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礼孩:一次手写的行为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3 09:1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礼孩:一次手写的行为艺术2012-05-07





(摄影:游坚)

  手稿,在电脑网络还没有普及的时代,它跟书信一样是寻常之物,但到了“无纸化”的年代,手稿就越来越少了。寻找、征集诗人的手稿,让他们书写的痕迹留在记忆中、留在岁月里,这成为诗人余丛内心的一个远景。春节后,他就开始着手做这项工作。余丛没有去找诗坛上那些大名鼎鼎的前辈们的手稿,而是以70后诗人中较为出色的一拨诗人为对象,这源于他自身是70后诗人外,同时可以看出他对70后这些诗人的遣怀之意。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展”已于4月28日在中山万有引力书店展出,此次共展出国内当下具有代表性的70后诗人朵渔、黄礼孩、宇向、孙磊、蒋浩、安石榴等36位诗人的作品手稿。手稿展没有在美术馆而是在书店展出,可见策展人寻求的是一种书卷气和相互吻合的人文气息。万有引力书店是中山一家民营书店,是中山人的精神家园。在实体书店生存艰难的今日,书店还在坚持着最后的理想,实在令人心生敬意。在卖好书的同时,万有引力书店还不时举办各种艺术展,像手稿展是没有任何经济利益的行为。无利可图这才是美的出发点,从这一点上来说是异常纯粹的。

  在展览的现场,看到这些本来不显眼的手稿,经装裱后它们就成为艺术品,成为一张张新的面孔,你就觉得艺术原来需要的是发现的眼光。这些诗人的诗歌,有的写在信封上,有的写在方格子练习册上,有的写在信纸上,它们或工整或潦草或涂改,大多保留着当时写作的状态,但也有后来重新抄写的。最好玩的是从一本诗歌手写本中撕下来的,有破坏之美。诗歌是人性的老师,透露的是一种情怀。端详着这些诗歌手稿,真有一种古人所说的“见字如面”之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手纹,就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字体一样,不同的字体就是不同性格的呈现,有一种意味深长的东西在里头。

  早在1999年,我办《诗歌与人》时,因为第一、第二期推的是70后诗人的专号,所以向全国很多70后诗人约过稿。那时我还没有用电脑收邮件,都是书信来往,所以我熟知朋友们的字迹。每次收到他们的诗歌稿件和来信,在开启之时都有春风拂面之感。只是我没有余丛的远见,没有把它们作为文物保存起来。由于稿件繁多,没地方保存,当年那些手稿大都不见了。现在想来,有些可惜,而这只不过是十年前的事情。十年后再看他们手稿,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再次感到来自岁月的温暖之感,也无意间却也平添几分青春远逝的感伤。

  诗人余丛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生活在中山多年,是一个对文化有敏感度的人。他看到西方文明浪潮下,那本属于农耕文明的书写已渐行渐远,而诗人的书写能力的消失更是一种悲哀。余丛认为,今天的诗人,能存有一份手稿,已经比写一首诗还有难度。

  70后诗人手稿展,余丛自己个人花了不精力,更是费了很多心思。他把所有手稿还制作成明信片,让这些手稿生成别的样式去流转。如果装订成书就成为一本往事之书了。余丛还计划在中山展后到广州、深圳、澳门展出,之后出版成图书,然后把所有的一切捐给大学图书馆。如此一来,余丛就从民间的角度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诗歌档案。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09:24:49 | 只看该作者

70后诗人手稿展前言



阿翔:《拟诗记:寂静如此完整》



安石榴:《村庄》



白鹤林:《先知》



曹五木:《名言录》



朵渔:《黑暗来自乌鸦展翅飞翔的一瞬》



广子:《翅膀的哲学》



何武东:《城西的叙述》



胡人:《欢喜地》



胡子博:《失眠者》



黄金明:《路标》



黄礼孩:《谁跑得比闪电还快》



江非:《喜鹊》



江离:《南歌子》



江雪:《布莱恩的监狱—给朱乒》



姜涛:《古猿部落》



蒋浩:《松花江半日》



康城:《东山的夜》



倮倮:《小世界》



晴朗李寒:《石头盖着雪》



泉子:《柚子》



竖:《蒲公英》



苏野:《谒刘过墓》



孙磊:《记忆只会错失》



魏克:《红色词语》



巫嘎:《拉萨》



谢湘南:《晒筷子》




轩辕轼轲:《收藏家》



燕窝:《诗人颂》



余丛:《常常十二行》



宇向:《街头》



育邦:《夜读〈老子〉》



远人:《早上或傍晚的草坪》



臧北《有赠》



张尔:《穿过》



周公度:《这么好的信》



朱剑:《磷火》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09:27:57 | 只看该作者

(摄影:游坚)

  见字如面:向传统“手写”致意--余丛专访

  采访者:影响力中国网

  被采访着:余丛

  时间:2012年5月6日

  方式:电子邮件

  4月28日,“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展”在中山万有引力书店正式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了国内当下具有代表性的70后诗人朵渔、黄礼孩、宇向、孙磊、蒋浩、安石榴、姜涛、谢湘南等36位诗人的作品手稿。据了解,本次展览将历时一个月,展览结束后,还将陆续在广州、深圳、澳门等地展出。

  影响力中国网站记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联系到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诗人余丛,并就本次展览进行了专门采访。

  记者:策展这次“手稿展”的初衷是什么?期望产生怎样的效果?

  余丛:在当今电脑普及的“无纸化”时代,我们离“手写”越来越远,更多的时候,我们习惯了在键盘上“打字”。不管是拼音输入法,还是五笔输入法,我想这样的方式,一定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既没有了象形,又不能够意会,打字就是一种新工具。这样的书写,把人置身于程式化状态,同时,从光标里跳出的字也丢失了书写者的体温。

  借用诗人辛波丝卡的话,“艰巨的任务总是找上诗人”,当然这也是一种自嘲。策划这样的“70后诗人手稿展”,我更多的是想通过诗人或者诗歌这个链条,接驳偏向于“慢”的一种生活态度或价值观。由于越来越快的生存状态,我们不可否认,在精神层面失去的比获得的要多。不客气而言,快节奏就形同慢性自杀。快是粗线条的,只是生活的轮廓,因为对快的追逐,我们忽略掉了许多细节。放慢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感受,“手写”就是慢的,这是一种形式,相对应的是“打字”。没有了慢,即使抓住了快,快也会转瞬即逝。

  快是思想者的敌人。诗人本身就是慢的,对快有着天然的排斥和拒绝。灵感的等待,诗意的发现,以及语气方式。这些都是细工慢活的结果。诗人习惯于把诗写在纸上,而不是在键盘上,这是他们的手艺决定的。当诗人还能留下手稿,或者说,让我们重返到“手写”当中去,为了有温度的诗歌。手写就是一次近似完美的对慢生活的演绎,是心手相连、通电的写作。读读这些诗人手稿,我们会自然地找到不同的感觉……在我看来,想谁了就去读读他的手稿,这就叫“见字如面”。

  记者:请大概介绍一下整个策展的情况。

  余丛:这次展览从约稿到装裱展出,大概也就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我是在今年2月份向朋友征询意见并开始征集手稿的。诗人名单也是让几位诗友推荐的,约稿方式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和手机信息,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公开征集,而是限定在一个小范围内。由于中山万有引力书店的展览场地的容量,在一开始邀请参展诗人时,就考虑到35幅到40幅手稿之间。为了减少邮寄上的不便当,我在征集时特地声明来稿可以用快递而且到付邮资,一方面为了保障手稿的安全送达,另一方面也想避免给诗人带来额外的麻烦。

  同为诗人的原因,做起来肯定有些优势,手稿征集中得到诗友们的鼎立支持,互相间打个招呼也能增加信任感。2月29日,我首先收到了上海诗人竖和南京诗人育邦的诗歌手稿,接下来的几天,诗人胡子博、轩辕轼轲、臧北、曹五木、何武东、江非、江雪等的手稿也陆续寄来。整个征集的过程还算顺利,发出邀请之后我基本没怎么催过,我觉得那样会显得不尊重,因为别人也没有义务非要那么及时地配合这项工作,在做事方面我更喜欢随缘的态度。也有一些受邀请的诗人,因为一些原因或其他事而耽误了未能参加这次展览,比如内蒙古的诗人赵卡的手稿就是在邮寄过程中遗失的,这些遗憾给我个人积累了经验,下次有机会再做类似的活动时,我想一定会做得更细心更周到。

  在展览中,我们将手稿装裱和装框展示,作品下方配有诗人的肖像及简介,并为所有参展手稿印制了明信片,让它们能够以其他形式得以传播。整个活动,得到了中山万有引力书店的大力支持,这与书店经理廖剑涛先生的个人文化视野和经营理念是分不开的,在此必须致以由衷地谢意。另外,暨南大学出版社的杜小陆先生在听到我策划的这个展览后,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活动,并慷慨地提出由他们出版社来出版《70后诗人手稿集》。这让我有了意外的惊喜,也解决了我关于展览之后想出版成书的后顾之忧。

  记者:这个手稿展,在未来还会继续做下去吗?有什么新的想法?

  余丛:就我个人而言,在构想这个事的时候,还是有一些想法的。选择从70后诗人手稿展做起,这也是我心目中计划的一部分。作为70后诗人中的一员,这个身份利于我对同行的手稿征集,并支撑起我把这个展览完成的信心。其次,今天的70后正处于代际上的夹心层,是从“手写”到“打字”的直接践行者,他们经历了挣扎和适应的过程。70后诗人是对“手写”有记忆的一群,同时又适应了“打字”这一操作工具。而60后以前的一代,可能会有过在电脑前徘徊的经历,而新一辈的80后和90后基本都是直接就进入了打字时代的,因此,70后在这个背景下是具有承启的作用。

  以后,如果还会继续做手稿展的话,我将会选择中间代诗人、第三代诗人的手稿来做,做到朦胧诗人手稿展为止,这基本上把当今主流的诗人手稿囊括一空。如果展览条件不允许的话,我想即使做诗人手稿的征集也行,然后分卷编选出版几部手稿集,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做,对当代诗歌而言还是很有意义的。就算是把诗歌手稿的留存,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传承也不错,拉长时间来看具有一定价值。总之,我会把它当作一项工作来做,而不是像写诗那样想写就写。于我而言,这是写诗之外的一件有意思的事,我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当然你也可以来做,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做这个事,或许别人会比我更适合,还能做得更好。这次展览,启发也好,抛砖引玉也好,都只是开始。虽然参展诗人不多,场地有限,规模不大,但对我来说,还是严肃对待的。

  记者:你如何来看这一次的“70后诗人手稿展”?

  余丛:这些手稿有些是从诗歌练习本上直接撕下来,有些是诗人们被动地为了这次“手稿展”而重新抄录的。不管怎么说,刻意也好,随意也好。在这个“打字”的时代,“写字”似乎已变成一件专业的事了。即使是诗人,今天还能存有一份手稿,也会比写一首诗更有难度。这些诗歌手稿,潦草的、涂鸦的、工整的,甚至一笔一划的,无不带着诗人的体温和气息。正是这样的抄写,让诗歌有了别样的温度。或许这并非是一次展览,而更像是一次行为。这些70后诗人只是这次活动的参与者,他们用抄写自己诗歌的方式,来重温我们久违了的“手写”。

  换个角度来看,曾经寻常之物的“手稿”,今天却逐步演化成了稀有之物。这是时间的奥妙,也是空间的异化。新事物的生成与旧事物的消亡,将是社会进化的永恒规律,而手稿也行将是被历史尘封的一部分。“70后诗人手稿展”不完全是为了怀旧,不单纯是对岁月的一份留存,也可以作为新的艺术形式来看。手抄与心境的瞬间相遇,诗意与字迹的意外交融,以及陌生感的再发现和新鲜感受。既可从手书中展现字形的变化,又能从字形中演绎出诗人的个性。诸如此类,需要的是发现,也可以是见仁见智的。我很认同诗人黄礼孩对这个展览的评价,也总结得非常到位,他说“是对传统手写的致意,也是对70后诗人笔迹的整体展示”。我想这已经足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2:09 , Processed in 0.10693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