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丽娃河:华东师大的生命之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1 15:1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丽娃河:华东师大的生命之河

戴勇 华东师大 2009-10-16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明。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里也流淌着一条河,名叫丽娃河,她哺育了一所学校。
  华东师大校长俞立中说:“孤独时为你排遣,迷茫时给你力量,消沉时助你振作,这就是丽娃河的魅力所在。”50多年来,她孕育了华东师大作家群、华东师大“儒商群”,一批科学家、教育管理者以及优秀的人民教师。
  丽娃河能感动人,能化育人,因此许多人都把丽娃河看成是华东师大的象征,华东师大精神文化的源泉。
  丽娃河的历史与传说
  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的大门,一直往前走,到第一座桥,便会看到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在文科大楼前假山和树林的掩映下,安静妩媚。如果是夏天,还可以看到绽放的荷花和偶尔停在荷叶上的蜻蜓。再往前走,直到“红楼”旁边的第二座桥。桥南面河面宽阔,两面垂柳抚水,北面喷泉吐雾,荷花一片,还可以隐约看见一个建有小亭子的半岛——夏雨岛。这就是负载着许多历史和故事的丽娃河。
  丽娃河的历史很长。1930年,一个名叫柯罗莱夫人的俄罗斯贵族,向当时我国著名的实业家荣宗敬租地建造了一座西式的园林俱乐部,并根据一部美国影片的西班牙片名“Rio Rita”的译音,取了一个浪漫动听的中国名字——“丽娃栗妲村”。村子里有一条河,也因此被叫做丽娃栗妲河。园林的主人和她的朋友们在这里游泳、划船、跳舞……
  1924年建校的大夏大学,也就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因学校规模的扩大在俱乐部旁边开始建立新校址,热心教育事业的荣宗敬便把俱乐部的地产捐给了学校。从此,这块土地开始氤氲着大学的高雅之气。
  在华东师大的师生里,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丽娃河历史的传说。这个传说版本透露出师生们独特的文学想象。一位校友这样描述他所知道的丽娃河传说:“这位贵族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名叫丽娃。丽娃爱上了一位中国小伙子,一位穷书生,遭到了父亲彼得罗维奇的极力阻挠。最后,在一个下雨的春夜,她跳进了这条河里。”丽娃河是一条给人以文学创造力的河。文学巨匠茅盾先生在《子夜》中有4处提到了丽娃栗妲这个地名。《子夜》中写到,不少正值青春妙龄的姑娘,享受着“五四”以后新得到的自由,跳着独步舞、探戈舞,唱着丽娃栗妲歌。后来,丽娃河成为华东师大作家群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背景。
  丽娃河的传说、作家诗人对丽娃河的文学书写以及丽娃河自身的美丽景观,共同造就了“爱在华东师大”的说法。这里的爱有男女之爱,也有校友对华东师大的爱恋。华东师大校党委书记张济顺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曾经说到,男女之爱是小爱,华东师大之爱是教育之爱、社会之爱、祖国之爱,是大爱。
  学校的使命与教育
  1951年,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它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它担负着为祖国培养优秀教师的责任,也担负着为中国教育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的责任。丽娃河文化也因此发生着改变。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大爱和使命感在此时悄悄地取代了以前的小爱;丽娃河作为母亲河的形象被凸显,母亲的孕育功能渐渐和学校的教育和培养功能重叠在一起。
  首任校长孟宪承就在建校之始就提出“大学的理想,实在就含孕着人们关于文化和社会的最高理想”,他将“创造智慧,陶冶品性,发展民族与社会”视为华东师范大学的使命。此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华东师大在服务国家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出色的贡献。世纪之交,华东师大面临新的历史发展契机,学校在“十一五”规划里提出了自己的中长期目标:建设成为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华东师大的使命感再一次得到体现。
  学者们也都把国家的发展放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明年,华东师大的陈吉余院士就要90大寿了。照理说,这个年纪应该是可以安享晚年的时候了,但是他还在不停地参加各种讨论会,并到长江口的沙岛上考察。因为他还有一桩心愿未了——上海的淡水资源问题。陈院士说:“从人均拥有水资源来看,上海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0%,世界平均水平的10%,形势十分严峻。”为此他经过科学考察,建议上海市政府实施在青草沙和东风西沙水源地的建设。不久前,他说:“不用多长时间,上海人就将喝上青草沙的水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华东师大,像他这样有着强烈使命感的学者还有很多。
  父母孕育孩子是一种爱,学校和教师教育和培养学生也是一种爱。华东师大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质量稳步提高。在关注本校学生培养的同时,学校还利用教育学科资源优势,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重要贡献。今年,是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第15年。15年前,她敏锐地觉察到时代的脉搏,在中国大地上开展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在她和同伴的努力下,一批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学校诞生了,一批有创造力和完整人格的社会新人被培育出来,一个根植于中国传统和现实的教育学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被创生出来。
  师生的理性与浪漫
  学者张闳曾经说过:“对于华东师大来说,丽娃河意味着什么?她给校园带来一种舒缓、温润和柔情的品质。某种程度上说,这条河已经成了华师大人记忆的载体。成了华东师大特殊精神的滋生地。她培养了华东师大人对学校强烈的依赖性,这种依恋的情结深深植根于华东师大人的心中,以致那些远离她的人也久久不能忘怀。”丽娃河这种舒缓、湿润和柔情的品质,其实是一种对师生进行理性和浪漫关怀的人文环境。
  丽娃河能让人理性的思考。丽娃河边有各式各样的凳子,华东师大环境艺术研究所所长告诉记者:“我们设计的目的就是想给师生们提供一个休息交流、欣赏风景,甚至是凝目思索的空间。”华东师大哲学系的奠基人,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契,就十分喜欢在丽娃河旁边思考。据说,在生命结束的前几天,他还在丽娃河边静坐思考。理性沉思不仅仅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利,华东师大的理工科也都喜欢理性思考。华东师大物理系副教授武愕,在读博士期间就在世界顶级科学杂志《科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她的成功肯定是在实验室里“泡”出来的。但是她却告诉记者:“不要以为自然科学研究只是实验,它还需要思考。有时候思考要比做试验重要得多。”她还表示自己经常思考一些哲学问题。喜欢理性静思、哲学思辩是在丽娃河边生活人的普遍特征。
  丽娃河的浪漫气质造就了著名的华东师大作家群,这些作家有沙叶新、赵丽宏、格非等,又培育出了一批新生代作家:如小饭、许佳、苏德、刘弢等。著名作家王晓玉曾经这样描述过丽娃河对作家们的影响:“我们学校以丽娃河为中心,辐射组建了东西两大片样式各异的教学楼群,再加上参差糅合其间的水杉林、银杏角、樱花丛、荷莲池等‘师大十景’,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气场’,天杰地灵,所以才一轮又一轮地造就出了这么一个‘华东师大作家群’。”这个“气场”让许多人都那么怀念。一位诗人在旅居国外多年后仍然怀念丽娃河:“如果这世上真有所谓天堂的话,那就是师大丽娃河边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从戴厚英的小说《人啊,人》,到李劼的小说《丽娃河》和格非的小说《欲望的旗帜》,再到叶开的小说《三人行》等,许多丽娃河孕育的作家都曾是以丽娃河为自己作品的背景。

  原载《中国教育报》转自华东师范大学(C-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8 04:16 , Processed in 0.08189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