处质疑与商榷,人教社的历史室的同志解释说:这几百条意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确实是课本中出现的疏漏之处,属于“硬伤”,共有“64处”,出错率并没有超过新闻出版署规定的万分之一和人教社内定的万分之0.5,属于合格产品。另一类就是对于教材编写体系、表述方式以及史学观点上的分歧,这占了很大的比例。还有一部分意见,本身就有错误或偏颇的地方,并并不值得考虑。有个别中学老师也在媒体发表个人观点,认为教科书错误对教学影响不大。对此黄教授有不同的看法。
黄: 当然会有影响,这就对于对高考出题的选拔考试这方面也造成了影响,使它出题的空间大大缩小。第二个(方面)是,对学生还会出现问题,听说前不久,发生这样的现象。老师对学生讲,“这个教材(在这个问题表述上)有问题”,什么地方有问题,学生说“没有问题”,老师说,“就是有问题”,学生还是说“没有问题”,并且说:“是听你的,听教材的。”“是听你的,听教材的”。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材是至高无上的,教材是不会错的。
我们也是人嘛,我们编教材嘛,也是靠我们的脑子,和我们的眼睛还有我们的手。是人总会要有出错的。
黄: 应该出于对亿万青少年负责的态度,因为他们是我们21世纪的希望。
播音员:据了解黄教授已再次撰文两篇,对新版教材提出68条质疑。本栏目将进一步关注此事的进一步发展。(北京台记者报道)


(说明:笔者当时的日记写道:“2000年10月25日星期三,3:20-4:50pm,北京电视台科教新干线记者刘洋等两人来采访和录像,我在北京师大家书房的电脑工作桌前接受采访。他们翻阅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刊登的几期涉及这场争议的文章,拍下了我的“130例”质疑的文章和《评任史识先生的“也谈”》文章中涉及现行教材中“硬伤”问题的段落,其中如战后初期出现几十个新兴独立国家的例子和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的例子。试验教材中将《波茨坦公告》写成波茨坦宣言的例子。在采访中记者提出问题说人教社称:他们有严格的审查制度,规定了万字错误率不得超过万分之0.5(出版署规定是万分之一),而他们的11本教材中硬伤只有64处,平均每本不超过6处,错误率只有万分之0.32。属于合格教材。他们说对新闻媒体炒作有意见。还说错误难免,他们也是人,怕人们抢了他们的饭碗。我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硬伤有没有六、七百处;怎么辩证地看待媒体的报道?怎么看有人认为有错关系不大,教师会自己纠正的说法?怎么看教材出错造成的影响?怎么看这些错误没有得到纠正?今天的采访将在编制节目后于北京电视台三台每日20:40pm首播,0:45am重播。播出时会通知我的。”录音纪录稿是由笔者整理的。 黄安年2001年1月16日)

*************************************8888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2008921日发布


[1] 黄安年于20001020日晚在北京师范大学家中接受采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4:51 , Processed in 0.11651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