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不清楚,为何会有那么多半拉子的作文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9 10:1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真不清楚,为何会有那么多半拉子的作文课
              ——劳生伤神的作文课
■宋运来/文
【内容摘要】在日常作文课堂教学里存在着大量的劳生伤神的半拉子作文课。它不仅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作文教学不仅要凸显年段特点,更要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力。
【关键词】半拉子作文作文知识   
人们常把那些管看不中用,劳民又伤财的形象工程称为“半拉子工程”。半拉子工程不仅浪费资源,影响民生经济,同时也严重影响着政府的形象,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其实,在我们的小学作文课堂教学里也存在着大量的劳生伤神的半拉子作文课。它不仅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我们先来看看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吧。
小学阶段的传统习作课流程为:“以题而作——上交批改——按批示修改——收藏封存”。“以题而作”,一般要经过:一读范文,二命题,三讲解,四提要求四部曲。课改以来,特别是作文公开课教学,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方面教师们做了一些积极的改进。写作前通过观察、游戏、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置身创设的情景场,燃起对写作对象关注的欲望,以此激发学生言说表达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动笔写一写。无疑比传统的习作教学迈进了一大步,虽然兴趣有余,但含金量不足,学生说的内容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言语提升,且命题之后,也没有俯下耳语的提示与指导帮助。就是学生拿到教师辛苦批改出来的作文来说,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也没有得到质的提升,每次作文指导课都是在规定程式中,走完一次习作过程。那些“半拉子”作文课实施者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地这样教学下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如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请让我们来欣赏下面2个习作教学片断,感悟作文教学是如何“凸显年段特点,提升言语表达力”的。
片段一:童漫作文《愁女》
教学对象:小学5年级学生
师:同学们喜欢看漫画吗?
生:(欣喜地)喜欢。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漫画,想看吗?(生欢呼:想!)打开你的思维之门,发挥你的超级想象力。
(学生在新奇中观察黑板上的“画”。)
生:我觉得画上是鸡蛋壳。
师:能这么肯定吗?
生:不能肯定。
师:不能肯定,用上什么词最贴切?
生:可能!(板书)
点评:如果让学生仅仅说出画面所表达的意思,即画上画的是什么?这个知识点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都会说的二素句话语。它是什么,哪里有什么?什么怎么样?即使这么简单的二素句,也有言语提升的必要——说它是鸡蛋壳,你能确定吗?不能确定,用上什么词语?教师敏锐地追问道。学生多聪明啊!马上加上了可能词语。只有用上可能(也许、大概)这类推测的词语,才会使言语表达准确到位。
生:它可能是皮球。
生:可能是鸭蛋。
生:可能是瓷器。
师:刚才是一个一个地说,谁能连起来说?
生:它可能是鸡蛋壳,可能是0分的成绩,也可能是皮球。
师:大家注意,他在句末用上了“也”字,这叫会说话。
点评:说好一句话,显然是小学低年级训练的言语重点;而有序说好一段话则是中年级训练的重点。怎样训练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说一句话,到用上了“……可能…… 可能…… 也可能,说出一段话,教师特别强调了句末要用上一个字,这才叫会说话。言语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步步提升。如果教学仅仅到此便告终,那它仅仅是中年级言语的一般能力训练,而高年级不仅要说得有序,还要说得有法
师:老师送你个“中心句”,也就是关键句——“它可能是什么呢?”请按照先总后分的方式,说一说。 (板书:总——分)
生:它可能是什么呢?它可能是个圆形的大石头,可能是个皮球,也可能是个鸡蛋。(掌声)
师:老师再给你们说话增加点难度,请按照“先分后总”的顺序说一说。(板书:分——总。)
生:可能是鸡蛋,可能是鸭蛋,还可能是皮球,它到底是什么呢?
师:这里的“总说句子”放在哪儿?
生:最后。
师:“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是我们小学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表达方法。(师手指图画)那!它到底是什么?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在十分的期待中,盼老师揭出谜底。
点评:本节课教师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段。到了高年段,其言语训练,不仅要说得有序,还要说得有法,否则,就是没有任何言语能力的提升。教者引导学生运用总分分总 构段方式说话,不仅准确地把握总述和分述的特点,而且提升了说的质量,也为学生下边的习作埋下了伏笔。

教学片段二:童漫作文《无家可归的小鸟》
教学对象:小学5年级学生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前面的漫画欣赏经验:“漫画上的一个符号、一处景都在表达着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话或一个故事。”相信大家已经理解了“一个故事”的意思。如果这是一条宋老师欣赏漫画名言的话,那谁来修改一下,变成你的欣赏名言呢?
生:漫画上的一个符号一处景不仅表达着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话或一个故事,还表达着一个道理。(掌声骤响)
师:你用上了关联词语“不仅…… 还……”,真了不起,叫什么名字?
生:李浩然。
师:呵呵,这条经验,就叫李氏漫画欣赏经验喽。请把“道理”替换一个词语。
生:一个寓意,一个主题。(掌声再次响起)
师:说到这里,老师真的相信你们完全看懂这幅画了。可是老师担心,有的人看不懂这幅画。大家不如拿起笔把这幅漫画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受到启发,受到教育。你可以从“现在”(师指这幅图)往前写,叫“倒叙”写法;你也可以从“以前”写到“现在”再到“后来”,这叫“顺叙”写法。选择一种方法写一写这幅漫画,告诉别人这幅画要表达的意思。
学生写后,教师从这篇习作表达的方法,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等方面当堂点评4、5位学生的作文(经过略)。
   点评:如今的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很少见到能旗帜鲜明而有意识地告诉学生写作表达顺序。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写什么内容,而淡化了写作方法的指导。作文课不讲写作方法,那什么课会讲写作方法呢?该出手时就出手,学生对习作能力的感悟,有时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渗透的。
(作者单位:南京市双闸中心小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8 16:25 , Processed in 0.08576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