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独特贡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1 16:1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新基础教育”实验改革作者:远海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独特贡献
——叶澜及其“新基础教育”研究
张荣伟/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
叶澜,女,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叶澜现为华东师范大学 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有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改革等,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叶澜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等职。目前已出版的专著有《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等;撰写并主编的丛书与研究报告有“教育学科元研究”丛书、“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研究系列丛书、《中国教育学科发展年度报告》等;在《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承担多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起并主持的一项理论与实践互动、中国本土化的综合性课题。这项课题以我国基础教育变革为研究核心,前后跨越15年之久,其中,以5年为一个分期,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内在相连的发展阶段,它们分别是探索性研究阶段、发展性研究阶段和成型性研究阶段。
1.探索性研究阶段(1994年9月-1999年8月)
就实施程序而言,1994年开始“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时,并没有经过严格意义上的课题规划与认定,仅是一种协商性、自愿式的合作研究。当时,除叶澜外,课题组还有华东师大的卢寄萍、李晓文、吴玉如、吴亚萍等专业研究人员,以及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小学的校长陈国栋和副校长张瑜等。直到1997年,“新基础教育”研究才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课题,课题名称为“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研究”。
这5年间, 叶澜先是在1994年第10期的《教育研究》上发表了《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一文。这篇文章以我国基础教育创新为议题,认为应从把握时代发展的精神入手,改革过去的教育观,重视对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树立与时代精神和新教育对象观相适应的新教育理想。文章着重从认知能力、道德面貌和精神力量三方面对新教育理想的核心——新人形象进行了描述。目前看来,这篇文章可谓是“新基础教育”的奠基之作。后来,在《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上,叶澜又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这是一篇从生命视角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文章,在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不少学校将文章复印分发给教师,自发组织学习和讨论。正如李政涛在《追寻“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中小学管理》2004年第4期)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通过这两篇文章,叶澜和她引领的“新基础教育”研究走上了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台。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阶段的理论成果,集中反映在叶澜主编的“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丛书中。这套丛书由《“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教师指导用书(小学部分)》和《“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教师指导用书(中学部分)》三本构成。仔细研读相关文本可以发现,探索性研究阶段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改革和班级建设模式两大领域,相关论述比较深入和系统,但学校管理模式、学校整体性变革以及重建问题,尚未真正进入研究视野。
2.发展性研究阶段(1999年9月-2004年8月)
如果说“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第一个五年尚处于小型试验阶段的话,第二个五年则进入了推广性、发展性研究阶段,研究的价值取向开始定位在更为广泛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上。当然,在推广性、发展性研究之初,也不具有什么规范的课题立项证书,研究主要由华东师大课题组与上海闵行区17所学校、崇明县4所学校自愿合作开展。到2001年时,由叶澜主持的这项研究才获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课题名称为“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课题编号为AAA010008)。当时,试验学校已分布到上海以外的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海南等多省,近60所。
这5年是“新基础教育”内涵日渐清晰、目标日渐明朗和确定的阶段。一个显著标志是,《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3期上发表了《“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叶澜教授访谈录》一文,从研究的目的、性质、路径、价值取向以及对学校教育活动的要求等维度,对“新基础教育”进行了界说。另一个标志是,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叶澜明确表达了“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这一自觉意识。通过文本考察发现,在发展性研究阶段,尽管已将“学校转型性变革和创建新型学校”作为主题,确立了创建“新基础教育”理论和21世纪新型学校的研究目标,但从核心问题以及对实践的影响来看,研究的落脚点依然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期间,叶澜先是在《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上发表了《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一文,认为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的现成知识,转移到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上来,而且关键在于“拓展学科的育人价值”、“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内容”等。同年,叶澜又在《教育研究》第10期上发表了《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一文,指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 (对话、合作、沟通 )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不仅如此,到2003年时,叶澜还与吴亚萍合作,在《教育研究》第8期上发表了《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之三》一文,认为所有教育教学改革都会面临改革与已有评价体系的矛盾、参与改革的实践者与改革之外具有评价权的评价者之间的矛盾,而“新基础教育”研究采取了评价改革贯穿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全过程的策略,改变了评价者在改革之外、评价过程外在于改革过程的传统。
与探索性阶段相比,“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在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突破。2004年5月,“新基础教育”课题组在上海举行了结题评审和大型现场研讨活动,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这一阶段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集中反映在叶澜主编的“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丛书中。该套丛书由叶澜主编的《“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杨小微、李家成主编的《“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上)——学校管理·班级建设》和吴亚萍、吴玉如主编的《“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下)——教师发展·学科教学》三本构成。以上文本表明,这5年期间,课题组始终坚持“成人成事”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试图通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相互构成的方式,实现师生生存方式的变革以及学校的整体转型。概括起来,研究内容主要有两大块,一是中小学基础性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改革问题,二是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路径问题,尤其是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基本策略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互动关系问题。
3.成型性研究阶段(2004年9月-2009年8月)
第三个五年是“新基础教育”研究开始对理论、实践进行总体反思和提炼的阶段,课题组很明确地将研究重心由“课堂”转向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学校转型性变革”上来。就学校内部的变革而言,主要在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一是课堂教学创新研究,初中围绕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小学则以语文、数学和思想品德课为重点;二是班级建设新模式研究,内容涉及班级组织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系列活动创设等;三是学校管理模式研究,内容涉及学校领导管理观更新、学校组织制度更新以及新型教师队伍和学校新文化建设等。在此基础上,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被概括为现代新型学校的特质和整体型态。
在成型性研究阶段,叶澜主持了教育部200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4JZD0024),发表了《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1期)、《百年反观:为了教育学的未来》(《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12期)、《推进素质教育:转换思路才能打开新局面》(《人民教育》2005年第21期)、《转换思路 进一步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中国教师》2006年第1期)、《我与“新基础教育”》(《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7辑)、《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5期)、《学校转型性变革中的评价改革——基于“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中期评估的探究》(《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7期)等一系列文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9月,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一书问世。这是叶澜教授基于10多年“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撰写而成的一部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景式力作,该书2009年被评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类一等奖。
2009年5月,“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成果发布暨现场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老校区召开,会上推出了“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丛书,这是“新基础教育”系列研究的第三套丛书,也是反映“新基础教育”系列研究成果的最后一套丛书。丛书由7本著作组成,包括1本成型性研究报告集,6本指导纲要,分别涉及语文、数学、外语教学改革,学生发展与教育、学校领导与管理改革、教师发展等方面。该套丛书的简介语执简驭繁、切中肯絮:丛书系统地反映了相关领域“新基础教育”富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深刻揭示了学校教育的价值和办学理念之“魂”,与学校各种机构、活动、人员之“体”的内在关系,建构了“魂体相附”、“形神皆备”的当代中国学校发展论。
总体看来,“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最终定位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学校转型性变革”,根本目的在于构建21世纪所需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学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这项研究以对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现状的批判性反思为起点,以对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整体性重建为目标,以理顺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学理论重建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行动主线。不得不承认,在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交往关系紧张,尤其是在“课题进入学校”面临极大挑战和质疑这一时代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研究创造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交互创生的独特范式,走出了一条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中小学领导、教师有效合作的教育改革之路。笔者以为,真正的教育实验改革必然以责任和使命为源动力,而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盲目主义、山头主义则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实验改革的大忌。但是,历经15年,在“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这面旗帜下,叶澜及其团队坚持“教育即生命实践”这一基本立场,坚持“从理念到行动”、“理论适度先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思路,深入全国上百所中小学校,指导一线教师开展改革,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理论,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体系。这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扎根于实践的治学态度,必然对当前和未来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建设,起到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7 22:41 , Processed in 0.1218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