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题]:向日本学习!! 。[==不要删帖!!!!!]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15:19:30 | 只看该作者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19:40:52 | 只看该作者
俄专家推演中日战争:中方损失150架战机夺岛2012年09月20日

来源:新华网




资料图:日本2012《防卫白皮书》
原标题:俄专家推测中日开战各胜算几何
【俄罗斯《观点报》9月19日报道】题:数量对质量:战略学家评估中日倘若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各胜算几何
中日之间因岛屿之争而引发的政治对峙愈加剑拔弩张。本报特邀军事战略专家,对中日双方的军事实力进行评估,并预测倘若这两个亚洲强国之间果真爆发军事冲突,情形将会怎样。
中日实力各有优势
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高级研究员瓦西里·卡申认为,在海上,北京并不具备压倒性的数量优势,与此同时,中国军舰在质量指标上要远远逊色于日本。
他说:“中国人是自2007年起才开始建造拿得出手的军舰,而此前的老舰几乎毫无用武之地。北京拥有能对日本构成一定威胁的潜艇,但日本海军一向重视反潜能力。我曾有机会听过美国海战专家的评价,他们直言不讳,称在反潜战中,无论是经验、设备、战术,日本自卫队甚至要强过美军。相较之下,单论海上备战演练频率,中国潜艇就做得非常不够。”
他强调:“中国舰队亟待在战备、战术和组战方面实现飞跃。当年,苏联并不具备能在远离本国海岸线的海域独立作战的海岸部队,但经历数十年的打磨,它终于成长为一支全球舰队。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不过刚刚起步。就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海军还是以近海防御为主打构想,即以近海舰队为主力,大型战舰凤毛麟角,核心是快艇和大量海岸炮兵。直至90年代中期,中国的海军实力才开始真正发展,从质量上而言,这一成果在几年前方才逐步体现出来。中国海军缺乏令其感到自信的经验。”
较之卡申,俄罗斯地缘政治学院第一副院长康斯坦丁·西夫科夫对中国海空军的实力评估要高一些:“从数量上看,中国军队远胜日本。中国250万,日本仅有25万。但围绕有争议岛屿的战争将主要仰仗海空军。中国为夺取上述岛屿,可能会出动400到500架战机,不少于20艘柴电潜艇,很可能还会派出3艘以内的核潜艇,由于上述岛屿距大陆不远,不排除会动用大量导弹艇、导弹驱逐舰。日方则可能派出近150架战术歼击机、近艘柴电潜艇、5到10艘驱逐舰和护卫舰。日本用于保护有争议岛屿的舰只数量只是中方的1/3。”
但他也指出:“中国空军以老旧机型为主。日本战机在质量上拥有决定性优势。北京缺少空中预警机,而东京所拥有的这类飞机能够确保争夺制空权,更好指挥空战,令日本空军的优势更为凸显。总体来说,在空战中,尽管北京具备数量上的优势,但中日两国可谓势均力敌。在海军方面,中国潜艇制造技术及工艺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年代,噪音极大。日本人的潜艇则更加完善,噪音更小,能够与中国潜艇有效周旋。不过,中国的水面舰队实力无疑要优于日本,导弹配备与射程跟日方难分伯仲。”
谁胜谁负前景难测
卡申预测说,“倘若双方爆发摩擦,动用差不多数量的军力,中国人会蒙受重大损失,它未必能给日方同样程度的打击。目前,日方的武器优势非常明显,个人作战素质更高。中国军人尚未试用过所有的新式武器,其人员训练水平也不容高估。更何况中方武器全面逊色于日方,无法充分发挥实力。最有可能的是,中方将蒙受屈辱性失利,对北京而言这将非常难于承受”。
卡申认为,日本海军的实力非常强大,尽管中国在追赶日本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但要达到与日本自卫队同样的战术和人员培训水平,还需要若干年的时间。
但西夫科夫的看法截然相反。他认为,中国的损失会很大,但日本单凭一己之力,是无法阻挡中国脚步的。
“一旦爆发冲突,中方的战略将以进攻为主,而日本将侧重防御。一旦直接交锋,中方获胜的希望更大”。
在他看来,中国在轻型导弹舰艇以及导弹驱逐舰方面优势明显,可以胜任击溃日方舰队集群、掩护登陆的任务。考虑到中方在战机方面的数量优势较为明显且后备充裕,日方只怕难以制服中方。
他认为中方官兵的训练水平并不逊色而且还优于日方。与日本不同,中国积极、定期举行军事演习,并为此拨出了大量资金。因此,在备战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中方是能够击溃日本空军的,即便以巨大伤亡为代价,但只要北京下了决心,就能占据空中优势,让空降部队成功登岛。
美军参战改变平衡
尽管日本自卫队的人数仅相当于解放军的1/10,但东京还拥有另一大优势,即美国这个盟友。根据双方当年签署的安保协定,一旦爆发针对日本的侵略,华盛顿有进行干预的义务。中国与日美两国同时对立,双方胜算各几何?两位专家的看法倒是出奇地一致。
西夫科夫认为,美国因素的存在令中国不可能在争议地区首先挑起军事行动。一旦中国与美日联合舰队短兵相接,即便北京在空军方面占据数量上的优势,但美国航母上的航空兵与其驻冲绳基地的战术空军一道,能够有效地反击中国的强击航空兵,并给予后者极为沉重的打击。毫无疑问,中国机场将受到美军巡航导弹的攻击,空军实力会损失惨重,基础设施也将被破坏殆尽。在美军参与下,中国空军的主力在一两周内便会受到重创。中国海军也难逃这样的结局,因为美国的“洛杉矶”级攻击潜艇也会参战,它对付中国罕舰可谓轻而易举。
中国的舰载武器具有一定威力,但它的软肋在于防空能力,所以很容易被来自中方导弹射程之外的导弹击中。因此,倘若双方敌视情绪继续升温,事态发展到军事冲突的地步,那么也将只是海上和空中的不大对抗,而后美国很可能会加入进来,届时,中国很可能放弃军事行动,转而采取经济举措。
西夫科夫指出:“若无美国支持,日本自卫队是无法孤军守住争议岛屿的。与此同时,中国空军也会损失不小,恐怕损失会接近150架战机。日本空军同样会有数十架飞机被击落。然而,如果美国按条约规定,全面介入冲突,那么中国军队将被击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01:34:28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日本人眼中的“两面中国人”2012年09月18日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文|松野丰(日本)
如果单纯与一个个的中国人交往,会觉得他们直爽健谈。但是每当触碰到中日之间的历史和政治伤疤时,就不一样了: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得过且过。日本人或许亦如此
我供职的日本公司,前段时间为与中国某大学合作的研究中心办公楼装修捐助了一部分资金,从而得到了建筑物的命名权。虽说是命名权,也只不过是将刻有“某某公司捐助出资、某年某月”的石碑放在入口处。
石碑放置好的那个周末,就被人涂写上了“中国万岁!日本xx(所谓的咒骂日本的语言)”。正巧下周一我没有去大学上班,周一晚,中心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告知说:“公司的命名石碑被人乱写上了一些东西,现在正在进行清理,可能还是把石碑放到不显眼的地方为好。”
第二天我去上班时,在路上试着向司机打听这件事。司机同时兼任总务事务,平常在上班途中总是乐于告诉我大学里的各种新鲜事,但偏偏那一天他很沉默。
“中心的石碑被人画花了是吗?”“嗯?嗯,对,那个石碑的设计也不合理,应该重新再做一个。”“那个石碑现在在哪儿?我想看看。”“啊,已经搬到仓库里了。”总感觉他说话吞吞吐吐,想要隐藏什么似的。
到学校以后,我对司机说:“带我看看那个石碑。”他勉强向保安要来了钥匙,带我去了仓库。石碑被很随意地放在一个很小的储藏室里,微光下仍然能看到,字迹已被很仔细地擦拭过。
“上面写了什么?”“??”他回答太小声,我没有听清楚,也貌似他并不想说,于是敷衍道:“石碑设计得不好。”
我于是去找中心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协商:“为什么要把石碑藏起来呢?既然已经擦掉了字迹,放回原地不就可以了吗?只是恶作剧不是吗?”工作人员却带着微妙的表情说,以前也有过日本企业出资建大学办公楼遭到社会诟病的先例,而且提出异议的是大学教授,所以为了不让我们的事闹大,还是放在仓库里为妥。
就这样“得过且过”吗?而且我发现,除了“得过且过”以外,关于此事大家都很“顾忌”我,不愿在我面前提及,想在尽量不“刺激”我的情况下,静静了结。
如果单纯与一个个的中国人交往,会觉得他们直爽健谈。但是每当触碰到中日之间的历史和政治伤疤时,就不一样了: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得过且过,即使在精英大学也是如此。
这让我领悟到,中国和日本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有两重性的。作为个人的中国人,虽然有人不喜欢日本、有人喜欢日本,但基本上是基于自身经验和价值观与日本人交往交流的。但是,一旦中国人把自己看成一个团体——“中国人”——中的一员,就会对日本和日本人心存顾忌。
日本人或许亦如此。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不应把中国作为“团体”交往交流,而应该与“中国人”交往交流。没有这样一种觉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具有复杂两面性的中国和中国人。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02:00:37 | 只看该作者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9-22 08:03:31 | 只看该作者
国民党抗日将领语录

“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你填过了,老子来填!”
——孙连仲(第2集团军总司令)  
  【在台儿庄战役中,防守庄内的第31师损失惨重,师长向孙连仲请求把部队撤出庄子的时候,后者这样回答。】
  
  “抗战以来,只有殉土的将领,没有殉职的地方官,我要做第一个为国牺牲的地方官。”
——周同(腾县县长)
  【台儿庄会战前期,防守腾县的122师官兵基本损失殆尽,师长王铭章阵亡的消息传到后,周同登上城墙坠城自尽。】
  
  “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同古。”
——戴安澜(中国远征军第200机械化师师长)
  【戴安澜的出征誓言。三个月后,他在缅北丛林中壮烈殉国。他的部下一直抬着他的遗体在丛山竣岭中跋涉了1个月,最后完成了“魂归故国”的愿望。】
  
  “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
“我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平安。”
“弟兄们!大家要杀敌报国啊!”
——张自忠(第33集团军总司令)
  
  “中国无被俘之空军。”
——阎海文(空军第5大队第25队战斗机飞行员)
【1937年8月17日,奉命轰炸上海虹口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完成任务后,不幸被高炮击中,被迫跳伞降落到敌人的阵地上,被数千人包围。敌人喊话逼他投降,阎海文击毙日军数人后,用最后一颗子弹自尽。】
  
  “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
——杨森(四川省主席)
  【这是杨森对即将出征的川军官兵的战前动员。】
  
  “男儿欲报国恩重,沙场捐躯是正道!”
——李家钰(第36集团军总司令)
  【这句诗是在他上前线的时候写给其妻子的信件中,表明已经抱定为国家捐躯的决心。1944年5月21日,他在豫中会战中阵亡。】

  “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枪毙,今后都这样办。”
——孙立人(新38师师长)
  【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孙立人指挥新38师在缅北展开反攻。当部下请示如何处理73名日军俘虏的时候,孙立人下达了这个命令。日军第18师团曾在中国战场上犯下累累罪行,这些俘虏当然在劫难逃。据美国某机构统计,在新1军抗战的整个过程中,保守估计至少有1200名日军战俘被处决。】

  “为争取最后的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
——郝梦龄(第9军军长)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牺牲的第一位军长。】
  
  “杀敌报国,此其时矣。”
——冯安邦(第42军军长)
  
  “吾向以老母在而有所虑,今大事已了,此身当为国有,誓与中条山共存亡。”
——唐淮源(第3军军长)
  
  “拼到底,不成功,便成仁。”
——武士敏(第98军军长)

  “你们去吧,继续与敌拼命,不要管我,我死在这里很痛快!中华民族万岁!”
——王铭章(第122师师长)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
——寸性奇(第12师师长)
  
  “大丈夫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此何恨焉!”
——彭士量(第73军暂编第5师师长)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19:51:51 | 只看该作者
《日本行,中国更行》:在对比中寻求自身进步



 2010年12月03日  作者:黄东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王锦思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之前我们读过很多写中国发展的书,也有很多写日本发展的书,但很少能看到写中国和日本现状对比的书。《日本行,中国更行》直观地将日本与中国的“性价比”做了比对,孰优孰劣,孰胜孰负,似乎一目了然。

  抛开民族情感,当我们客观地看待当今日本社会的时候,会发现很多日本的“伟大”之处。这些优点,不仅是中国人民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更是全世界人民都应该学习的。

  比如团结。日本“大和”民族的凝聚力不容小觑。正是因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才让日本在战后迅速崛起,综合国力一举跃居世界前列。比如诚信。日本人讲究诚信,言必信,行必果。因此,在日本社会,大家习惯按规则办事。作者在书中也提到,日本人与人之间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亲属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不过分亲密,这样就有效避免了按人情关系办事,不遵循社会规章制度的情况。在情与法之间,日本人似乎更站在“法”的立场上去处理事情。比如执著。也可以说是一种“认死理”。在中国社会,这种不懂变通的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被大家耻笑,但日本人却偏偏爱钻这个“牛角尖”。比如礼仪。一提到这个词,首先想到的是中国。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名号被加在了日本人的身上。但是不得不说,当今的日本是个真正的礼仪之邦。得体的衣着和谈吐,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的优雅气质,日本人身上的那种淡定的智慧的光辉,很让人着迷,也被很多人津津乐道。

  这样看,中日间的差距很大,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作为中国人,而不是世界上其他渴望向日本学习国家的人,我们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所谓的中日友好,还承载着很多沉重的感情。

  作者在书中提到“日本还是那个日本,只是我们看日本的视角发生了变化”。我承认这一点。如果没有对日本态度上的变化,作者也不会写这样一本书介绍日本“强大”。但这句话似乎也应该反过来再强调一遍——就算我们看日本的视角变了,日本还是那个日本。中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冰释前嫌。有些伤疤,是会一直留在心里的。作者长期研究中日关系,长期致力于中日友好的交流事业,不可能不了解这个问题。因此,他指出,中国和日本有两个“远”,一是感情,二是差距,前者情有可原,后者必须缩小。这句话说得很好,也很值得我们反思。

  作者在书中指出,现在日本人最值得称道的就是“礼仪”。但是这些温文尔雅的日本人当时在中国玩杀人游戏,把中国人的性命当儿戏的时候,却一点儿都不懂“礼貌”。我觉得我们最有必要知道的就是日本人的人性有如此巨大的差别的原因。是什么改变了现在的日本人?是什么原因塑造了当时的那批“杀人魔”?有些事情,不是我们大度地忘掉就可以解决的。

  面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国人很坦然。事实永远都是事实,我们没有夸大什么,只是铭记真实地发生在中国人身上的历史。记得我的祖父母辈在聊起日本侵华的事情时,一方面表达了心中的愤慨,另一方面也对日本人做出了客观的评价。有位老人曾谈到,日本人行军打仗时都会戴着干净的白手套,生活习惯很不错,但是俄国大兵却邋遢得很,竟然喜欢用帽子当碗来装油乎乎的大肉饼。可以说,这么多年我们一直以宽和的心态面对这段历史。

  关于日本比中国优越、发达的问题,也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有多少人口,中国的国情与日本有着多少不同?中国的人口众多,想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这么多的人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就别说要求每个中国人都能接受最良好的教育了。

  读了这本书,通过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对比,我们承认,自己与日本之间的差距还有很多,日本人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但是我们对日本的学习应该向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发展。

  当我们吃着寿司,用着索尼或松下的电器,开着三菱或丰田的汽车,读着村上春树的新书,看着日本的漫画时,我们知道自己已原谅和接受了很多。中国人总是“有容”。至于那些国家间的差距,需要时间慢慢去适应和赶超。

  这是本引发我们思考的书。中国现在到底行不行?我们对待日本的态度已经很“行”,但是学习日本的劲头还“不行”。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20:22:51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界一人一信護釣島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4:42:20 | 只看该作者
[一种声音]中日国民素质相差30年
00





一位中国精细化管理专家,准备利用一年的时间考察精细化管理开展最好的日本、德国、新加坡三国。在第一站日本,我们的专家认识到:过去我们只知道日本企业家长于精细化管理,而这种精细化的思想,其实早已根植于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今年夏天,这位中国专家作为中国精细化管理考察团的一员,对日本的企业、大学和政府的招商机构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一周的所见所闻,对日本企业、机构的精细化管理有了深切的体会,更让专家感到震撼的是,这种精细化思想已经深深根植于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之中。一位中国教授说:“即使中国现在跟日本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也未必能够赶上日本。”
  而当这位专家准备将此文公开发表的时候,却不由得担心:会不会有人看了此文,就认定这位专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了呢,甚或干脆就说他已经是今日的“汉奸”?
  压力驱使着日本人拼命工作
  日本人背后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驱使着他们拼命地工作,而且在工作中互相督促、精益求精。
  自觉遵守与相互督促
  工作时间,日本男性白领最常见的装束是西装、衬衫加领带,即使夏天室外40多摄氏度的高温也是如此。大热天裹着这么正规的装束,因此业务员在街上中暑昏倒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不仅是白领,连出租车司机也都西装革履,尽管热得不停擦汗,但就是不会把外套脱下来。事实上可能没有谁管,但这是他们的职业化习惯。
  在日本街头,经常可以看到60多岁的警察或保安在跑步指挥车辆,专心致志。书店的工作人员趴在地上擦地,跪下来工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我们去酒店用餐,进餐厅时把鞋子乱糟糟地脱在一起,出来时发现服务员都给我们摆好了,一律头朝外,一伸脚就可以穿上。
  在任何单位,如果有人做事不努力或者把事做砸了,就会有好多“好管闲事”的人上来指责:“哎呀,纯子小姐,怎么这么做事啊?”“木村先生,你的失误,让我为你没面子啊!”我跟日本朋友总结说:“日本人是宁可自己付出更多,也必须要获得或保留干预和指责他人的权利。”朋友回答说:“真的是这样。这是一种氛围,逼着你提高。”
  忙工作忙得没时间做梦
  如果工作的事情没有做完,日本人是不可能下班的,这是他们的一种习惯,很多根本没法一下做完工作的人就只好推迟下班。一天晚上8点来钟,我们路过世界500强之一的住友公司门口,大批员工那个时候才下班。我们很迷惑,是集体加班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晚上11点半,我们在地铁站看到人流如潮。不少人一天打两份工,一上车就睡着了,太累了。
  在日本,男士平均结婚年龄是35岁,当父亲的平均年龄是36岁。很多人甚至都不敢结婚,不敢生孩子的人更多,特别是职业女性。因为女人一生孩子往往就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结束。女人不出来工作,主要原因是小孩没有办法给别人带。请一个人带孩子,比自己打一份工还贵,自己带孩子五六年,没办法再跟得上社会的发展,只好继续做家庭妇女。
  是政治家在逼日本人拼命,政府的政策迫使你不得不努力。日本人的所得税非常高,45%;遗产税更高,70%。不能让你把钱存在那里,为自己养老做准备。到65岁,才有可能靠政府的津贴来养活自己,这个时候才可以不拼。
  国家给你的压力太大了,所以必须拼命地干。有位日本朋友说:“日本人不做梦,哪有时间做梦!”听完,中国专家莫名其妙地伤感。
  人际互信与秩序共守
  尽管压力巨大,但日本人的生活却从容而有秩序。这点从东京市容的细节上就能感受得到,绿化率极高,几乎没有见到裸露的土地,即使偶尔有一个小角落空出来,都会种上一株树或摆上几盆花。
  路不拾遗
  东京的房子一般不装防盗门,很多门是非常薄的木板门和玻璃门。偶尔一楼有防盗网,二楼以上我从未看到防盗网。中国专家很惊讶,他们怎么不担心入室盗窃的问题?此外,多数自行车是不上锁的,连摩托车晚上也是丢在外面,根本不担心什么。
  在火车上、在旅店、在会议室,甚至在餐厅,再值钱的包,放在那里根本没有人动。京都火车站人流如织,旁边的餐厅人来人往,餐桌上七八个包丢得零零散散,并不见一个人。所以西方人老听中国人说,“你先去,我在这儿看着。”人家始终不懂这话什么意思,你“看”它干什么?
  中国专家住过的几个酒店没有“查房”之说,你走了就走了,把牌子放在那里,把费用结清就可以。而在中国住酒店,离开时“查房”的程序必不可少,很多酒店还有物品损害赔偿价格表,表现出一种非常深刻的不信任。我们的一位老师,在日本坐地铁,西装放在衣架上忘了取。而捡到的人帮他寄到下一站,等他来取,而且烫好、折好。
  在商业闹市区,经常看见女士将翻盖手机架在牛仔裤后兜上逛街,就这么着,谁也不在乎。还见过一个女士,背一个很大的包,朝外的第一个口袋就是钱包,我在1米外都可以看得见,她就这么逛,没有觉得有什么危险。
  中国人总觉得贫富差距过大才会有抢劫盗窃,实际上不完全是这样。日本也有穷的,至少从各地去的人也有穷的,而且也有流浪者。我这次还找了一个街头艺术家给我画了一幅漫画像,标价1600日元。他画完以后,自己感觉画得不好,就只收了1000日元,还一个劲地道歉。
  堵车但秩序井然
  日本人很讲究秩序。排队是正常的,而且自觉保持1米距离。在自动扶梯上,人们都很谦和地站在左侧,让有急事的人从右侧快速通过。
  在东京,中国专家见过几百人在一个路口等红灯,没有一个人乱闯的。车辆在通过路口时也没有减速的意思,因为所有的人都一定会遵守交通规则,不需要减速,也不可能出现意外。但是,在红灯转为绿灯的时候车辆反而慢下来,车可以通行,走到一半的行人也可以通行,只要有一个人还在穿越,车辆就会让人,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以人为本”。
  日本的路并不一定都很宽阔,很少看见超过单向四车道,甚至还有主要公路是双向单车道。有一次高速路堵车,但还不至于堵得不能行走,只是慢,绝对没有人插队,更没有人急着猛打喇叭。
  中国专家的团队每到一家酒店,酒店都有人到前面的路口迎接,指挥车辆怎么开进去,停在什么地方。专家住过的几家酒店,都有一个牌子竖在大堂,写明“某某团队”什么时候出团,并按照时间顺序排好,这样可以避免若干团队一起出发造成拥挤。如果时间安排出现冲突,酒店会建议某些团队推迟五分钟或者十分钟出发。
  深刻的危机意识
  日本的版图大概相当于我们一个四川省,但人口密度却比四川还要大。地狭人多,又没什么资源,而且台风、海啸、地震非常频繁,从这个角度来讲,日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国家。正因为如此,日本人有深刻的危机意识。
  吃一次涮肉也会觉得无比幸福
  日本的学校每月一次防火演习,每季度一次防震演习。每个家庭都备有压缩防灾包,里边搁压缩饼干、纯净水、保暖衣、手电筒和雨披。日本全社会从上到下都只有一个信念,我自己要拼命,如果不拼命这个国家就完了。
  中国专家去考察丰田汽车公司,丰田做汽车之前,整个日本是没有汽车工业的,那时的汽车他们叫“自动车”。造“自动车”最早也是由丰田第二代领导人提出来的。他去考察英国的汽车,回来就发奋自己做,把原本很挣钱的纺织放弃了。由于不分白天和黑夜地努力,这个人只活了50来岁。为了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日本很多人都是甘愿做出自我牺牲。
  日本虽然是汽车大国,但企业中层及以下员工几乎都不可能开车上班,因为停车费奇贵。东京的许多停车场,100日元只能停车15分钟。多数日本人都买得起车,但是没多少人负担得起停车费!
  在中国人看来,日本这么发达一个社会,一般人吃饭应该不成问题。但日本人正餐也吃得很少:菜只能遮住一个小碟子的底部,米饭也只有一小碗。我总怀疑日本人很少吃饱饭。至少我在日本工作的朋友,如果哪天能开怀吃一次涮肉,会觉得幸福无比。真不懂日本人这样是为了健康保持七分饱呢,还是为了贯串一种压力意识?
  租房要给房东感恩费
  日本人住房压力非常大。我大胆猜测这也是日本政府刻意为之。
  日本房价高是全球出了名的,东京的住房均价是每平方米6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万元),一个人辛苦一辈子可能也只能混一个小房间。普通人根本买不起住房,买得起的白领也不过买四五十平方米的小房子。
  最奇怪的是日本的租房方式:不仅租金特别高,而且首付得5个月租金。除了当月租金、押金(相当于两个月租金)、中介费,还有一笔感恩费要付给房东。很难理解,日本市场化程度那么高,房客反而要向房东支付感恩费?我觉得他们的政府是故意这么干的,使得整个民族从上到下都特别紧张。
  出租车司机给学生上社会课
  日本学生上课并不完全在学校内,他们经常把学生拖出去学习。到风景点去参观,去看祖先怎么拼的;到企业去参观,看企业是怎么发展的。让你去思考,看你能否跟得上时代,能否适应社会需要。严格来讲,这是他们的公民意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或者叫德育。
  他们对德育很重视,投入也非常大。中国专家去参观世界文化遗产清水寺,就碰到很多中学生。学生不是老师带队,而是由出租车司机领着。一个出租车司机带四个学生,他会把社会上很多事情讲给学生听,一两个小时不停地跟学生讲,这是司机必须做的。学生做笔记,回学校还要写感想。
  日本整个民族忧患意识非常重,小学课本就告诉学生:这个国家生存是很艰难的;这个国家处境是非常危险的;这个国家是可能随时被别人打垮的。尽管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外来侵略者能够深入日本的本土(二战美国的占领不算侵略),但是日本政治家始终认为外族强盛了,就一定会打进来,别人发达了日本的生存空间就相对萎缩了。
  中日国民素质30年的差距
  日本社会流传一句话:“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每个人都是这么一个信念,整个社会公民素质就非常高。
  瓶子扔掉前还要将商标撕掉
  日本居民在街上如果一时找不着垃圾桶,就把垃圾带在身上,回家放进自家的垃圾桶。有一位陪同我们的女士,我们有人告诉她:“小姐,你身上有两根头发。”“很抱歉。”她一边说一边把头发取下来,用一张餐巾纸包好,放进自己的口袋。
  在自助餐厅吃饭,人人用完餐都会自己收拾桌面,桌上洒的几滴汤会用纸巾擦去,杯盘碗筷收到集中存放的地方。
  抽烟的人当然还有,但绝不会有人乱弹烟灰、乱扔烟头,在街边吸烟都会带上一个便携式的烟灰缸(我就特意从日本买回来两个便携式烟灰缸)。
  在公共场所遛狗的人士,身上一定带着垃圾袋,狗一拉屎,马上小心翼翼地扫起来装到垃圾袋带走,再用纸巾把地面擦干净。
  人类的文明和垃圾的处理紧密相关。垃圾的处理可分为四个文明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随地吐痰阶段”,既然随地吐痰就会随地甩垃圾;
  第二个阶段是“集中堆放阶段”,北京现在处于这个阶段,垃圾开始集中堆放,不乱丢;
  第三个阶段是“分类处理阶段”,日本把垃圾分成三类:可燃物、不可燃物、瓶罐器皿。个人认为中国包括北京在内的大部分城市还没有真正到达这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精细管理阶段”,就不止是三类分放了。比如,通常人们会在可乐喝完后把瓶子扔到垃圾桶了事,而日本人会把可乐瓶上的商标纸撕掉,丢进可燃物的垃圾桶,再把瓶子塞到装瓶罐的垃圾桶内(因为瓶罐回收后也需要工人把商标纸撕掉)。
  同样,家里用完了的酱油瓶,日本人往往会用清水把瓶子先洗一洗,再放到垃圾桶里,因为回收后也需要清洗的。摩丝类产品的空瓶子,日本人在扔进垃圾桶之前,会先给瓶身扎一个孔,以免存在不安全隐患。
  顺便提及,日本东京有若干大型垃圾处理厂,当然有很高的烟囱,只是烟囱并不冒烟,而且垃圾厂附近必有一个体育场。垃圾焚烧的余热可以供体育场的游泳池保持水温,还可以让大家健身的时候理解自己和垃圾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
  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
  日本人出门都喜欢带一把伞,而且是长柄的伞(很多出门的人,旅行箱旁边也插一把长柄伞)。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有一个机器,里面是塑料袋,把伞往里面一插,套一个袋子再拉出来,提着雨伞进屋内就不会有水滴出来。我们在日本那么多天,只有一天是晴天,但从未感到哪儿湿漉漉的。连公交车上也都有一个放置雨伞的桶。到一些名胜参观,进室内,得把雨伞和鞋子放在门外,等回来再取;如果不从原路返回,就用垃圾袋将鞋装着,提在手上,出口处必定会有一个箱子,用来收集装鞋的垃圾袋。
  日本人非常彬彬有礼,一天到晚地鞠躬。我觉得,这种东西不只在表面,是从内心深处对社会的一种认同,知道自己的渺小。大公司的高层也总是低着头走路,微闭着眼睛,自我收缩,甘为渺小。这事实上是一种境界:把别人看得比较高大,把自己看得很卑微。
  中国专家去参观了两所大学,和中国的大学很不一样,没有围墙,也没有气派的门楼,不起眼的大门上只有很小的一块牌子,非常普通。就连丰田那么大的公司,总部大楼也并不奢华,牌子也是很小的一块,很低调,不那么嚣张。
  一位在中国、美国、日本三地的大学都工作过很多年的中国教授曾说:“即使中国现在跟日本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也未必能够赶上日本。国民素质相差30年。”

来源:凌阿锋的博客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373e040101bjsl.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0:05 , Processed in 0.0995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