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罗炜新书《好家长是这样炼成的---一位‘三心’妈妈的‘歪打正着’育儿经》推介专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17 01:2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罗炜新书


http://xnjyw.5d6d.net/thread-51410-1-1.html

《好家长是这样炼成的---一位‘三心’妈妈的‘歪打正着’育儿经》
推介专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01:33: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目录:

-----3楼:管季超的长沙朋友罗炜女士简介;
-----4楼:该书书影;版权页;
-----5楼:精彩书摘;
-----6楼:管季超和熊楚合写的推介文[对话体];
------7楼;该书作者罗炜答《教师之友网》问。
------8楼:该书邮购方式。




陆续更新,敬请期待。。。。。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03:16:53 | 只看该作者
内容提要:
《好家长是这样炼成的:一个"三心"妈妈的"歪打正着"育儿经》分思想与理念、实践与探索两部分,内容包括:引言一个全新育儿观的诞生、孕育篇教育,从“好孕”妈妈开始、发芽篇 自然教育,哺育敏感的生命——0岁心智启蒙等。
作者简介:
  罗炜,1969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教科版《艺术》教材副主编,教育部重点课题主持人,中央教科所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专家组核心成员,全国美术教育委员会会员,湖南出版集团新教材培训专家,湖南省课改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著有《艺术教师的成长与研究》《美术心育艺术》等多部书籍。曾获“长沙市华天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教学、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艺术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艺术教师成长研究、儿童成长研究等。

编辑推荐:
  本书分思想与理念、实践与探索两部分,内容包括:引言一个全新育儿观的诞生、孕育篇教育,从“好孕”妈妈开始、发芽篇自然教育,哺育敏感的生命——0岁心智启蒙等。

目录:
第一部分 思想与理念
引言一个全新育儿观的诞生
育儿理念
育儿的本质
育儿的基础
育儿的任务
第二部分 实践与探索
孕育篇教育,从“好孕”妈妈开始
先选一个好爸爸
为完整的人准备一生
发芽篇自然教育,哺育敏感的生命
——0岁心智启蒙
母乳,大脑发育的催化剂
沟通,与幼小的生命
第一部分思想与理念
引言一个全新育儿观的诞生
育儿理念
育儿的本质
育儿的基础
育儿的任务
第二部分 实践与探索
孕育篇教育,从“好孕”妈妈开始
先选一个好爸爸
为完整的人准备一生
发芽篇自然教育,哺育敏感的生命
——0岁心智启蒙
母乳,大脑发育的催化剂
沟通,与幼小的生命
向上篇美的教育,让女儿成为审美的人—小学阶段良好人格培养
茁壮篇生命教育,开启女儿智慧人生——中学阶段精神品质提升
未来篇自由教育,让女儿成为完整的人—国外学习阶段心灵整体成长
后记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1日
ISBN:9787564805715
字数:
页码:228
版次:第1版
4#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03:18:24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03:33:53 | 只看该作者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89年4月2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建,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师范大学主办,社址在长沙岳麓山湖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现有职工40人,编辑28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5人。编辑人员文化素质高、结构合理,有博士8人、硕士12人、学士15人。现有教材开发部、编辑部、出版部、发行部、办公室、总编室、财务部等职能部门,并拥有一个电脑照排中心、一家书店、一个高校图书代办站,1996年创办了旨在向广大青少年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科学启蒙》杂志(湖南省一级期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坚持“二为”出版方向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办社宗旨,努力追求“精品图书、师范特色”的出版境界,形成了以大中小学教材、教育类图书、学术专著、科普读物为主要方向的出版特色。
    多年来,出版社在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曾先后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以下中小学教材:《体育与卫生》(湖南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小学3~6年级用,1994年出版)、《体育与健康》(4~6年级,湖南省九年义务教育教材,1999年版)、《小学计算机》(上、下册)(湖南省小学试用教材,1998年出版)、《初中信息技术》(一、二、三、四册)(湖南省九年义务教育地方教材,2002年1月出版)、《写字》(湖南省九年义务教育1~6年级教材,2003年出版)、初中《思想品德》(七、八、九年级,国标教材,2003年出版)等。同时,还组织编写和出版了大量大学教材、继续教育教材、中小学教学配套用书和教学辅导用书,如《信息技术教育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丛书、《中学各科重点·难点·基点》丛书、《奥赛经典》丛书、《中学各科知识网络》丛书、《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丛书,等等。这些教材和教学辅导用书都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现在具有较强的编辑队伍(另有长期聘用的社外编辑近30名)和较强的出版能力,每年出版新书150种以上。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一直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视出版物的质量为生命,出版的图书有《黑洞物理学》、《跨世纪教师队伍心理素质建设》、《教学原则今论》、《中国蜘蛛》、《〈三国志〉今注今译》、《大学人文精神构架》、《湖南大型真菌志》、《中国阐释学》、《领略传统学术的魅力》等160余种图书获省部级以上政府奖励,其中《黑洞物理学》于2002年12月获第13届“中国图书奖”。
    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办社条件不断完善,现有一栋30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新建了一栋三层1300平方米的书库,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全社同仁决心为新课程教材建设、为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5:36:30 | 只看该作者

审美快乐:我的精神追求

我们可以不美丽,
但我们健康。
我们可以不伟大,

但我们庄严。


我们可以不完满,

但我们努力。
我们可以不永恒,
但我们真诚。

——毕淑敏
















姓名:罗炜(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长沙市“华天”优秀教师)
所在单位:长沙市开福区科培中心
从教年限:25
最喜欢的书:《瓦尔登湖》
最喜欢的休闲方式:运动,旅游










孩提时代的快乐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在儿时玩伴的嬉戏中亲身体验爬树、打仗、戏水、砍柴、插田、扮禾、看露天电影和小人书、听老人讲鬼故事的快乐,在四季的变化与更迭中亲眼目睹开阔的蓝天,闪烁的星星,血红的晚霞,无际的田野,飞翔的大雁,嫩绿的幼苗,躺在一大片紫云英的田野里看天上滚动的白云,听树叶的沙沙低语,草虫的悦耳歌唱,小溪的潺潺流水,小鸟的婉转啼鸣,欣赏和倾听大自然奇妙的音乐和声响,雪花的兹兹飘落,狂风的怒号席卷,水波的飘渺粼粼,深夜的肃穆寂静,引起我心灵强烈的情感共鸣,心灵深处产生一种无法言说的审美愉悦。
卢梭说过,12岁以前的孩子应该在农村长大。我庆幸自己在乡下度过了快乐的孩童时光。1984年,15岁的我初中毕业以全县最好的成绩考上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一师的四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没有升学的压力,我有充裕的时间锻炼、阅读和思考,有大量的机会参加各种活动,发展各种爱好和特长,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在那里开始奠定的。我每天早晚跑3000米,尝试洗冷水浴,冬天也不例外;经常去图书馆和阅览室借书,我至今喜爱哲学的原因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看一些哲学书有关,我做的几大本读书笔记至今还收藏着;每到周末,和三五好友一起去湘江边看夕阳,带上画夹写生,畅谈人生理想……
感谢一师,让我在这种没有功利性目的的宽松、自由的教育模式培养下受到了良好的美术、音乐、文学、哲学、体育、美学等人文学科的滋养和数学、物理、化学等理性思维的训练,具有强健的身体和充盈的内在精神世界,这种文理不分家的教育模式既增长技能又完善人格,让人以一种审美、平和、欣赏、快乐和爱的心态来对待人生:学习不是为了分数和职业,而是怀着追求人类普世价值观的精神,去发现一种爱好、享受一种文化、领略人类的一种文明、体验掌握专业技术的充实;教育不是受苦,而是去发现、去分享、去欣赏、去鼓励、去赞美、去体会;工作不是去拼搏,而是一种享受,享受工作的过程,享受为他人服务的乐趣。正如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人生不等于职业。人生远比职业的追求宽广、高贵得多!人生是一项奇迹。在人生中我们以人的身份在运转。”是啊,我们每天可以听花开的声音,可以看天空的鸟鸣,可以欣赏头顶的蓝天和星星,而不只是变成每天只为考试和职业而准备的人。
思维的乐趣
值得庆幸的是,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就拿我自己来说,1994年11月的一天,我正在产假中,一天晚上我边喂孩子边听收音机,正好是当时湖南红极一时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尚能的节目,他说到教师的感染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于是提笔疾书接下了我工作以来的第一篇论文《论教师感染力在儿童美术学习中的作用》获省一等奖,这篇文章写的就是教师通过自身的感染力创造机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有意思的是我用的就是讲故事的方式写的,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教育叙事的概念;1996年,我区开展了区域性教改实验《主体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主要研究怎样充分培养有独立主动性、自主能动性与积极创造性的优秀个体,我自己也尝试开展了一项课题《“非指导性”美术教学模式研究》,借鉴的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原则和理念。罗氏认为,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较多地顾及学生的认知学习,是一种“在颈部以上(from the neck up)”发生的学习,不涉及个人感情或个性行为,与完整的人无关,他说:“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认为唯有认知学习是重要的。”因此我以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作为研究罗杰斯“非指导性”教育思想的突破口,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里所指的“非指导”并不是不要指导,而是另一种指导或是指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着眼于人的个性与创造力的培养,着眼于人的情感与潜意识的发展,与一般“指导”思想和方式相区别的新概念。这项研究奠定了我后来整个教育思想的基础。
3年后,我加入了湖南师大国家“九五”规划课题《审美教育与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课题组,开始全面学习了解美育的有关理论与原理,阅读大量的美学书籍,美国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和滕守尧的《审美心理描述》对我启发最大,阿恩海姆在书中颠覆了我们以前所学的心理学基础,他通过揭示视知觉的理性本质,来弥合感性与理性、感觉与思维、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裂缝。他认为视知觉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他不同意把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更没有低级和高级之分,视觉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而且和抽象思维一样同等重要;滕守尧在书中阐述了审美快乐发生的机制,让我们明白是生命的发现而导致审美的快乐。那一年我开始确立自己的教育主张:即“审美快乐是教育的本质”。审美快乐是一种感觉、一种选择、一种体验,对教育来说,审美就是目的、过程就是目的、体验就是目的、快乐就是目的。教育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审美把人的感觉引向到体验美的生命状态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体验的积淀来形成审美价值观以建设一个人强大的内心世界,塑造美的人格、养成快乐的个性,建构优良的智能,形成高水平的认知结构。
2000年的寒假,我加入了湖南师大石鸥教授的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编写了一系列中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并逐步尝试在学校实施,让学生在快乐的审美体验活动中增长见识和能力。
工作的同时我于200110月参加了全国29个省市的教育硕士联考,成为了湖南师大教育硕士研究生。求学期间,我如饥似渴地聆听大师和教授的启发,特别是刘铁芳老师的教育哲学课对我影响尤为深远,我与柏拉图对话,在《理想国》遨游,深入思考教育的内涵。柏拉图认为,“善”的教育是指一种灵魂转向的教育,一种追问“何为美好生活”的教育,但这种转向谈何容易啊!柏拉图在其著名的“洞穴之喻”中表明,灵魂的转向要经历三次,而且每次要经历痛苦和经受得住诱惑,才能摆脱束缚、逃离墙上的阴影转而看到火光和实物,进而看到洞外的阳光,教育就是要起到引导灵魂的作用,但“引导”是何意呢?教育是不是意味着把知识往灵魂里灌输?苏格拉底明确否认了这一点,他说,教育并不是像把视力塞入瞎子的眼睛似的是一种知识的灌输,灵魂之所以能发生转向,跟灵魂自身具有视力有重大关系。
柏拉图关乎灵魂转向的教育,是一种无功利性目标的自由的教育,这种教育需要遵从适当的欢乐交往的规则而定,达到心灵的和谐。因此他强调,教育内容的选择重在其对人的发展,是否具有终极价值而不是功利价值。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强迫学习,认为一个自由心灵的人不应奴隶般的被迫学习任何东西。亚里斯多德也说过,教育是指自由人的教育,并且是一种闲暇式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获得闲暇。他指出,闲暇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在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那里,经自由教育培养“自由”人,其目的在于实现美好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是,他们赋予了教育最高意义上的使命、性质与内涵。
师大的学习对我先前的教育理想和主张起到了一个梳理和深化的作用,我终于找到了关乎教育问题的根基。也就从那一年开始,全国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全面启动,至今已实施10余年,作为一个一线教研员我全身心投入到这场革命中,新课程理念给我的冲击和影响不可估量,我认为其核心理念应该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由被动接受到自主、合作、探究,这其实就是生命的发现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孩子在发现生命的过程中体验到“审美的快乐”。
考博未果的意外收获
我是一名中师生,虽说后来陆陆续续通过了大专、本科和教育硕士的学习,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我心中仍然还是有一个美好的梦。2005——2007年,我连续几次冲击考博阵营,终因英语几分之差败下阵来,美育学导师滕守尧老师只得扼腕叹息,专业成绩第一名也没有用啊!我也想清楚了,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去背那些枯燥的英语单词,还不如静下心来多读读自己喜欢的书。由于我想报考的是美育学专业,虽没有机会在大师门下就读,但却在我的心灵深处打开了一扇通向美育之路的门扉。
美育的意义是什么?我以为,从广义上来说,美育最根本的意义就是审美心的养成,即审美主体在个人审美经验和审美态度的精神渴求中产生非功利性的审美期望和向往,在审美知觉中发现某种新图式,产生好奇心并通过知觉本身的组织能力发现它的“完形”,从而获得一种关于眼前事物整体形象的独特经验,获得一种感性的愉悦,并进一步对知觉完形作进一步审视和欣赏,从而产生审美认识和审美快乐,并获得对事物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欲望,直至形成个人的审美趣味和鉴赏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美的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教学原则渗透到所有的教育中,形成一个审美教育场:音乐教育不只是让孩子考级,而是开展综合乐感训练,语文的学习不是杂文选读、篇章结构分析与作文训练,而是对中外文学名著的阅读、欣赏与评论,美术学习不是单纯的美术技能训练而是学会观看与表现,让孩子在自由的表现中发现自我,促进心智成长;对孩子的品行教育不是说教而是通过令人心悦诚服的感人形象对孩子进行有灵魂感悟的人生哲学教育与营造美、真、善的行为规范的教育;使注重死知识灌输的认知教育,变成一种应用活方法把教学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激动人心的智力探索,使死板的记忆变为主动的想象与丰富的形象记忆,使科学教育中枯燥的公式和定律变成人类探索自然的结构美与规律美的伟大发现;使注重运动技巧的体育活动,变成一种在体育美学精神指导下通过运动以强身健体并且磨炼意志、塑造勇敢顽强性格的训练;使劳动成为培养孩子审美的劳动态度与美化生活的生存训练。
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通过高雅音乐的节奏与情感经听觉接触心灵来建立儿童最早的认知结构(元认知结构),开发孩子脑的潜能,并配合诗歌、文学故事、绘画、舞蹈、游戏、运动、玩耍、野外体验活动等艺术形式来激发情感、丰富想象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以培养美的人格、建构优良的智能,形成高水平的认知结构,为向更高层次发展与创造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与认识基础,从而充满后劲、朝气蓬勃地走上追求卓越的人生道路,这是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决定个体人生是否幸福快乐的重要开端。艺术能帮助个人用艺术的知识与审美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人生富有意义与充满生活情趣,并造就一个完整而和谐,具有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能动创造性的人。
我将这些思考写成论文《审美快乐:儿童玩陶的课程价值》,发表在核心期刊《新课程》杂志上。
深层阅读的愉悦
屡次考博未果,却收获多多,特别是其中几本考试参考书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的。一是(美)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和《艺术与视知觉》,一是滕守尧的《审美心理描述》,这几本书其实在前期就已经阅读过,但这些年的深层次阅读让我对审美心理学有了更切实的体会,我在这种沉思与发现的深度阅读中享受着从未有过的愉悦和充实。
审美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大约在18世纪首先在西方兴起,并先后产生了诸多流派,其中人本心理美学是当代西方新崛起的一个颇有影响的流派。他们主张应把着眼点放到研究健康人的心理,为人格的健康发展指出一条道路。他们努力去观察那些内心健康的、有迹象表明最大限度地运用了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的、因而堪称杰出榜样的人的精神生活状态,它把这种人称为自我实现的人。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所谓自我实现的人,就是那种其基本需要已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又受到更高级的需要——超越性需要——所驱使的人”。这种超越性需要包括个人责任、意志自由、探求真理、美的创造和观赏等,一旦得到满足,便会产生一种更深刻的幸福感和丰富感,我们可以用向往、献身、追求、钟爱、羡慕、赞美、尊敬、沉迷、入胜等词进行描述,有时候这种最高层次的愉悦是无止境的,难言的,也许渗杂着一种宇宙般的悲哀,带有一种虚静的和不带日常情感的禅思,它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的最激荡人心的深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因而是一种高峰体验。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最容易在审美中产生,又并不限于艺术和审美领域,这些美好的瞬间体验来自审美感受,来自创造冲动、创作激情和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来自于与大自然的交融,来自体育运动,来自翩翩起舞时……总之,自我实现的人有一种惊人的能力,他们能够带着敬畏、愉悦、惊奇乃至心醉神迷的狂喜,神清气爽、天真烂漫地一次又一次地欣赏生活的原初的善,尽管这些体验对别的人们来说则可能是陈旧乏味的东西。”;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远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
审美心理学的另一重要流派就是格式塔心理学派,中文把格式塔译为“完形”,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追随者原籍德国现为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名誉教授的鲁道夫·阿恩海姆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和艺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在《视觉思维》一书中深刻揭示了视知觉的理性本质。说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对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偏见”有所了解,这种偏见最早应该源于柏拉图对理性的推崇和对感性的排抑,将感知与思维之间的界限划分得非常明确,认为知觉(或感知觉)属于获取经验知识的感性认识范畴,思维则属于理性认识范畴。感知是主体与客体进行信息交流的直接通道,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思维则是在感知提供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在主体头脑中进行加工的产物,因此它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因此,在长期的概念中往往给人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形象思维属于低级的思维,而逻辑思维则属于高级思维。
我认为阿恩海姆用视觉思维活动中的意象在知觉与思维之间重建了一座桥梁,他提出了“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的重要思想,提出了“视觉思维”这一重要概念,指出“所谓的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基本工具(或媒介),而且视觉思维的知觉特征不仅仅限于直接的知觉范围内,广义的知觉还包括心理意象,以及这些意象同直接的感性把握之间的联系。因而它也就有了一般思维活动的认识功能。视觉思维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尽管亚里斯多德说过,“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视觉是智慧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源泉。”但从西方哲学史来看,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概念及其理论对西方传统的哲学认识论显然构成了挑战。因为视知觉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对此,解剖生理学也证明了人的视神经实际上是脑神经的一部分,视神经与脑神经甚至有着一种一对一的联系。观看的过程,必然要伴随着大脑的话动。知觉意味着对事物意义的识别和判断。在这一判断过程中,阿恩海姆对知觉作了这样的解释:“所谓知觉,就是那些具有相对说来较为简约形态的模态和样式(我称之为视觉概念或视觉范畴),与刺激达到一致(或用之取代它)。”因此,知觉的过程必然包括抽象、分析、综合、补足、纠正、比较、结合、分离,在背景中分离和突出某物等方法。
思维需要意象,意象中又包含着思维。因此,包含意象的视觉艺术乃是视觉思维的故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对这种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把握和合理应用,无论对当代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还是对当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及教师成长的研究,都将是一个深刻的启示。


我的成长密码
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我初生牛犊不怕虎,主动要求上各种竞赛课、研究课和接待课,很快就成为一名熟练掌握教学技术的教师,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反而觉得身心疲惫,于是开始过自己的日子。特别是生完孩子后重新走进教室,想想年复一年手里拿着一本同样的教材时,我不断地反问自己,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吗?我的青春难道就这样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吗?我开始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尝试改变什么,于是开始写作,论文相继发表,也得到区教研室主任的赏识,28岁那年我成为了一名美术教研员。
和当老师的经历一样,做教研员的15年也同样经历了新手——熟手——倦怠——反思——改变几个过程,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成长的问题,教师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一个人在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自然积累结果吗?是教师掌握一定教学技术后的必然效果吗?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在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年龄较大的教师群体中出现了一些职业倦怠者?他们没有由新手到熟手最后而成为专家型教师?为什么有些年轻教师能得到那么多学生和家长的喜欢和尊重,直接从新手脱颖而出成为专家型教师?
依我个人的经历和理解,可能是对“技”的训练与对“道”的体验相脱离,把教学技术的掌握和个体生命的体悟割裂开来,没有把一个职业人和生命体和谐统一起来。(加)马克斯·范梅南说:“有些人可能学了所有的儿童发展理论,掌握了所有的课程方法,并熟悉所有的教学法,可是……这位教师可能仍然是一位贫乏的老师,不是一位好老师。”因此我所理解的“道”其实就是一种具有职业幸福感的审美快乐。它是来自精神的愉悦、是生命的发现,既是一种形式,一种感觉,也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审美快乐是创造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幸福,是创造,是生产力,也就是生活。这是一种“精神高于物质,精神成功高于物质成功,精神享受高于物质享受”的生存信念,是人类发现自身、超越自身、从而到达一个新的精神高度的愉快,是一种更加复杂和高级的愉快。
罗杰斯曾试着描绘了正在显现形成的人所特有的一些品质:对经验更加开放;养成对于经验的信赖;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主动参与到一个流动的、前进的过程中去,并从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的经验之流中新的自我的生成与变化。具体来说,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远离人格面具;远离“应该”;不再迎合他人的期待;不再取悦他人;向着自我导向转变;向着生成的过程转变;转向生存的复杂性;转向经验的开放;转向接纳他人;转向自我信任。他没有不安全感或装腔作势的存在样式,也没有内疚感或自我贬低感,他日益听从自己的生理存在和情感存在最深处的声音,并且发现自己带着更大的准确性和深度,越来越愿意成为他最真实的自我。
因此依我看,教师成长的意义不就是要帮助你的内心能察知自我,能使你的内心充实又快乐吗?如此,当教师体验到正在“成为真实的自我”时,或许已经在过一种真正美好的生活。

(罗炜:长沙市开福区美术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2010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村艺术教师成长⊥型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LA102042课题主持人。)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2 13:24:48 | 只看该作者

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多如牛毛,但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一本特别给力的书。

在应试教育的洪流中,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悲天悯人的情怀,言行如一的操守,许多应该坚持的理想和追求都要让位于考试,让位于分数。在唯上和唯权的社会中,人们已没有精力与勇气去思考教育是什么。顺水行舟尚且费力,逆流而上无异于以卵击石。即使你找准了目标,并鼓起勇气为之努力,也难以克服独行的寂寞与无助。眼见身边的小舟如过江之鲫,熙熙攘攘地冲向看得见的诱惑,而你需要向着那闪烁的希望奋力划桨,谁与你同行?

在这本书里,我欣喜地看到了一位选择坚持和坚守的思想者,一位积极探索不断实践的先行者,一位驱散孤独带来力量的领航员,一位全心付出并收获丰富的母亲。作者用亲身经历证明,路途虽然艰辛,只要看准方向,积极努力,逆水行舟也也能找到教育的真谛,也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这还是一本特别好用的书。既有作者对教育的深入思考,也详实地记录了教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既有成功经验总结,也有失败教训反思。既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教育本质,也提供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作者博览群书,倾其所有,提供了大量的好书目,好电影。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各取所需。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7 02:33:48 | 只看该作者
家庭教育参考网站

孙云晓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unyunxiao
懂进宇的博客 http://blog.wise111.com/blog.php?uid-306.html
静心居士  http://hzhjb999.blog.163.com/blog/
赏识教育  http://www.ssjyw.com/Html/main.asp
焦作陶行知赏识教育   http://blog.stnn.cc/hnyyy/Efp_Blog.aspx
朱永新教育随笔 http://zyx.eduol.cn/archives/2009/796390.html
教育人生 http://blog.cersp.com/index/1018583.jspx
李镇西教育博客 http://blog.eduol.cn/user1/lizhenxi/index.html
高国荣教育博客  http://blog.zjol.com.cn/123959/

天下第一财主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wafylyx
智慧人生 http://blog.cersp.com/index/1000176.jspx
有梦想就有希望  http://7468.eduol.cn/index.html
卢志文教育博客. http://luzhiwen.eduol.cn/
家庭教育博客圈    http://q.blog.sina.com.cn/jtjy
王占郡的家庭教育博客  http://blog.voc.com.cn/wang-zhanjun/
金战网  http://www.wangjinzhan.com/
一加一 教育博客   http://blog.edu11.net/index.php
爱相随家庭教育博客  http://blog.cersp.com/group/index/3648.jspx
李忠辉的博客 http://lzh138.bokee.com/
吉林省教育社区 http://club.jledu.gov.cn/
启航网教育博客  http://www.qihangw.com/
冰蓝在线—心理教育博客  http://iceblueonline.blog.edu.cn/sort/2995/
半岛博客 http://blog.bandao.cn/archive/41777/index.aspx
王中献博客 http://blog.shuren100.com/762913/spacelist-blog
雷达的博客  http://www.bzrzy.cn/bbs/blog/blogshow.asp?ID=97072
林格谈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http://you.video.sina.com.cn/b/12328966-1304042525.html
清风教育博客群  http://icjh.bokee.com/viewdiary.14545979.html
默默的云的博客http://blog.gxsky.com/blog_view_685228.html
王慧辉家庭教育工作室  http://www.zhjtjyw.com/u/4976/index.html
濮阳油田刘继田   http://www.zhjtjyw.com/u/4921/index.html
赵宝顺家庭教育博客  http://www.zhjtjyw.com/u/4932/index.html
杜京叶的开心家园  http://www.zhjtjyw.com/u/4895/index.html
中国家庭教育网  http://www.zhjtjyw.com/index.html   
欧阳维建倒过来教育 http://ouyangweijian.blog.sohu.com/
家庭教育天地自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b033101000cf8.html
陈鹤琴怎么样教小孩    http://www.xici.net/main.asp?url=/b654928/d43040850.htm
世纪心理沙龙  http://www.xlxcn.net/
万妈妈家庭
http://hi.baidu.com/ilovewmm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0:34:05 | 只看该作者
母亲:一份伟大却艰难的职业 2012年05月22日  作者:王珺   来源:中国教育报
  母亲:一份伟大却艰难的职业
  ——写在2012年“国际家庭日”

  从出生到初中,孩子最重要的成长时期,年轻妈妈这样和孩子一起成长。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5月的温度可能最适合表达温情,因此,在这个月,我们度完了定在5月第二个周日的母亲节,紧接着又迎来了5月15日的国际家庭日。“母亲与家庭:变化世界中的挑战”是今年国际家庭日的主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母亲是构成家庭的重要角色。说到母亲,我不禁联想到两个时间点、两个家庭。

  5月7日,浙江金华。一个13岁的孩子因为不肯起床,被母亲失手掐死。报道中呈现的是这样一位母亲:“上好闹钟每隔两小时给孩子盖一次被子;每天数着孩子打了几声喷嚏;很少让孩子跟外面接触,怕感染细菌生病……”然而,就是这位对孩子关爱有加的母亲,酿成了这出令人惊骇的悲剧。

  5月12日,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礼堂。由一对父母和3个儿子组成的“林家乐队”正在演唱《爱永不止息》,这是《佩蓉的妈妈经》(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新书发布会的节目之一。一家人沉醉在音乐里,那种和谐,那种甜蜜,那种生命力,传递给人们的除了幸福,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词语描述。

  乐队中的母亲叫蒋佩蓉,为人熟知的身份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国际商务礼仪和儿童礼仪首席培训专家。她还有另一个令她更为自豪的身份——先生林为千的好太太、3个儿子的好妈妈。她在这本书中与读者分享的既是自己20年做母亲的经验,也是在塑造幸福家庭之路上,母亲角色的不断成长与完善。

  浙江金华事件之后,人们对母爱有了更多反思:母爱是伟大的,但是做母亲实在算得上一门学问。从书中、从生活中学习“母爱”,无疑是每一位母亲的必修课。

  走出母爱迷思
  没有天生的完美母亲

  “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人们对高尔基的这句名言耳熟能详。事实上,爱孩子也不那么简单,爱的种子种下去,收获的却并不绝对是爱的果实。尤其在今天这个由独生子女、竞争压力、世俗成功观等关键词集合起来的时代,父母的焦虑度节节攀升,当这种焦虑以“母爱”的名义投射到孩子身上时,孩子的快乐、家庭的幸福只能被牺牲。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小说《喜福会》中,将“可以苦自己但绝对不能苦孩子”的“中国式母爱”描绘得淋漓尽致。有读者评论说:“她们(指小说中的4位母亲)把女儿们的身体照顾得无微不至,却未曾想过她们精神上的不安和困惑。她们专横而慈爱,令女儿们打心底里想要恭顺却时不时生出恼怒、挣扎、反抗。”

  这种“中国式母爱”在现实中也屡见不鲜。浙江金华那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母亲便是一例,她把儿子视为生活的全部,儿子却在日记里写道:“妈妈,请你别这么过分地爱我。”

  用爱挤压孩子的成长空间可能是“中国式母爱”最致命的地方。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在报纸开通信专栏时,读者在来信中倾诉最多的是:“我不是不爱我的父母,我知道他们很爱我,但那种爱里,没有自由、没有尊重、没有犯错的空间。”面对来自不同年龄层的读者信件,龙应台感慨:“我才知道,多少父母和子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因此,她与儿子的通信,才“仿佛黑夜海上的旗语,被其他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只看见了”。

  母亲角色是上天赐予女性的礼物,但没有人天生会做母亲,所以,肩负着教育子女重任的母亲正像那些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只,需要不断地学习与修正,在处理与自己、与丈夫、与孩子、与他人的关系中,完成这一角色的塑造。

  在新书发布会现场,也许是为了和书封翠绿的颜色相呼应,也许本就喜欢这种生命的颜色,《佩蓉的妈妈经》的作者蒋佩蓉身着翠绿色丝绸上衣,黑色齐膝短裙,配上短发和温暖的微笑,看上去是一位“标准”的母亲。然而她说:“我并不是天生的完美妈妈。”

  蒋佩蓉和所有母亲一样,一旦身为人母,就进入了一种全然付出的行为模式。“作为母亲,我们都以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而著称。”这种爱是最本能的,也是最容易迷失自我的。对于这位曾在多家世界知名跨国公司任职的女性,在事业如日中天时选择回归家庭、相夫教子,其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但她在“妈妈之路”上通过主动学习、不断内省获得成长。她把母亲作为一份职业,在寻求成功和满足的过程中,学会了许多关于母亲的功课,并用这套“课程”帮助周围的母亲们,帮助她们在与身边的人建立美好关系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使命。

  学会接纳平凡
  与身边人建立美好关系

  是的,没有哪个孩子在出生时随身携带着“用户指南”以备父母需要时查看。所以,为人母者常常感到迷茫、无助。但自身肩负的使命又使她们的心里潜伏着“超人”的影子,对自己总有过高的期待,一旦受挫,便会自责。忘记了自己的平凡,也就不能接纳孩子的平凡。蒋佩蓉提醒妈妈们:“我们都不是完美的。大多数孩子也不是‘超人’,作为母亲,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接纳自己,允许自己平凡,给自己失败的自由,这样就不需要用孩子的成就来肯定自己,给自己打分。”

  许多母亲都有攀比的嗜好,但“比较”实在是一个致命的陷阱。习惯比较的人总是专注于自己或孩子的失败和缺陷,于是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悲观、沮丧的情绪。

  “凯文小学三年级学习写作时,老师告诉我,他的表达能力非常差。焦躁不安的我便强迫他坐下来练习写作,可是我的不安传递到了孩子身上,我越强迫,他越反抗,差点视写作为敌。幸好我先生想出办法,建议我们三个人一起写东西,然后分享各自写的趣事。这个提议受到凯文的欢迎,也使他爱上了写作。”提起对14岁即写出一部9万字的小说、目前已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的大儿子凯文的教育经历,蒋佩蓉感慨地说:“如果把自己或孩子的特质当做问题去解决,往往越修理越觉得沮丧;相反,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一份礼物,就会不断地为他们独有的特质而惊喜,从而获得为人父母的快乐和满足。”

  母亲的威力是巨大的,她可以让家成为温暖的港湾,也可以让家里布满压力和焦虑的乌云。因此,母亲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在管理情绪方面,蒋佩蓉给出了7条建议:拥有胸怀、勇气和智慧,避免比较,学会等待,享受过程,减少欲望、知足常乐,心甘情愿地付出,保持幽默感。

  从自己做母亲的经验中,蒋佩蓉发现,母亲是所有职业中对人的要求最严格的,“因为做母亲不仅要求我们投入体力、智力和情感,连人际关系也要为之作出调整”。

  她常常借助音乐和读书来补充自己的“情感油箱”:“柴科夫斯基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我用来表达自己愤怒、悲伤或欢喜的作品。读书,尤其是读那些鼓舞人心的人物传记或充满刺激的冒险小说,能给予我新鲜的动力,争取完满而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英语单词里对应“乐趣”的词是“recreation”,字面上可以分解为re-create,也就意味着重新创造。”

  成为母亲后,仍然要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在蒋佩蓉看来,妈妈在家庭以外的生活越丰富,就越容易带着满足的心情对待家人,也会有更多的信息、心得可以彼此分享。如果把家人当成全部,自己的生活就会日益狭窄,当所有的心理需求都要家人来满足时,对他们过高的期望最终也会让自己伤心难过。

  大学毕业后,蒋佩蓉从事过很多职业,但她坚信,在所有职业中,最伟大、最充满挑战,同时也最有价值的职业,一定是母亲。“没有任何其他的职业能像做母亲那样,让我最直接地暴露心底的弱点,但同时又回报我以无条件的接纳、肯定和爱。”

  重排家庭次序
  丈夫第一孩子第二

  “因为有你做爸爸,我们很幸运。希望你能知道,我们长大以后,也要成为像你这样的好爸爸!生日快乐!你还有一大段路要跑,我们希望你能够保持之前那样的激情继续向前跑!”这是蒋佩蓉的三个孩子写给他们父亲的生日卡片,孩子们对爸爸的尊重、欣赏和爱跃然纸上。这种情感的培育与蒋佩蓉在教育中坚持的“丈夫第一孩子第二”的家庭排序是分不开的。

  没有幸福的婚姻就没有幸福的孩子,因为家长的婚姻是孩子未来建立自己婚姻与家庭的“教室”。在不和谐的家庭中,年幼的孩子往往会以为父母不快乐是因为自己的表现不好,以至于从小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长大后缺乏安全感,活在自卑、取悦他人的阴影中。

  蒋佩蓉坚持认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幸福,就要努力耕耘自己的婚姻,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而在现实中,尤其是中国家庭,孩子往往是全家的焦点,有的甚至成为父母之间的“第三者”。当孩子的重要性取代了自己的“另一半”,家庭的危机便不请自来。蒋佩蓉在书中分享了她挽救自己婚姻的7个转折,其中,“面对孩子,与丈夫站在同一阵线”的选择尤为给人启发。

  蒋佩蓉与所有的母亲一样,当与先生发生分歧时,本能的反应是告诉孩子他们的爸爸不对,让孩子站在自己这边。但她在阅读了一些家庭教育书籍之后,意识到让孩子们尊敬父亲是至关重要的,对男孩子尤其如此。“我亲眼看到,一旦我试图拉拢孩子,他们对父亲就缺乏尊敬,甚至后来先生管教孩子,孩子就会顶撞。”正如她当初决定不再让母亲介入他们的婚姻,她决定在孩子面前也要和丈夫站在同一阵线。“我发现当我由衷地欣赏先生,并以此来教育孩子们时,孩子们越来越尊敬他们的父亲,而先生也渐渐变成了我常在孩子和朋友面前表扬的那种好父亲。”

  蒋佩蓉把丈夫比作家里的船长,认为“他送给孩子最美好的礼物就是一直坚持爱我比爱孩子多,这为孩子未来的婚姻树立了好榜样”。

  教育孩子的事几乎全部由妈妈包办,爸爸则袖手旁观,这是今天很多家庭的现状,这种状态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现在普遍存在的男孩女性化、怕冒险等现象,与焦虑的母亲、心不在焉的父亲这种家庭模式有很大关系。

  过有秩序、有使命的生活是蒋佩蓉一家的家庭愿景。他们全家把“服务社会去弱势群体”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定期一起去边远地区教那里的孩子学英文,拜访孤儿院和福利院,将储蓄的钱捐给长期合作的慈善机构。

  “茫茫人海,深深期待/让生命充满平安的真爱/为你祝福,听你倾诉/陪你走过流泪谷/爱永不止息,驱走心中恐惧……”当这歌声响起,人们对家、对爱、对幸福的向往油然而生。有人说,女人的一次触摸,让房子变成了家。给孩子一个怎样的家,确是母亲应该细细思量、不断学习的。

  蒋佩蓉说:“做母亲比我之前学过的任何学科都难,它要求我付出110%的努力才勉强合格。”

  英国画家安东尼·布朗在绘本《我妈妈》中这样描述孩子眼中的母亲:“每一个孩子心中的妈妈都是最好的:她的歌可以唱得像天使一样好;她吼起来像一头狮子;我妈妈像蝴蝶一样漂亮,又舒适得像一个扶手沙发……我爱我妈妈,而且你知道吗,妈妈也爱我,而且会永远爱我。”

  龙应台在散文《目送》中如此抒写母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有一首古老的歌谣,把孩子比喻成箭。在他们射向世界之前,他们被教育、被塑造。母亲作为教育者,肩负的是一项伟大却艰难的使命。

  《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21日第9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1:02 , Processed in 0.11537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