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帮自闭症幼儿破开那层“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3 07:2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帮自闭症幼儿破开那层“茧”  2012年04月22日  作者:洪波 訾绍敏 郭延庆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是伴随一个人终身的先天性神经发育障碍,其确切的病因至今仍不清楚。实践证明,经过早期科学系统、坚持不懈的干预,许多自闭症患者能够融入社会、自立生活。幼儿园,是自闭症患儿社会融合的第一步。本期,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走近自闭症幼儿,以更好地了解、帮助这一特殊群体。 
  ——编者按 
漫画中国网 供图
  现象
天天的天空变“灰”了 
  自闭症幼儿外表和普通孩子没有差别,但他们却深陷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和外界沟通交流:他们不会回应爸爸妈妈的呼唤;不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行为怪异,不明原因地摇晃身体、甩动手臂、大声尖叫…… 
  目前,绝大多数自闭症幼儿都无法获得和正常孩子一样的入园机会,天天就是其中一个。 
  天天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天天快3岁时,还只能说些简单的词语,无法讲完整的句子。走路的时候总是踮着脚尖,喜欢反复地开关家里的电灯,一玩就是几个小时。天天的妈妈刘女士并未太在意,认为孩子上幼儿园以后,情况应该会好转。 
  天天3岁半时,被送进了幼儿园。但才去幼儿园几天,老师就打来电话:天天上课随意走动、拿别的小朋友的东西,随意开关教室里的设备,不参与游戏活动,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老师建议刘女士带天天去医院检查,但刘女士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有病,她向老师解释:天天是外婆带大的,也许是因为缺少和父母的亲子交流,又经常和外婆在家里呆着,很少出去与小伙伴玩耍,所以性格非常内向,不太会和小朋友沟通交流,请老师耐心地帮助天天。老师答应了刘女士的请求。 
  但是,情况却越来越糟糕,天天有时会突然大哭,在地上打滚,甚至还用头撞墙。刘女士只好带着天天去了医院。“自闭症!”——刘女士从未听过这种病,但医生的描述让她害怕:患儿具有社会交往障碍,多数孩子有智力残疾,很多存在问题行为,如攻击、自残等,有些甚至伴有癫痫;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研究出能使自闭症完全康复的治疗方法,也没有特效的药品…… 
  此后,刘女士遭到了许多幼儿园的拒绝,天天的天空变“灰”了。“我们教不了这样的孩子”——这是幼儿园给出的回答。幼儿园还列举了很多理由:天天不参与集体互动,老师无法进行班级管理;天天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大笑、尖叫,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都被她吸引,有的孩子还被吓哭;幼儿园担心家长投诉班上有行为异常的特殊孩子,会影响其他孩子……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07:29:53 | 只看该作者
育儿经验
  “我的宝贝,你不孤独”
  ■洪波 
  2008年,不满3岁的儿子阿福被诊断为自闭症。不到1个星期,我的体重减了10斤。我感觉自己犹如一头年老的骆驼,在荒漠中前行。 
  学习,这是唯一的出路:学习自闭症的知识、训练方法、成功人士的科学经验,并应用到阿福的训练中。阿福现在马上6岁了,过去3年的育儿经验,使我对自闭症、对生命都有了新的体会。 
  家长首先接纳孩子 
  在社会接纳孩子之前,家长得先理解、接纳孩子,欣赏他们与生俱来的“缺陷之美”。换个积极的角度来欣赏自己的孩子,既尊重了孩子的特殊性,又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例如,自闭症孩子行为刻板、拒绝变化,如果加以利用,就可以变成他们日后工作中严谨的工作态度。美国的一位家长把重症的自闭症儿子培养成厕所清洁人员,他工作的时候一丝不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把每个死角都清理地异常干净,是所在公司工作积分最高的工作人员。他的家长正是利用自闭症孩子的障碍,让他获得在社会上自立生存的机会。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有些自闭症孩子的家长脱离实际,拼命给孩子讲授书面知识。有的家长则偏执地发掘孩子在音乐、绘画等单一方面的才能,却忘记了培养孩子的初衷:让他们将来能够生活自理、在社会上有尊严地独立生活。 
  由于阿福的症状比较严重,所以掌握任何简单的生活自理技能,对阿福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阿福穿袜子的训练从3岁半开始,我们将穿袜子分解成两步,先把袜子套到脚后跟上,再把袜筒提上来。从3岁半到4岁半,经过1年的训练,阿福掌握了穿袜子的技能。 
  培养社会规则意识 
  自闭症孩子没有规则意识,如果不进行长期的科学训练,他们到10多岁,还有可能会随意拿商场中的物品,在公共场合随地大小便。 
  为了让阿福学会过红绿灯,我制作了红、绿两色的圆牌,在家里和阿福一起玩过红绿灯的游戏,也会带他到红绿灯路口,练习“红灯停、绿灯行”。从4岁到5岁,整整1年的时间,阿福掌握了过红绿灯的规则。为了教会阿福排队等待,我把报纸上世博园排队买票的照片剪下来,去幼儿园拍摄了小朋友排队上厕所、排队洗手的照片,一起拿给他看,再亲自带着他到不同地方排队。经过1年多努力,阿福学会很安静地在队伍中等待。 
  落实科学训练方法 
  自闭症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正常孩子有非常大的不同。自闭症孩子对于陌生的环境难以适应,并且只能理解非常具体、非常浅显、视觉化的信息。针对这些特点,结构化教学和视觉提示,是最常用的两种训练方法。 
  阿福现在每天的生活都是结构化的。上午到幼儿园,吃过饭后去游泳,下午去康复机构训练,而每个小行程也是结构化的。例如,我们将游泳活动分解成小结构:到更衣室脱衣服、洗澡、穿上游泳短裤、做热身操、游泳、再回到更衣室、洗澡、穿衣服、用吹风机把头发吹干,一共9个步骤。我在对阿福的训练中,始终贯穿视觉信息的输入,我将上述游泳的9个步骤分别配上对应照片,并将照片制作成连环画册来帮助阿福理解。 
  建立支持性的环境 
  自闭症孩子都存在社交障碍,“别人叫你的名字要答应”、“说话要看着别人的眼睛”这两个简单的要求,阿福3岁多还无法办到。我主动在幼儿园、社区中寻求帮助:“您和阿福打招呼,刚开始他不会看您、不会回应您,因为阿福是自闭症小朋友。但请您不要放弃,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时间长了,他总有一天会回应的。”邻居、老师、家长和小朋友都来帮忙,大家每次见面都会大声说:“阿福你好!”“阿福要放学回家了!”“阿福你真棒!”1年半后,阿福听到别人的呼唤,会看对方的眼睛;见到老师,会说“某某老师早!” 
  随着社会对自闭症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更多人加入到关爱自闭症孩子的行列中。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不抛弃、不放弃,即使失败一千次,也不要放弃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宝贝们远离孤独,走向自立之路。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07:30:28 | 只看该作者
园长分享
  我园有个“星星的孩子”
  ■訾绍敏 
  自闭症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和外界沟通交流,就像滑落天际的星星一样,遥远而陌生,因此自闭症孩子被人们称作“星星的孩子”。 
  我们幼儿园就有这样一颗星星——中班里快6岁的小宝。 
  敞开大门,接受“星星的孩子”。小宝的一家辗转多家幼儿园后,来到我园报名。虽然我心中有些顾虑,但是郭老师一句简短的话语——“放我班里吧”,让我坚定了信心。老师们能接纳自闭症孩子,愿意付出努力来帮助他们,我也要把幼儿园的大门敞开。 
  自闭症的障碍是巨大的,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被称作特殊教育中的特殊教育,但是我们并没有拒绝和放弃这样的孩子。我们相信,自闭症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当拥有了父母的爱、朋友的爱、社会的爱,他们就会像天空中的星星,因快乐而闪耀、因幸福而熠熠生辉。 
  科学方法,帮助“星星的孩子”。我们幼儿园的老师主动阅读自闭症的书籍、资料,了解自闭症孩子的特点,学习自闭症孩子的训练方法。 
  小宝有多动症,兴趣也比较狭隘。对自己喜欢的音乐课,可以坚持整堂课,对手工课等自己不喜欢的课程,才几分钟,就想往教室外跑。郭老师把小宝的手工难度降低,让他从完成半成品开始。老师看到小宝很难融入的时候,会主动叫他:“小宝,你去小班玩一会儿吧。”小班的老师们看到小宝,也会很热情地邀请他参与难度较低的小班活动。小宝取得任何成绩,老师们都会及时鼓励:“小宝真棒,今天自己贴了小羊的眼睛!小宝真棒,今天参与了3个美术活动!” 
  老师们帮助小宝改善了偏食的习惯。和一般孩子的偏食不同,自闭症孩子的偏食异常极端,有些自闭症患者终身只吃肉食。小宝之前从不吃蔬菜,刚来幼儿园的时候也是一样。老师叮嘱小宝的家长,放学后不要立即给小宝吃零食,等几个小时之后再给孩子补充食物,让他意识到吃饭的重要性。终于,困扰了小宝家长两年多的偏食问题,在进入幼儿园半年之后,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童心相伴,与“星星的孩子”共成长。我们还鼓励小朋友和小宝结成对子。小宝快6岁了,但是智商只有3岁多,身体协调能力、肌肉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虽然在班里个头最大,但是却得到了小弟弟般的照顾。尹蝶和黄佳莹是胡老师特意安排在小宝身边的“守护小天使”,这两个小姑娘经常在活动中和小宝一个小组,帮助小宝完成一些较难的手工。上课的时候,她们坐在小宝的两边,拉着小宝的手,小宝的多动症状也因此减少了很多。 
  解决自闭症孩子的如厕问题,经常要花费家长好几年的时间,其中的难处就在于自闭症孩子没有模仿和学习对象(父母的示范,由于身型大小的差异,自闭症孩子难以学习)。小宝在幼儿园,每天可以和身边的小朋友学习怎样洗手、怎样脱裤子、怎样擦屁股、怎样提裤子、怎样冲水……这个老大难问题,也在小宝快5岁的时候解决了。 
  幼儿园的活动丰富多彩,踏青活动、春秋游、民间游戏大集结、体验军营生活的军训、参加大班哥哥姐姐的毕业典礼等,无论是什么活动,我们都会将小宝带上,这是小宝感知社会、感受同伴情谊与成人关爱的最有效途径,因为活动的场地不同、活动的内容多样,小宝能得到不一样的体验。每次参加集体活动,小宝总是那样高兴。 
  “星星的孩子”们在幼儿园,学着和同龄伙伴交往、积累基本的生活经验,为将来的健康生活打下基础。3年的在园时间虽然短暂,但我们会用接纳的心态、科学的方法、关爱的环境,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系上海市徐汇区乐山幼儿园园长)  
4#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07:30:54 | 只看该作者
成长问诊   问:山东泰安微微妈妈:我的宝宝今年3岁半,性格特别内向,和别人交流没有目光对视。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位教育专家说,由于家长教育不当,造成孩子不会和小朋友或老师相处,整天处于孤立状态,后来被诊断为自闭症。会不会因为我管教太严,让孩子真的得上自闭症呢? 
  答:您提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养方式的问题,二是自闭症的诊断。首先,目前的研究表明,自闭症的发生和教养方式没有直接关系。 
  其次,自闭症诊断不是靠一个症状,而是靠症状群,需要大量的观察、问诊和严谨的分析判断,才能进行科学的诊断。很多单独症状(例如您提到的没有目光对视)在发育正常、精神发育迟滞、有心理障碍的孩子里都有可能出现,所以不能武断地下结论。 
  您要把这两个问题分开来看,先去权威医院检查,如果不是自闭症,有可能是您养育方式不当导致孩子性格内向、产生交往障碍。但如果是自闭症,您需要按照自闭症的科学治疗方法配合医生,同时改善自己的教养方式。 
  问:河北涿州亮亮妈妈:我的孩子确诊自闭症有半年了,先后去了好几家机构进行康复训练,但是进步特别慢,我也很迷茫。请问医生我该怎么办? 
  答:很多自闭症孩子的家长都有这种困惑,因为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和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您要有信心。2000年以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自闭症的干预理论、技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具有针对性。所以,只要您掌握了科学的技术,充分地运用这些技术,花时间、花精力在教育干预上做出努力,通过系统的训练,孩子就有希望回归正常社会。许多家长会因为自闭症康复过程太长而产生焦虑,不能平心静气地将科学方法踏踏实实地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有时候太急于求成,想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效果,所以看到有什么新的机构、新的训练方法,都想尝试一下,却忽略了训练方法的科学性。 
  特别提醒您两点:首先,目前社会上的自闭症康复机构没有准入机制,您需要要详细了解机构的教师水平、专业支持、治疗方法,以免耽误孩子的治疗;其次,您不能把孩子康复的希望都寄托在康复机构上,家长在自闭症孩子的康复中,作用是更加巨大的,您要深入了解孩子的特点,尽可能多地学习权威的专业知识,并应用到孩子的平时生活中。 
  (来源:北京市孤独症康复协会)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07:31:20 | 只看该作者
专家试点
  自闭症:常被误解的疾病 
  ■郭延庆 
  帮助自闭症患儿之前,家长和社会应该消除对自闭症的误解,并且家庭、幼儿园和社会要形成合力,给予自闭症患儿及时的早期干预。 
  当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时,家长会问为什么孩子会得自闭症。医生大多回答“病因不明”,因此关于自闭症的病因,会有很多猜测和误解。 
  自闭症与家族遗传的关系 
  经常有孩子的妈妈在获得诊断后说:“他爸爸小时侯说话就不好,孩子的自闭症是遗传他爸爸的。”尽管自闭症确切的病因机制尚未被完全发现和阐明,但是,自闭症是一种先天的神经发育障碍已经是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共识。基因变异和遗传因素对发病影响最大,有报道其遗传度可达到90%。 
  但是,老百姓所言说的“遗传”与作为当代专业术语的“遗传”绝对不是同一个范畴的概念。也就是说,自闭症是遗传性的疾病,但遗传于谁、谁的贡献大、怎样遗传,对于大多数自闭症患儿来说,仍然是未解之谜。 
  自闭症与养育环境的关系 
  现在很多孩子是隔代养育。如果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父母就有可能联想:是不是爷爷奶奶平常不跟他说话,孩子总在家里不出门,所以导致了自闭症。研究证明,自闭症跟孩子的养育环境没有直接关系。只要祖辈具有正常语言能力,孩子就应该发展出社会交往意向,只是交往技能相对较弱。五六十年代曾经在西方盛极一时但早已经被否定的“冰箱妈妈”理论(性格冷淡孤僻的母亲,因为教养方式缺少温情,导致孩子患自闭症),目前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实在令人遗憾。 
  自闭症与教育事件的关系 
  有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向家长反映孩子行为异常,无法融入群体活动,在教师建议下去医院,结果被诊断为自闭症。一些家长便会猜测:是不是孩子在幼儿园不适应、有不听话的现象,所以老师批评孩子,造成孩子心理伤害,孩子因此患上自闭症?现有的研究表明:突发环境事件(包括教育事件)可能会造成孩子精神和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甚至某些障碍,但不会导致自闭症。 
  家长不要继续纠结于自闭症的病因,而应关注如何帮助自闭症患儿。那么,经过充分又准确的观察、问诊,孩子确诊为自闭症后,家长该如何做? 
  接受孩子患自闭症的现实 
  作为家长,第一点就是不要继续在家庭或者幼儿园里找一个承担责任的人。帮助自闭症孩子,应该是整个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我们共同对这个孩子的成长负有责任,而不是任何一方。 
  我们需要共同学习、了解自闭症的特点和干预技术,并应用在自闭症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我们要深入地观察、了解每个孩子的症状、特点,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进行干预。 
  避免盲目采用治疗方法和药物 
  因为世界各国对病因都仍在研究中,社会上所谓针对病因的治疗,往往是虚假的。“维生素加酶”、“饮食控制和脱敏”、疫苗、接种、抗生素、生物鳌合治疗、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令很多家长看到希望,但这些治疗方法,有的没有实证效果,有的已经确认无效,有的仍在探索实验阶段。有些家长为了矫治孩子的问题行为使用药物,非但控制不了问题行为,还带来副作用。事实上,使用正确的行为治疗方法,不用药物,也可以矫治问题行为。所以,要不要用药、如何用药、用多长时间,家长都应该在有经验又负责任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干预中落实结构化训练方法 
  越早对自闭症孩子进行干预训练,效果就越好,结构化训练是常见的一种。结构化训练里有两个必备元素:一个是视觉线索,一个是日程安排。让孩子一天、一小时、半小时里,要做什么、怎么做,每一步都有相应的视觉线索来提示。从孩子家庭生活的结构化、训练机构的结构化,到他所在的学校提供结构化的支持,再到社区生活的结构化支持。 
  很多自闭症孩子在正确的训练干预技术帮助下,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融合(尽管他们在社会交往方面依然保留有自闭症的某些痕迹)。如果自闭症孩子身边的人、所在的社区、幼儿园能够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对整个自闭症孩子的家庭而言,都将是极大的帮助,而这种帮助,最终也将有益于整个社会。 
  (作者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22日第4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8:54 , Processed in 0.11314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