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综合研究活动在五星实验小学成功举行
五星中心小学 | 时间:2010-11-11
http://zledu.29029.com/doc/26672.htm
11月9日上午,“新基础教育”联系学校首次“综合研究”活动在五星实验小学拉开帷幕。上海华师大专家组吴亚萍、李政涛、卜玉华、李晓文老师,市教育局基教处鲁兴树副处长以及来自常州、淮阴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各级学校的200多位老师也长途跋涉、兴致勃勃地赶来参加了本次活动,五小的会场内洋溢着一片春日般的生机。
本次综合研究活动首先由语文、数学、英语、班队四大学科各推出1节精品课,再进行说课、评课以及专家引领提升,最后是整个学校管理团队面对专家组进行现场对话。
语文学科:深化课型研究,全面转化“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
基于2009年12月22日学校“新基础教育”中期评估语文学科存在的若干问题,语文教研组在近几年的研究中以“深化课型研究,全面转化‘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为目标,成立“年段研究小组”,积极开展“滚动式课型研究”实践,力求实现研究的系列化、纵深化,不断提升研究的品质和境界。杨红萍老师正是五小语文组“新基础教育”研究群体中的典型代表。她将自己对于“新基础教育”的思考融进了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正是这种日常研究,使她的课堂教学展现出了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
本次活动,杨红萍老师执教的是《九色鹿》第二课时。神话类课文的学习是四年级上学期的重点之一。本册教材共出现三篇神话。杨红萍老师立足神话类课文的结构教学和四年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点,准确解读《九色鹿》的文本价值,把握课时目标,提升学生结合语境准确理解成语的能力;提升学生抓住主要人物的关系概括的能力;提升学生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借助人物形象,把握文本核心价值的能力;提升学生神话学习的综合能力,形成和巩固基于神话的类结构意识和能力,包括神话类文本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能力结构。《九色鹿》的学习与前期的神话教学一脉相承,对中短篇神话的教学实现了一个“用结构,提升结构”的小结,为后期长篇神话的学习拉开了序幕。老师通过用心预设,促成了课堂互动生成的多样化。
在执教教师说课、组内评课之后,李政涛老师对这节课做了精彩点评,他认为五小语文课堂原来开放度不够高的问题有了改变,五小语文教研组浓厚的研究氛围得到充分的体现,第一梯队教师深厚的语文素养展露无遗。同时,他还围绕“概括、用结构、小组讨论”三大方面进行了具体剖析与指导,紧凑而又大容量的学习研讨让每位参加者都受益匪浅。
数学学科:“统计课型”,展示“新基础教育”课堂的独特魅力 数学学科组由张姝老师执教了四年级研究课《条形统计图》。张老师对这节课准确的学情分析,有效的教材重组,精心的教学预设,使得这节课目标清晰,体现了重心下移、结构灵活、互动生成,展现了“新基础”课堂独特的魅力。 课后,先由执教老师说课、教研组内评课,随后各校的教师代表展开互动点评,张老师细腻到位的教学,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肯定。吴亚萍教授也对实验教师的研究能力非常赞赏,她认为5大新基本功在这个课堂中看得见,老师对资源的敏感、捕捉、利用都相当不错。而且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有需求,不断面临新挑战;过程中,学生有困惑,又能清晰,有收获有提升,是促进学生进教室和出教室发展的过程。 同时,吴老师也对课的第二层次提出了建议,数据的集中和分散放在对比中体悟,形成一般方法,在练习中快速反应,加深体验。细致深入的点拨让老师们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开阔了教学思路。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统计这类课型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体悟,这种体悟是基于对教材的准确解读,基于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教材重组,它突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有效实现了对数学课堂育人价值的追求。
英语学科:追求高效、灵活、结构化、生活化的英语课堂 徐丽萍老师执教“现在进行时”语法课受到广大好评。本节课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可能性,追求高效、灵活、结构化、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并逐步形成具有大结构、大主题、有层次、有梯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许多值得一提的亮点:第一,结构清晰,本课语言的输出从意义结构----句法----词法-----运用。 第二,体现了开放意识,重心下移,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发现得到现在进行时的各项知识。第三,本节课将语法的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卜玉华教授肯定了我们前期的研究,并针对我们教研组提出了几点建议:1.成熟课型日常化、精品化。2.新型课型成型化。
班队组的骨干教师刘伟丽老师呈现了《我是学校小主人——我为数学节献计策》的研究课。这是一节体现班级活动与学校大型活动整合的课。课堂上学生们交流了针对往届数学节的前期调查,指出了以往数学节的利弊,并在征询广泛师生的基础上为即将举行的数学节策划了活动方案。这堂课让学生学会更多地站在学校主人翁的立场思考问题,让他们全程参与到学校活动中,在全程参与中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小主人,并真实地实施自己小主人的权利。在活动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是学校的小主人,学校活动是我们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贡献力量的舞台。 课后,刘老师首先进行了说课和反思。她从“小主持人、小队长和班主任角色”三方面反思了这堂课的不足。组内老师及其他研究共同体的老师和专家组老师围绕这堂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堂班队课体现了两个意识:综合意识与整合、沟通意识。综合意识具体表现在:刘老师有敏感的学生发展意识,她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注意研究学生的成长状态,并能够从综合发展的角度设计班级活动。在这堂课上,我们看到学生能借助网络、外校同学、家长、本校师生等资源汇聚到活动中,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活动性资源。整合意识具体表现在:班队活动能与学校大型活动有机整合,利用这整合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参与数学节活动的策划过程中,逐步意识到,我是这些活动的主角,我的活动可以我做主,可以我来设计。沟通表现在:活动主题的确定与活动内容与学生成长的世界沟通;事先准备与预设生成的沟通;小教室与大世界的沟通。当然,研讨也生成了许多需改进之处,这些将在今后的研究实践中逐步完善。
学校管理团队现场对话:整体综合推进,我们为之不懈努力 “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组老师围绕本次“学校整体推进综合研究”的意义,结合中期评估后我校对“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思考和实践进行了对话。语文、英语教研组长和校长分别就学科和学校管理团队建设中的弱项、强项进行了剖析,交流了推进“全、实、深”的策略和困惑。中心组老师点穴式的追问,拓展了我们对“强项、弱项”领域定位的认识,让我们对何为“综合”、“整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现阶段如何有效做到“全、实、深”有了更清晰的研究方向。本次“综合研究”活动,促使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来看待学校的“新基础教育”研究进程。我们也将不断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后续的研究实践中采撷更丰硕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