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试论议论文三要素之弊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3 20:4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转载:试论议论文三要素之弊害作者:槐梦斋
试论议论文三要素之弊害

潘新和

《语文建设》2012年第1期

对成见有所超越或发展,提出有较高逼真度的假说,这才是议论体式写作教学的终极目的。●  “材料意识,可谓议论体式写作的首要意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之说,可以追溯到 1922年出版的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他当时称之为论题、证据、证明法式,虽没有明确的三要素的提法,但三要素雏形已具。大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学的议论文教学中仍沿袭这一套老掉牙的知识。现行教材中,不论议论文阅读还是写作,编者的指导思想依然是三要素
    其实三要素说并不符合议论体式阅读、写作的实际,在认知方法、思想方法、说理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三要素并不能构成对议论文的规范:三要素俱全未必就是好的议论文,有的很可能是最差的议论文三要素不全未必不是好的议论文,有的可能是很好的议论文。然而,迄今对三要素之说的弊害,教材既无变革,教师也无觉悟。议论文的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部分,承载了世界观与方法论教育的重任,如果在理论上未能对其作深刻反思,肃清其流弊,必将贻害无穷。因此,议论文教学改革,必先由对三要素的批判人手
三要素最大弊病在于它是形式要素,而非实质要素,因而无法产生实质性:的规范作用,因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要素提炼不当:特征的失范
议论文三要素的认识是错误的。把三要素当成议论文本的构成要素已不准确,以此作为议论体式阅读要素便难免捉襟见肘,作为写作要素那就完全失范了。
    先说三要素作为议论文本构成要素的问题。
    “论点作为要素就不尽妥当。议论文本不是有论点就成,它需要的不是任意的论点,而是具有较高逼真度的论点新论点。作为要素,它要有明确的实质界定。是否有论点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什么样的论点。
    “论据就更不能称为要素了。论点论据”“论证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论据论证方法低两个层次,它是论证方法中例证法”“引用法之下的概念,所以,顶多只能称为论证方法中例证法…‘引证法的要素,而不是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的关系,好比太爷曾孙的关系(“论证儿子例证法孙子”)三要素不能并列
    “论证方法作为议论文的要素也同样是有问题的。首先,论证说理方法之一,如果论点说理方法是同一层次的话,论证就比论点低一个层次,比论据高一个层次,因此,它与论点”“论据不能并列。其次,论证这个概念也不适当,论证是动词,若与论点”“论据这两个名词对应,应称为论证过程论证方法。第三,由于论证方法还只是若干说理方法之一,说理方法还有很多(下文会谈到),如果论证方法是要素,那其他说理方法是不是要素,将论证方法作为要素是以偏概全。
   再说三要素"作为议论文阅读要素的缺陷。文本要素是静态的,阅读(行为)要素是动态的。当然更重要的是,由于它并没有准确体现议论文本的特点,因而也是不适用于大多数议论文本的阅读的。“驳论文、随笔、议论散文等议论体式一般不用论证方法,阅读这类议论文本自然就找不到三要素。议论文本的说理方法那么丰富,阅读时其他说理方法一概视而不见,单去寻找论据”“论证方法,行吗?
    最后再看三要素作为议论文写作要素的错误。写作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有没有论点论点是什么,而是论点得以产生的材料和如何选题。进一步,也不是考虑如何论证论点,而是如何有针对性地说理。人教版教材为了迎合、迁就三要素,竟然无视、篡改了写作行为,导致了对写作行为特征描述的全面失真。写作行为绝不是单一的论证行为所能涵盖的。如果是驳论文写作,它倚重的不是论证”“论点,而是如何证伪”“敌论。可见,三要素与议论文写作的认知要素、认知过程是极不吻合的。
    总之,三要素¨与议论文要素、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要素是不相吻合的,因而是不科学的。“三要素思维定式,导致了议论文伪阅读”“伪写作的发生。
二、目的意识丧失:重心的偏离   
    “议论文三要素关注的是对论点证明,却忽视了论点本身的真理性、逼真度
    “三要素属于形式逻辑范畴,它不论观点正确与否,只考虑推理方式是否恰当,将它作为认知方法,属于线性思维或平面思维,是不合适的。与议论文本写作的认知方法相匹配的应是辩证逻辑,属于二元对立思维,或多维立体思维——系统思维。它不但关注论点正确与否,而且更为注重论点的发现性、新颖性、逼真性。就是说,议论文三要素,是误将推理形式当成认知方法,造成了写作上的舍本逐末:重点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这可谓思维的灯下黑"。便是求真求真是议论的动力与生命,也是其价值与魅力所在。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王充在其巨著<论衡》中对议论的目的在于求真就已有深切的体认:起于疾虚妄”(),终于归实诚”()。遗憾的是,两千年过去了,后学们竟然把议论写作当文字游戏,不知为何议论论点缘何而发。
    议论体式写作的目的是追求真理,然而,由于认知是没有尽头的,所以真理往往又是遥不可及的,认知追求的是逼真性。“逼真度如何,是衡量假说”(论点)的指标。对成见有所超越或发展,提出有较高逼真度的假说,才是议论体式写作教学的终极目的。这个目的不论对于学者还是小学生都是一样的。
三、材料意识缺乏:基础的浅陋
    “三要素思维是论点先行的,是以论点为原点的思维,而议论体式写作的原点不是论点,而应是材料论点是来源于材料的。如此重要的’‘‘材料工作在三要素思维中却被忽视,因而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也是付之阙如。是先有论点还是先有材料,这涉及唯心唯物之辨,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议论文三要素的逻辑起点是论点,以论点作为第一要素,加之应试写作按题目立意,恰巧印证了议论始于论点正确性。“三要素与应试写作都越过了材料工作这个前写作环节,公然将极其重要的材料遗忘了。这就造成了材料意识的严重缺失和写作观念的偏颇
    “论点借以产生的材料可称为原始材料原始资料,与供料作文题目中使用的材料和用于论证论点论据有着根本的不同。“原始材料议论发生、完成的物质前提,是论题、论点等得以产生的基础。“原始材料包括的内容很广,涉及某一范围内的事物、对象、现象、成见、知识等。
  对于议论写作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材料。“材料是决定议论质量的客观条件,材料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论点的新颖性与逼真度。片面的材料产生片面的论点,残缺的材料产生残缺的论点,丰富的材料才可能产生全面的‘‘论点;错误的材料产生错误的论点,真实的材料才可能产生正确的论点。因此,古往今来的作者都极为注重材料的完整、全面、真实,注重材料的搜集、甄别、思考。“材料意识,可谓议论体式写作的首要意识。
    缺乏材料意识,从长远来看,是根本性的缺失,因为没有良好的材料意识,便没有搜集、研究材料的自觉与对材料的敏感,便不可能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细致、严谨、艰苦的材料工作,便不可能有深入的认知与探究,不可能获得理性、科学的判断,就不可能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本,也不可能在未来的思想、学术领域登堂入室。
    古人说积学以储宝,厚积而薄发。在议论体式写作教学之初,就要打破三要素与应试写作的思维定式,从实际写作的要求出发,让学生围绕着一定的领域、专题、论题搜集、学习、思考相关资料,积累相关学养,养成定向搜集资料的习惯与良好的材料。(资料)工作意识。这才是治本之举。
四、思想方法片面:矛盾的掩盖
议论文三要素的着眼点是论点与论据的统一,而不是矛盾。
由于三要素认知将思维的逻辑起点放在论点”(立意)上,缺乏材料意识,未能看到材料的多面与复杂,未能着眼于材料的丰富性、矛盾性,因而,所形成的论点。不但陈旧,而且往往是封闭、片面、绝对化的,例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坚持就是胜利”“熟能生巧”“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开卷有益。这些学生耳熟能详、老师百读不厌的论点,都不是建立在对材料”(现象)的全面分析之上的,而是从前人那儿继承来的。“信手拈来,皆为论点。究竟这些论点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材料的性质,这是师生们从不考虑的。   
其实这些陈陈相因的保留论点,不论是全称肯定还是全称否定的判断,都是以偏概全,说的都是片面之理,都没有揭示出事物的矛盾,因而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未必尽然:有些失败成功之母,有些失败则是失败之母,也许后者比前者还要多。经过一辈子努力,称得上成功人士的人还只是少数。“少壮不努力未必就老大徒伤悲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老大发奋努力,也还是有可能大有作为的。——缺乏材料意识,便不考虑论点是否涵盖了材料,不注意材料中包含的多种多样的规定性,就不会去检验论点是否全面、严密、妥帖,以至于拜倒在那些所谓的颠扑不破的真理面前,置经验与常识于不顾,丧失了基本的思考机能。
    封闭式论点、论据、论证思维,势必导致学生在认知上主观臆断、以偏概全。学生从论证”“论点的需要出发去寻找论据,眼里只看到那些符合论点有用论据,对材料作随意择取,对不符合论点无用材料视而不见,一概加以排斥。写出来的文章似乎论据很充分、典型,论证也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其实说的只是一面之词。如此,论点的偏颇便不可避免,议论便沦为儿戏,实用主义思维由此发生。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都是对立统一体、多元统一体。议论体式写作,重要的是能够发人之所未见,论点全面、辩证、深刻,较为准确地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性、复杂性。
    五、具体分析欠缺:说理的贫乏    {
    “议论文三要素说,让人们觉得似乎靠三要素就可以完成议论说理的任务,其实论据”“论证”“论点的说理作用是很有限的。单一的论证说理,忽视多种说理方式的互补,忽视具体分析方法的运用,这显然又是一大缺失
    “论证虽然也是一种说理(推理)方式,但它只是诸多说理方式之一。界定、阐释、阐述、分类(说明)、比较、论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等,都是说理方式,每一种说理方式都有必要,其作用一点不亚于论证,而三要素说则囿于论证一隅,将其作为唯一的说理方式,这就有了极大的局限,甚至是偏颇。这就跟一张桌面需要几条腿的合力支撑一样,如果只有一条腿,不论多么牢固,也很容易倾覆。
    其实论证这个概念就有问题:论点是没法证明。“论证最重要的两种方法——归纳法与演绎法,在具体运用中,近似于中学教材中的例证法引用法,前者是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后者是用理论论据证明论点。实际上,与其说是证明,不如说是说明。在议论体式写作中,不论是用归纳法还是演绎法,都只能在极其有限的程度上说明”“论点。   
    大家知道,要用归纳法证明论点(归纳出结论),必须是穷尽一切对象的完全归纳,由于在议论写作中没法作到完全归纳,因而没法真正运用归纳法,只好退而求其次,采用例证法。“例证法属于简单枚举性质,靠这种随意性的举例”——“片面归纳,自然是没法证明”“论点的。比如,要证明凡人都是要死的这个论点,你必须列举出古今中外所有人的死亡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才是有效的,才能算是证明,而这是任何人也做不到的。即便假设有人能列举出以往一切人的死亡,也还是不能证明未来的人也都会死亡,还是不能得出凡人都是要死的结论。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过去的人要死,不等于将来的人也一定会死。不是有人已经预言在若干年后人将不死吗?
    “演绎法则是以某一公认的真理性的论断作为大前提,以涵盖在该大前提之内的某一具体研究对象——“小前提,由于小前提属于大前提的一部分,所以可以从大前提的性质中推导出小前提的性质,即得出结论。“演绎法的运用,前提条件是大前提的论断必须是公认的,这就很困难。由于作为大前提的论断是未加验证也无法验证的,因此,作者所引用理论论据”“逼真度如何就不得而知。有的大前提,在作者看来也许是真理,在读者看来却是谬误,或是逼真度不太高的道理。而且,即使是公认真理,也是不断地被批判、被超越的。如果大前提真理性不足,或读者对大前提”(理论论据)不认同,那么,该推理对读者也就没有任何说服力。
    可见,所谓的论证论点,是一相情愿的,其说服力是远远不够的。议论文本必须靠各种说理方法的互补,形成一种合力,来提升其说服力的强度。
    那么最基本的说理方法是什么呢,我以为是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是议论的生命。“议论真正的功力不在论证,而在分析”(“论证也可以视为一种分析”),就是运用各种说理方式,围绕论题论点所展开的说理。“论题”“论点”(包括分论点)分析的对象,也是分析的产物。“论题”“论点中所包含的矛盾、条件、因果、过程、本质、实质等是具体分析的内容。界定、阐释、阐述、分类(说明)、比较、论述、论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等说理方式都可以归为具体分析的手段。
    当然,不是每一篇议论体式写作都要涉及上述所有的说理方式,而是要根据具体隋况灵活运用。要让学生明白,说理方式绝不只有论证一种,说理方法是非常丰富的,说理的空间是非常开阔的,说理方法的运用是非常自由灵活的。
    总之,简单化的论点、论据、论证思维是一种自残,阉割了议论文本生机勃发的雄辩力,使之沦为散发着腐败气息的论据陈尸场。
六、证伪方法缺席:驳论的遗忘
    “三要素思维导向是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正确,其方法是证明。这一认知背景是培根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与其相匹配的是演绎式的教条主义思维。在科学研究的进程中,在说理方法的运用中,反驳”“证伪的作用,往往大于证明反驳”“证伪是科学进步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驳论文”“论辩文的重要性要大于纯粹的立论文。然而,三要素思维严重忽略反驳”“证伪的方法,驳论文论辩文基本上是在三要素视界之外的。这就存在着极大的疏失。
    关于反驳”“证伪的重要性,可以从卡尔·波普尔的理论中得到启示。他否定证明主义,肯定证伪主义:教条态度显然关系到这样的倾向:通过试图应用和确证我们的规律和图式来证实它们,甚至达到漠视反驳的程度,而批判态度则是准备改变它们——检验它们,反驳它们,证伪它们(如果可能的话)。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把批判态度看做是科学态度,把教条态度看做是我们所说的伪科学态度。他把是注重证明还是注重证伪,视为伪科学态度科学态度的分界。“三要素认知可归入证明主义范畴,即伪科学态度范畴。
    他比较了科学增长的两种方式:我们可用于解释科学增长的两种主要方式,一种不甚重要,而另一种十分重要。第一种用知识的积累来解释科学:科学像扩充着的图书馆(或博物馆)。像书籍越积累越多一样,知识也同样与日俱增。另一种用批判来解释:科学借助于一种比积累更加革命的方法增长,这种方法破坏、改变和改造一切,包括它最重要的工具即我们的神话和理论所由表达的语言。颇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第一种方法即积累的方法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重要。科学中,知识的积累远不及科学理论的革命变化。(2]“立论属于第一种方式,驳论属于第二种方式。在科学增长证伪主义方法比证明主义方法更为重要。“三要素所注重的是不甚重要的,所忽略的恰恰是更为重要的。
    那么为什么证伪主义方法比证明主义方法更重要呢?波普尔说:我们致力于认识真理和发现真理的尝试不是终极的,而是尚待改进的:我们的知识和学说是猜测,它由猜想、假说构成,而不是由终极的确定的真理构成:批判和批判的讨论是我们接近真理的唯一手段。这样,它便导致了大胆猜测和自由批判的传统,这个传统创造了理性的或者说科学的态度,并创造了我们西方的文明——唯一建基于科学的文明。”[]由于现有的知识与学说,不论如何证明也只是猜测与假说,不是终极真理,而批判(证伪)则推翻了先前的猜测与假说,孕育了新的猜测与假说,推进了认知的进步,因而使我们更加接近真理。
    批判与证伪的主要方法便是寻找反例。好比我们知道一切天鹅都是白的这一知识,无论再用多少白天鹅证明这一知识的正确,都无助于推进认知的发展,而~旦我们发现了反例——一只黑天鹅,我们就不再停留在原先的认知上了,便推翻了原来的结论,产生了新论断——天鹅有白天鹅与黑天鹅,知识便因此得到增长。这就告诉我们,对于逼近真理来说,证伪证明来得重要,我们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寻找各种颜色的天鹅:蓝天鹅、绿天鹅、红天鹅……可称之为寻找永远的黑天鹅
    从这个意义上说,驳论文”“论辩文立论文重要,而三要素恰恰与驳论文”“论辩文相错位,无视证伪的意义与价值,这不能不说是思想方法上的极大缺陷。
    由于议论文三要素影响深远,已经成为语文界的集体无意识,因此,进入到议论文本教学领域,势必要对此先作一番梳理与澄清,对其缺失进行反思与检讨,使之走出认知误区。
    注释:
    [1]()卡尔·波普尔著、傅季重等译《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
    [2]同上,第182183页。
    [3]同上,第214页。
    本文为2009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8183)研究成果。
    (编后语:潘新和教授的言论几乎是对传统议论文教学的巅覆。但是,要想推进议论文工团阅读和写作教学,我们需要这样的振聋发聩之声。真理越辩越明,认识越辩越深,不
论你是赞成还是反对,欢迎你发出你的议论。投稿信箱:ywjsx Jn@163cor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9 05:32 , Processed in 0.10572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