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传统作文教学原则的当代审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6 14:1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国传统作文教学原则的当代审视
                                            (施平)  
    摘要:我国传统作文教学原则,是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教学经验的理论概括。传统作文教学原则有先仿后创原则、先放后收原则、勤写多改原则和作文育人原则等,它们在传统作文教学指导中卓有成效,符合科学规律。研究并继承这些原则是解决当今作文教学低效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作文教学改革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作文教学原则;继承;借鉴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9)04-0032-03
  
  20世纪初语文独立设科后,我国的语文教育逐渐割断了传统语文教育的血脉,采用国外语文教育的模式和套路。随着现代语文教育出现的种种弊端,近年来语文教育回归传统的呼声不断。从语文教育的历史传统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应该说是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作文教学低效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其中指导作文教学的原则是特色鲜明、充满智慧的。研究这些原则,对指导当今的作文教学,解决作文教学的低效颇有裨益。
  作文教学原则是指导作文教学的法则,它是根据作文教学目标和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制定的,反映了作文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并没有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之类的官方文件,因而传统作文教学的原则代表着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教学智慧,为历代学人学习或作文教学所继承。这些原则符合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特殊规律,符合写作本身的特殊规律,符合汉语言表达的特殊规律,凝聚了我国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对于当代作文教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先仿后创的原则
  传统的作文启蒙教学是从模仿开始的。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1]朱熹所强调的既是写作的一般规律,也是古代启蒙作文教学的原则。
  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初学作文的学生也离不开模仿。学生作文时模仿的对象主要是范文,所谓写“葫芦文”就是指模仿范文习作。范文对初学写作的学生有许多启迪。一方面,范文能示范性地把文章的选材组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达方式运用等各种写作的方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直观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另一方面,范文能够帮助学生在作文时扩充知识,开拓思路,丰富想象,有利于作文的完篇。古人模仿的范文多为名家名篇,朱熹就明确反对学生为应付科举不读经典原文,一味读“那乱道底时文”[2]。“时文”乃考生应试之“佳作”,一般非经典之作。当今学生写作大量模仿所谓中考、高考优秀作文,与朱熹所抨击的现象同出一辙,这是舍源逐流,取法乎下。
  写作要模仿就离不开阅读。“读得韩文熟,便做出韩文的文字,读得苏文熟,便做出苏文的文字”[1]。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把读文与作文结合起来,学生在读文中学作文,在作文中悟所读之文的写法。清代语文教学法家唐彪就对这一经验进行了论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3]92文章读得极熟,不仅能深刻理解其内涵、旨趣及技巧,更能积累、储备写作信息,丰富自己的表达。当把文章读到熟而化的程度,作文时“吾意”便能“应笔而出”,也就是跳出模仿而有所创造了。
模仿不是目的,是为了创造,所以学生作文不能停留在模仿阶段,应逐步引导学生从模仿进入创造。学生模仿范文首先是从形式模仿入手,如结构、开头、结尾,甚至用词、句式等,这是模仿的第一步。要引导学生的模仿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的地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范文,得其匠心,从而把握写作的真谛,即所谓“师其神,不师其貌”。当然,学生在作文中的创造不能和作家的创造相提并论。在学生的作文中,创造的火花既可表现为作文具有独特的见解、深刻的寓意、丰富的内容,同时也表现在学生对布局谋篇、结构文章的良苦用心之中。在作文教学中,遵循从模仿到创造的学习写作的规律,使学生作文从“仿”到“作”,经过由囿于规矩到打破规矩的过程,有助于较快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先放后收的原则
  传统的作文教学有“放胆文”和“小心文”的说法。南宋文学家谢枋得编了一部写作文选类教材《文章轨范》,该书就分为“放胆文”和“小心文”两部分。他在“放胆文”部分加了引言,论述了作文要先放后收、由放到收的原则。其中说道:“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此集(按:指“放胆文”部分)皆粗枝大叶之文……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必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3]137“先放”就是让学生写放胆文,也就是让学生自由地倾吐心中的积蓄,放胆写作,不要顾虑写作的各种条条框框,也不要害怕表达得是否恰当准确,尽可能酣畅淋漓地表达,“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后收”是指让学生写小心文,就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要求学生按文章的法度进行写作。
  清代学者王筠在教育法专著《教童子法》中,对先放后收原则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5]:“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釻跳咆嗥,不受羁绊”,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放手地写,以不挫伤其兴趣和信心。但“放极必收”,收的过程即“脱换”,亦即求变。“放”了一个阶段,学生“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放久了不加以收束,学生也感觉到厌烦了,这就要开始限制了,“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作文而不脱换,终是无用才也,屡次脱换,必能成家者也”。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作文有可能不佳,但“不可督责之,但涵养诱掖,待其自化,则文境必大进”。要多加鼓励与指导,因势利导,让其“自化”,多次“脱换”后,作文水平必大有进步。
  “先放后收”是古人从作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经验,已被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是符合学生写作心理的。初学写作,学生往往三言两语,寥寥几笔写成;即使经过一定的训练,往往也还对作文无所适从,甚至产生畏难心理。如果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尽情地写,发挥想象,不约束写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强化学生的写作动机,从而成为一种学习写作的动力定型。等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要求精练和严谨,作文也就可能由粗到精,由生到熟,不断取得进步。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势必束缚学生的思想,从而影响作文能力的提高。“先放后收”这一历代学者主张的写作指导原则,合乎规律,行之有效。
  
  三、勤写多改的原则
  勤于练笔是我国传统作文教学原则的重要内容。清代的唐彪在其著名的语文教学法著作《读书作文谱》卷五的《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中说:“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若荒疏之后,作文艰难,每日即一篇、半篇亦无不可,渐演至熟,自然易矣。又,不可因不佳而懈其心,懒于做也。”[3]97好文章是作出来的,因此传统作文教学特别强调要多作。唐彪甚至提出了一种作文“专一致功”法,要求“人生作文,须有数月发愤功夫,而后文章始得大进”[3]100。多练不一定都是郑重其事地写作文,平时写日记、写笔记都是练笔。经常把一些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下来很有好处。写时有话则长,无话即短,不拘一格,自由灵活。勤写能发展思维能力,有利于养成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勤写又能不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拿起笔来也就不会感到沉重了。
  勤写还表现为多改,“文字频改,功夫自出”。写文章必须多改,这也是我国作文教学的传统原则要求。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道:“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3]98在一定意义上说,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一部《红楼梦》就是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结果。学生的作文也应该是改出来的。唐彪提出了一种“改窜旧文,重作旧题”的作文练习方法,认为“作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攻去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而玉全出矣”[3]74。多改作文并不比勤写作文效果差。修改文章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文章再认识、再研究的过程。通过对完善立意、增删材料、调整结构、锤炼语言等作文的内容与形式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加工,作者自己的主观认识与所要反映的客观事物、所要揭示的客观规律会更加贴近,更加协调。多改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通过对词句的修改也能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肃的写作态度。如今的作文教学往往只顾完成每个学期的作文次数,却少有对旧文进行反复修改,这不能不说是影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让学生多改作文并非教师不改作文,但教师批改学生作文当“随他立意而改”,“纵作得未是,亦须留少许,不得尽改”[3]139。“惟可改之处,宜细心笔削,令有点铁成金之妙,斯善矣”[3]34。这表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尊重,同时也给学生的多改留下充足的空间。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6]2。这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可以说对勤写多改原则作了很好的诠释。学习作文就是要形成作文能力,这一能力的形成并非依靠作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的掌握,而是依靠日积月累的作文实践。掌握必要的写作知识是应该的,这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作文能力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能力,不经过勤写多改是不可能形成这种能力的。
  
  四、作文育人的原则
  我国传统的写作强调“立诚”、“求真”与“文以载道”、“文源于道”,注重作者的内在修养,将文与人、文与德直接联系起来。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正是因为有了浩然之气方能知言作文。荀子则把言辞分为“君子之言”和“愚者之言”(《荀子·正名》),认为有德之人才会写出好文章。《文心雕龙》中的《情采》篇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刘勰把文章的情、理和文、辞的关系比喻为纺织品的经和纬的关系,认为两个方面相互依存,情、理重于文、辞,感情不强烈、不健康,文采就无法形成,道理不明确、不清楚,言辞就不能通畅。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把思想感情的“气”和遣词造句的“言”比喻为水和浮物的关系,“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阐明了提高作文主体修养的重要性。即使在科举八股盛行的明清时代,章学诚仍然十分注重“文德”与“学问”,认为道德与学问是文章的根本。
  人们写文章本来就是要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看法,抒发思想感情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方法仅是一种手段,作文教学只着眼于语言运用和写作方法的训练也就是只教学生作文,不教学生做人,最终也不能教好学生作文。写好文章必须具备对现实生活的正确理解和健康的思想感情,这就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教学生做人的要求,也提供了教学生做人的可能。学生的作文中总要表达出对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意见态度和思想感情,由此决定了文章立意的高下,内容的深浅,格调的俗雅,这并非是单纯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方法的训练就能奏效的。因此,作文教学就要把教文和育人结合在一起。首先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观察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其次是教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不说假话大话,表里如一地做人;再次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文风,平易朴素地写作文,不要追求浮夸和华丽;最后是教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质地反映生活。
  传统作文教学中注重文道统一的原则,客观上使学生在开蒙之初就得到了道德修养、思想情感的培养。传统作文教学中“文”与“道”、“文”与“人”相结合的优秀传统是值得今天的作文教学去继承发扬的。今天,做人的目标要求超越了过去任何时代,是基础教育最根本的育人要求,因而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作文可以说是为做人而开展的一种活动,做人教育并非是外加于作文教学的任务,而是作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我们要通过作文这种精神活动,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写出真情实感是一篇成功之作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切实改革,使学生的作文不再成为扭曲人格、失去灵魂、远离自我、泯灭个性的一纸“空”文。要在作文中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6]12。宁可是成长中的苦恼、迷惑甚至逆反,也不要假大空的“立意正确”。作文有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情,才会有真实的意义;有真实的意义的基础上才会有正确的意义。最终,学生的作文才能如芙蓉出水,清新自然;如登高览望,境界高远。
  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原则是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和规律确定的指导作文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千百年来人们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教学经验的理论概括。这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进步,尽管我们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不断深化和丰富,但我们应该珍惜、继承传统作文教学这份宝贵遗产,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它,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汉语特点的作文教学理论,使作文教学健康地发展并取得预定目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6.
  [3]唐彪.家塾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嵊县教育局教研室.古代语文教学言论选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5]马辛民,艾俊川.中国历代儿童启蒙经典译注[M].南宁:接力出版社,1992:14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毕田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8 16:36 , Processed in 0.12857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