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改变“矮子”的处境和心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4 08:5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文由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8(下半月)转载 (有删节)
改变“矮子”的处境和心态
覃永恒
语文教学的顽症,源远流长。想起了“矮子看戏”的典故:一个矮子被一群人挡在了戏场外,根本看不到戏,可他也跟着鼓掌,跟着叫好。矮子的举动曾让人笑掉大牙。好在我们已经想了很多办法让学生自己去看戏了。但是对于根治顽症,进一步把好脉、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要成为主体,“矮子”的处境和心态是一定要改变的。然而认识自己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矮子”的心态和处境怕不是那么容易认清的——除了对权威、对教参的唯唯喏喏,还有把人蒙蔽得更深、更有艺术魅力的一个方面:主体能力常被文本牵着鼻子走!在一篇篇光芒四射的文本面前,在一篇篇涉及了文史哲、天地生、人生道德科学、心理等等的文本面前,我们常常迷失自我,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弄不清自己的愿望,更不用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培养的梯度、在某个阶段所要增加的语文素养。文本,尤其是名家手笔,往往令你眼花缭乱。赶快拿出十八般兵器,操练十八般武艺,不然就愧对名家了!然而,愧对名家就能愧对自己么?在一个文本面前操练语文能力的多个方面,其结果是每一种能力的训练都难以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单一的文本面前,某个能力的训练次数非常有限,实在难以达到熟练程度;更为致命的一点就是每一种能力训练的间隔时间比较长,每一次训练几乎都要从头开始,而且常常是刚开始就要让位于其他的能力,这样一来,能力的梯度很难推进:一堂课,一堂课下来,一个学期,一个学期下来,总要重复又重复地跨越同样的能力梯度,以致语文教学耗时耗力,收效甚微。
只有憋死的牛,没有愚死的汉。人应该主动驾驭能力,开掘能力的梯度。能力应该主动向文本出击:对于文本,该取的取,该舍的舍,能肢解的肢解,该弃置的弃置。与能力点相关的要精读精思,与能力点无关的则只须粗略的过一遍,在大量的科学有序的阅读中,不断地强化和提升该能力。盲目地无序地十八般武艺全上的阅读,即使加大了阅读量,即使强调了“自己看戏”,效率也不会太高。九方皋为秦穆公相马,从西域找来一匹黑的公马,却向秦穆公介绍是“黄的母马”,秦穆公大为不满:“连毛色、公母都分不清,哪里还能懂得什么相马呢?”伯乐知道后却认为九方皋比自己高明得多,“这肯定是一匹千里马。九方皋所中意的是它的最根本的东西,他抓住内在实质,忽略表面外形,只看他需要看的,不看他不必看的,像九方皋这样观察事物的方法,实在是有比相马更重要的意义。”九方皋相马抓住了作为千里马最根本的东西,忽略了日行千里这种能力之外的东西。语文能力的培养也要抓住文本里面作为正在培养的某个能力素养的最根本的内容,忽略有关其他能力素养的内容。有所忽略,才会有所侧重;有所侧重,才能使某种能力深入发展,才能增强效率。一个学期,一段时间,在区区数十篇文章里同时操练能力的各个方面,要想达到好的效果,确实需要很高的天分。普普通通的人要想成为九方皋,也就只有学习他的曾让人嗤之以鼻的办法:只看需要看的,不看不必看的:找准自己所要努力的方向,认清自己所要培养的能力点和所要开掘的能力梯度,不为“公母”、“毛色”耗费时间和精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近年来“用教材教”叫得很响,很多课堂语文味却正在流失,缺少的就是九方皋那样的清醒和执着。
学生能否成为主体,能力能否获得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一个老老实实的问题——“以人为本”的问题。以“人”的姿态站立,以“人”的身份去“拿来”,才会把人的素养和能力的获得放到首位。
记住:永远别把自己,也别把学生当“矮子”!
(发于《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8年第5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7 08:28 , Processed in 0.1144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