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是思维科学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00:08:2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6期(2011-1-21)
一,旬日评论      
        新春献辞 2011-01-21 18:30
二,思维界动态
        快讯 上海思维科学界举行第二次学会筹备工作会议 2011-01-18 09:23
   “上海思维科学学会”筹备会议在我校召开 2011-01-22 21:57
   《思维科学与21世纪》(上海2010/09)学术研讨会总结 2011-01-22 09:52
    倡议设立钱学森思维科学奖2011-01-12 09:10
三,论文选
    (一)生物智能研究
         生物智能的演进6<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6期 (2011-1-21)"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1-01-19 10:10
         生物智能的演进7<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6期 (2011-1-21)"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1-01-19 10:10
         生物智能的演进8<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6期 (2011-1-21)"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1-01-19 10:10
         生物智能的演进9<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6期 (2011-1-21)"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1-01-19 10:12
         生物智能的演进10  2011-01-19 10:12
         生物智能的演进11  2011-01-19 10:12
         猴与狗“有解码人类社会信号的‘特异功能’”?2011-01-12 14:48
    (二)人工智能研究
         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困境 2011-01-20 15:36
         人类目前仍处于智能生物的初级阶段 2011-01-20 15:47
         为什么要研究人工智能 2011-01-20 15:00
         如何研究智能科学 2011-01-20 15:47
         如何创建智慧地球? 2011-01-20 15:34
         小机器人协助大专家完成幼教课题任务 2010-12-31 20:52
         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正在研制“参谋长机器人” 2011-01-12 14:5835
        “电脑科学家”可能加快科学发现的步伐<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6期 (2011-1-21)"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1-01-11 16:23
         钱学森预言:将会出现···“人-机结合的新人类” 2011-01-12 15:40
     (三)创造(性)思维研究
         3S理论中的等价同构思维 2011-01-20 11:38
         有关创新思维的新理解 2011-01-14 10:32
         创造性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二个核心阶段 2011-01-19 11:02
         常规性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解决划分的相对性及···2011-01-19 10:58
         常规性问题解决信息加工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关系 2011-01-19 11:00
         问题解决的一般类型 2011-01-19 11:00
         问题解决的系统构成模型 2011-01-19 11:00
     (四)对钱学森思维说的争鸣
         元旦节日里袁、黄二人对话钱学森的思维说 2011-01-08 18:40
         答袁劲松所认为的“钱老关于思维科学体系的错误大前提”C 2011-01-01 16:1055
         答袁劲松所认为的“钱老关于思维科学体系的错误大前提”D 2011-01-01 17
         我对钱学森的“思维说”的读解(2011-01-03 17:30
         林林总总各家的“思维说”A 2011-01-04 09:59
         林林总总各家的“思维说”B 2011-01-04 19:16
         林林总总各家的“思维说”C 2011-01-05 08:47
         林林总总各家的“思维说”D 2011-01-05 10:47
         林林总总各家的“思维说”E 2011-01-19 10:12
         袁劲松《思维科学的界定》 2011-01-08 18:25
     (五)脑科学与思维学
         吉尔·泰勒演讲:Who are we(你脑内的两个世界)2011-01-13 13:43
        《研究称大脑结构可反映政治倾向》等三则<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6期 (2011-1-21)"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1-01-03 15:39
         “裂脑人”与“半个先生”——人脑是产生意识的…<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6期 (2011-1-21)"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1-01-20 10:57
         脑桥分裂手术以后,人的自我意识为何仍然 2011-01-20 10:58
         正常人的双脑竞争和裂脑人的根本不同 2011-01-20 10:58
         简评加扎尼加关于裂脑人的研究 2011-01-20 10:59
    (六)钱学森研究
        《钱学森》再现巨星光辉 还原历史真相 2011-01-06 15:34
         钱学森预言:将会出现···“人-机结合的新人类” 2011-01-12 15:40
         钱学森正是双文化和双认知(即形象的和线性的文化与认知… 2011-01-18 14:18
    (七)思维学与教育训练
        大学创新与教育常识 2011-01-14 17:22
        推理小说是一种智力游戏(2011-01-18 14:54
    (八)状态论研究
       《状态论——复杂系统研究方法新探》自序12011-01-19 11:01
       《状态论——复杂系统研究方法新探》自序2 2011-01-19 11:01
       《状态论——复杂系统研究方法新探》自序3 2011-01-19 11:01
     (九)象思维研究
       象思维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 2011-01-19 11:16
附录以前各期
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5期 2010-12-31 16:11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00:08:59 | 只看该作者
旬日评论
思维科学界也应当有人走上创办和运作公益组织的探索之途
思维科学论文
刘奎林教授赐稿《思维科学专家简介》
思维科学研究拓展的重要成果
怀疑和想象是创新的前提
生物智能的演进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a94900100p2nv.html
生物智能的演进1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a94900100p2nw.html
生物智能的演进1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a94900100p2nx.html
生物智能的演进1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a94900100p2ny.html
生物智能的演进1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a94900100p2nz.html
[size=+0]从信息传输过程中传递了什么看信息到底是什么
[size=+0]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a94900100p2o4.html

思维学知识小品
从成语看古代以至当代中国人的思维 A
从成语看古代以至当代中国人的思维 B
新千年科技对传播的影响两则<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7期 (2011-02-15)"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a94900100oz94.html
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 谁扼杀了中国孩子的想象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a94900100ovi3.html
对教师的教育工作的最公正的评定

通讯
深谢张(光鉴)老
《思维资治网》与《王功玲效率教育》进行合作意向探讨
思维科学界的“保尔”----徐章英

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6期 (2011-1-21)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00:10:04 | 只看该作者
在坚持、发展、完善钱学森院士关于思维科学体系,
并作出贡献的专家简介
                                   刘奎林
     自从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院士倡导研究思维科学以来,一大批学者对思维科学产生了兴趣,并在从事思维科学研究中成果卓著,我已学习并研究过的一些学者的文章和著述,还有一些学者的文章和著述尚未来得及学习和阅读,在这里仅就学习和阅读过的有关思维科学界的同仁们的学术成就简介一下,受水平限制,不一定完整、准确地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同时,敬请尚未提及到的专家学者谅解,俗话说,来日方长吗!
学习、理解和响应钱老关于开展思维科学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得到钱老肯定和赞赏的老同志很多,现就其中的张光鉴、曾杰、胡珍生、张浩、杨春鼎、朱长超等六位专家学者的有关学术成就作简要的介绍。
    中国思维科学的希望在年轻人,就此机会,也对年轻学者、专家如王跃新、余华东、刘卫平、陶伯华等在思维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及作出贡献作一些简介。目的只有一个,让他们从事思维科学研究的精神发扬光大,从而促使中国的思维科学与时俱进,勇往直前,为实施国家创新战略作出新贡献。
    一、张光鉴:
    光鉴是全国劳动模范,他在太原化工厂当技术员期间连续10多年,年年革新成功,他在总结革新经验时体验到了“相似论”的威力和乐趣,当他到原兵器工业部汇报经验时,多数人听不懂,于是便反映到钱学森院士那里,是钱老进一步肯定了光鉴的以相似性原理指导革新的成功经验,并让他从思维科学角度研究相似问题。多年的实践和潜心研究证明,在形象识别和形象匹配过程中是离不开相似理论的。可以说这是探索形象思维的核心性因素。
    光鉴的主要贡献:
    其一:重新界定“相似性”概念。所谓相似,就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同与变异的辩证统一。只有同,才能有所继承;只有变异,事物才能向前发展。
    其二:提出大脑中储存无数“相似基因元”概念。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识别往往依靠这种“相似基因元”,在进行形象思维过程中,特别是识别、匹配过程中便成为联想、想象、直感的基础,从而产生“新形象”,展开形象思维过程。
    其三:相似的基本规律:相似运动律、相似联系律、相似创造律。
    其四:相似的基本关系:相似现象与本质关系、静态相似与动态相似关系、宏观相似与纵观相似关系。
    二、张  浩:
    张浩是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的,他不但哲学功底雄厚,而且创造能力很强,他的创意、创造、创新能力体现在退休后,退休后出版了两部著作,第一部叫《思维发生学》,列宁说,“综合”就是创造,张浩先生的《思维发生学》是一部综合性著作,系统综合了古今中外的各种见解,使人读了耳目一新。主要贡献是:
    其一:人脑的进化与思维发展的关系原理;
    其二:人类思维发展历经的三阶段;
    其三:语言与思维、艺术与思维、实践与思维的关系问题等都作了科学的、系统的论述。
    第二部著作叫《认识的另一半——非理性认识论研究》,这是一个全面系统地研究非理性认识论的学术性著作。这部著作的价值将越来越能显现出来,书名叫“认识的另一半”,其实,这一半极其重要。所谓认识的另一半,就是思维的另一半,而这一半将成为人类未来更加直接、更加关注的“另一半”。这“另一半”也必将成为思维科学规律未来的“另一半”。
    三、曾  杰:
    曾杰先生是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教授。社会思维规律是钱老提出来的,当时,有的学者误认为社会思维主要是讲思维的社会性,其实不然,社会思维讲的是思维的集体性,即人类的思维从发生到发展都是靠群体交流、沟通、传播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发生发展过程自然是在人类的生活、生产等各项实践活动中进行的,正是人类的这种社会活动,不仅使社会思维迅速发展,而且其社会价值也愈来愈显著。
    曾杰教授在社会思维研究方面贡献是显著的,是突出的,其主要贡献是:
    其一是准确而深刻地提示并诠释了社会思维的本质;
    其二是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社会思维的研究对象、体系、形式和规律;
    其三是科学地归纳了社会思维分为情意思维和认知思维这两种类型;
    其四是提出了社会思维发展和应用的思维场概念及其社会思维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和文化文明中的巨大作用和应用价值。
    四、杨春鼎:
    春鼎教授是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他在形象思维研究方面贡献是突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形象思维学》是他的代表著作。春鼎教授贡献突出表现在:
    其一使形象思维纳入思维科学范畴。他认为“形象思维决不是文艺理论或美学中的一个普通术语,而是一门科学,一门涉及人脑思维奥秘的科学,一门建构现代思维科学理论体系必须首先突破的科学,一门对21世纪科学革命、教育革命和社会革命具有深远影响的科学”。
    其二:春鼎对形象思维的本质、特征、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地阐述,他认为形象思维建筑在对形象信息传递、以及在对客观形象体验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进行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比,有其多维性、多环节性、多层次性和跳跃性。
    春鼎还提出形象思维类型:动物与人类的形象思维;艺术与科学的形象思维;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形象思维。
    其三: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意象、想象、显象。
    其四:形象思维的创造规律:主客互渗律、形神相似律、时空结合律、整体和谐律。
    五、胡珍生:
    珍生教授是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是吉林省委党校教授兼科研处处长。珍生教授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显示着崇高的人格水平,在思维科学、特别是在创造性思维领域见解深邃。他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的主要贡献:
    其一:他一直认为创造性思维不可以与其他思维规律相提并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是创意、创造和创新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思维因素。钱老创立的思维科学是对恩格斯提出的思维科学概念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的思维科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因此,不可以效仿西方思维科学体系。
    其二:对钱老提出的几种思维形式进行了科学分析,他在《认识辩证发展的思维机制初探》一文中认为,形象思维起“中介作用”、灵感思维起“突破作用”、抽象思维起“支撑点作用”、狭义创造性思维起“导向作用”、社会思维起“枢纽作用”。这一观点提出,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支持。
    其三:珍生认为,创造性思维(狭义)在认识形成过程的起导向作用。珍生在文章中首次强调创造性思维(狭义)在人类认识中的导向作用。他认为,创造性思维(狭义)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先形成创造性思维(狭义)的雏形,它将吸收人类基本思维形式的创造性功能,通过创造性思维(狭义)进行的全过程,体现出创造性思维(狭义)的特殊功能,推进认识的进一步展开,从而表现出创造性思维(狭义)的导向作用。
    其四:珍生教授在《创造性思维方式学》一书中提出,创造性思维在各种思维方式中都起一定的创造性作用,同时还认为这是创造思维走向应用的桥梁。
    六、朱长超:
    长超研究员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是典型的学者型研究人才,他是思维科学界著名的思维史专家。
    长超研究员的主要贡献:
    其一:长超提出研究人类思维史的重要意义。一有助于深刻理解思维本身,即帮助人们认识今天的人类思维,是历史上思维形态的展开;二是认识当今人类思维的特点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它与以往动物思维、与以往原始人类思维的区别。从而提高当今人类的思维水平。
    其二:长超认为,思维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恩格斯说:“我们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此,研究人类思维史可以帮助人们认清物质世界辩证发展与思维领域辩证发展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进而提请人们注意,这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形成起很大的长久深刻的作用。
    其三:长超研究员提出的人类思维发生发展经历史三次伟大飞跃的观点。认为人类思维发生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历史的起点很符合恩格斯所说的“思维科学是一门历史性科学”之观点;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自然的、辩证的过程。其动力,既有自然性动力,又有社会性动力之观点。以上诸观点对研究人类思维都是有原则性的指导作用。
思维科学界有突出贡献的年轻专家的学术观点及贡献:
    一、王跃新: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教授,创新思维方面的专家。他在《创新思维学》和《创新思维应用学》等著作中,阐述了许多新观点、新见解,对我国未来创新研究颇具启示作用。
    其一:界定创新思维的本质:思维主体依托大脑(尤其是右脑)皮层区域的运动,以人类特有的等级形式的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在与思维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发散与收敛、求异与求同、形象与抽象、逻辑与非逻辑等辩证统一的思维过程,历经准备、酝酿、阐明和验证等四个阶段,形成具有首创性、新颖性、开拓性、复合性认知成果的心智活动。
    其二:揭示创新思维的性质。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因面,创新思维发生的机制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综合;自觉意识和非自觉意识的交融。
    其三:创新思维走向应用是其生命线。创新思维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具有较大的能动作用,创新思维走向应用,是创新的动因和精神力量。任何一门学科的生命的力度取决于在实践中应用的程度,在培养高级人才事业上,首先必须创新教育,凡提倡创新教育则须运用创新思维,其要点在于发散与收敛思维、求同与求异思维、联想与想象思维并举。
    二、余华东:
    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农学院人文学教授,他是研究智慧方面的专家,他撰写的《论智慧》、《智慧的培养》显示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巨大的实用价值。
    其一:科学地定义了智慧。即智慧就是指具有产生新思想的能力。自然,智慧也可视为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智慧与知识关系密切,但光有知识不一定就意味着有智慧,智慧往往表现出人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运用知识的能力则显然与思维相关,可见,智慧和思维关系更密切。而这种思维能力又集中反映在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上。
    其二:智慧的核心在于创新。新思想的产生就是思维活动的创新。智慧高低有先天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这便是辩证唯物史观的反映。人的一切新思想、新见解、新决策都意味着对以往形成的旧思想、旧见解、旧决策的扬弃,而这种扬弃本身就是创造,就是创新。这种创造、创新过程就是一个打破旧思维定势,更新观念、吸纳新信息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互交融的过程。
    其三:确立科学的智慧观。对智慧影响的因素众多,但不可忽略的非智力因素对智慧的影响。影响人的智慧的因素有智力因素,更有非智力因素,一般地说,世人常把智力因素视为“智商”,将非智力因素看作为“情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改变了人们只重视“智商”,而忽略“情商”的传统看法。其实,人的智慧观,离不开知识因素,更离不开逻辑思维功力和非逻辑思维威力的相结合,这便是人们应树立的现代智慧观。
    三、刘卫平:
    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博士,上海市委党校教授,也是创造性思维结构方面的专家,他撰写的《创造性思维结构论》是一部新颖的独创性专著。
    其一:对创造性思维活动范畴进行了科学界定。创造性思维活动是相对于传统思维而言,一切具有创新性质的整体思维过程,都是具有结构性的,卫平在这方面的论证是新颖性的、角度和方法也是新颖性的、材料运用的新颖性和思维成果的新颖性也都是显而易见的。正因为创造性思维异于传统思维,所以,人们才称创造性思维是人脑内存在的“黑箱”之谜。
    其二:对创造性思维进行了系统整体性研究。在全面系统分析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整体诸方面的结构,具体提出了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础结构”、“内容结构”、“形式结构”、“运动结构”等,体现了研究视角的多维化,从事现代研究的综合性特点。
    其三:对创造性思维进行了独特的研究。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以及创造性思维集约化元体结构研究问题。
    其四:对创造性思维研究的非线性视角。社会宏观思维创造系统的耗散结构自组织过程中分为三个阶段:接受外界环境信息输入的潜思维创造活动阶段;远离常规社会思维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思维“巨涨落”的扩展——趋显思维的冲突活跃阶段;耗散结构思维创造结构的形成——显思维态阶段。
    四、陶伯华:
    无锡市社联主席,美学家兼智慧学家。他撰写的《智慧思维学》
    其一:回答了智慧是什么?在西方往往将“智力”与“智慧”交织在一起使用。也有时认为智慧就是理智的最高思辩能力。在中国,认为“智力”就是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智慧”指的是辩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其二:涉足大成智慧。他认为所谓大成智慧,就是钱学森院士所说的“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大成智慧必须实现三个统一:即主张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统一、理、工、文、艺的统一、人脑思维与电脑思维的统一。钱学森院士强调“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大成智慧”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的时代里所需要的新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钱老的“大成智慧学”把思维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
    其三:明确地指出智慧思维的“两个维度”:“智慧思维”的第一个维度是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源于“抽象化的理念世界”,最后演变为“理性精神”。“智慧思维”的第二个维度是德性思维,德性思维起源很早,从“天命靡常,唯德是亲”,到儒道互补,儒墨交织、儒法表里,最后演变诗性思维,并与理性思维、德性思维一起集成智慧思维的核心内容。
    其四:智慧思维的标志问题。思维是否是智慧的?主要是看你的能否会辩证思维。欲能辩证思维,第一要把握联系是辩证思维最重要的观点;第二要把握永恒发展是辩证最基本的特征;第三要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思维最核心的规律;第四要把握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思维最根本的方法。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00:20:27 | 只看该作者
我怎样训练自己的思维  
                            许锡良

   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心之官则思”。每个人的大脑都会有自己的遗传基因,而且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思维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从人一出生时就奠定了某些不同的因子,在后天的环境中,结合个体的经验,使这些不同的因子不断地重新组合、发展与壮大,因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特点。因此一个人的早期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会为一个人的思想与思维方式奠定底色,这个早期经验如果存在着严重缺陷,那么以后要根本的更正就会非常困难。
早期的语言学习是非常关健的时期。语言是思维存在的家。注重语言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幼儿在早期的环境中有多种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人的不同的话语方式,这对儿童的语言发展与儿童的思维养成肯定是有利的。因此,让儿童多听不同的声音,甚至听到某些“怪话”,对儿童的大脑的刺激将是非常有利的。如果信息单一,则大脑久而久之必然会因习惯而产生惰性,因惰性而僵化,因此思维是不可能活跃起来的。存在明显差异的信息永远是大脑最好的刺激来源。当一个人面前同时摆放着几种说法完全不一的信息的时候,因为人大脑先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就会迫使你想弄清楚究竟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真相,哪一个才是合情合理的。这个时候,你的大脑的机器就开通了,学习热情的激发、探究欲望高涨以及创造力的萌生都是在这种差异中造成的。因此,一个人将不同信息材料提供给他,远比将一种单调的信息提供给他以不断强化更为重要。即使所提供的思想信息中存在着不少荒谬的东西,错误的东西,也比单纯灌输所谓“正确”的东西要好。因为一个人在多元信息中,通过学会探究与思索,最终得到比较确切的判断,虽然看起来这样做是费时费力的,有时是曲折的,但是,这个过程才是真正学会思维的过程,也是培养思想兴趣的过程。而单纯的灌输与强化某一个被贴上“正确”标签的东西,只会令人思想懒惰与僵化。因此一个人从小就生活与学习在多元信息平台上是多么重要。
   我小时候第一次引起我学会质疑的事情,就是在我小学时,学校开展“忆苦思甜”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回家必须向旧社会过来的人询问万恶的旧社会故事。文盲的奶奶却讲的是1959年以后三年饥荒灾难的事情。这个与学校当时教育严重不一致的信息惊得我半天回不过神来。后来奶奶又讲她经历的红军与白军的故事,也与我在学校听到的大不一样。我心里开始产生疑惑。当然,我更相信自己奶奶所讲的,因为他是1911年生人,我们村作为江西革命老区,她可以说是亲身经历了这些事情的。而且她是一个贫下中农,是一个文盲,不可能会有其他的什么阶级立场问题。多元化的信息,独立自主的思考,在这个时候便开始在心中萌芽。当然,我那时所受到的革命教育的影响力是强大而长久的,但是,顽固扎根在心里的却仍然是奶奶讲的切身故事,这种反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使我有一种强烈地想弄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心理。后来读到红军将领萧克的关于红军的回忆录,基本上印证了我奶奶那朴素的亲身故事。由此而学会的怀疑与批判的思维品质,就此在心里奠定了基础。凡事学会追问,学会对比,学会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比较,去验证是十分必要的。我小时在学校里经常受到我们是生活在蜜罐里的代,但是,我一年到头吃不到两次猪肉,一日三餐,有瓜菜煮的稀饭。说现在平等了,但是,我看到的却是公社随便一个普通干部都可以买到肉,而我们家养的猪却要无偿送给他们吃。那时我家就有一个公社的邻居,生活水平与我家相对比,感觉有天壤之别,并不是像学校所说的那样贫下中农当家作主了。幼小时候这种生活体验是极其丰富与深刻的。学校为了让我们相信现在的生活好得不行,还特意让我们吃忆苦思甜饭,把一点米掺上谷糠与野菜,又苦又涩,以对比出我们现在吃的已经是美食了。但是,这一点仍然在我奶奶的回忆中识破了骗局。我是一个自小就生活在迷茫中,内心冲突激烈的一个人。原因就是自己得到的切身经验与体会与教育我们的大不相同。现在我们社会所能够提供的多元信息与我们小时候相比是大不相同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认为这是好现象,是一种有利的教育环境,而不能认为是不利的。当然弊端也会有,代价也会有,但是,经过怀疑与批判后所得到的东西总是比较巩固的,而且这个过程中也学会了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应该怎样看待的方法与态度。因此,多元信息对比,学会质疑与追问,学会怀疑与批判,是思维最重要的一环。
   确立了思维的怀疑与批判的立场以后,不是仅靠怀疑一切,批判一切,打倒一切的勇气就可以的,要使批判有力量,怀疑有根据,思维还存在着一方法与方式的问题。思维也是一种游戏,凡游戏都要讲究游戏规则。而思维的游戏规则就是逻辑。虽然说,人天性就有逻辑的同一性。不合逻辑的东西,人的大脑思维有本能的排斥的功能。但是,要做到思维的缜密还得有专门的训练。没有得到思维专门训练的大脑,常常在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面前会感到迷惑不解。好象是对,却又找不出什么道理来。这就是思维不够慎密的原因。缜密的思维必定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基础上的。逻辑混乱,则思维必然混乱。理清一个人的所思所想的根据与道理,并且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来,这样非常必要。对一个结论的判断,所依凭的无非是这些:第一,你的结论是否具有明确的观点;第二,你的结论是建立在什么事实的基础上的,这个事实是不是真正的事实,如果是,则它有什么代表性,或者说有多大的代表性;第三,你的事实与根据是否可以推理出你的结论来;第四,你推理是否足够严密?是不是必然导致的关系,还是偶然巧合的关系,是强因果关系,还是只是弱因果关系,或者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你提供的证据与理论依据要能够证明你的结论,你的判断是由你的提供的事实与理论推理出来的。否则,你弄那么多案例,搞那么多注释,究竟要说明什么?第五,你所依凭的解释框架的整套思维系统究竟是什么?包括价值立场。弄清了这些,一个问题就容易弄清了。慎密的思维一定是有条不紊的。虽然这个世界可以是混沌的,是复杂的,但是,你思维不能是混沌的。把自己说的说清,没有说到的另立文章或者专著来说明。或者你没有论述到的,让别人去论述。清晰简洁与明了,是我们思维追求的品质。说了半天,还不知道你究竟要说明什么。有些人的论文注释密密麻麻,看似资料丰富,也很博学,但是,引述那么多东西,究竟要表明什么?说不清。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本专著,简洁起来一句话就可以点明,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有些人写的文章,在论文答辩时,仍然离不开原稿,要照样念,这样的论文就是失败的。因为,这可能只是材料的堆积,没有自己的思维线索,没有自己的思想观点。自己写的论文,应该做到脱稿就能够讲,而且讲长讲短都可以。一本专著,长起来一个学期也讲不完,短起来,三句话也就说完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最后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公式:E=C 2M。这就是思维的简洁性与条理性的问题。
思维的训练还有一个好的方式就是辩驳。有人不喜欢批判性思维,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要想思维缜密,就必须主动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加入到批判、讨论与辩驳中去。真正想提高自己思维水平的人,就是要大胆心细,脸皮厚。学问不大,脾气一定要大。咄咄逼人与谦虚谨慎同时具备。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胆大,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你就会遭受多方面的攻击与辩难,这个过程,你会发现,权威究竟权威在哪里,权威的威力究竟有多大,有时你说着说着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是如此浅薄,因此就开始学习权威的著作,聆听权威的教导,尊敬权威的研究成果,学习大师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观点。这个时候谦虚是绝对必要的,不能够脸皮一味地厚下去。所谓心细,就是要认真思考,体察入微。学问不大,脾气一定要大,是求得进步的契机,也可以说是一种学术思想的锐气。作为小字辈的后学,你不用重磅铁锤猛烈敲打权威的脑袋,权威是不会注意到你的。如果你敲打的力量足够大,权威慢慢就成了你的,接下来你就有资格等待下一个年轻人来猛烈敲打你的脑袋了,这时你就像是一个刚刚夺得了职业拳王金腰带的拳坛新锐,随时要准备等待下一个拳坛新锐来猛击你的脑袋。当然,如果你敲打的力度不够,说明你在思想学问上还没有扳倒权威的实力,还得继续修造。年轻人要有一股的思想锐气,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了南墙也不一定回头的学术思想锐气。当然,这只是针对学术思想水平的提高来说的,如果要成为世俗的权威与学霸式的人物,至少在中国的学术环境中,猛烈敲打权威的脑袋的事情是万万不能做的,这是非常不明智的。除非你不想大学毕业,不想要硕士、博士学位,不想评职称当教授做国家级的课题,甚至不要学术饭碗,否则这是十分忌讳的,因为在中国学术权威与世俗权威常常是不对等的,有些权威在学术思想上敌不过你,他就会去搬政治的力量,甚至搬出枪杆子来对付你。因而真正有学问的人常常没有权力,而有权力的人,又常常没有学问,因此不但不能够挑战权威,反而要在权威面前要永远谦卑低调,除了颂扬,还是颂扬,直到权威离开人世为止。
值得一提的是,我喜欢下的象棋这样的博弈游戏,对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很有帮助。一段时间,我意志很消沉,经常沉浸在网络博弈游戏之中。因此得了一个“大师”的称号,许多人以为我自许“学术大师”,其实,只是因为喜欢下棋而被一些爱好象棋的朋友戏称而已。但是,我以为下棋也确实是训练人思维的好方法。这种下棋的方法特别像学术讨论与辩驳过程。对弈的过程中,你的一举一动,要完全根据对方的举动来。每一步,都有多少种可能,每一种可能的路径与结局都要精心算计到。一个象棋高手一般至少要算到七八步以后的变化与可能。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棋手,无疑是菜鸟级的。辩驳的过程也有点类似。如果你提出一个思想观点,来反驳我,那么我如果是一个学术思想的高手,我就会知道你所依据的东西的根据是什么,思想来源与思想脉络是什么,这种思想观点的强势在哪里,弱势在哪里。然后去应对,如果遇到有一段是自己不熟悉的,要立即补上,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有所发现与有所创造的过程。因此,学术思想的生命在于讨论与辩驳,这是在西方学术思想界的一个共识。哪里没有讨论,哪里没有辩驳,哪里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没有真正的研究与发现,更不会有什么创造。害怕讨论,害怕思想交锋,其实就是害怕思考,更害怕追求真理,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断定其是一个伪学者。一个真正的学术权威,也一定是在反复辩难、讨论的铁砧上千锤百炼出来的。
2008年6月4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7 20:52 , Processed in 0.20659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