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分贫困地区音体美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0 01:1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年4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部分贫困地区音体美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现状是:43%的学生没有美术用品,拥有量最多的是画画本,但拥有的学生只占13.1%。
  现状是:八成学生无音乐用品,拥有量最多的乐器是较简单的口琴和笛子,但拥有者不到10%。
  现状是:美术课基本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简单临摹;音乐课成了流行歌曲的教唱课;体育课要么是集合整队跑跑步,要么是“一个哨子一堂操”。




  现状是:部分学校投在每个学生身上的音体美器材单项经费每学期只有约0.5元。
  现状是:贫困地区超过90%的农村学生表示喜欢上音、体、美课程。
  这份报告是基于对四川、贵州、广西、青海等中西部经济不发达省份47所学校的2066名学生和47名校长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出的,“较全面地反映了贫困地区音体美教育现状”:贫困地区农村小学音体美教育资源匮乏,远远跟不上学生需求。
  这种匮乏,包括最基本音体美用品的缺失、音体美教育形式和内容的简单化、音体美教育投入的捉襟见肘,也包括全社会对这种现状的某种程度上的漠视。
  与营养餐相比,音体美教育的缺失似乎显得不那么迫在眉睫。这样的逻辑并不错,然而,换一个角度的话,或许能逼视出这种逻辑的不足:与物质匮乏相比,心灵缺乏滋养,难道不是一个至少同样重要的问题?我们有理由呼吁:各种慈善努力,无论官方或民间,务请聚焦贫困地区音体美的匮乏。
  是的,别让音乐也输给贫困。
  关于音乐对孩子心灵的作用,有一部感动过很多人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在中国当代,也有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马兰村的琴声”。
  邓拓的女儿邓小岚,退休后重返父亲在革命年代工作过的马兰村,那是河北太行山区的一个贫困村子,地处偏僻。邓小岚痛心于这里的孩子接受外界信息太少,不会唱歌,没见过乐器,于是常年往返于北京和马兰村,当起了村里的音乐老师。她给孩子们带来手风琴、小提琴、电子琴和吉他等乐器,教他们识谱、演奏,还组织合唱团,教会了马兰村和周边数百名学生40多首中外歌曲。
  这是一个退休老人的力量,也是音乐的力量。如果有更多人行动起来,更多努力汇聚起来,便会有更多的“马兰村”。
  更多的琴声、歌声,更多的绘画、操练,意味着更丰盛的心灵,也意味着对贫困的全面而实质的超越。
 来源:中国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01:23 , Processed in 0.0744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